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爷爷朱元璋

我的爷爷朱元璋 第68节

  同时,蓝玉案的事情也给朱元璋敲响了一个警钟,那就是从另一方面讲,自己也确实不能太惯着蓝玉这小子,蓝玉这种人就属于典型的“蹬鼻子就上脸,给点颜色就开染坊”,你给他点好脸色,他就不知道自己叫什么了,但是也不能太过打压,否则的话,他反而会心生怨恨。

  因此,该怎么敲打一下蓝玉,也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沉思了片刻,朱元璋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要不,把蓝玉扔到西北,让他经营河西?

  毕竟蓝玉是闲不住的性子,在京城待着,没事他也能找点事出来,在艰苦的边关带兵,反而能磨砺一番。

  而如今的大明,不仅攻占了宋朝从未占领过的云南、辽东,更是打的蒙古人胆战心惊,自汉唐以来的汉人王朝疆域可以说是尽数收复,唯有西北方向的河西走廊以及西域,尚未有所经营。

  而河湟之地,自熙宁开边和宋徽宗崇宁年间河湟之战以后,已是远离汉人统治近三百年了,在此前大明限于军力,在河西地区很难驻守,在河西走廊与河湟地区最初设置的甘肃卫、凉州卫、岐宁卫,其实都是为安置故元势力所置的羁縻卫所,这些卫所的实际事务仍由前元势力主导。

  而这些前元贵族,也是出了名的反复无常,经常发动叛乱,现在北元被大明消灭以后,也是时候腾出手来把河西走廊与河湟地区变为实控区了。

  不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想要经营河西,那么就必须在关陕进行积累,现在的关陕比不得汉唐时期,由于水土流失和降雨减少,曾经的“王霸之基”如今已然衰败,人口和土地都远不如南方,甘肃和宁夏更是只有可怜的几万人口,能否长期支撑经略河西,还有待考量。

  毕竟,单纯的军事行动意义是不大的,想要长期实控,必须要有人口和土地作为支撑。

  实际上大明的所有战略规划,无论是先云南后辽东,最后漠北,都是有清晰的战略规划的,河西也是如此。

  所以,这个念头只是暂时在朱元璋的脑海中出现,至于到底要不要做,要做到什么程度,还是需要谨慎思考后再决定。

第131章 如何确认身份

  夏日炎炎,日头犹长,朱元璋从钟山回到了皇宫。

  坤宁宫那熟悉的飞檐翘角在暮色中若隐若现,宫灯尚未亮起,而渐深的暮色却带着暖黄和深红两种颜色,让整个天际看起来都有些暗沉。

  马皇后正静静地坐在走廊上,带着淡淡的笑意注视着宫女们与几个稚气未脱的皇孙在夏夜里扑捉流萤。

  那些小小的萤火虫,在黄昏的暮色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如同夜空中繁星点点,又似人间希望的火种,被皇孙们小心翼翼地装进透气的白麻小袋里,仿佛捧起了一盏盏闪烁的小灯笼。

  周围的蛐蛐儿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的美好,它们此起彼伏地鸣叫着,与孩童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个夏夜独有的景色。

  朱元璋驻足远望,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触动眼前的场景让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朱雄英小时候的模样,那个曾经也在这夏夜中追逐流萤的孩子,历尽千帆,终于要回来了。

  马皇后看到了朱元璋的到来,她轻轻地示意宫女们带着皇孙们退下,让他们回到各自的住所去,随后她转身拿起一个锦垫,细心地铺在走廊上,以防朱元璋着凉。

  两人肩并肩地坐了下来,这一刻的温馨仿佛让时间倒流,回到了几十年前他们初识的那个时候,那时的他们还只是两个想要在元末的兵荒马乱中努力活下来的年轻人,如今却已携手走过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朱元璋用手扶着双膝,长长地叹了口气:“人生如逆旅,日暮而途远,老喽。”

  “重八,你也该是时候歇一歇了。”

  听着马皇后的劝慰,朱元璋笑了笑:“哪敢歇呢,还有这么多事没做完呢。”

  “事情总是做不完的。”马皇后只道,“多让标儿帮你分担分担,以后这些也都是要他来做的。”

  朱元璋却只是摇头不敢与马皇后直言缘由,其实现在他最担心的就是朱标的身体,作为帝国的继承人,如果朱标真的出了什么意外,那一切的后果,包括所谓的“蓝玉案”,恐怕就真的会发生了。

  所以朱元璋哪怕自己再辛苦一些,每天多批点奏章,也不敢给朱标太多的压力,随后他转移了话题,说起了这次在钟山圣孙坛的所见所闻。

  马皇后对新式火炮这些并不感兴趣,但对于能够提高粮食产量的鸟粪岛,以及那个蒸汽机,倒是比较有兴趣,但也仅仅是有兴趣,直到听到阴阳炁海可能不会再开启,朱雄英即将回归大明的时候,才展露出了明显的喜悦之情。

  “这么说来,大孙马上就要回来了。”

  朱元璋同样很高兴,但这时候还是小心地给马皇后泼了点冷水,降低一下预期,免得忧思成疾:“应该是这样,大孙已经找到了那扇‘门’,但两界之间的事情,谁又能说得准呢?也说不准会有什么变数,这都是定不下来的。”

  “那倒也是。”马皇后点了点头,“不过这样说来,总归是有盼头了。”

  “这件事情你跟标儿说了吗?”

