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147节

  曹睿张了张嘴,刚想说出士人的关系盘根错节,选用士人来做、或许会存了亲近士人的倾向,从而办事不利。

  但还没说出口,曹睿就发现,这两者其实并不冲突。

  曹操设立校事府的时候,主要是为了自己掌权顺利,主要对付的是拥护汉朝的士人和大臣们。

  但现在哪还有这类人了?早就死在邺城和许昌了。

  曹睿又问道:“司徒,朕以为校事不宜放在中书之内。”

  王朗不假思索的说道:“威福出于上,陛下还是应该亲自掌握。”

  曹睿点了点头:“辛苦司徒了。七旬高龄,还为朕跑了这么一趟。”

  “肉刑一事,朕已经暂时搁置了。让华太尉来牵头,司徒是否怨朕?”

  王朗竟笑了起来:“陛下,臣都已经这般年纪了,多做一事少做一事又能如何呢?只要不出差错,臣都是乐见其成的。”

  此时此刻,曹睿又想起了那日司徒府中,挺直了腰杆说郑学有问题的王肃。

  曹睿出言问道:“魏讽案株连的那些人,与学术之见有关吗?”

  王朗点头:“有关!但臣以为,此事不宜再论,当日之人也都是如今的大魏忠臣、重臣。”

  曹睿说道:“名单稍后给朕,司徒邺城之行的首尾也记录好,稍后一并给朕。”

  王朗应下之后,曹睿又说:“稍后司徒回府之后,让王肃来这里见朕。”

  王朗扬眉问道:“陛下不会是让臣的儿子负责校事吧?”

  曹睿哈哈大笑:“不至于,真不至于。王肃是个学者,区区校事怎么能安放的了他的才学?”

  王朗也作势拍了拍胸脯,书房中的气氛也轻松了些许。

  曹睿说道:“不是为了校事。司徒昨日回洛阳的,或许不知道细情,朕已经派了刘晔毌丘俭二人去幽并巡边。”

  “目前侍中尚且空缺一人,不如让王子雍来朕身边做侍中吧!”

  王朗眼睛一转,也笑了起来:“随侍陛下的差事,可谓是天下最好的职位了。臣当然愿意让他来,只不过陛下还要考察他一番。”

  曹睿笑着点了点头。

  ……

  扬州,江北,皖城。

  中军是二月离开皖城左近的,不过两月多的时间,一座坞堡就修筑在了潜口处。皖城边有皖水,皖水直直向南,在潜口处转折向东,再行数十里在皖口处注入大江。修筑潜口坞,也是曹睿在淮南时,与大臣们议定的结果。

  司马芝此时正站在潜口坞的外面,左右打量着这个坞堡。

  孙权在建安年间,还是一直居住在淮南-广陵对面的建业。

  但自从吴蜀夷陵之战,孙权将指挥中心向西、向荆州转移之后,又在武昌称吴王,待在武昌的时间就越来越多了。

  以往出使吴国,都是要从合肥到濡须、再过江去建业的。

  现在再出使,路线却变成了从寿春到皖城,再从潜口、皖口过江。

  镇南将军贾逵引着司马芝,一同在坞堡内四处参观着。

  司马芝问道:“梁道兄,数月之间筑此城池,属实令在下钦佩不已。”

  贾逵笑道:“子华,我不过是在此做工而已,真正定策的陛下与司空等人,才是真正的运筹帷幄。”

  司马芝笑道:“梁道兄还是这般谦让。”

  酒宴早已摆好。潜口坞并不大,贾逵也是平日居于皖城,只不过是今日来潜口坞视察罢了。

  两人边吃边聊,司马懿与贾逵的私谊不错,二人曾共事许久,司马芝这是又借到兄长的面子了。

  司马芝简略的将洛中发生的几个大事、讲给了贾逵之后,随即问道:“梁道兄,我即将过江去武昌,不知梁道兄有什么可以教我的?”

  贾逵反问道:“子华,陛下是如何嘱咐你的?”

  司马芝道:“无非就是让孙权低头,连带着将聘礼送给孙权。”

  “聘礼?”贾逵不解。

  司马芝说道:“孙权之女孙鲁班,在皖口被曹泰获了,献于陛下后被收入宫中。”

  贾逵并不意外:“若是这般的话,就更应当注重名份之事了,要提防孙权拿此事作为引子,连带着让陛下不快。”

  司马芝点头:“梁道兄放心,我不会落下这般口实的。”

  贾逵缓缓说道:“既然陛下没有提及,我倒是有一事,要子华帮我去做,或者说是帮我看看。”

  “何事?”司马芝问道。

  贾逵说道:“其实还是年初那场大战带来的后续之事,事关吴国的权利架构。”

  “按照之前的分派,孙权是将荆州牧许给了陆逊,然后让陆逊在最西边的夷陵、现在也叫西陵,在那边防着蜀国。”

  “但是除了陆逊之外,朱桓死了、潘璋也死了。现在吴国的官场与领军之人有无变动,以及吴郡陆氏现在怎么样了,这些都可以查一查。”

  司马芝在心中暗暗叫苦。

  按照兄长司马懿对自己的暗示,将陛下的话说给孙权、再活着回来,就是大功一件。遇到什么差错,推到孙权身上就行。

  孙权不配合、不礼貌、口出狂言、因此动怒,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他是敌人!

