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225节
而皇帝与一众臣子,以及相当数量的陇右官员,共同完成了祭天以及阅军的礼仪。
就在祭天结束后、在城中举办的临时朝会上,司马懿作为此刻陇右除了大将军曹真外、官职最高的朝臣,当众宣布了秦州的设立、以及即将归化羌人的两条朝政。
虽说皇帝不在朝中,但有司马懿这个录尚书事的司空来颁布政务,倒一点都没有违背朝廷法度。
朝会过后,众臣子行礼后纷纷散去,但司马懿却出言喊住了一人。
司马懿看向郭淮轻声说道:“郭刺史稍待,本官有事与你交待。”
郭淮转过头来,有些诧异的看向司马懿。一旁的众臣众将也不敢打听,各自步伐保持不变、走了出去,只留下郭淮与司马懿、杨阜二人在堂中。
“不知司空找属下有何事交待?”郭淮面色谦逊的拱手一礼。
司马懿面无表情的看向郭淮:“自然是朝中之事。走吧,我们到偏厅去说。杨侍中也会一并旁听。”
杨阜朝着郭淮点了点头,郭淮也匆忙地拱手回应。
司马懿走在前面,杨阜、郭淮一并跟在身后去了偏厅,走路之时三人都未说话,场面一度陷入了宁静。
郭淮是雍州刺史,但司马懿作为录尚书事、司空,为大魏文臣之首,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郭淮此刻都只有仰视的份。
“伯济,”三人入席后,司马懿的面色也变得好看了些许:“此番本官找你来,是代陛下、代朝廷来问你雍州与秦州之事的。”
“今日你我言语,有杨侍中在身侧旁听,都会录入在册。你怎么想的便怎么说。”
郭淮起身拱手应道:“属下知晓了,还请司空发问。”
杨阜未置可否的轻轻颔首,眼观鼻鼻观心、独自坐在席上,甚至眼睛都快闭上了。对于杨阜来说倒不要紧,他本就是来旁听的,带个耳朵就够了。
司马懿点头道:“第一件事,此前各州郡都已改动,刺史专任政事、不管军事,雍凉二州因为边事有所耽搁。”
“伯济是想为将领兵,还是想为刺史牧民?”
二选一??
郭淮的眉头皱了起来,虽说司马懿问得这般轻易,但对郭淮来说,简单的一个选择,可能就会面临以后数十年、人生轨迹的截然不同。
虽说自己父祖皆为牧民之官,但当下的时事正是用武之时!加上陛下又是个能领兵的马上皇帝,做个刺史、如何能比得上做将军光耀门楣呢?
几乎只用了三个呼吸,郭淮便神情笃定的拱手回应道:“禀司空,属下愿为将,替大魏领兵征战、讨伐不臣之人!还望司空将属下的心意转呈给陛下。”
司马懿抬眼看了郭淮一瞬,略带满意之色点头道:“伯济愿为将,本官看来也是极好的。”
“既愿为将,愿在雍州还是秦州?在秦州只能领兵作战如寻常将领,在雍州却可统一州之兵。”
郭淮轻轻抿嘴,脑中却在快速的分析起司马懿刚才的话来。
秦州领兵作战,乃是如寻常将领。那其上必然还有统兵之将!
不是左将军张郃、还能有谁?
郭淮拱手答道:“为将者当以君命为先,陛下和朝廷让属下去哪里、属下就去哪里任职!”
司马懿的眼神开始有些意外之色、甚至有些欣赏之意了:“第三个问题,当下应该如何收复祁山、西县一带?”
郭淮并未像前两个问题一般,飞快就给出答案,而是想了整整半炷香的时间。
司马懿在朝中锻炼二十年的养气功夫,此刻倒也半点不急,老神在在的等着郭淮回答。
而杨阜更绝,双眼已经全闭,几乎像是要睡着了一般。
但随着郭淮开口,司马懿、杨阜两人第一时间就看向了郭淮。
“禀司空,属下以为不战而屈人之兵乃是上策!诸葛亮率军远来,必然不能持久,加之蜀道艰难、转运粮草颇为不易。”
郭淮面色从容答道:“无论是祁山、西县,抑或是更南边的武都、阴平二郡,此皆山岭崎岖之地。”
“相持极易,攻伐极难!”
司马懿嘴角扬起一丝弧度,看向郭淮问道:“你是说大魏应该与蜀军对峙?然后等蜀军退走?”
郭淮解释道:“属下并非只是建议对峙,而是应该一边对峙、一边以军情逼迫诸葛亮主动来攻。”
“说到底,若是对峙日久的话,最先支撑不住的定是诸葛亮、而非大魏!”
司马懿笑了一声:“怎么对峙?派大军压上、与诸葛亮面对面防着?你就不担心陛下催促?”
郭淮却摇头解释起来:“武都郡县广阔,如今大魏又有羌胡之力可用,自然可以多路并行!”
“祁山、阳溪一带皆可对峙,除此以外,还可以命一支偏军南下经沓中而取阴平!蜀贼可以攻魏,则大魏亦可攻蜀!”
司马懿本来还是笑话郭淮的心思偏多,但听闻郭淮的多路进兵之策,却让司马懿心头一震。
司马懿从席上霍然起身,招呼了一下两人后,便在前面又走回了方才的堂中。
正是为舆图而来。
司马懿皱着眉头看向陇右与益州的舆图,得益于张翼的献图,沓中与阴平之间的道路也被描绘的清清楚楚。
“义山兄。”司马懿转头看向杨阜:“你去过沓中吗?”
杨阜也神情严肃的说道:“我虽为陇右人,却如何能将整个陇右都去过?沓中这种荒僻之地,恐怕只有羌人居在那边!”