  “还没说呢,待会儿标儿来的时候,一并将此事说与他听。”

  古之礼法,讲究晨昏定省,《礼记·曲礼上》有载“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意思是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从皇家到平民百姓,这都是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只要稍稍读过书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而在制定大明的礼仪的时候,朱元璋也参考了这个标准。

  不过皇子皇孙们倒是不必太过劳神把这件事情当成负担,只需要早晚过来见面问安即可,权当打个卡,有时候朱元璋不想见他们或者在忙碌,就让宦官代转一个“安”便算完成礼仪了,没有太过繁琐之处。

  马皇后一时间也有些感叹:“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大孙成了什么样子,想来已经长成大小伙子了吧?若是真见了面,恐怕也认不出来了。”

  “怎么会呢。”

  朱元璋用拳头敲了敲有些发酸的膝盖和腿脚,说道:“咱老朱家的子嗣,定是能认出来的,年轻时个个身材高大,面容俊伟,而且,咱大孙定是极类乃父的,标儿年轻的时候什么样,大孙长大了就什么样。”

  这话倒是没错,从后世看,除了朱允炆以外,大明前几代的帝王和藩王的画像,不说一模一样吧,也可以说是八九不离十,都是那种浓眉大眼鼻梁高一把浓须,面色不白净,而身材上也没有哪个瘦的跟麻杆似的,普遍身形都比较健硕,当然,到了中年也难免发福。

  总之,都是很有男子气概,一眼望去便晓得不像个窝囊种。

  但马皇后说的却不是这个意思,见朱元璋没有反应过来,她直言道:“大孙的魂魄固然可以回归,只是这肉身,却未见得是”

  朱元璋摆摆手,苦笑了一声:“妹子,伱不知道,洪武十五年的时候,那时候你病得厉害,怕你担心,就始终没有告诉你,其实大孙的肉身早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怎么可能?!”

  马皇后惊声道,随后用手捂住了嘴巴。

  “是啊,怎么可能?那地宫和棺椁都是密封的好好的,便是参与的工匠也都不可能从外面打开拿走,可之前查看的时候,就是已经消失了,凭空消失,而其他东西都在,所以咱觉得,定是这阴阳炁海导致的,此物有大神异,咱亲眼见证太多次了。”

  “如此说来倒也合理。”

  阴阳炁海的存在,确实是不能以常理度之的,其神奇之处已经展现过了无数次,所有知情之人都认可,所以这个推测完全站得住脚。

  但马皇后这时候却有些担忧:“那倒是可以让锦衣卫留意一下,若是大孙真的回来,也会有些消息,只是怕有鱼目混珠之辈起了不该有的心思。”

  “妹子,这就是你多虑了。”朱元璋哈哈大笑道,“咱和大孙的对话,虽然隔着阴阳炁海,但其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天知地知,咱知大孙知,绝无其他人知晓,就是标儿都不知道,其他人如何伪造的来?便是面容身形类似,可这些消息,却是做不得假的,一条一条对过去,除了咱大孙,谁能挨个对上?”

  “这倒也是.”

  听朱元璋如此说来,马皇后心中的担忧才稍稍减去,这话是有道理的,就算真有人知道了这个消息,担着杀头的风险想要伪装皇孙,搏一搏这泼天的富贵,也没有办法把这些年来的对话都一一对上,终究是会露馅的。

  所以只要大孙回到了大明,那么按照容貌和身材这两个老朱家的遗传条件先筛选,随后再由朱元璋亲自考校过去的对话,就一定能确认无误。

  历史类最高均订作品,你绝对不能错过的好书!

第132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朱标给父皇母后问安后,从后宫回到东宫,步履不似往日的从容。

  朱标自洪武十年履行监国之责以来,已经有十二年了,漫长的储君生涯,让他形成了素来沉稳内敛的性格,然此刻却有些心事重重。

  因为他得知了一个足够震撼的消息——他的儿子朱雄英,竟然将要从那幽暗深邃的地府中重返人间,回到大明。

  这消息在朱标的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他已经想象不出来朱雄英的模样了,或者说,这么多年过去,他几乎都记不清朱雄英的面容了,如今的是否瘦削了身影,是否褪去了稚嫩?又该如何迎接归来,才能弥补这长久的分离?

