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爷爷朱元璋

我的爷爷朱元璋 第55节

  就在他沉思之际,马三保忽然来报。

  “陛下,钟山圣孙坛的阴阳炁海已经开启了!”

第101章 爷爷想做海贸生意?缺钱有办法啊

  正月凛冽的寒风,像是一把无情的刀子,割破了空气,也割破了朱元璋内心的宁静。

  皇帝也不是下一道圣旨就能变出来钱的,刚才在出发之前,朱元璋就已经问过户部侍郎傅友文了,如他所想,傅友文的回答很干脆,彻查了郭桓案以后,户部家底都是清清楚楚的,钱就这么多,陛下要是想用来造船,户部肯定无条件支持,但是钱若是都砸到造船里,以后朝廷要是需要用钱赈灾或是办点其他事情,那户部肯定就拿不出来钱了。

  不过,傅友文还给了朱元璋一个建议,那就是看看其他部寺的小金库里,能不能挤出来些钱。

  因为在大明现有的财政体系内,并非是所有钱都由户部管理,而是从中枢到地方都有各自的小金库,像是明军军方的财政,就完全独立于户部之外,每年军户们上缴的粮食,都到了五军都督府手里,并且五军都督府还有自己的核算部门,且不受任何文官控制或监督.至于工部、兵部、鸿胪寺、太仆寺等部寺,也是各自都有合法途径的收钱手段,诸如工部有坐派各地的工料折银以及竹木抽分收入,太仆寺有各地的俵马折银而来的马价银等等。

  内廷也是如此,皇庄什么的,收入在理论上都是归内廷的,只不过朱元璋比较大方,或者说没有把皇帝私人财产跟国家的财产分的那么清楚,所以就把内廷的内帑也交由户部一起管理了,但这种现象肯定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朝中后期,内帑那就都成了“朕的钱”,户部肯定是一文都别想动,除非皇帝愿意掏。

  但实际上就算朱元璋给各部寺压力,让他们掏小金库,最后筹到的钱恐怕还是不够,而如果真把所有钱都榨干了,那就算启动了造船计划,恐怕也是得不偿失。

  傅友文说的也没毛病,这么大个国家,总不能不过日子了把钱都砸到造船里,这样手里没钱,万一有个天灾人祸,那岂不是直接就干瞪眼了?

  因此,朱元璋怀着对造船资金短缺的深深忧虑,来到了钟山。

  他的身后,跟随着王景、董伦、刘三吾等几位军机大臣,以及太常寺卿丘玄清。

  这次太子朱标和国公们并未随行,朱元璋之前本来就有意独享信息,而在经历过上次的风波后,对他们可能得知的未来秘密更是保持了高度警惕.他知道未来的自己不一定能干出什么事情来,要是说着说着,让人发现自己在未来把人给宰了,那多尴尬。

  所以,朱元璋彻底下定了决心,他选择了从源头上切断这种可能,只让一些知识渊博的臣子陪伴在侧,以便交流过程中有什么他不懂的典故或是神秘学知识时,还能找到人问一问。

  几位近臣和丘玄清也深知皇帝的用意,他们恭敬地站在圣孙坛的边缘,保持着一段恰到好处的距离,这样既能随时听候皇帝的召唤,给他提供各种建议,又能避免听到那些不该他们知晓的秘密。

  在等待阴阳炁海传来讯息的漫长时刻里,朱元璋的思绪不禁飘向了远方,他忽然想起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转身走向近臣们待的位置,对刘三吾问道:“《赤脚医生手册》的推广情况如何了?”

  刘三吾,这位已经年过七旬的老臣,自号“坦坦翁”,以君子坦荡、事无不可对人言为处世之道。

  他听到皇帝的询问,立刻恭敬地回答道:“回禀陛下,太医院联合诸多名医已经对此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适当删改。目前国子监印刷所已经排版印刷了四千余册,正在陆续发放到全国的府、州、县,只是有些地方路途遥远,尚需一些时日才能送达。”

  朱元璋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他对刘三吾的信任器重由来已久,这位老臣的坦诚正直在朝中是有口皆碑的,交给他办的事情,朱元璋总是能够很放心,因为他知道刘三吾绝不会做出欺上瞒下的事情来。

  这份信任在皇帝和臣子之间,显得尤为珍贵。

  想到明年即将到来的会试,朱元璋心中也已经有了主意,他有意让刘三吾担任主考官一职,相信以他的品行和才学,一定能在这届举子中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来为大明效力。

  念及至此,朱元璋的心情也稍微轻松了一些。

  就在这时,阴阳炁海中传来了朱雄英的声音:“爷爷,你那边能听到吗?”

