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父亲太努力了

我的父亲太努力了 第42节

  李善长道:“陛下自有圣裁,我等做臣子的,咳咳……只需奉旨行事就可,陛下何等圣明之人,岂容的了你我有其他的主见?”

  胡惟庸皱眉,不由得嘀咕道:“这个邓健,到底是什么人?陛下似对他不满,可是此次授官……”

  李善长抬头,看了看天色,他面上几乎不为所动,只颤颤巍巍地走着,道:“子中,听老夫一言,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吧。”

  胡惟庸道:“李公,我胡惟庸若只是孑身一人倒也罢了,可下头这样多的老兄弟,当初……大家可都指着你我啊。这江宁县县令自开缺以来,县丞刘吉就志在必得,他当初在我门下,负责军需事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自打大明开国,他已担任了三年多的江宁县丞,就巴望着,有朝一日能从县丞继为县令,可谁晓得,一个区区举人,却占了他的位……”

  顿了顿,胡惟庸又道:“李公,你说他怎么肯服气?何况这等事传出去,又教别人怎么看待李公和胡某?难道这样一件小事,都办不妥吗?自己的亲信门下,都无法照顾,李公……”

  说到这里的时候,胡惟庸却是压低了声音:“何况江宁乃天子脚下,这江宁县令虽位卑职浅,却乃是最要害之处,这县令不是自己人……总教人不放心。”

  李善长沉默着,无心听胡惟庸喋喋不休的言语,他的眼底,闪过了一丝悲凉。

  “李公,我看这刘吉,肯定不甘心,少不得要闹一闹……”

  “闹吧,伱们闹吧,总有一天,你们要闹到家破人亡,要闹到死无葬身之地!”

  说罢,李善长似乎耐心耗尽,拂袖,甩开了胡惟庸搀扶他的手,负气而去。

  一连数日,从居庸关至南京城,急递铺的书信便没有中断过。

  朱元璋向远在前线的徐达表达了自己更改粮草供应的方法。

  徐达性情稳重,对朱元璋也一向恭顺,可是涉及到了军国大事,尤其是十数万大军的生死存亡,就没有这样客气了。

  远在居庸关的徐达,三日内,连续发出了十一封书信,除了讨粮,就是对这盐引之策,表达了自己的顾虑。

  毕竟这不是儿戏,现在大军的粮草供应本就艰难,现在擅自更改供粮之法,哪怕出了一丁点的岔子,也会导致灭顶之灾。

  着急上火的徐达,可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若不是碍着君臣的身份,这徐达就差指着朱元璋的鼻子骂娘了。

  朱元璋恰恰对徐达这样的情绪,表示了理解,他所憎恨的无外乎是两种人,一种是阳奉阴违的,另一种是耍小聪明的。

  前者属于吃我朱家的饭,砸我朱家的锅,不杀你全家,是朱元璋心情好。

  后者更让人憎恨,朱元璋是何等人,什么样的小心思看不穿,在朱元璋面前玩把戏,你以为你是谁?

  徐达则不同,他主打的就是一个真诚,平时的恪守臣礼,遇到了事,他真敢硬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尤其是牵涉到了十几万大军生死存亡的事,就算是天王老子,他也要怼一番。

  朱元璋耐心地给徐达解释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可徐达不接受。

  因为徐达算是看出来了,陛下这是想省钱粮,他自然知道朱元璋有节俭的一面,可你拿我的大军来节俭,你这不是儿戏吗?

