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29节
司马懿想了一想说道:“贾诩为太尉、钟繇继之为太尉,臣与陈群录尚书事,吴质都督河北、朱铄也做过将军。”
曹睿笑着摇了摇头:“朕只觉得不够。”
见众人疑惑的目光,曹睿缓缓说道:“朕在洛水旁不仅与卿等坦诚,而且还要指着这个洛水,与你们立个誓言。”
听闻皇帝的话,臣子们的神情纷纷肃穆了起来。这种公开场合的表态若有违背,可是直接等同于埋葬了自己的政治信用。
当众说的话可做不了假,更别说是指着洛水发誓了。
皇帝以其尊位和自身的威望背书,还能有假?此刻的滔滔洛水,还是干净无比的。
曹睿缓缓说道:“朕与你们直说了,十年之内,若能平灭吴国,首功者可以一郡之地封王!”
众臣子们听闻曹睿的话,竟不约而同的屏住呼吸,甚至有人连瞳孔都微微睁大了。
曹睿继续说道:“朕又没有汉朝白马之盟的束缚,新朝雅政,朕也不忌讳异姓王这种爵位。”
“朕不小气。若是多路进军,首功以下的主将,若无差错可以一县之地封王,统领转运后勤有大功之臣,也可以一县之地封王。”
“其余有功重臣,可以封公!”
“朕指洛水为誓,以十年为期,朕不负群臣,愿尔等也不负朕。”
须知,先帝曹丕的亲弟曹植,此刻作为雍丘王,封地也不过一县之地!
此时的洛水信用值还是满分,曹睿在洛水之畔,面对着昭昭天日当众许下的誓言,众臣子们都是坚信无疑。
王爵、公爵……两汉四百年都没有皇帝许下过的位子,如今被大魏的第二任皇帝,被曹睿拿了出来。
一瞬间,众臣子竟全都安静了。若细心之人,定能听到身边之人的喘息声。
封王封公,这种后世用烂了的许诺方法,在刚刚结束四百年汉朝的大魏,用起来还是十分的好用。
早在汉朝建立初期,汉高祖刘邦以种种借口翦除了异姓王,同时又分封刘氏子侄为同姓王,并杀白马、歃血与群臣定下白马之盟,立下“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誓约。
而在西汉的诸吕之乱中,陈平、周勃等人能够扯开大旗反对诸吕的原因,法理性就来自于这白马之盟。
汉朝自此基本没有了异姓王。对于立下殊勋的功臣,往往也只是以封侯作为赏赐。
就拿汉武帝时期来说,大将军卫青为长平侯,骠骑将军霍去病为冠军侯。立下此等大功,也只不过是个侯爵。
那么有没有封公封异姓王的?还真有,而且和此时的曹睿也关系甚大,说的就是曹操和曹丕。
自王莽以来,篡位已经有了一系列流程。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这些都是小意思了。加了九锡,再封公爵、建国之后再封王爵。
曹操就是按照这样的流程走的。只不过曹操成了魏王之后已经时日无多,只能把后面的流程交给了其子曹丕。
而曹丕更是在继承了魏王之位的同一年,就以魏代汉,称帝成功。
四百年都没有臣子能达到的人生目标,今日竟在这洛水之畔,被皇帝当众指着洛水为誓,给许出来了!
若按照皇帝所说,首功者可为郡王的话,一同进兵的其他主将若无过错也可封王。
岂不是一场灭国之战打下来,若按照三路进兵的老传统,光领兵之人就要出现三个王爵,统管后勤之人也有一个王爵,这大魏天下,竟要多出最多四个异姓王吗?
更别说公爵了。侍中、尚书、刺史、都督……说不得要多个几十个公爵出来。
皇帝在洛水,这是光明正大的以利诱之。
但是这样的诱惑,又有哪个臣子可以抵抗的了呢?
第45章 胜负之分
汉光武帝刘秀指洛水为誓的两百年后,又有一位帝王在此指洛水为誓。
洛水汤汤,定是做不得假。
自从皇帝曹睿的车驾及随行臣子们返回洛阳后,第二天起,这个消息就从洛阳发往了各郡国及各军中。朝中大臣与各地守臣武将议论纷纷。
北宫,皇帝书房内。
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这两个大魏的机要重臣在向皇帝汇报群臣的议论。
议论的焦点主要就是该不该封的问题。
颇多臣子认为不该封王封公,解释的原因也很多。比如什么封侯就够了、大不了封万户、多封一些不就够了。总之认为该奖赏、但是不该奖赏的这么多这么大。
还有的臣子认为‘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说皇帝封异姓王,是为国家招惹祸端、反而会滋长权臣野心。这些人是认为本就不该封这个爵位。
曹睿倚在书房的躺椅上,听取刘放和孙资的总结汇报。躺椅是皇帝命人新做的。这两位机要重臣对皇帝身边不断冒出的新玩意已经见怪不怪了。
曹睿面色从容的说道:“两位中书,赞同的多还是劝谏的多?”
刘放拱手答道:“回陛下,自然是赞同的多。至于劝谏的人里面,主要还是说爵位封赏太过,有希望陛下慎重的意思。”
曹睿轻轻叹了口气:“这些人还是不能理解朕的苦心啊。刘中书,孙中书,你们二位如何看啊?”
