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父亲太努力了

我的父亲太努力了 第117节

  徐达讶异地道:“下工?下了什么工?”

  店伙道:“有在山里矿上的,还有这山下一些冶炼作坊的。除此之外,还有车马转运的,亦有船运的艄公……咱们这栖霞,上上下下数万的壮力,拿了薪俸,可不得歇歇脚吗?”

  徐达压住了差点冲口而出的惊呼,尽量压着震惊的声音道:“数万之多?”

  店伙道:“这可不好说。”他舔舔嘴,接着道:“具体有多少,也说不清,总之现在每隔一些时日,就有人来,现在行情太好了……啊……客官,小的要去招呼客人了。”

  朱元璋与徐达随即对视了一眼。

  这朱元璋的神色越来越古怪,二人前后脚出了酒肆,朱元璋最终道:“那邓千秋几个家伙,必在百户所。”

  百户所倒是禁卫森严。

  依旧灯火通明。

  在点点的火光之下,居然还有人出入。

  出入的竟多是一些商贾,还有不少的账房模样的人。

  朱元璋越发觉得古怪了,因为这些商贾和账房模样的人居然很脸熟,当初在千户所里就看过。

  莫非……这百户所将税也征到这儿来了?

  朱元璋带着满腹的惊疑,一马当先,正要进去。

  却有几个校尉,竟也不阻拦。

  徐达尾随朱元璋,忍不住低声道:“陛下,这百户所竟如此松懈。”

  朱元璋却镇定自若,只淡声道:“随朕来吧。”

  他居然极为熟稔,先去领了一个号牌,而后,却没有往那商贾和账房去的地方,而是趁着众人不留神的功夫,径往后头一处建筑去。

  徐达觉得惊讶,心里越来越嘀咕,这陛下……似乎对这里……很熟,从前来过?

  走了好一会,终于到了一处书斋外头,便听到传出了声音。

  “什么是国,什么是家?”

  朱元璋本要快步闯进去,可此时,却是放慢了脚步。

  此时便听到朱棣的声音道:“国便是国,家便是家。”

  邓千秋的声音道:“朱棣说的很好,他的回答,发人深省!来,朱棣,你站起来,给我站到墙角去。”

  朱元璋听罢,不由得莞尔一笑。

  徐达听到朱棣的声音,亦不由得脸上多了几分暖色。

  此时,又听邓千秋道:“其实起初的时候,就说三皇五帝之前,当真有国家吗?那时百姓们饮血茹毛,大家都在一个个的部族里,靠着猎兽为生,亦或者采摘野果。一个部族栖息一段时间之后,便要开始迁徙,为何?因为附近的野果采摘干净,野兽也已猎杀的差不多了,倘若不进行迁徙,那么这个数十人或者百人的部族,就不得不饿死。那时人们不知道国家为何物,只晓得生存的本能……”

  朱棣的声音又道:“这岂不是和大漠里的鞑靼人一样,都是游猎为生?”

  邓千秋道:“差不多如此。”

  朱棣又道:“可是恩师,我觉得不对,那大漠之中,从匈奴到鲜卑再到突厥、契丹、蒙古,他们也有国家。”

  邓千秋道:“这是因为他们的游猎升级了,你难道没有发现,他们的国家组织形式十分松散,其实还是残留着大量部族的特征,他们开始组织起了一个松散的部族大联合,准确的来说,是半个国家的形式,而他们与上古时期的部族之所以有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发现了一个除了游猎和采摘野果为生更有利的生产方式。”

  不等朱棣提问,邓千秋就道:“劫掠……”

  朱元璋一听,人已恍然。

  邓千秋所讲的东西,十分新奇,可细细一思,却发现自有他的道理。

  而这些,却是朱元璋闻所未闻的,于是他听得越发的认真了。

  邓千秋接着道:“这就好像,若是在上古之时,咱们的那些祖宗,靠游猎为生,突然发现,周遭出现了一个富裕的城邦,而城邦积攒了大量的财富。那么……伱猜猜看,那一个个上古的部族,是否会开始慢慢的联合起来,他们联合的目的,就是增强自身的力量,为比游猎和采摘野果更有效的方式来获取自己的财富。这也是大漠各族,与我中国上古各部族之间的区别。”

  “由此,你们得出了什么?”

  “我知道,我知道。”这一次,是朱棡的声音。

  邓千秋道:“好了,朱橚你来说,”

  朱棡顿时露出了沮丧的声音。

  朱橚则怯怯地道:“他们那时受伤了,也吃药吗?”

