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271节
杜袭胡子都要气歪了,杨阜话里话外、怎么好像都是他自己要搞这些建设?
更何况……
大将军你说句话啊!
在后面愣着干什么,怎么也不争一争?
杜袭道:“天下万事,军情最重!不过两座城、些许军道营垒而已,赶在年底之前修好,明年不就没事了?”
杨阜驳斥道:“雍州疲惫,难以供阁下驱使!且不说陇山道、陈仓道转运之辛苦,就说新安排到雍州的十万羌人、七万汉中民,吃穿用度都要州里来挤!”
“非不愿也,实不能耳!”
杜袭冷笑一声:“若是蜀贼再度进犯,依照杨刺史之言误了军务,这个责任谁能担得起!”
杨阜丝毫不让:“与蜀贼何干?现在论的是雍州民力!”
杜袭接着追问:“州中是不愿管了?”
杨阜道:“这般征调,就不能等到明年么?现在又不是战事紧要之时!再苦一苦百姓是吗?”
“停停停!”
眼见二人你来我往,言语与神情间的火气越来越大,曹睿连忙叫停了二人。
这件事的逻辑很简单。
杜袭说的军务是必要的。城该修、关该筑,杨阜也没有否认这一点。
真正纠结之处,还是由谁出钱出力。
按照杜袭之语,是要征调雍、秦二州百姓,在年底之前修建完毕的。而杨阜作为雍州的当家之人,资财方面的困难也是实际存在的。
更何况,大将军府初至陈仓、岂能第一个方略就被雍州州里压着?这是杜袭坚持的原因。
杨阜坚持,也是同样的道理。若是当下认了,州中出力出钱不说,还要一直被大将军府管着吗?
那杨阜这个雍州刺史,还不如做大将军长史算了!
曹睿一眼就看透了二人之间的分歧,也知道曹真忍着不掺和的原因。
曹睿环视一圈,轻声说道:“杜卿有杜卿的道理,杨卿也有杨卿的为难。”
“司空,从你开始,一个一个表态!”
曹睿抬手指向司马懿:“修城修关是由驻军修还是州里修、军道营寨该今年修还是明年修,就这两个问题!”
司马懿颇为无奈的拱手应下。
此前在洛阳之时,遇到大臣争端,皇帝每次都用这种人人表态、个个过关的方式。
不给骑墙之辈留丝毫余地。
司马懿想了几瞬,拱手说道:“战后民力亟待恢复,臣以为或许可以缓缓图之,先修武兴关和武街城,而后再修其余两项。”
曹睿道:“司空这是同意谁?”
司马懿道:“军事与民生虽为两件事,实则相辅相成……”
曹睿打断了司马懿的车轱辘话:“杜还是杨?”
“杨!”司马懿无奈道。
司马懿在朝为司空、录尚书事、在东阁操持天下政务,自然是为州里考虑的。
若是天下各州皆有样学样,那就不是军队驻扎在各州、而是各州听从于驻军了!
不出曹睿的所料,司马懿、辛毗都赞同杨阜之语,而牵招、朱盖二将都赞同杜袭。
屁股坐在哪里,就替哪里考虑。
曹睿还是略有些失望的,叹了口气道:“你们的意思朕都清楚了。”
“这样,杜卿回去再细化一下,将修城修关和修军道所需的财物耗费、人力工时,都一项一项的列出来。”
说罢,曹睿看向杨阜:“州中需多少财力、能挤出多少,杨卿回去也整理一下,一并写清楚。”
“明日上午,你们二人再来朕面前。朕看了大略数字后、再给你们分派调节一番。”
“意下如何啊?”
第348章 荒唐之事
皇帝都这么说了,还能如何?
杜袭、杨阜二人自然领命,曹真也略带歉意的朝着皇帝拱手致意。
“此事是臣考虑不周了,劳烦陛下费神、是臣之过。”
曹睿丝毫不在意:“无妨,既是正经的国事,朕从不忌讳讨论的。事越理越清,理清了才能做好国事。”
“诸卿都先回去吧,司空、辛侍中和杨刺史留在此处,陪朕出去走走。”
众人缓缓告退,只留下了司马懿、辛毗、杨阜三人。
曹睿起身活动了一下臂膀,笑着说道:“朕果然没猜错,你们三人的意见一致,他们三人也想到一起去了。”
“此前有过军中与州里相争的事情吗?”
