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爷爷朱元璋

我的爷爷朱元璋 第41节

  蒋瓛一个打工人,自然没必要因为他们的态度而生气,他平静地说:“小公爷,时间紧迫,还是先给国公治病吧,而且送药是陛下的意思,用不用不在我,而在您.至于这药,是圣孙送来的,您不信我,连圣孙殿下也不信吗?”

  徐膺绪拉了拉大哥的袖子,这时候无论他们心底里信不信,都得用这药膏,不然让皇帝知道了怎么想?

  徐增寿接过那几盒药膏,轻手轻脚地走进屋子,按照刚才蒋瓛的转述,用绿色的药膏,挤出来轻轻地涂抹在徐达背部的疽病处。

  这药膏没什么味道,是白色的,抹上去也看不出来什么。

  而徐达此时正在沉睡,抹完药膏过了一会儿,徐达被一种灼热瘙痒的感觉刺痛的醒了过来。

  “这背上,怎么火辣辣的?”

  徐达哑着嗓子问道。

  “父亲,刚圣孙送了药过来,给您涂抹了一点,您现在感觉怎么样?”

  “有些灼烧。”

  徐增寿点了点头,按照蒋瓛的转述,这是正常反应。

  “吃了这药您再休息会儿。”

  徐达和水服下了几片头孢拉定片后,又过了四个时辰,也就是圣孙坛说了四句话的工夫,徐达再次从昏睡中醒来,这次他紧皱的眉头舒展了开来。

  不知道是药物作用还是心理作用,徐达舒缓地长出一口气,脸上持续了数月的痛苦之色也随之消散。

  “好像背上没那么难受了。”

  徐辉祖三人仔细观察,虽然背疽还是那么大,但在边缘却明显没那么红肿了,而且徐达这个病人的直观感受,明显也好转了很多。

  眼见这药起了效用,徐增寿甚至喜极而泣了起来。

  “这这就是那头神药吗?”

  徐膺绪有些惊叹地说道:“活死人,肉白骨,以前我还不信皇后娘娘那件事,没想到真是圣孙的神药救了咱爹。”

  “真是难以置信!”

  徐辉祖这时候也是怔怔地说不出话,说实话,这些日子他几乎每天都睡不着觉,徐辉祖根本不知道,徐家如果没有了徐达,会变成什么样子。

  毕竟,徐达一直身体强健,没人会想到他五十多岁就得了这种病,儿子们根本没做好担负起一座魏国公府的重任。

  此时看到了这药确实管用,虽然不能马上痊愈,但起码控制住了,并且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徐辉祖三兄弟,对应朱雄英的感激和赞叹,可以说是无以言表。

  这种劫后余生的喜悦,充斥着他们的内心。

  徐辉祖和徐膺绪不禁为之前的怀疑感到羞愧,也对朱雄英佩服得五体投地。

  “大哥,伱去哪?”

  看着徐辉祖拔腿往外走,徐膺绪赶忙拦住了他,却见徐辉祖一脸羞愧:“我要去钟山圣孙坛,亲自给圣孙磕头,谢谢他救了咱爹。”

  徐膺绪连忙劝阻道:“行了大哥,以后有的是机会磕,咱兄弟仨一起去磕,现在先守着爹是正经事,别去打扰陛下了。”

  而随着徐达病情得到控制,整个魏国公府都沉浸在了喜悦之中,圣孙殿下的神药,也传遍了整个京城,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此时,朱雄英通过时空虫洞传来的话语,却引起了朱元璋的高度重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了大明的国策。

  历史类最高均订作品,你绝对不能错过的好书!

第73章 卷什么卷?出海吧!

  “大孙,上次你说的这个三百年王朝周期律,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想要破解,需要什么办法?”

  朱元璋对此可谓是忧心忡忡,毕竟,哪怕集众人之力,也只能推算到人地矛盾这一步,而想要缓和人地矛盾,靠高产作物是没用的,只能从土地制度上下手。

  可现在大明的土地制度,已经是吸取了唐宋两朝经验改进而来的了,还能怎么改呢?就算是均田制,也只能在王朝的前一百年甚至前五十年有效控制土地兼并,到了王朝中期,譬如唐朝的神龙革命时期,其实就已经彻底崩坏了。

  所以,走改革田制这条路,肯定是行不通的。

  但是不进行土地制度变革,老百姓有了高产作物又必定会不断地生娃,人地矛盾不就又无解了吗?大明现在刚刚经历了元末战乱时期,人口非常稀少,中原十室九空,正是缺人的时候,总不能不让老百姓生娃吧。

  土地就这么多,改革田制没出路,人口还需要增加.直接闭环堵死了。

  “爷爷,王朝周期律,说穿了是人地矛盾,而人地矛盾的本质叫内卷!”

