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227节
这就叫做有恃无恐了。
“说我乱群?是你误军!”杨仪摇头嗤笑道:“是忠臣却非能臣!你敢说略阳东面的营垒不是你丢的吗?”
“还欲北上领兵袭扰?丞相十日前点拨你,你却不自知,我劝你你也不听。真要再丢了八千人才满意是吗?”
锵!
魏延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怒意,本欲拔一半剑刃吓唬杨仪,此刻竟全部抽了出来。
按照一名领兵大将的肌肉动作,顺势就将剑刃架到了杨仪的脖颈旁边。
剑刃与杨仪的皮肤只隔了不到两寸,剑锋之下,杨仪一时间寒毛耸立,整个人也僵住了一般。
魏延这一拔剑,将院中隔着远远围观的众吏员吓得不轻,一时间都惊呼了起来。
虽说魏延凭着肌肉记忆拔剑出来,但架在杨仪脖颈旁的那一刻、他已经有了些许的悔意。
刚想收回,却又碍不下面子,而且杨仪此人又实在可恶!电光火石之间,魏延也就将错就错,继续持剑不动。
“何事在外喧哗?”
费祎从西边户曹的房内走出,同时皱着眉头喊道。他刚迈出一条右腿,就正好看到了院门内一人拔剑、一人伸直脖子等着来砍的场景。
这还了得!?
费祎不敢怠慢,急忙小跑了几步上前,伸手欲要按下魏延持剑的手臂,却因魏延实在力大、一时间并按不动。
“文长,文长!莫要急切,莫要动兵刃!”费祎神情恳切的看向魏延,魏延却是看向费祎回答道:“文伟,你平日在府内是怎么与这种小人共事的?”
见魏延不听劝,费祎急忙又去劝杨仪:“威公,有话好说,如何到了这般地步?”
杨仪也寸语不让,甚至还挺着脖子又朝剑刃凑了一些:“是他拔剑向我,非是我拔剑向他!丞相府中,如何能容这种莽夫作乱!”
左看看右看看,两人都是油盐不进的主,费祎也只能长叹一声,甩了甩袍袖说道:“文长先收了剑,待我去寻丞相为你二人开解!”
杨仪的眼神渐渐变得得意起来,魏延眼角略微垂下,只得将剑收回插入腰间剑鞘,就这样叉手与杨仪对峙。
诸葛亮本在检查益州各郡调拨粮草的石数,听闻费祎小跑过来、言辞急切说着院内发生之事,也不得不放下文书,亲自走至院内。
“属下拜见丞相!”魏延余光看到诸葛亮出来,随即恭敬的躬身一礼。
杨仪一愣,也是转身一礼。
诸葛亮见又是这二人起了争端,一时间也只觉难以应对,只得做个判官、让二人将发生了何事一一说来。
诸葛亮认真听完了二人相互贬责之语,一时间竟也喟叹了起来。
面中忧色,似乎比魏延、杨仪这两人更甚。
“你二人成何体统?入堂中再与你二人分说!”诸葛亮看了二人各一眼,随即转身向堂内走去。
虽说魏延与杨仪并不对付,但这两人看到丞相如此神情,一时间却都慌了神。
二人只想争个对错,却从未想过要让丞相为己担忧的!
诸葛亮轻轻挥一挥手,院中的吏员们也知趣的纷纷进入各自房中做事,不敢再出来围观了。
方才杨仪与魏延二人的争论,其实算得上是眼下北伐军中的一个缩影。
集整个益州之力凑出的八万大军,略阳一战便没了四分之一。
原本已经纳入囊中的陇右城池,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国中军,一时间也只能被迫放弃,又重新回到西县大营处。
进不得进,退又不好退,这就是蜀汉北伐大军当下的尴尬心态。
杨仪作为操持大军运转的文臣,每日所做的庶务极为繁重,对魏延这种擅自求战、却根本不知能不能打赢的行为,乃是出于自身疲态的本能厌恶。
魏延身为将军,求战之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正如方才杨仪所说,在略阳旷野当面作战、凭借营垒尚且抵不住魏军攻势。你魏延率军去与魏军硬碰硬,难道就更有胜算吗?
各自都有道理,却各自都不能从真正的大局出发论事。
魏延和杨仪如此,其他众将又是怎么想的?士卒心态还能稳定吗?
军中心态割裂至此,这才是让诸葛亮最为忧心的地方。
四人缓缓步入堂中,诸葛亮坐在桌案后沉默不发一言,魏延、杨仪二人也只能尴尬的立于堂中。
早年间与曹魏军队作战过的汉军,都被先帝在夷陵之战中丢掉了,诸葛亮麾下的汉军这是第一次与魏国作战。
无论是骑兵的纵横如风、或是步兵不计生死的攻坚之举,都让诸葛亮颇为担忧。
客观来讲,现在北伐汉军的战力、是抵不过曹魏中军的。
而这个战力的差距,一方面在士卒的整训与战阵习练,另一方面在将领的兵法与协同上。
几乎处处都是短板。
若回军汉中,再习练战阵、锻炼军士,来日再攻陇右定然更为稳妥!两军略阳之地只差一日距离,魏国还能次次都这般好运吗?
第300章 撤军安排
诸葛亮就这样静静端坐堂中,沉思了超过一炷香的时间。
以前丞相思考之时,没人敢于出言打扰一二。
但方才魏延与杨仪二人在院中这般争执,引得丞相亲自出来。而丞相先是喟叹,又是沉默不语,这就让二人都慌了神。
魏延与杨仪对视了一眼,虽然二人眼中皆有不忿与怒色,但还是同时向诸葛亮请罪。
“丞相息怒,是属下方才唐突了。”魏延率先拱手行礼道。
杨仪紧接着说道:“惊扰了丞相公务,还请丞相治罪。”
费祎在旁不由得心中翻了个白眼,你们二人在院中做下这种事情,现在知道求饶了?