司马懿没有说话。
辛毗淡定说道:“在打这场仗之前,都未出现过这般大的争议。”
“前任雍州刺史是郭淮、是张郃的旧部,两人号称是通家之好。凡是张郃所请,郭淮从不拒绝。”
“怎么通家之好了?”曹睿问道。
辛毗掌管校事,这些事情他理应更清楚些。
辛毗语气平静的说道:“郭伯济将张郃诸子称为子侄,屡次遣人从太原族中、向邺城张郃家中送财物。”
“张郃附庸风雅,郭淮就投其所好,私下二人交谈之时,言必称‘张公’,在长安之时,郭淮还屡次遣人为张郃写文赞颂。”
司马懿面上平静的听着,不发一言。这些事情他也不知道。
曹睿神情不变,继续问道:“张郃贪财吗?”
辛毗答道:“食邑和封赏也是够的。并未发现张郃自己贪渎之事,但张郃的儿子在邺城却收了郭淮不少财物。”
“别人的有吗?”
辛毗继续答道:“旧时中军家小都住在邺城,黄初初年从邺城迁了五万到洛阳,在邺城还余十几万。”
“张郃旧部的军官,年节也会给张郃家中送礼。不过都是正常范围之内的,与寻常各将都差不多。”
曹睿笑了一声:“张郃就在雍凉,管不到家里啊!六十多岁了,给家中攒些资财就攒吧。”
“辛卿,中军、外军各封号将军,若是也有这般事情,都留在卿处存档、不用事事报给朕。”
“武将不好财,还能好些什么?”
辛毗点头,继续说道:“荆州刺史是裴潜,此人在昔日武帝的霸府之中、乃是陈群的旧属。”
“两人之间也是从无龃龉。”
曹睿淡淡说道:“朕的臣子们还真是一团和气啊!”
“扬州呢?”
辛毗道:“此前大司马身兼扬州牧,扬州之事皆是大司马一人为之。”
“蒋济蒋子通做了扬州刺史后,与大司马相交甚畅,州中与军中配合有度、堪称模范。”
曹睿点头:“淮南之事做的确实不错。蒋济是何时去扬州的?”
辛毗提醒道:“去年三月。”
曹睿沉默了几瞬。
去年三月?蒋济去了扬州之后,原大司马长史冯平就来到洛阳任河南尹了。
蒋济与司马懿交好,这个曹睿本就知道。
一人离京、一人来京,蒋济还与曹休这般配合顺畅……
曹睿忍住没看司马懿,而是直接回应道:“扬州确是模范。”
“杨卿,”曹睿瞥了眼杨阜:“在朕身边刚直些无妨,朕涵养好。到雍州为任了,还是要和蒋济学着些。”
杨阜拱了拱手:“若那般灵活变通,那臣就不是杨义山了。”
曹睿轻笑一声,并未接话:“走吧,朕来陈仓已经两日,该去周围转一转了。”
“朕记得陈仓与郿县之间、安置了一万多归化羌人屯田吧?有没有哪处能让朕看看的?”
杨阜想了想说道:“陈仓城东十五里的汧乡可以一观。臣要不要先遣人准备一下?”
“准备什么?”曹睿笑道:“若是准备了,朕就不想看了。现在就走!”
司马懿在一旁提醒道:“彼处羌人甚多,不如调三千虎骑随行驾前。”
曹睿摇了摇头:“这是陈仓、又不是敌境,用不着三千骑,一千骑就已经足够了。”
司马懿点头:“那臣去唤姜维来。”
“可以。”曹睿道。
午后时分,皇帝身着便装、率一千虎骑向陈仓城东的汧乡驰去。
司马懿、辛毗、杨阜、朱盖一并随行。
朱盖在陈仓蹲了半年多,对陈仓周边更为熟悉些,方便照应。
从陈仓沿着渭水一路向东,关中的六月景致颇为不错。
渭水之上,为大军转运粮草后勤的船只来来往往,映入眼帘也是一番胜景。
汧乡就在渭水旁边,日常见惯了为大军转运的队伍,此刻来了一千骑兵、乡里也未觉得有多奇怪。
曹睿朝着朱盖努了努嘴:“当下只有一千骑,就委屈朱将军扮成个司马、替朕将乡长唤来,朕要问事。”
朱盖扮出一张苦瓜脸:“陛下,臣都快六旬了,哪里有这么老的司马呢?”
曹睿白了朱盖一眼:“随便你安个什么职位,把人叫过来就行。”
朱盖笑道:“臣去去便回。”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