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爷爷朱元璋

我的爷爷朱元璋 第30节

  这本书,正是上次朱雄英送过来的那本《馬鈴薯的栽培育種及病蟲害的防治》。

  神书啊!感谢大孙!

  朱元璋看的是津津有味。

  实际上,还真不是给古代送种子就能解决粮食问题的,种田没那么简单。

  首先,现代的作物都是跟化肥配套使用的,而古代没有化肥,那就只能消耗耕地的肥力,所以必须要轮作,合理的轮作是种两年土豆就得休一年甚至一年半,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用来养地,恢复地力,所以这本书里,详细地讲了怎么轮作。

  其次,作物的种子必须要进行育种,不然肯定会不断退化,当然了,不管怎么退化,都肯定比古代作物产量高就是了,除了这本书里讲的办法,华夏劳动人民的智慧更是无穷的,早就有了相关方面的经验,比如西汉时期的《氾胜之书》中就记载了“溲种法”,而历史上各地育种的土办法更是多种多样,所以育种方面肯定不用愁。

  最后,就是土豆的毒素积累了,爱尔兰大饥荒就是因为英国人只让爱尔兰人种土豆,而晚疫病菌的爆发,直接让爱尔兰人种的土豆颗粒无收并且后续种植始终存在毒素,这场大饥荒导致了四分之一的爱尔兰人失去生命.而现代的土豆种子经过了数百年的迭代,基本都是无毒的了,所以朱雄英送过去的土豆可以种,甚至后续可以块茎繁殖种个几十年,但绝对不能所有地全种土豆,不然还是会有大饥荒的风险,关于土豆毒素和大饥荒这件事情,书里也提醒了。

  朱元璋正坐在龙案前翻着书,这时,一道身影悄然出现在奉天殿的殿门之外,这是一位身材高大的少年宦官,他的脚步不重,却带着宦官里难得的沉稳气度。

  他进入大殿后上前几步,在朱元璋面前行礼,声音洪亮清晰地禀报道:“启禀陛下,武楼的无线电台响了,孝陵卫指挥使禀报称阴阳炁海已经再次开启。”

  在皇宫深处有两处无线电台分别放在文楼和武楼,这文楼与武楼就如同皇帝的双耳,文楼聆听着十三布政使司的脉搏,而武楼则专注地接收着钟山圣孙坛的讯息。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欣喜之色,他放下手中的毛笔,转身对身旁的董伦和王景说道:“走,随咱去钟山。”

  之所以这次让他们去,而不是自己独享信息,主要是朱元璋觉得,这次应该没什么秘密了。

  而还没去过钟山圣孙坛的董伦和王景两位大学士可以说是非常好奇,他们紧随着朱元璋,来到了这处据说与大明国运息息相关的神秘之地。

  此时,阴阳炁海已经再次开启,那是一片吞噬了所有光线的存在,其中仿佛隐藏着无尽的秘密。

  看着阴阳炁海,董伦和王景不由地有些心生敬畏。

  因为阴阳炁海并不是一片漆黑的漩涡,而是一片“虚无”。

  这里面的区别,就有点类似于睁着眼蒙上黑布与直接闭上一只眼睛的区别一样,闭上眼睛,感受到的就是“虚无”,而不是黑色。

  而阴阳炁海,就是这样一处诡异的、令人敬畏的虚无之地。

  就好似,把立体的空间,硬生生割裂出了一个没有头也没有尾的圆形一样,这个圆形就这么存在着,没有厚度可言,也不知道通往哪里,对面是什么样子。

第52章 朱元璋:大孙能还阳?!

  夜色渐浓,钟山圣孙坛周围的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紧张。

  与上次开启时完全相同,阴阳炁海的对面依旧沉寂无声,无论怎么呼唤都没有回复,仿佛那个神秘的、令凡人谈之色变的彼岸世界正在沉睡。

  没有人知道那边的情况,也没有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除了等待以外,他们什么都做不了。

  好在,有了上次的经验,朱元璋此前就下令就近建造了几座屋舍以供休息,这次倒是不需要去孝陵卫的军营里睡觉了。

  夜幕下,新建的屋舍中灯火通明。

  朱元璋躺在床榻之上,虽然周围的环境比上次更为舒适,但他的内心却依旧难以平静下来,对大孙安危的关切让他觉得有些焦虑。

  半夜时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

  “启禀陛下,圣孙殿下说话了。”

  朱元璋瞬间从床榻上弹起,他穿好鞋披好大氅,快步走出屋舍来到圣孙坛前,凝视着阴阳炁海,声音中带着些许的忧虑:“大孙,为何这两次与你的通话等的都这么久?你那边可是遇到什么麻烦了?”

