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171节

  “正是。”曹真答道。

  曹睿说道:“朕记得武帝之时,张儁乂与夏侯妙才二人,一为先锋一为大将,彼此配合之下可虎步关右。”

  “朕其实也有心凑出夏侯渊与张郃这样的两个人出来。”

  曹真提醒道:“其实陛下说的这两人,倒也是有缺点的。”

  曹睿哑然失笑:“哪有完人呢?朕当然希望选一个既用兵稳妥、又勇猛无俦的将军。若徐晃不死,朕当然要让徐晃去的。”

  “没有猛虎,选个豹子也行。若连豹子也没有,选两匹狼也是好的嘛!”

  “牵招与曹泰这两人如何?”

  曹真皱眉:“陛下是想让曹泰作张郃、牵招作夏侯渊?”

  曹睿颔首。

  曹真拱手说道:“臣以为不可!以往张郃与夏侯渊两人配合,往往是张郃在前为先锋、夏侯渊统大军在后。”

  “但用张郃做先锋,完全不在于张郃勇猛与否,而是张郃最会审时度势!若能寻到战机可以速战,若寻不到战机则能固守待援!”

  曹睿皱眉:“那大将军的意思是?”

  曹真正色答道:“若按照陛下的意思,臣以为应该用朱盖作张郃、谁来作夏侯渊倒是无妨了!”

  曹睿深吸一口气:“那就牵招为主将、朱盖为副将吧。大将军以为可否?”

  “臣以为甚妥。”

  “明日便移文召这两人回京吧!牵招是雁门太守,直接调回便是。谁来接替朱盖,让大司马点将吧。”

  “遵旨。”曹真拱手答道。

  就在曹睿、曹真、董昭三人在武库内走着的时候,中书侍郎王昶竟找到武库这里来了。

  曹睿看了眼曹真和董昭,笑着说道:“朕这两日都在等廷尉的消息呢,没想到竟是在武库等到了。”

  王昶一路小跑过来,微微带喘的说道:“禀陛下,廷尉上表,称审讯何晏等人浮华结党一事,已经有了初步结果,现呈报于陛下。”

  曹睿将文书从王昶手中接过,看着文书中写出的名单,轻轻念道:“四聪、八达、三豫……”

  将文书递给了身旁的曹真,曹睿说道:“大将军与董公也一并看看!”

  曹真大致看了一眼,就将文书递给董昭了。而董昭接过来后,竟将文书从上到下细细看了好几遍。

  高柔亲自审问何晏,将洛中与之交游的一并‘名士’的名字都问了出来。

  现今在洛中扬名之人,可以称之为‘四聪’、‘八达’、‘三豫’。

  所谓‘四聪’,指的是何晏、夏侯玄、邓飚、裴徽四人,聪颖敏达、卓而不群。

  ‘八达’就比‘四聪’差一个档次了,有诸葛诞、袁侃、许允、李胜、毕轨、丁谧、司马师、李丰八人。

  还有‘三豫’,实际上说的是才能不及‘四聪八达’,但凭借父辈权势而跻身其中的三人,分别是中书监刘放之子刘熙、兖州刺史孙资之子孙密、以及尚书右仆射卫臻之子卫烈。

  曹睿看向王昶:“王卿先回去吧,这个表文先放在朕这里。”

  “臣遵旨。”王昶行礼后告退,可曹睿此时却有些疑难之感。

  无他,实在是这些浮华名士,身上的来头都不小!

  四聪里面,何晏夏侯玄的背景自不必说,裴徽是现在荆州刺史裴潜的亲弟弟,只有个邓飏家世一般。

  八达之中,司马懿之子司马师赫然在列。

  更别说‘三豫’父辈的刘放、孙资和卫臻了。

  “陛下在忧虑什么?”董昭目光灼灼,一眼就看出了曹睿的犹疑神色。

  当下,曹睿身边就只有曹真与董昭两人,关于此案,没有任何话是值得与这两人避讳的。

  曹睿轻声说道:“高柔说了,除了这四聪八达三豫,与这些人来往、交游、品评的洛中官员子弟,多达百人以上!”

