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130节

  苏林拱手行礼:“臣陈留苏林见过陛下,昔日在太学中曾得以一睹陛下讲课的风采。”

  “苏博士堪称大魏儒宗啊。”曹睿微笑示意,随即被高堂隆引着又到了下一人的面前。

  高堂隆介绍道:“陛下,这是博士乐详乐文载,善治《左氏春秋》,在太学中也是担当教谕一职。”

  曹睿点了点头。高堂隆介绍的这几人虽然都是大儒,但都出自太学。高堂隆这莫非是将太学搬来了?

  曹睿心中对崇文观的定位,乃是经、史、集为一体的机构,是要统领大魏学术与文风的,可不是要做另一个太学。

  好在接下来的几个人并不是太学中人了。刚刚向皇帝行过礼的缪袭、郑冲、薛夏这些名士,他们的才学也都是一时之选。

  不过片刻之后,曹睿看着面前的何晏,也是略感惊讶。

  何晏主动躬身行了一礼,并没用高堂隆介绍:“臣拜见陛下,臣是到崇文观中来修经的。”

  曹睿始终觉得何晏的气质有些偏‘柔’,或者说更不像传统意义上的男子般阳刚。但曹睿还是知晓何晏的文才的,点点头算是打过了招呼。

  何晏来崇文观修经?

  从刚刚几人的站位来看,高堂隆请来的都是洛中久负盛名的大儒名士,其中以太学中人居多。

  高堂隆难道会叫何晏来吗?若不是高堂隆,那就是雍丘王曹植了?

  实在有趣。

  何晏身旁站着的一人,也如何晏一般率先行礼。

  待此人抬起头后,曹睿笑着说道:“朕早就听说夏侯稚权擅长文学了,卿来此是负责何事?”

  夏侯惠恭敬答道:“回陛下,臣也是来崇文观修经的。”

  夏侯惠是夏侯渊的第六个儿子,也是当今凉州刺史夏侯霸的弟弟。曹氏如此擅长文学,夏侯惠也是自幼就经受薰陶,随着曹丕一起读过书的。

  片刻之后,曹睿已经接见过了在场的众位名士大儒。但曹睿的脑海中,却浮现出前几日在司徒王朗府上、见到的那名腰杆始终笔直的王肃。

  修经不是讲经。

  擅长郑学的太学博士们,在太学讲郑学当然是应时之举,也是培养人才的必要流程。

  但曹睿可是要崇文观掌握儒家经典的解释权的!

  若崇文观中都是郑学门人,那如何解释经典、还不是在这些读郑学之书读了数十年的人手里?

  王肃……崇文观的经学,看来还是要与郑学有个区分的。学术上的论点不甚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论点的解释要归崇文观、而不是已经死了几十年的经神和他的门徒们。

  任重而道远啊。

  虽然堂中有近三十人,但一人说一两句话,总计起来也费不了许多时间。

  到了最后一人面前,高堂隆笑着说道:“陛下,此人是京兆韦诞韦仲将。”

  “朕知道你。”曹睿笑着说道:“张芝笔、左伯纸和韦诞墨,可谓天下文人写字的三绝。依朕来看,书法之事也是文学啊!”

  韦诞行礼说道:“陛下谬赞了,臣定为崇文观不辞辛劳。”

  “好。”曹睿点头应道。

  片刻后,曹睿缓步走到正中间的一个矮台上,朗声说道:“今日朕来崇文观,见到诸位名士大儒,也是颇感欣慰。”

  “朕此前说的明白,崇文观就是要‘尊儒贵学’、‘经学为先’。除了经学之外,朕也希望崇文观能开始修史、以及整理天下才学之士的文章。”

  曹睿扫视了一遍堂中众人,继续说道:“建安年间,武帝下令郡国各修文学,各县之中都要置校官兴学。”

  “黄初年间,先帝又重新恢复太学、在鲁郡重新为孔子设立庙宇。”

  “如今朕设置崇文观,已经选了三人负责。”

  曹睿用手指了指下方站在前列的三人:“崇文观祭酒高堂隆,负责修汉史;副祭酒雍丘王曹植,负责译五经一事;副祭酒吴质,负责整理天下文学文章。”

  曹睿笑了一声说道:“此三人都是朕的腹心之臣。崇文观办的好与不好,只靠他们三人是不够的。”“诸卿都要实心用事才对!”曹睿缓缓说道:“若是文事做得好,朕看也是可以封爵的。”

  果然,空口白牙说再多字,也不如‘封爵’二字来得打动人心。

  ……

  从崇文观离开之后,曹睿特意叫了曹植与自己一并回宫。

  路上,曹睿直言直语的问道:“皇叔觉得郑学如何?”

  “郑学?”曹植皱眉问道:“臣不太懂陛下的意思,如今士子均修郑学,已经成为风气有数十年了。”

  “那朕换个问法好了。”曹睿说道:“皇叔认为郑学都对吗?”

  曹植答道:“郑学即使再好,又岂能都对?就臣所知,孔文举、王仲宣、邴根矩等人都对郑学有过质疑。”

  若曹植也如此说,那么想必前几日王肃所说的、郑学并不全对一事,想来也是合理的。

  曹睿问道:“若郑学有不妥之处,皇叔能不能为朕搞出一种新的经学来?”

  新的经学?曹植一时有些发愣。自己不是按照皇帝的要求,将五经译成白话吗?又如何要做新的经学了?