“可行吗?”司马懿又问。
“什么可不可行?若从军略上来说,我并不知晓是否可行!”杨阜正色答道:“行军作战并非儿戏,哪有仅凭一张舆图便动兵作战的呢?”
司马懿思索几瞬,咬牙问道:“试一试总是行的吧?秦州要聚拢羌人屯田,派些军队前去,即使不成的话、将羌人带回屯田也是好的!”
杨阜不置可否的说道:“这种冒险之事,恕在下不能与司空一并上奏了!”
司马懿比之杨阜,对皇帝的了解还是更多一些的。
当今这位陛下,行军作战的风格稳重的不像年轻人一般。要么倚多为胜、要么重后勤而轻军略。
但对于这种注定不会亏了的事情,司马懿认为皇帝还是会愿意试一试的!
司马懿不理杨阜,直接了当的对郭淮说:“伯济先回去吧,你今日之言语我定会与陛下说的,且放宽心。”
郭淮行礼告退之后,司马懿与杨阜作别、独自一人前去面见皇帝,将方才郭淮的建议与皇帝都说了一遍。
很明显,曹睿听闻司马懿的言语之后,还是颇为意外的。
虽然曹睿对许多具体的历史细节知之不详,但在原本的历史中,邓艾经阴平奇袭蜀地之事,这种故事如何能没听过呢?
只兴奋了一瞬,曹睿便冷静了下来。心绪如此快的波折而回,甚至面部表情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曹睿淡淡说道:“派兵去沓中可以一试,但是朕觉得还是不要派大魏的兵卒。”
“派羌兵去就可以了。”
司马懿不解:“羌胡之兵如何能正经作战?”
曹睿看向司马懿:“朕又没说让羌兵来攻城拔寨,替大魏探探路总是可以的!”
“还有一事。”曹睿笑着说道:“若是由羌兵将那些不愿归顺的种落内迁,这样就不会脏了大魏的手了。”
司马懿愣了一瞬,随即拱手说道:“陛下谋略臣不及也!”
曹睿嗤笑一声:“什么谋略,朕不过是不愿派大魏军队前去罢了。”
“待明日洛门的羌人酋豪们来到上邽,届时再论!”
司马懿拱手告退。
方才司马懿所说的郭淮军略,从舆图上来看似乎可行。经沓中南下、攻下了阴平之后,再向南不就是益州的梓潼郡了吗?
这样不就能威逼蜀军退兵了吗?
但这种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如同将一个大象关入冰箱一般。重点不在想法,而是根本就不知道这个想法能否被执行成功!
曹睿明白,司马懿对于这种奇策军略感兴趣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司马懿敢于冒险的性格。
但司马懿愿意冒险,曹睿却丝毫不愿意冒险。能以堂堂正正之师正面对敌,自己麾下士卒勇猛、将帅卓群,又何惧对面的诸葛亮呢?
玩奇策分兵,大概率是要将自己玩崩的。尤其当对面之人名叫诸葛亮之时。
至于郭淮此人的几番言语,已经称得上是方策精详了。但郭淮越是大局出众,此刻就越要让他在张郃手下多历练些具体事务。
毕竟此时的郭淮,自任官以来走的是曹丕的私人路线,刺史这种牧民之官也谈不上有多大领兵之能,并未正经随大魏名将在中军或者外军为任。
对当下的曹睿来说,还是有时间来锻炼郭淮的。就让他留在秦州,在张郃麾下为将吧!
第298章 归化羌人
翌日下午,从洛门匆匆赶到上邽的一众羌人酋豪们,正在陆逊的刻意引导下,从上邽以西的中军骑兵营寨中穿过。
陆逊率五十精骑,将这些酋豪夹在马队中间,一项又一项的看了过来。
垒墙、壕沟、拒马、营帐、望楼、栅栏……
还有军容整肃、操练着战阵的步骑精锐,皆让这些凉州来的羌人土包子们睁大了双眼。
同样是惊掉下巴,但不同酋豪之间的心理反应还是不同的。
如丘零、舒木合这些鲁钝之人,所能感受到的自然是大魏军队强盛威武。
羌人本就穷困,许多骑士连皮甲都没有,如何能与这些铁甲的中军精骑作战呢?既然无论如何都打不赢,那么听话听安排就是了!
但还是有明事理的羌人。
现年三十五岁、作为当煎羌酋豪的治无戴,就是羌人里面难得懂事之人。
当煎羌居于安夷县境内,治无戴二十余岁刚刚接任种落之时,就从安夷县中请了汉人儒者,为自己开蒙讲解。
与寻常羌人相仿,治无戴的绝对智商并没有特别之高,先生讲的许多知识也总是听不懂。
治无戴越是听不懂,就越从心里佩服先生的学识,连带着对汉人、对朝廷也愈加敬畏起来。
陆逊从凉州一路来援陇右之时,从凉州的西平郡刚刚出发,治无戴几乎就是第一波相应的。
当煎羌的历史也有数百年之久,算是在凉州的羌人中名声颇大。有了治无戴带头、做第一个入伙响应的大种落,陆逊的事情才会开展的如此之顺。
现在如此近距离的见识大魏军容,治无戴甘心为大魏效力的心思就更加拦不住了。
若能为大魏效力,比自己在西平郡那种偏僻地方当什么酋豪,岂不要好百倍?
其实文明的同化本就是这般,中央王朝的文华与威德一体两面,这些没有文化的边陲之人,在初步学了汉人的知识后,又如何能对朝廷不保持敬畏呢?
更别说对天子了!
陆逊带着这群羌人酋豪领略过军容之后,又指挥着他们来到城内向皇帝叩头问好。
确实是下跪行礼。
这些羌人酋豪只是在进门后看了一眼大魏天子,在陆逊此前的反复叮嘱下,并无一人敢继续抬头与皇帝对视。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