  过了一个时辰,朱雄英有些模糊的声音透过阴阳炁海传来:“没什么麻烦,只是需要从远处回来,路上耽搁时间了。”

  这个说法,旁边的董伦和王景的近臣听了并未有什么疑惑,因为他们都知道,圣孙殿下在地府正在开疆扩土,早已不满足于一片领地了,所以离得远了,赶回来肯定需要时间,就像他们需要从皇宫赶来钟山一样。

  而朱元璋则是心中一紧,他想象着朱雄英在地府远征,兵危战凶,身处险恶之境,每每收到通话讯息便星夜兼程赶回,这样的画面让心里实在是不好受。

  于是,朱元璋担忧地问道:“大孙,这般奔波,可会耽误你那边的大事?”

  又过了一个时辰。

  “爷爷伱放心,并没耽误,而且我还顺道将上次借的药还了。”

  听到并没有耽误什么大事,又得知朱雄英已将救马皇后的药归还,朱元璋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虽然不知道大孙获取这神药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但既然还了,那就终归是好事。

  朱元璋长长地舒了口气,感觉胸口的沉闷一下子消散了许多。

  不过,朱元璋还是觉得自己亏欠大孙的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他继续问道:“大孙,你近来可有什么难处?或许咱能帮你解决。”

  又又过了一个时辰,当然,对于朱雄英那边来说只是沉默了一会儿。

  “爷爷,我没什么难处,只是我希望能早日揭开自己身上的谜团。”

  朱元璋心中一动,他以为朱雄英所说的是关于“为何他一个已死之人能够与大明通话”的谜团,换句话说,就是阴阳炁海的秘密,这就说明,大孙虽然掌握了阴阳炁海的部分规律,但其实对于这个两界通道的秘密,其实也不是非常清楚。

  于是,朱元璋把道衍告诉他的那些关于阴阳炁海的规律,原原本本的说了出来。

  朱雄英听了以后,赶紧记到了手机备忘录上,这对于他来说倒是一个重要突破,以前他都是靠推理和实验验证来获取关于神秘漩涡规则的认知,而两界接触的这个理论,他倒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而就在朱雄英记录和思考的时候,神秘漩涡再次传来了声音。

  “大孙.你能否带着记忆过来与咱团聚?”

  朱元璋的声音有些轻微的颤抖,他问出这句话时,心中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其实心里很清楚,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毕竟,阴阳有别。

  人从这头到那头很正常,但从那头到这头,如果不是投胎转世,那可就不太正常了

  然而在神秘漩涡的另一侧,朱雄英听了这句话,却陷入了沉思。

  爷爷问他能不能带着记忆去大明世界团聚,这个问题,朱雄英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按照他目前掌握的信息,种种情况都表明【他是一个魂穿穿越者】。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他小的时候明明有生活在古代的记忆,却变得异常模糊,而且没有任何关于现代世界生活的记忆;同时,爷爷在亲口承认了“魂穿”到大明世界以后,同样丢失了大部分关于现代世界的记忆,对现代世界的知识和物品感到陌生。

  这些线索,都指向了同一个结果,那就是——魂穿必然会丢失部分记忆。

  他和爷爷的区别,只是丢失八成还是丢失九成而已。

  朱雄英叹了口气,他完全不知道怎么说,因为一方面他不确定自己就算是从大明世界来的魂穿穿越者,是否还有必要回到大明世界;另一方面,他虽然在现代世界没什么目标,但这毕竟是他所熟悉的世界,骤然回到大明世界,似乎对他而言并没有什么足够的好处,压根就没有进行这种冒险所必须的动力和动机。

  最最关键的是,他也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带着记忆过去啊!

  按理说既然是魂穿,那就只能等他死了再说了

  朱雄英再次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缓缓说道。

  “爷爷,总有一天我们会团聚的,但不是现在。”

  其实朱雄英也知道,他说的这话已经有些自欺欺人的意味了,因为两边的时间流速不同,而且还是现代世界远比大明世界要慢。

  现代世界的一年,相当于大明世界的十二年。

  或许等他上完大学,爷爷就已经在大明世界入土了。

  所以,如果朱雄英自己不想去通过死亡来尝试一个结果完全未知甚至的“魂穿大明”的话,那么他应该很难跟爷爷再团聚了如果爷爷能在大明世界死亡后魂穿到了现代世界,那另当别论。

  “总有那么一天的。”

  朱元璋听了以后,心里却升起了希望。

  这么说,难道大孙真的能够还阳?!

  这个念头在朱元璋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毕竟对于朱元璋来说,看着朱允炆、朱高炽、朱高煦这帮孙子,要么蠢要么胖要么憨,真就嫌弃的很。

  拿朱元璋的话就是,要咱说,大明还是得指望英儿。

  不过,以前这话朱元璋也就是这么一说,用来教训孙子们,相当于“别人家的孩子”,毕竟圣孙的神迹,是他们这群熊孩子没法反驳的。

  而现在,朱元璋的心里,却莫名地升起了一丝希望。

  ——万一英儿有一天,真的能够回到大明继承他的江山呢?