  种种思绪,如乱麻般纠缠在朱标的心头。

  回到东宫,朱标并未安歇,他立刻召来了几位心腹属官,这些人都是他多年来在东宫中的得力助手,彼此间早已建立了深厚的信任。

  在洪武朝,东宫是一个朝堂中绝对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除了那些位高权重的重臣兼任的太子六傅如洪武初年的太子少师李善长、太子少傅徐达、太子少保常遇春等人外,还有专门的詹事府、左春坊、右春坊、司经局四个部门归属太子统辖,这些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皆是品格、德行、学问、能力各项出众的人才,譬如如今已经是军机大臣的董伦,之前就是东宫属官左春坊大学士。

  毕竟,太子是储君,是将来的皇帝,将来即位以后,这些人都是潜邸的从龙之臣,别看现在官位不高,到时候一飞冲天都是寻常之事,因为皇位交替以后,新皇总是会将这些老人提拔起来成为新的统治集团核心,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便是这个道理。

  太子属官们见朱标神色凝重,不禁心生疑惑,却又不敢多问。

  朱标沉声将朱雄英即将回归的消息告知众人。

  “圣孙,即将回归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個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东宫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属官们面面相觑,他们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不仅关乎太子的家事,更可能影响到整个大明的未来。

  对于这些属官来说,他们虽然是太子的老师,但其实同时也是太子几个儿子的老师,跟其他只在大本堂接受教育的皇孙不同,朱标的几个儿子,都是会额外接受东宫属官们的辅导的.而从心底来讲,这些人与朱允炆相处了多年,都是比较有感情的,而且朱允炆的出身,也很符合文官集团的利益需求,所以这些属官其实并不是特别希望,跟他们没有太多关系的朱雄英回来。

  当然,这些事情也不是他们所能决定或阻止的,即便朱允炆真的因此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可能性,那跟他们的关系,其实也不是特别大,所以此时个个默不作声。

  说到底,心里同情可以,站出来表态不行。

  朱标也看出来了他们心思,而此时朱标心绪不定,也拿不定什么主意,但不管怎么说,他都应该对朱雄英的归来做好万全的准备,所以朱标还是向众人询问,希望能够集思广益,共同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

  太子有问,这些东宫属官自然不敢不答。

  “圣孙于大明有大功,能够回来,定是一件好事,只不过.”

  “只不过什么?”

  “阴阳毕竟有隔此事从古以来,可谓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不知圣孙是借尸还魂,还是重塑肉身?又该如何找寻呢?”

  朱标将他听来的消息如实道来:“这阴阳炁海玄妙无比,听说那头有一扇‘门’已经被找到了,自是有肉身降临的法子。”

  “至于如何找寻,这我倒委实不知,想来自有天意了。”

  东宫属官大着胆子问道:“那殿下又打算如何处置此事呢?”

  属官问的其实还是比较隐晦了,这也是在试探朱标的态度,实际上这件事情可以参考朱元璋是怎么为朱标造势的。

  为了给朱标树立权威,朱元璋有的时候,故意用自己在大臣眼里“严酷”的刻板印象,从重处罚大臣,目的就是为了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让朱标在这时候给被处罚的大臣求情,请求朱元璋宽恕或者减少责罚,而一般只要不是太过严重的罪责,朱元璋都会借势听从劝谏,再说上一句“若不是太子求情,定要如何如何”的话语,而大臣们往往会对朱标感激涕零,拥护朱标,让朱标的地位更加稳固。

  那么,朱标能为朱雄英在他们这些属官面前,做到这一步吗?

  不论能或不能,他们都将知道朱标的心意,在以后的抉择中,自然也会参考朱标的态度。

  朱标自然也明白这里面的道理,所以他犹豫了刹那,但最后还是说道:“若是英儿回来,即便不说这些年对大明的贡献,论嫡论长,也都该让尔等如对待我一般去对待。”

  东宫属官明白了朱标的意思,虽然朱雄英对于他们来说都不算亲近,但礼法制度都摆在这里,如果真的能够确定身份,那么继承人的地位,就定然无可动摇了。

  而就在这时朱标忽然看到,被烛光映照的窗上闪过了一个人影。

  遣退众人后,朱标直奔寝殿而去。

  果然,吕氏正在偷偷哭泣。

  吕氏见朱标前来,慌忙用手帕擦拭,但红红的眼角和挂在脸颊上的泪痕,却是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了的。

  “殿下恕罪,妾身刚才”

  “起来吧。”

  朱标把她从冰凉的地上拉了起来,虽然是夏天,但宫里还是不暖和。

  吕氏借势一把扑进朱标的怀里,眼泪却是止不住的流,朱标看着梨花带雨的吕氏,心里也不是滋味。

  “好了好了,好端端的哭什么?”

  吕氏啜泣着说道:“殿下,若是、若是真有那一天,如钩弋夫人故事,还请殿下赐白绫予我,毒酒死的不体面。”

  朱标心中一紧,连忙捂住她的嘴训斥道:“你胡说什么?”

首节 上一节 68/2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淞沪:永不言败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