  等朱雄英把内卷的概念解释了一遍以后,一直困扰着朱元璋,无法捅破的那层窗户纸,顿时豁然开朗!

  但随即,更严重的问题出现了。

  既然内卷的本质其实就是争夺支配权,那么对于朱元璋来说,他还是没得选啊!

  因为朱元璋代表的是皇权,皇权本身就拥有最大的支配权,对于皇权来说,内卷才是最好的制度,皇帝-士绅-百姓才是最稳定的金字塔结构,只有这样,皇权才能高高在上,得以长久延续。

  也就是说,虽然以前的皇帝们,不知道内卷的这个道理,但实际上出于维护皇权的考虑,已经做了最优解,也就是维持内卷,这也是为什么完颜构不思北伐,整日里只把杭州作汴州,继续重用文臣士大夫,宋朝反而国祚不短。

  那么,朱元璋作为皇帝,主动让渡出一部分支配,是否就能让大明的国运更加绵长了呢?

  也不行。

  原因很简单,即便朱元璋放弃强化皇权,让渡出一部分支配权,这些支配权,也到不了百姓手中,缓解不了内卷。

  因为皇帝和文官集团,就是拔河的两端,此消彼长。

  有文官集团的存在,就注定了皇帝哪怕让渡出一部分支配权,也只会形成文官把持朝政,孩视皇帝的局面,而这个模式的代表,就是张居正。

  所以,皇帝不可能让渡支配权,也破不了内卷的循环,内卷对于皇帝来说,反而是最优解,只有维持内卷,才能努力达到三百年的大限,不然可能都活不到这个大限就被篡国了。

  想清楚了这个逻辑以后,朱元璋彻底无奈了。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咋整?难不成,大明真就三百年不到的命了?

  朱元璋走出几步,示意他们来到远离阴阳炁海的方向,问道:“众卿有何良策啊?”

  军机大臣董伦与王景相视无言,面露难色。

  他们固然是辅佐君王,运筹帷幄,可面对这仿佛被天命所定的三百年王朝周期律,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力。

  董伦轻叹一声,道:“陛下,非是臣等无能,实乃此事关乎天数,非人力所能为也.三百年王朝周期律,犹如天道轮回,破解之法,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窥破。”

  王景也点头附和道:“臣等愚钝,亦想不出破解之法。然而,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元璋眉头紧锁,道:“但说无妨。”

  “陛下,天道渺渺,人道茫茫。或许,这世间本就没有什么永恒的王朝,只有顺应时势,方能求得一线生机,三百年王朝周期律,就是天道给予人间的一个警示,所谓‘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便是此理了。”

  朱元璋默然片刻,缓缓道:“王卿所言,咱又何尝不知?然而,咱身为大明开国皇帝,自当为子孙后代谋一个万世基业,这王朝周期律,咱是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破解的。”

  说罢,朱元璋又陷入了沉思之中,而董伦和王景等人,也只能在一旁尴尬地等待着,他们都很清楚,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或许真的只有老天爷才能解答了。

  一时间,阴阳炁海前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只有夏日燥热的风,才让他们感到一丝活泛。

  而就在这时,阴阳炁海中,又传出来了朱雄英的声音。

  “其实想要破解内卷很简单,搞大航海就行了,大明其他都还行,就是这海禁.”

  听闻此言,朱元璋本能地感到不悦。

  毕竟,海禁是朱元璋推行最为坚决、彻底的国策之一。

  当然了,跟现代的印象流不同,朱元璋推行海禁政策的原因,还真不是为了海禁而海禁,除了防备张士诚、方国珍余部以及倭寇的袭扰之外,最重要的,其实就是稳固刚刚立国的大明的基本盘,让百姓不从事海洋贸易,朱元璋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安分地种地,从而建立他心目中的大农村社会。

  而洪武朝的“重农抑商”政策,也是这个道理,朱元璋不是不懂商人在商品流通中起到的作用,但一旦鼓励经商,让商业变得有利可图,让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那么大明农民就不愿意安稳地种地了,所以朱元璋必须“抑商”,当然了,“抑商”不是“绝商”,最基本的商品交换还是要有的,否则帝国也无法运转,毕竟就算是大农村,也得整个赶集不是?