  “朕有意整治浮华结党之士,却不想将朝廷翻个底朝天!”

  董昭站在一旁,肃容拱手说道:“陛下知不知晓这些人为何浮华结党?”

  “无非是扬名、做官?”曹睿挑眉看向董昭。

  董昭摇头说道:“是,也不全是。”

  “所谓‘浮华’,不过是士子们喜好名节,结党连群、互相吹捧标榜以博取名誉罢了。”

  “但此事说到根子上,其实是在掘大魏九品中正以及孝廉的根子,还是汉末士子之间激扬名声、互相题拂、以名取官的余波!”

  曹睿皱眉:“董公的意思是,此等‘四聪八达三豫’的危害,其实不是浮华结党,而是干扰选官选举?”

  “正是!”董昭斩钉截铁的说道:“陛下想一想,在这‘四聪八达三豫’里面,诸葛诞、袁侃、许允在吏部曹为官,何晏、李丰、邓飏等人专司品评人物。”

  “相互交游、趋势游利,若助长此风日盛,洛阳城中的官员子弟、甚至陛下倾尽心力的太学生中,又有几人能安心做事、凭苦功为官呢?”

  “这种浮华之辈,即使侥幸得了官职,也一定会将其归功于父辈、扬名和交游,哪会感恩朝廷之德呢?”

  “越是官宦子弟、权贵子弟,此事也越是严重,臣请陛下严惩!”

  “矫枉必须过正!”

第236章 建安黄初

  董昭如此激烈的表态,却刹时让曹睿警惕了起来。

  “董公,”曹睿注视着董昭的双眼:“若牵连如此之广,无疑于再一次党锢之祸了!”

  董昭却全然不惧,有了上次在武库中的经验,董昭已然明白,越是在陛下犹疑之时,就越是要用笃定的语气、明确的字句,来坚定陛下的态度。

  “非也。”董昭拱手道:“所谓党锢之祸,陛下可知是‘党锢’是何以为‘祸’的吗?”

  “说来!”曹睿也不啰嗦。

  董昭说道:“桓帝时第一次党锢,乃是士人与宦官对立,宦官进言桓帝,囚李膺、陈寔、范滂等人。”

  “以臣来看,不过是士族与宦官争权罢了,彼此争斗虽有些许死伤,但相对整个朝局而言,并无多少可虑之事。”

  “灵帝时第二次党锢,杀戮甚众、牵连甚广。士人们借党锢为名,交相鼓动与地方豪族合流,乃至在黄巾乱后割据地方,却并非直接由于党锢,而是由于宦官肆无忌惮、州郡形势崩坏、中枢无力制约。”

  “党锢本身并无错处!”

  曹睿盯着董昭的眼睛看了许久,问道:“董公是想和朕说,天下动荡、宦官猖獗之时,掀起党锢而不加节制、肆意株连,党锢才会造成祸端。”

  “现在大魏政局平稳,就算再来一次党锢,也无可厚非?”

  “正是!”董昭言辞恳切的说道:“如今大魏天子圣明、中枢掌权、州郡安稳,哪里有桓、灵之时的那些末日景象?”

  “桓、灵时是宦官压制士人、士人结党邀名自有取祸之道。而现在洛中又出现了此等浮华交游之辈,若不加以禁锢,何以谢天下?”

  “更何况,哪里有党锢牵连数千上万的人数那么多?至多不过洛中的一二百名士子罢了!”

  曹真站在一旁束手问道:“刚才听董公说了那么多,可我心中也有一事不明,还请董公解惑。”

  董昭道:“大将军请说!”

  曹真说道:“不就是一群士人结党吗?选一些杀了、另一些贬了,不就结束了吗?我怎么没看出来,这事情有这么严重呢?”

  “还没到杀人的程度。这样吧,老夫给大将军做个比方。”董昭瞥了曹真一眼:“敢问大将军,现在中军选拔千石和六百石的将领,这个职司由谁来负责?”