  于是乎,你来我往,朱元璋极力想要说服徐达,而徐达则开始卖惨了。

  前线的粮快要告罄了,军中已经出现了流言蜚语,北元的残党席卷而来,决战在即了。

  弟兄们已经开始勒紧裤腰带了,没法活了啊,现在从我开始,都已开始节省军粮的用度,陛下,我现在一日只吃两顿。

  朱元璋看着心烦意乱,其实户部和兵部,依旧还是拨粮的,只是并用了盐引之策后,采用了两头并进的方式,若是盐引不能成功,那么户部和兵部拨发的粮也能应付一阵子,不至于出大乱子。

  可毕竟因为盐引,供应的数目已经大大地减少,大军可供吃用的军粮,也开始萎缩。

  对于盐引的办法,其实他心里有数,成功的概率不小,他不是一个只听了邓千秋的话,就盲从的人。

  而是在自己的认知之中,正因为这个办法可能有效,所以才想尝试。

  现在朝廷四处用兵,从四川到居庸关再到兰州一线,何况,天下未定,满目疮痍,朝廷的钱粮本就左支右绌、捉襟见肘。

  这也是无可奈何的方法。

  在这心烦意乱之中,朱元璋回到了后苑,很多时候,朱元璋心情紧张或者烦躁时,总会去马皇后那儿坐坐。

  只是到了寝殿。

  却见朱镜静又在寝殿里,她正襟危坐着,捉着笔头。

  便听马皇后道:“邓千秋见字,我身体尚可,有劳你记挂……”

  朱元璋皱眉起来,背着手踱步入殿,咳嗽一声。

  马皇后见了朱元璋来,笑吟吟地道:“陛下……”

  朱元璋摆摆手,示意一旁的宦官退下,这才道:“这是在修书,给谁修书啊?”

  端坐在一旁执笔的朱镜静道:“父皇,是给邓千秋回书呢。”

  “邓千秋?”朱元璋不由道:“回他什么书?真是荒唐。”

  马皇后温声道:“上一次,臣妾不是去贤良寺寻他问诊吗?这孩子倒是怪可怜,人也很聪明,就是他爹待他不好……”

  朱元璋沉着脸,漫不经心地听着,捉起案牍上一封书信,却见这书信上写着:‘皇后娘娘尊鉴。下头又书:‘卑下邓千秋敬禀,伏惟珍摄……’等等的字样。

  朱元璋忍不住看得撇嘴。

  马皇后继续道:“我垂怜他没有母亲,难得可贵的是,他还能这样的懂事,所以便和他说,得闲呢,有什么心事,就修书来宫里头,让晋王带进来,若是有什么难处,那更要禀知于臣妾,我不忍他一个孩子在外头受委屈。”

  朱元璋大抵就知道了原委,他忍不住要跳将起来,调高了嗓门:“不是,他还真修书来?”

  马皇后微笑,她历来善解人意,看法自然与朱元璋不同。

  朱镜静坐在一旁,耷拉着脑袋,状告道:“父皇,何止是真修书来,而是三天两头就修书来,从没间断过,今日问安,明日谈自己心事……”

  说罢,露出了可怜巴巴的样子:“母后每一次都教我回书,我……我……胳膊这几日疼。”

  朱元璋:“……”

  马皇后含笑道:“好啦,好啦,不要抱怨,你看看人邓千秋多可怜,再想想你,身边哪一个人不是顺着你,每日锦衣玉食的,却还来叫苦。”

  朱镜静伏案托腮,沉默噤声。

  朱元璋露出人生无趣的样子,也索性不吱声了。

  …………

  邓健现在四处在寻觅宅邸,他想让父子二人在京城安一个家。

  这南京城居不易,想要找一处符合自己心意的宅邸却并不容易。

  出乎邓千秋意外的是,他爹,居然被敕为了江宁县县令。

  这可是正儿八经的正六品,若是放在几十年后,邓健这个举人的含金量,将会大大的稀释,能混一个县丞就算不错了,当然,他是榜首,运气好,选一个县令也有可能。

  可是京县县令不一样,这是天子脚下,是首善之地。

  这一下子,反而让邓千秋既喜又忧。

  喜的是,自己的爹出息了。

  忧的是,县令和县丞不一样,若是担任县丞,天塌下来有上头的县令顶着,明初的许多大案,朱元璋杀的就是县令,一砍一个准,这县令的死亡率爆表。

61.第61章 父行千里儿担忧

  61.