早干嘛了!
诸葛亮却缓缓说道:“文长、威公,你二人都是国家重臣、是本相北伐倚仗的股肱。同僚之间应当携手并济,不可相互诋毁。”
“君子和而不同,这种道理还要本相与你们亲自说吗?”
将军自有威武仪态,参军也有文士姿容。
但在诸葛丞相不怒自威的眼神下面,两人一瞬都未能抵过,只能低头请罪、连称不敢再犯。
“文长,你部在葫芦谷也动一动吧。”诸葛亮轻声说道。
“丞相要让末将北上了吗?”魏延颇带惊喜之色的问道。
“非也。”诸葛亮摇头说道:“你部现在最北,由你部先撤、而后吴懿部再撤,然后全军大部最后都撤!”
魏延瞠目结舌的看向诸葛亮:“丞相……丞相这是要撤军?”
“嗯。”诸葛亮微微颔首。
“我们现在还占有西县、卤城,祁山说不得也能攻下,陇右也未可知啊!如何能撤?”魏延言辞急切的问道。
此时的魏延个人堪称勇猛、领兵作战也是强项,但在军略上却仍然差了许多。
魏延在督汉中军事之前,只是作为一个单独领兵的猛将、在先帝的亲自指挥下领兵作战之人。
这就是与曹魏将领的差距所在了。
曹氏建军三十余年,胜仗打了无数、败仗也有许多,两军相持或者僵持的时候更是数不清。魏国将领更新换代一以贯之,而现在的汉军众将却都没有这么多的经验。
就算两军相持再久,归根结柢也是为了克敌制胜。若看不到许多取胜的希望,何必还要再次对峙呢?
又不是当日先帝与曹操争汉中之时。祁山、西县偏远,又不像汉中那般是必争之地。
大军至此徒然消耗粮草,魏军已然在上邽布置完全、不能取胜。
此时不撤,难道还要等魏军打过来吗?
早在略阳交战之后,诸葛亮就听闻曹真与魏主曹睿皆至。对面有一个皇帝当面,又在本境更能沉得住气,在此空耗还有何益处?
“此番只是撤军,并非大军失败!”诸葛亮神情严肃起来,言语铿锵的说道:“撤军之后,本相的相府、依旧会与大军一并在汉中屯垦练兵。”
“本相可以一直待在汉中,曹魏的中军难道能一直待在陇右吗?曹睿、曹真等人终究还是要回洛阳的。”
“一年或者两年之后,本相定会再次领兵征讨陇右!届时定会全据陇右与凉州之地!”
魏延与杨仪面面相觑,二人都没想到,方才自己在院中的那次争吵,竟然成了丞相下定决心撤军的最后一个引子。
丞相积威日久,虽然损失了两万多不到三万兵马、但也没伤到大汉根本的元气,相府众将们自然也是同意的。
魏延与杨仪就留在堂中,而费祎按照诸葛亮的指令,将府属众臣与西县大营附近的将领们都召集到了县衙堂中。
撤军的军令已下,加之诸葛亮的亲自分说,众人也都能接受。不得不说,在统一思想、达成一致的这个方面,诸葛亮还是将北伐汉军调教的极好。
定下了撤军的先后次序后,相府臣属与众将纷纷领命而去,各自回去准备撤军事宜了。
而诸葛亮却将费祎与魏延二人留了下来。
“文伟,”诸葛亮看向费祎:“此前从冀县迁了三千余户、加之临渭的三千余人,共计约一万三千百姓。”
“在文长率部先撤之时,你安排文长所部将这些民众全部带上,一并迁往汉中郡的成固县,在彼处屯田。”
“西县的一千户百姓,你安排吴懿部撤退时带上,也留在成固,切记不得有误。”
“属下(末将)知晓了。”费祎魏延二人同时行礼。
“还有一事。”诸葛亮说道:“前几日高翔不是拿回了一封曹子建所作的檄文吗?”
“本相亲自写了一篇文字驳斥于他。文长在军中遣一名使者,替本相送到上邽,记得要送到那曹睿的手里去。”
魏延想了两瞬,随即拱手应道:“末将会遣人去送的,只是那曹睿本人能否看到,就非末将所能知晓的了。”
“无妨,尽力去做就是了。”诸葛亮轻轻挥了挥手。
……
就在诸葛亮安排撤军事宜的同时,大魏在陇右也没半点闲着。
十日之前,最晚出发的卫将军曹洪也已率军到了陇右。此刻大魏的中军尽皆集结在此。
由于皇帝本人就在上邽,陇右四郡的本地官员、以及周边各郡的羌人、氐人酋豪们,也纷纷被安排过来朝拜皇帝。
此前对丘零、治无戴等凉州羌人的安排过于丰厚,让许多陇右本地的羌、氐心生羡慕,也向朝廷请求归化。
鉴于这些羌人氐人的热情实在难却,加之大魏在雍州、秦州、凉州三地的人口实在空虚,曹睿在与司马懿、曹真、杨阜、陈矫等臣子商议之后,又做出了迁陇右四郡的十万羌人进入关中屯田的决策。
十万羌人,大大小小加起来也不过二十几个种落罢了。
对于大魏来说,不过是增加了十几个侯爵、十个千石司马罢了。但增加的人口数量可是实打实的,堪称充实郡县的善政。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