  曹植有些犹豫的问道:“陛下想怎么做?臣实在不懂。”

  “这样,”曹睿压低声音说道:“朕问皇叔一个问题,自汉以来五经注解如此之多,人人又岂能都像郑玄一般学究天人、将古文经、今文经都学了个遍?”

  “能不能五经中,每一经都做一个标准版本的注解。学通了五经、学懂了注解,大约也就够了!”

  曹植皱眉说道:“那之前的谶纬之类,都不必学了?”

  “皇叔自己觉得学谶纬有用吗?”曹睿反问。

  曹植答道:“臣以为用处实在不大。”

  “那就对了。”曹睿继续说道:“朕再问皇叔,朝廷要学子们都学五经,这是为了什么?为了都读成博士吗?”

  曹植想了想说道:“这倒不是。若按着陛下的意思来说,学子们在太学中学了五经,最终还是要做官的。”

  “这就是朕要说的事情了。”曹睿缓缓说道:“五经虽然精深,但学了那么多的版本实在用处不大。最多学到二十几岁,就可以出去选拔做官了。”

  “皇叔,朕认为这件事情可以分成两步来做。”

  曹睿解释道:“第一步,就是皇叔现在在做的事情,将五经翻译成白话文。”

  “若这种更易理解的五经推广开来,就可以将郑玄、马融、贾逵这些人的经学注解删繁就简,选择精要之处成一注解就够了。”

  曹睿看向曹植的眼睛:“朕认为,学经也只不过是为了国家选拔人才的手段罢了。”

  “只要是五经中说的圣人之言,细节之处的版本差异不用纠结。能将五经学懂、学透之人,也定然不是愚笨之辈,用来基层做官还是够用的。”

  “皇叔听懂朕的话了吗?”

  曹植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随即微微一笑:“臣听懂陛下的意思了。”

  “朝廷传授经学,是为了选拔合适之人为大魏做官牧民。至于经学的精微之处,按照郑玄、马融还是贾逵的注解都不重要,对朝廷有用即可。”

  “而且,最好还要与郑学有些差异,成为朝廷之经学、大魏之经学。”

  “哈哈哈哈。”曹睿笑道:“朕就喜欢与皇叔交谈,凡事一点就透。”

  曹植沉默几瞬之后说道:“臣近日听说陛下曾经两次去了太学授课,看来是对太学学生多有关心了?”

  曹睿点头道:“太学现在这第一批学生,是朕亲自下令从各郡国中挑选的,朕也当然对他们寄予厚望。”

  “朕承诺每个季度为太学授课一次,从而希望太学生们能知道朕的意思,并且成材报国罢了。”

  曹植又问:“高堂博士和臣说,太学生或许也可为郎?”

  曹睿点头:“正是。”

  曹植随即说道:“既然如此,陛下不妨再赐太学一个名头好了!”

  “什么名头?”曹睿问道。

  曹植笑着说道:“陛下可以为太学赏赐牌匾,也可以亲自作为太学的一名博士。”

  “所谓‘天地君亲师’,若太学之学子俱是陛下的学生,那陛下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

  曹睿狐疑的看了曹植一眼,真不知他是如何想出来这个方法的。大魏皇家学院校长吗?

  曹睿缓缓说道:“皇叔的建议朕知道了,以后再议吧。”

第193章 见血封喉

  雍州。

  一直以来,长安都是大魏关西最重要的城池。

  早在黄初年间,先帝曹丕将曹真任命为雍凉都督的时候,曹真的都督府就设在了长安城。

  在曹真之后任职的夏侯楙,也如同曹真一般治在长安。

  但正所谓是‘雍凉’都督,雍州地域广大,包含了东到冯翎郡的潼关、西到陇西郡的狄道,几乎等同于前汉时期的三辅与黄河以东的凉州部份之和。

  如此广大的地域,从长安走到陇西郡要花的时间,恐怕与中军从洛阳走到寿春也差不多。

  因此,在夏侯楙任关中都督的时候,左将军张郃就一直驻军在长安以西的陈仓、郿县一带。

  张郃驻军在此,一方面可以扼守陈仓道和褒斜道的出口,另一方面位于陇右和长安的中间,进可以出兵陇右、退可以镇压关中,实在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地方。

  若再浅显一些说明,郿县就在五丈原边上。

  身为雍凉都督的张郃,最近却经常愁眉不展。

  左将军府中的参军陈凭、轻手轻脚的走进堂中,并不想大声惊扰到自家都督。

  “禀将军,”陈凭轻声说道:“护羌校尉陆逊和偏将军郝昭,二人从西都将前番叛乱的麴英送到郿县了。”

  “陆校尉和郝将军派来的信使说,麴英送到郿县就交予左将军了。”陈凭问道:“是直接送到洛阳,还是……?”

  张郃皱眉说道:“陆逊和郝昭可有什么言语?”

  陈凭答道:“回禀将军,陆校尉将麴英的供状也一并送来了。”

  说罢,陈凭双手捧着书信呈到了张郃面前。

  张郃打开信函,看了一眼之后摇了摇头。

  陈凭作为张郃亲信的参军,见状问道:“将军,陆校尉所言何事?”

  “又是蜀国。”张郃将书信递给陈凭:“你自己看吧。”

  陈凭接过书信大略看过了一遍后说道:“麴英叛乱是蜀国的魏延指使的?将军,若麴英所说的话是真的,蜀国此番恐有动作。”

  张郃轻轻点了点头。

  张郃在关西统兵已经十余年了。

首节 上一节 130/1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