  在赴任之前,邓千秋决定给自家爹进行培训,

  首先,严重警告他,在县里交割钱粮时,千万不可用空印,哪怕再麻烦,也绝不能为了省事,拿着一个盖了印章的白纸,跑去户部核对钱粮数目。

  要知道,一场空印案,可几乎将明朝的县令都杀绝了。

  其次,咱们现在切不可贪墨钱粮,儿子有钱。

  被再三告诫后,邓健却用奇怪的眼神看着邓千秋:“千秋,此番,我既蒙恩任为江宁县令,本就是要去澄清江宁吏治,造福一方百姓去的,这些事,你不必教授我,为父自有主张。”

  邓千秋这时才发现,自家爹,好像不像从前想的那样简单,他从邓建的身上感受到了一股凛冽之气。

  邓健微笑道:“儿啊,你已长大了,为父终于可以放下心了,从此之后,这天下即便没有了为父,你也可以自己照顾自己。”

  邓千秋忍不住皱眉起来,道:“爹,伱怎么说这样的话……”

  邓健则是语重心长地道:“好啦,为父也该做一些,为父想要做的事了。”

  邓千秋挠头,他又想起什么来,于是道:“我听说了一些八卦,不不不,叫流言。”

  邓健挑眉道:“流言?”

  邓千秋便道:“我听闻,这江宁县的县丞刘吉,原本是接任县令的。可谁知道,皇帝居然钦点了爹来担任这个县令,这刘吉,听闻门路很多,而且为了这县令之位,早已挖空了心思钻营,他也是淮西人,人脉不浅,现在爹担任了县令,而他作为佐贰官,未必心服口服,爹要小心防范他。”

  邓健颔首,倒也把邓千秋的话听进了心里,于是道:“初入仕途,便担任这样要害的位置,确实值得担心,为父会尽量小心。”

  如此过去月余,寒气初见,天已愈来愈冷了,一场大雨过后,人们不得不开始穿上了袄子御寒。

  初冬将至。

  邓千秋百无聊赖,他感觉自己好像成了京城的闲散人员,而且看大门也愈来愈艰难,这可是古代啊,热岛效应还不严重,一到了黑夜,寒风冷冽,想睡觉都找不到好去处。

  于是在这种百无聊赖下,他前往江宁县县衙寻邓健。

  他听闻了许多事,自家爹赴任之后,便立即开始裁撤了一些无关的人员,又开始清查县里府库的情况,很是雷厉风行,当然……得罪了多少人,就不知道了。

  邓千秋这才发现,自家爹如今就等于是那脱缰的野马,已经完全开始超出了他想象力的边界,这令邓千秋开始怀疑人生。

  “爹。”

  见着邓健时,却见邓健的脸色似有不妥。

  见着儿子,邓健还是很高兴的,笑了笑道:“千秋,你怎来了?”

  邓千秋道:“我顺路,恰好来看看。”

  说着,便在邓健的廨舍里坐下。

  “我听闻爹在这江宁任上做了许多事,新官上任三把火。”

  邓健给儿子倒了一杯热茶,边道:“这不算什么,眼下这只是起了一个头,接下来要做的事,还多着。”

  邓千秋拿着茶盏喝了一口热茶,顿时感觉驱散光了方才从外头带进来的寒气。

  见邓健脸色有些微妙,便不由道:“爹,你好像有什么心事。”

  “唔。”邓健倒也不否认。

  邓千秋便接着道:“咱们父子一体,就算是犯了事,那也是父子一起掉脑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爹,有什么事不要藏在心里。”

  邓健这才定定神,深深地看了邓千秋一眼,才道:“实不瞒你,为父的印,丢了。”

  邓千秋一听,人已麻了:“官印?”

  县令丢失官印,这在大明律里,可是杀头大罪啊!

  因此,任何县令都会妥善的保管,邓千秋不相信邓健不懂这个道理,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根本不是丢失,而是被人偷了去。

  偷了官印的人,这是要将邓健置之死地。

首节 上一节 42/1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我扶苏会召唤亡灵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