  邓千秋道:“朱橚的问题问的很好,你看,他就很有开创性的思维。朱橚,你也站起来,跟你的四哥站在一起,”

  “噢。”

  这时,邓千秋道:“我们可以得出,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之下,我们的社会组织是不一样的。游猎时不得不进行迁徙,且一块土地无法持续的养活大量的人口。因而,只能有部族制。紧接着,人们发现了农耕的好处,这农耕的出现,使的人们不得不开始定居,因为土地需要开垦,而一旦开垦之后,人们就离不开土地了。大量的人,开始被束缚在了土地上,久而久之,人口开始增加,大量专业从事农业的人出现……”

  邓千秋顿了顿,继续道:“所以,你们别小看这耕地。有了耕地之后,既产生了我们与大漠各部之间的区别,也让他们与上古的老祖宗们,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定居的出现,就需要大量的工具,于是开始出现了各色的匠人,匠人们专职,就需要口粮,那么不免就需要和农人们进行交换。”

  “可简单的以物易物,无法满足需求,总不能今日匠人生产了一个罐子,还特意跑出去四处寻人换几斤粮,到了明日,生产了一个新的陶罐,却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换粮吗?于是,商贾就出现了。”

  “不只如此,人们还发现,因为大家乃是定居,而一旦定居,就不免会遭受威胁,就比如有一家富户,他们处在荒郊野外,这个时候,必定要被临近的人觊觎。你不能再像从前那般,发现了危险,就进行迁徙。那么这个时候,势必需要有专职的士兵,来保卫自己。”

  “现在……懂我的意思了吗?这时候,几乎所有人,哪怕是生活处境最悲惨的人,他们也需要有一个东西,既保卫他们或多或的财产,而且还需要有人来裁决他们在交易时产生的纠纷,那么国家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现。”

  “恩师,我有一个疑问……”朱棡道。

  邓千秋道:“你说。”

  “为何就一定会变成这样呢?难道上古先民们未卜先知,非要照着这个来?他们就不愿意去变,那又如何?”

  朱元璋听了暗暗点头,朱棡虽在抬杠,不过朱元璋也觉得有理,邓千秋这是先射箭后画靶,只是在做一个总结罢了。

  邓千秋笑着道:“因为很简单,那时候有许许多多的城邦出现,当然绝大多数,都是不愿意改变的,毕竟……想要变更是极难的,即便是咱们人,尚且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何况是这样多的人,让他们去接受不同的生活方式。只不过……这数百上千的城邦里头,只要有一个变了,那么,他就会变强,紧接着,他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掉那些不愿求变的部族,会杀光他们的男人,劫掠他们的女人。”

  顿了一下,邓千秋接着道:“你看……你不去改变,那么……那个变了的人,就会用刀剑去改变你。”

  朱元璋听罢,竟开始思索起来:“嗯?”

  朱棡此时大呼起来:“这不和我父皇一样,不听话的就宰了?”

  朱元璋脸色一变,接着又从鼻孔里发出同样轻微的声音:“嗯?”

149.第149章 生财有道

  149.

  朱元璋的脸色变幻不定,他内心好像燃起了一团火。

  好在此时,邓千秋道:“所以这天下所有问题的根本,就在于此。许多时候,你不改变,那么便只能消亡。周分封天下,吞灭东夷,秦灭六国,这些都是如此。就好像秦一样,那时各国都已察觉到生产方式有了改变,铁器出现后,生产力大大的增加,还有知识开始渐渐普及,大量没有封爵的士人也开始出现。这个时候,谁能加强朝廷的权威,能够吸引各国的士人,进行变法,谁就能生存。而依旧还沿用老一套的,如何敌得过秦军?覆亡其实也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覆亡二字,教朱元璋心头一震。

  朱棡道:“这样说来,咱们大明,也会覆亡咯?”

  邓千秋骂道:“我大明不一样,我大明自有天命。好了,你也站墙角去。”

  “可是恩师,你方才还在说这天下兴亡之道,怎么到了我大明就不一样了。”

  邓千秋道:“哎,伱瞧,为师和这适应生产关系的部族、国家也是一样的啊,为师不去改变自己,也要被肉体消灭。现在我大明开国,天下百姓都希望得到安定的生活,陛下更是春秋鼎盛,我大明的国祚,必能延续。这个时候,你和为师说这个,为师若真顺着你评论国事,那和不肯顺应变革的六国有什么区别?最终也只能覆亡,身死族灭了,懂不懂。”

  邓千秋清清嗓子,接着道:“我们都是聪明人,聪明人就要顺势,就是看清风向,秦朝看清了风向,进行了变化,所以他能灭六国。而个体而言,也是如此。”

  这话,居然很有道理,不但家国之道讲了,连做人的道理也懂了。

  朱棣却道:“恩师,那我换一个提法,我大明国祚万年,会有什么危险吗?”