第53章 主仆矛盾

  随后,朱雄英又把最近散收的六台古董无线电台和手摇发电机给送了过去,他手头剩下的钱不多,所以只能收这些了,至于更多的货,必须要等他把书画全部在拍卖会正会上出售换成钱以后,才能再去收。

  看着这些新送到的无线电台,已经体会过这种高效通讯便捷性的朱元璋自然喜不自胜。

  送完古董无线电台,朱雄英这才想起来还有两件事情,他打开手机备忘录说道。

  “爷爷,上次你的两个困扰,我找老师问了,第一个是相权的事情.”

  ——————

  大明,钟山。

  朱元璋和身边稍远处的殿阁大学士,如王景、董伦等人,正在凝神倾听从阴阳炁海中传出的话语。

  “大明正是因为经济上需要依赖农业,继而仰赖这些地主士绅,所以才永远无法抑制相权所代表的文官集团?”

  朱元璋喃喃自语,背着手来回踱步着。

  这个道理,他并不是不懂,但问题是,在朱元璋给大明规划的蓝图里,大明就是要建成一个大农村社会,朱元璋的愿景就是所谓的“古者圣王在上,田里相距,鸡犬相闻,人至老死不相往来,盖自足也”。

  也就是说,越是小农经济,越是自给自足,就越符合朱元璋的设想,为此,他甚至下令把影响农业用水、利于发展手工业的水力大纺车都给拆毁了。

  朱元璋蠢吗?他当然不蠢,之所以这样做,之所以要致力于建立大农村社会是有原因的。

  其一是出身农民的“朱重八”深知对于所有经历过元末战乱的人来说,平平安安能吃饱肚子就是最大的福分,其他都排在后面,再加上战争摧毁了社会经济秩序,他只有重视农业,以农业为第一优先级,才能让大明帝国这个农业国在短短十几年内重新恢复秩序,并且走向繁荣,因为农业能产出粮食,粮食会带来稳定,而手工业产出再多的布匹也不能用来当饭吃。

  其二是对于以皇帝身份统御天下的“朱元璋”来说,他需要的是一个低风险且稳定的统治秩序,低风险就意味着需要少尝试新事物,因为大明立国的家底子不算厚,折腾不起,所以,朱元璋选择了能够借鉴历史经验的宋朝,也就是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思路。

  在这个思路下,君王不需要直接面对农民,其实形成了君王-士大夫-农民这种上尖下厚的稳定金字塔结构,而士大夫-农民这个逐渐收腰的环节,是跟登山一样,可以进行阶层跨越和流动的,也就是通过科举制,农家子也可以晋升到士大夫阶层,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这个道理了,而在大明,这些人不叫士大夫,通常被叫做士绅。

  这种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通过农民和士绅之间的内卷,皇帝可以稳坐皇位,高高在上地俯瞰他们,而不会被威胁,但同样也有弊端,那就是在这种统治秩序里,由于士绅都是从农民晋升而来的,而且士绅本身就是地主,掌握着土地生产资料,并且拥有大量的佃农,所以也就在实际上控制了大明的经济基础。

  士绅控制了经济,为了自身利益的扩张,就会进行土地兼并造成人地矛盾,并且致力于少缴税甚至不缴税,而由于文官都是出身士绅,哪怕出身农民,也会很快成为新的士绅,所以所有皇帝都会面临朱元璋的困境——文官贪墨耍滑,他杀了一批又一批,但永远都杀不完,而且前赴后继无所畏惧。

  这也就意味着,在传统思路下,相权永远无法消失,除非朱元璋把大明的统治秩序彻底推翻重来,这可能吗?要是真这么干了,大明马上就要烽烟四起,毕竟,这相当于得罪了全天下的地主,而朱元璋本身,其实就是最大的地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

  所以,推翻现有的统治秩序,就是推翻他自己。

  这也正是朱元璋的无奈之处,而这些道理,身为士绅的王景、董伦等殿阁大学士,同样也明白。

  但明白没用,因为在现有的统治秩序下,这就是无解的难题,想要消灭相权,就要改变整体的统治秩序和经济基础,不然根本改不了。

  王景和董伦对视一样后,已经断定,圣孙询问的这个老师,肯定是高人,指不定就是哪朝的宰相在地府里待着呢.房玄龄、姚崇、裴度、赵普、吕端、范仲淹、王安石,谁知道呢?

  但是,也仅限于此了。

  这毕竟是一个无解题,哪朝也没解决。

首节 上一节 30/2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淞沪:永不言败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