  曹真道:“是中护军桓范负责,千石及以下不必上报到我这里。”

  董昭问道:“若是桓范仅凭个人喜好,肆意向中军安插没打过仗、也不忠诚于陛下的人,还整日在中军内暗结党羽,中军战力还能如往日一般吗,大将军还能放心吗?罪不至死,难道还能将这些低阶将领都砍了吗?”

  曹真站在原地思索,闭口不言。

  “陛下,”董昭又转身看向皇帝:“如今陛下即位不过一年,洛中就有这等浮华结党之徒公然以朝廷公器邀名求直,若再过些时日,恐怕官员选举之法就全乱套了!”

  曹睿嗤笑一声,向前走了数步,双手拿起了在兵器架上放着的大戟,挥舞了几下后说道:“禁锢了这么多官员子弟,他们的父辈如何能安心给朕做官吗?”

  “如何不能?使功不如使过!”董昭顿了一顿,接着说道:“朝中除了这些浮华之辈,忠正效实之辈才更多!”

  曹睿注视着董昭:“年轻为官的士人中,谁是忠正效实之辈?”

  “这……”董昭有些迟疑。

  “怎么,董公说不出吗?”曹睿将大戟的戟尖顿在地上,右脚轻轻向上一勾,大戟随即被平托起来。

  董昭拱手道:“若论年轻士人,宫中如王肃、杜恕,朝中如刘劭、卢毓、华表、郑袤、王基、王观等人……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曹睿面色平静的点了点头:“若按董公这般说,钟太傅、华太尉、王司徒这类年高德劭之臣,他们都会赞同董公吗?”

  “如何不会?”董昭答道:“早在建安十年,武帝就下诏说‘阿党比周,先圣之所及也’,这也是当年武帝重用崔琰、毛玠这等清正之人典选举的本意!”

  曹睿转身看向曹真:“大将军听懂了吗?朝廷之事,与中军之事多少还是不同的。”

  曹真尴尬一笑:“方才董公言语,臣听起来总有些朦朦胧胧、似懂非懂之感。”

  “那朕就点拨你一下。”曹睿笑着说道:“桓、灵党锢之时,是天下士人不直宦官久矣!”

  “现在太和元年,是建安年间的老臣们,不直黄初年间的重臣们久矣!”

  “竟是这般!”曹真笑了起来:“董公直说争权就好,搞这么多弯弯绕作甚。”

  董昭的面孔上也浮现了一些尴尬之色,刚欲解释,却被曹睿抬手拦住了。

  “董公无需多言,朕并不忌讳大臣们的这些心思,就当董公已经说服朕了吧。”曹睿缓缓道:“朕只问董公一件事。”

  “陛下请说。”

  曹睿看向董昭笑着说道:“如何将此事办得稳妥,如何不留隐患?”

  董昭答道:“陛下,臣愿意明日上书直言此事!”

  “至于禁锢浮华之士为官,只提禁锢、各回原籍、不设期限,赦免与否、时间长短、恩出于上!”

  “董公说的好啊!”曹睿笑着拍了拍手:“此前黄权给朕来上表,提到颍川屯田多有不法事,将新任颍川太守董胄与屯田校尉令狐愚一并弹劾。”

  “朕只论了令狐愚之罪,董胄是新上任、这件事被朕按下了。董公知道吗?”

  董胄乃是董昭之子,在董昭入西阁之后,被安排了一个大郡美职。

  董昭拱手回道:“臣此前并未知晓。”

  曹睿颔首:“走吧,朕也出来两日、有些乏了,是时候回宫了。明日书房内,朕再与诸卿论及此事。”

  浮华……

  这些浮华士子,大多出于士族官宦之家,由于父辈祖辈的官阶地位得以居于洛中。在与年龄相仿的士子交游之时,逐步聚集在何晏、诸葛诞这些人的周围。

  若不对这些士子们浮华结党、交游品评、勾相联结做以打压,董昭只看到了影响选举、败坏风气,可曹睿却看到了些更远的事情。

首节 上一节 171/3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