  朱元璋顿时精神一振:“能,大孙,咱问你个事。”

  随后,朱元璋将他打算造海船,但是却没钱的困境和盘托出。

  朱雄英听后,倒也没觉得有什么稀奇的,毕竟,海禁政策可是挡不住官员士绅们搞海贸走私的,大明的商品,都不用说瓷器茶叶丝绸,就是寻常漆器,卖到周围的国家都是当奢侈品卖的,这里面的利润实在是太大了。

  只不过,他以为爷爷要造的海船,不过是小船罢了,造几艘小船缺钱有什么打紧的?自己没钱,找认识的官员凑一凑,大家合伙做生意呗,再不行,那就小范围发個债券,许诺到期带利息还钱就行了。

  于是,朱雄英把这个主意随口说了一下。

  “找认识的官员凑一凑?”

  一开始听到这里,朱元璋还以为是要自己开口找官员募捐,顿时觉得面子有些挂不住,因为这事用脚趾头想都不靠谱。

  毕竟,洪武朝是有点特殊的皇帝让你捐钱,你肯定要捐对吧,那到底是捐一两银子还是捐五两呢?

  你可不能多捐哦。

  要是热心肠捐了一百两,那你的热心肠可能有极大概率就要撒到菜市口去了。

  毕竟,按照《大明律》,受贿者,一贯/两以下杖七十,八十贯/两以上则绞刑;窃取官银,一贯/两杖八十,四十贯/两以上判斩首。

  所以,官员们害怕皇帝钓鱼,哪怕有钱也没有谁傻到敢多捐,但要是每人只捐个几两,朱元璋那可是既丢了面子要被记到史书上当笑话,又真没募集到多少钱解决不了问题。

  但是听到后面的“合伙做生意”以及“发到期带利息的债券”,朱元璋却是眼神一亮。

  大孙这主意好啊!

  这造船,也可以当成民间商人合伙做生意一样,没钱就打个欠条先借钱来用,而且咱也不白嫖你们的,都是算利息的,朝廷承诺多久以后连本带息还钱就是了,如此一来,只要有朝廷背书,勋贵大臣和民间的富户,自然会有人愿意认购,至于造船用来干嘛,反而完全没必要宣布,留给他们足够的想象空间。

  实际上,正常人要是知道朝廷要造船,而且是造大量海船,朱元璋再稍微放点风声出来,那肯定会联想到朝廷要搞官方海贸了,而很少会往朝廷要去打别的国家上面想,因为大明一向是对周围国家怀柔,基本不会动武的,朱元璋也不是穷兵黩武的人,反而对于武力的使用非常小心谨慎,大家都知道这一点。

  而只要联想到朝廷要搞官方海贸,那傻子都知道这里面的利润到底有多大,毕竟,以朝廷的体量,完全可以把一船又一船官方控制产出的丝绸、茶叶、瓷器正大光明地运到国外,私人的走私跟这个完全没法比。

  他们也会想到,正因朝廷有十足十的赚钱把握才会愿意掏利息,自然也会因此踊跃认购。

  而等打下了日本的金山银山,到时候开采出来不仅能把这笔钱还上,而且以后大明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银!

  “没船搞不了钱,没钱搞不了船”的悖论就这么被破解了。

  朱元璋大喜过望,转身将此事与几位军机大臣商议了一下,王景、董伦等人都觉得可行。

  而没过多久,朱雄英的声音又传了过来。

  “爷爷,我有些好东西要送给你,伱那边接好了!”

第102章 新式火铳带来的震撼

  伴随着朱雄英的话语,不久,一件物品阴阳炁海中掉落,稳稳地落在朱元璋前方备好的厚重软垫之上。

  这物品与众不同的外观,顿时引起了远处注视着皇帝的锦衣卫们的一阵轻微骚动。

  虽然锦衣卫们不准偷听阴阳炁海中的讯息,但搬东西和保护皇帝安全,是他们的职责,所以是需要一直看着这边的情况的。

  而这件物品,不是什么玉器古玩,也非珍稀书画墨宝,只是一根约莫五尺不到的长棍,在锦衣卫们的眼中,看着倒似是兵器一般。

  银质天文望远镜静静地躺在软垫上,犹如一件艺术品。

  这台望远镜在时间回溯的神秘力量作用下,并没有回到最初出厂的状态,而是依旧有些老旧的痕迹,不过这种痕迹,却似乎是被岁月精心打磨过一般,展现出了比新制之物还要动人的色泽筒身上镶嵌的烧蓝珐琅,在光线的折射下散发出迷人的蓝莹莹光泽,其上的花草纹饰和孔雀尾羽纹刻画得生动,称得上是美轮美奂。

  朱元璋眼神中闪过一丝好奇,随即抬手示意身后的锦衣卫上前,距离大孙下次说话,还得很久,所以与其等答案,还不如先研究研究,反正待着也是待着。

  蒋瓛的动作迅速且细致,上前小心翼翼地捧起这件奇特的银质器具,想弄明白这突然出现的物件究竟是何物,又有何用处。

  然而,即便是见多识广的蒋瓛,在面对这样一个前所未见的物品时,也显得有些束手无策。初时蒋瓛以为这是某种新型奇门兵器,但在仔细检查后,发现并无机关可言,当他轻轻拨开物镜上的保护盖子,把另一头凑近眼前一望,蒋瓛的瞳孔瞬间紧缩,仿佛见到了不可思议的景象。

  一声压抑不住的惊呼从蒋瓛口中溢出,他的神情显得既是震惊又是兴奋。

  朱元璋被这突如其来的惊呼声吸引了注意,他眉头一皱,询问道:“何事如此惊讶?”