  但贾逵这番分配,属实让司马芝不知如何去做。

  见司马芝为难,贾逵笑道:“子华勿要担忧,此事并不强求。若是孙权问起你从何处来,大可将皖城、潜口、皖口这一地的情况,讲与孙权听听。”

  司马芝只顾点头,心中却将贾逵的提议否了。

  他才不会找这般不痛快。

  ……

  洛阳,北宫。

  曹睿领着三名侍中,破天荒的来到了中书省的值房内。

  孙资、刘放二人的桌案上,堆放着一叠又一叠内外的文件,吏员穿梭其中,颇有些机要中心的感觉。

  两人都在认真看着文书。路过的吏员也得了眼神,不敢作声,是刘放第一个发现了皇帝到来的。

  刘放轻咳一声,孙资才反应过来,二人一同站起身来。

  刘放身为中书监,是中书省内职位最高的官员,随即说道:“陛下今日亲至中书省,臣不胜惶恐。”

  曹睿笑着摆了摆手:“刘卿惶恐什么?朕今日闲来无事,走到这边看上一看。”

  刘放行礼后,站到了皇帝的旁边:“不知陛下有什么要了解一二的?臣来为陛下讲解。”

  曹睿直接说道:“平日里,刘中书和孙中书是如何管理校事府的?”

  刘放闻言转头看了孙资一眼,孙资拱手说道:“回陛下,校事府的职司是由臣来负责的,刘中书也只是与臣一同审查而已。”

  曹睿点头:“朕看中书省的事情如此之多,孙中书能顾得上校事府吗?”

  邺城死了校事,孙资知道的时间恐怕也就比王朗晚几日而已。加之王朗已经回洛阳,孙资也大约猜度到了皇帝的意思。

  孙资叹了口气,右手向自己桌案上堆放成山的文件指了下:“如陛下所见,臣每日在案牍之中,校事之事比起朝中大事往往没那么重要,臣其实也有些顾不及的时候。”

第212章 外放刺史

  曹睿此话一出,房间中即刻陷入了诡异的宁静。

  刘放缓慢的抬起头看了眼皇帝,又用余光瞟了眼孙资。孙资则是睁大了眼睛怔在了那里,目光不自觉的看向地面。

  而三名侍中,辛毗若有所思,陈矫皱着眉头,杨阜面无表情,显然各有各的考虑。

  就在几瞬之间,孙资的额头上冒出来一层细密的汗珠,胸膛中的心脏也砰砰的跳得利害,耳边也响起一丝嗡声。

  孙资仕官数十年,自诩见过不少朝臣起伏的故事。但真轮到自己的时候,却也不免瞬间慌了神。

  是校事出了问题,还是我自己出了问题?

  孙资在脑海中盘算着这个问题。十余年来,得武帝和文帝信重,在秘书监和中书省任职机要,如何能是自己出了问题?

  一定是校事的问题!

  孙资几乎是瞬间就做出了这样的判断,随即忍着身体上的本能反应,挤出一丝笑容拱手说道:“陛下圣明,中书省为朝廷执掌机要,本就繁忙无比。臣处理这些事务,或许也难免疏漏之处。”

  “臣赞同陛下之言,校事府是该从中书省分出去了。”

  曹睿倒是有些意外,孙资竟然如此痛快的就要将校事府之权交出来。

  曹睿道:“那孙卿不如现在给朕仔细说说,大魏的校事府现在具体是个什么样子?”

  孙资清了清嗓子:“那臣先说校事府的人员布置?”

  “可以。”曹睿简单说了两字。

  孙资道:“禀陛下,大魏校事现在的总数约两千人……”

  曹睿打断了孙资的话:“约两千人?就没个准确的数字吗?”

  “陛下稍待。”

  孙资转身到架上拿出一卷竹简,展开后认真读道:“截至太和元年四月之前,校事总数约两千一百八十七人。”

  “其中,洛阳校事掌司隶、雍凉、兖州、荆州监察事,总数为九百三十六人。”

  “邺城校事掌冀州、并州、幽州、青州监察事,总数为四百六十人。”

  说道这里,孙资的话语顿了一下。上个月邺城的校事都尉赵区自杀身亡,应该再减一人了。

  “许昌校事掌豫州、徐州、扬州监察事,总数五百九十七人。”

  “其余约两百人,散在吴蜀各地作为探子。”

  曹睿伸出手来,孙资连忙将手中竹简递给了皇帝。

  接过之后,曹睿抬眼看了下刘放:“刘卿之前和朕说,各地校事的资料半月就能整理好。现在已满半月了,朕还要自己来才看得到。”

  刘放倒是比孙资镇定多了:“是臣疏忽了,臣与孙中书本来打算朝会之后,再进呈给陛下的。”

  和孙资相比,刘放还是更有体统一些的。

  大致看了几眼后,曹睿问道:“邺城的赵区死了,许昌的校事都尉朕没问过。”

  “洛阳的校事都尉,朕记得名叫刘慈是吧?此人现在在哪?”

  孙资拱手答道:“陛下,刘慈一直都在洛阳,是否要臣去唤他?”

首节 上一节 147/1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