  “有。”邓千秋道:“大漠之中的各族,他们的生产关系极为脆弱,就和我们的先民一般,一旦猎不到猎物,就要饿死,一旦家里的羊死了,也要饿死。正因如此,所以他们的组织关系,源自于大家团结起来,一起南下劫掠,只要劫掠能够成功,那么这个联盟的半国家形式就可延续。而一旦他们无法顺利的劫掠,那么势必内部就会爆发残酷的内乱。这就是生产关系无法转化为果实,最终导致的自相残杀。”

  “而我中国本质其实也是一样,我们重在开垦,只要土地还能有收益,还能养得活大家,这生产关系不出问题,自然而然,也就江山稳固了。”

  “可我问你们,历朝历代,耕地真的可以永远养活人口吗?”

  “……”

  朱元璋听罢,脸已露出几分惨然之色,他低着头,默然无声。

  在大本堂,许多大儒对于国家兴亡的讨论,更多集中在君主的问题上。

  只要皇帝不好美色,不铺张浪费,不宠幸奸臣和自己的亲戚以及宦官,压制不明圣人道理的武人,则天下就可以安定。

  基本上,这一套其实早已在宋朝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可以自圆其说的理论,尤其是《资治通鉴》出现后,这一套理论更加的进行强化。

  而几乎所有的大儒,都在尽力地回避一个问题……土地。

  只听邓千秋此时又道:“我们且不说天灾,单说人口的不断增加,还有土地的兼并,这天下现在尚有许多的荒地,足够人去开垦,可久而久之呢?久而久之后,土地会慢慢的兼并,人口会不断的增加,终有一日,会达到某个阶段,以至大家再如何勤恳耕作,也填不饱肚子的时候……”

  “你们这几日,在这周遭随为师瞎转悠,显然也看到许多百姓的生活了吧。你们觉得他们日子苦不堪言,可实际上,这可能已经是他们这数十上百年来,日子过的最舒心最快活的时候了。因为战争使不少的富户被消灭,也因为战乱使大量的人口减少,以至百姓们总还可以想办法开垦一些荒地维持生计。如今一个家族的人口,尚且还不多,还没有进行繁衍,家中的土地,也勉强能维持家中的开销。”

  “可以后呢?十年,一百年,两百年之后呢?”

  这一下子,朱棣无词了,只是他似乎对此格外的上心,于是道:“那会如何?”

  邓千秋道:“无非就是流民们没有饭吃了,不得不开始四处游荡,而后愤怒之下,开始攻打州县。而朝廷为了解决流民,就不得不征募更多的官兵进剿。为了征募更多的官兵,岁入不足,所以加征税赋,加征税赋之后,又有更多人活不下去……如此反复,最终……土崩瓦解。”

  朱元璋觉得这些……他好像在哪里见过。

  朱棣道:“这样的话,岂不是无论如何都是死路一条?”

  邓千秋道:“也不是没有路走,方才不是和你说了吗?谁能先进行改变,顺应新的生产关系,谁就有希望能打破桎梏,活下来。”

  “新的生产关系?啥关系?”

  邓千秋道:“上古的时候,人们不晓得耕种,只靠游猎为生,而人们掌握了耕种,不但不必四处游荡,安稳的定居下来,还可大大的增加粮产。这就是新的生产关系。”

  “现在呢?现在就没有办法了吗?”

  “有办法。”邓千秋道:“不过这办法的第一步,却不是想要一口吃成胖子,而是得徐徐图之,所以,在想要改变这关系之前,我们干的第一步,是在现有生产力的基础上,获得足够的资源,有了足够的资源……”

  “资源是啥?”

  听到朱棣这个问题,邓千秋斩钉截铁地道:“钱!”

  外头的朱元璋,虎躯一震,别的他可能还听得有些费力,可这个字,他懂。

  此时,朱棣道:“就是挣钱?”

  “就是挣钱!”邓千秋目光坚定地道:“我大明的税制,从根上就有问题,陛下借鉴了历朝历代兴亡的教训,觉得用最低的税率,便可使百姓们安分守己。所以,几乎商税几乎聊胜于无。农税也能够让百姓们接受,其他的税赋……也不知如何征取,这样的做法,确实减少了横征暴敛的可能。”

  “可是,这会导致朝廷开始寅吃卯粮的死循环,朝廷唯一能做的,只能勉强维持朝廷这个摊子。其余的事,却再也没有余力了。所以眼下唯一要做的,就是搞钱。”

  “原来恩师想办法弄钱,是为了这个,我还以为恩师……是想将来住大宅子,养更多女人呢。”朱棡道,脸上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邓千秋瞪了朱棡一眼,道:“不要给我戴高帽,你若还有良心,就不要道德绑架为师,为师事要干,享受也要享受,为师……全都要。”

  邓千秋抬起略显高傲的头颅,道:“现在知道,为何这矿,要放开给所有人了吧,为师带着你们,进行进行一次社会实验,便是要告诉你们,如何搞钱。”

首节 上一节 117/1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我扶苏会召唤亡灵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