  对于朱元璋来说,海禁废除,则人心思变,到时候,大明能不能挺到三百年都说不定了,弊端远远大于利益,所以,必不可行!

  但朱雄英接下来的话,却让朱元璋的面色凝重了起来。

  “若是到了永乐朝,像是郑和七下西洋一般,然后先官方再民间,发起大航海时代,那么什么内卷都跟不上扩张的速度了,日本的金山银山,非洲的人力资源,美洲的土地作物.争着对外卷都卷不过来,哪还有工夫内卷?等到了停滞期再回来内卷,怕是早就四五百年的国运了。”

  历史类最高均订作品,你绝对不能错过的好书!

第74章 郑和下西洋?

  朱元璋的双眼微微眯起,他本以为自己的治国理念已然完备,但此刻朱雄英的一席话却如同一股洪流,冲击着他固有的认知。

  可是,永乐朝是个什么朝?郑和七下西洋又是怎么回事?

  大航海时代他倒是能通过字面意思大概理解,但是后面说的什么日本的金山银山之类的,就完全不理解了.日本蕞尔小国,地狭人穷,连用作货币的铜钱都需要找大明进口,哪来的什么金山银山?这不是开玩笑呢吗?

  至于什么非洲、美洲,更是不知所云。

  “大孙,这日本真有金山银山?”朱元璋将信将疑地问道。

  大明对于日本的情况,其实一直都不了解。

  实际上,此时的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期的尾声,当年后醍醐天皇领导的建武新政推翻了镰仓幕府,试图恢复天皇的亲政,然而由于新政无法满足武士们的利益,各地叛乱此起彼伏,所以足利氏统治的室町幕府登上了历史舞台,室町幕府在京都拥立持明院统的光明天皇,后醍醐天皇则逃往吉野继续抵抗,整个日本的各地守护大名都选择各自阵营分裂为了两拨,开始了上百年的厮杀,这就是南北朝分裂的由来。

  而大明立国之初,因为海上交通的混乱,朱元璋主要是通过接收元朝留下的档案和记录来了解日本的,然而在元朝,代表日本来外交的,其实是南朝势力里面处于九州岛的“大觉系”,也就是怀良亲王,所以朱元璋由于信息误差,始终对于日本的政治局势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而怀良亲王派来的使者,虽然也向朱元璋提供了一些关于日本国内情况的信息,但这些信息都是为了维护大觉系的利益,所以都有意隐瞒或歪曲了真相。

  在种种错误的信息基础上,大明对日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只承认良怀为日本国王,并与之保持密切的来往,而拒绝接受其他势力的朝贡和交往,对于日本国内的情况,自然就成了盲人摸象。

  “当然,那个什么日本石见国的银山,一年就能产八百万两白银,还有佐渡国的金山,一年也能产黄金万两。”

  朱元璋的双眸中闪烁着震惊的光芒,他紧紧地盯着阴阳炁海,仿佛要试图从中看出什么来。

  而董伦和王景等人也是面面相觑,他们无法想象,那个一直被视为贫瘠之地的日本,竟然隐藏着如此巨大的财富。

  “大孙,你……你说的可是真的?”朱元璋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他努力平复着自己的情绪,但心中的震撼却难以言表。

  “肯定是真的。”

  董伦和王景相视一眼,他们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震惊。

  他们作为大明的军机大臣,对于国家的财政状况自然是了解的,如今大明的夏秋两税,如果按照银价换算成白银的话,有的时候一年都收不上来八百万两!

  就按去年来算,夏税收了400万石粮食,30万疋绢,4万锭宝钞,秋税收了2400万石粮食,如果把绢按照0.4两白银/疋的市价,宝钞就往高了按表面的“1贯大明宝钞=1000文铜钱=1两白银”来算,米价则按0.3两白银/石,加起来一起折成白银,也就是800多万两白银。

  如果这个日本的什么石见银山,真能年产这么多白银,那就相当于大明的财政收入,直接翻倍了!

  翻倍是什么概念?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现在都可以买买买!

  如今听到朱雄英的话语,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大明繁荣富强的未来。

  “这……这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

  董伦在稍远处激动地低声说道:“如果日本真的有如此丰富的金银资源,那简直就是坐拥宝山而不自知啊。”

首节 上一节 41/2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淞沪:永不言败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