  蒋瓛回过神来,但依旧难以用言语来形容他所见到的场景。

  蒋瓛努力平复激动的心情,指着望远镜对朱元璋说:“陛下,这物件……这物件竟能让我看到钟山上,清晰至极的七八里外的皇宫内景!那里的人们,一举一动都仿佛近在咫尺,纤毫毕现!”

  朱元璋听后心生疑窦,难道这小小物件真有如此神奇之处?

  他怀疑蒋瓛所言有些夸大,于是决定亲自上前一探究竟。

  当朱元璋凑近望远镜时,视野中果然逐渐展现出清晰的远方画面时,他的心脏不禁为之跳动加速。

  朱元璋所看到的,正是那小十里外的皇宫,他看到了皇宫内的宫殿、亭台、楼阁以及穿梭其中的宫女太监们,他们的动作、表情都清晰可见,仿佛就在眼前一般。

  这一刻,朱元璋深刻体会到了这件物品的神奇之处,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狂喜,这样的神器若是用于战场观测,那将是何等利器!

  即便是数十万人规模的战役,战场纵深也不会超过十里,有了这望远镜,将领们就能实时掌握战场上的动态和敌情变化,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

  同时,朱元璋也想到,这东西或许可以给钦天监用来观星。

  钦天监作为专门负责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的机构,若是有了这望远镜的辅助,那观测的精度和范围都将大大提升,这对于制定历法辅助农业生产肯定是更有帮助的。

  然后,一块六角形钟表又从阴阳炁海中掉了下来。

  这东西因为要上弦给动力,所以暂时处于停转状态,蒋瓛研究了一会儿,没研究明白是干嘛用的。

  不过,最后一件东西,就很容易弄明白用途了。

  ——火铳。

  一支漂亮的仿佛工艺品一样的镶金火铳。

  朱元璋蹙眉问道:“这火铳,怎么看起来跟军中装配的不太一样?”

  明军列装的火铳,是从元朝的火铳改良而来的,相当于火门枪,前面是圆筒形前膛,可放置弹丸;紧接着是椭圆球状药室,可装填火药;药室上方有火门,可通火捻;后接尾銎,可安装木柄便于手持每次使用时,需要按照装填火药、放置弹丸、点燃火捻的步骤操作。

  明军的火铳跟这个火铳对比起来,口径其实相当大,明军火铳的口径普遍是有拳头大小的,然后金属壁很厚,这支火铳,铳身细长,口径也就大拇指粗细,金属壁也没那么薄,而且,木托的设计也更合理。

  不过,两者在结构上最大的区别,就是击发方式。

  朱元璋发现,这支火铳,似乎用手指往后拉那个钩子击发的,而非需要点燃火捻,使火门里的火点燃火药室。

  蒋瓛也意识到这支火铳跟明军列装的不太一样,他申请道:“陛下,容臣在旁边的孝陵卫的校场中试验一番再回禀。”

  “且去吧。”朱元璋挥了挥手道。

  孝陵卫的校场,不仅有各种冷兵器,而且火药和铅子,也是一样备着的。

  校场中传出了“砰”“砰”几声,没过多久,蒋瓛带着这支火铳回来了,面上带着喜色。

  “陛下,这火铳精巧的很,并不需要点燃火捻再发铳,而是勾一下那个钩子,里面火石一类的东西便可以引燃火绳,继而引燃火药击发了。”

  “喔?”

  朱元璋问道:“那射速能提高多少?”

  “至少一倍!”

  蒋瓛补充道:“而且应该风雨天气对火铳的影响也极大减小了。”

  射速提高一倍!

  无惧风雨影响!

  朱元璋精神不由地一震,要知道,火铳最大的两個缺点,就是射速慢、遇到风雨不容易点火。

  而这支新式火铳,竟然把这两个缺点全都规避掉了。

  在战场上,射速提高一倍,火力倾泻效率,那可绝对不止提高一倍了!

  这可是妥妥的军国利器!

  这种新式火铳如果能研究明白其中的技术原理,批量生产出来,那么明军的战斗力,恐怕会骤然提高一大截!

  如此一来,无论是发动对北元的总攻,还是跨海征日,都将胜算大大提高!

  朱元璋大喜道:“速速召集工部兵器局与内廷兵仗局的火铳匠人,务必吃透这支新式火铳的原理!”

首节 上一节 55/2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淞沪:永不言败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