刘放沉默片刻回答道:“乱世当用重赏,若无重赏恐难以激励群臣及世家。自武帝年间,孙权割据江东、刘备占据益州,蜀汉东吴已经割据很久了,再拖下去恐成心腹大患,我大魏再要进取难度就会更大了。”
孙资也是差不多的态度:“陛下圣明,若按陛下对王爵的安排,三路主将加一名统领后勤的大臣,若真能十年成功,那这四名王位多半是要落在四位辅臣身上的。”
“至于公爵,现任的朝中重臣,不少人也是封公有望。辅臣与重臣们都鼎力支持,上行下效令行禁止,那下面的臣子士民也就都好说了。”
曹睿听闻后,倚在躺椅上沉默的点了点头,随即开始深思起来。
刘放和孙资也规矩的立在一旁,并没有打扰皇帝的思考。
曹睿为什么要立十年之约?其实还是占了身为穿越者的便宜,具有着超乎这个时代的信息差。
曹睿清楚的知道,未来的数年内,将是曹魏政权最难的年份。蜀汉的诸葛亮频频北伐,孙权在石亭获胜又接着称帝,魏国的中军四方征战疲于奔命。
在原本的历史中,曹魏政权连灭掉蜀汉的功劳,都是在司马昭时代的邓艾和钟会立下的,曹氏能执政的君主,甚至都等不到蜀汉灭亡的时候!
更别说东吴了,灭掉东吴的甚至都是篡魏之后的晋朝了。曹睿也只能趁着如今忠臣良将尚在,抓紧推进军事方面的计划。
战功最重,当为先登,正是以封爵赏赐为诱,才会有勇士顶着弓矢先登城头效死。
若想让臣子们豁出性命为曹睿平灭吴国,又该以什么赏赐呢?封侯吗,别搞笑了,曹丕已经封侯封烂了,但凡大魏朝中有头有脸的臣子,谁还不是个侯爷呢?
到了曹睿这里,也就只能封王封公了。有人担心封赏过甚,一个郡、几个县罢了,这点封地还影响不了什么。两汉四百年,即使是姓刘的同姓王,又有多少能有实权的?王傅、国相可都是由朝廷任命的!
退一万步说,一个郡、几个县,就算是实封,和现在东吴、蜀汉割据的扬州、荆州、益州、交州比起来,孰轻孰重?烛火与皓月之比罢了。更何况虚封又如何呢?
曹睿从躺椅上缓缓起身,纯木质的躺椅虽然符合身体弧度,未免还是有些硌人了。
应该做个软垫的,最好外面再包层真皮。
曹睿看向两名执掌机要的中书,自曹丕掌权后刘放孙资就共掌机要,诸多档案都是由此二人汇总后再交给皇帝。
但从信息获取上来说,除了校事府的信息不归刘放孙资呈递、军事作战方便由大将军府汇总,其余大小国事,刘放孙资的知晓范围,几乎能和皇帝差不多。
因此这两人对皇帝的心思,往往更能来得共鸣一些。
见皇帝起身,孙资问道:“臣有疑惑想请教于陛下。”
曹睿轻道:“无妨,说来听听。”
孙资继续问道:“陛下,为何是东吴而非蜀汉?蜀汉国小民狭,刘禅诸葛亮这些君臣又终究对益州来说是外来之人。”
“以臣所见,攻略蜀汉似乎比东吴更容易些。但陛下的洛水之誓中剑指东吴,臣确实有些不解。”
曹睿看向刘放:“刘中书也是此意吗?”
刘放肃然回应道:“臣也确实不解,但臣揣测,或许是因为先帝在位期间一直未攻打蜀汉,并无多少成例可依。”
曹睿轻轻摇头:“这只是一个方面罢了。”
曹睿说道:“朕先前与大将军和司马抚军谈及此事,一致认为虽然东吴比蜀汉疆域更大、兵力更多,但对东吴用兵还是比对蜀汉要容易的多。”
曹睿看向刘放:“朕问你,大魏比蜀汉国力更强,强在哪里?”
刘放想了一想:“强在兵力众多、强在粮草后勤、强在骑兵之威,强在名臣良将。”
曹睿说道:“朕再问你,且不扯什么名臣良将这些,若与蜀汉交战,战场将在哪里?”
刘放执掌机要多年,对山川地理还是颇为熟悉:“若攻,将在汉中。若守,将在祁山。”
曹睿点了点头:“这就是了。若攻汉中,蜀道艰难,粮草后勤、骑兵之利尽皆无用,受后勤拖累兵力自然也就受限。”
“若打东吴呢?虽然骑兵之利依然会受到影响,但孙权根本不敢放任大魏全据江北,必然会在江北与我陆战。”
刘放恍然:“陛下之意臣明白了,东吴可用水运后勤、大魏亦可水运后勤,兵力因此可以比东吴更多。水军之利在于舟船,并非如蜀道艰难那般难以人力弥补。”
曹睿说道:“朕的意见是,若攻汉中,胜负之数也就三七之分,胜三负七。但若攻吴,兵力后勤水军尽皆可以弥补,或许就可以胜六负四了。”
第46章 一吐怨气
刘放、孙资二人连连称是。
曹睿似乎忽然想到什么,轻笑着说道:“你们说,东吴会如何应对此事呢?”
刘放严肃的脸上也难得露出笑容:“既然互为敌寇,我们称江东为‘吴贼’,江东也少不得称我们‘魏贼’。孙权若知陛下拿东吴作为赏格,多半已经开始骂起来了。”
孙资也笑着说道:“陛下,虽然东吴据有江东也已有二十几年了,但人心若水中浮萍,陛下从洛阳吹的这阵风,说不得还是会把江东的人心吹起一番的。”
曹睿挑眉:“既然如此,那朕就将这风力加大一些。”
“中书,传令!”
刘放连忙坐到了皇帝书房中,专门为两名中书用来拟旨意诏书的小桌案前。
“前一阵东吴不是有个过江投降的韩当之子韩综吗,让大司马好生宴请他,朕要拿他当个马骨捧起来。”
“传令,给先前过江投降的韩综封个安南将军,再给韩综亭侯改乡侯,封三千户”。
“再让大司马和陈镇军去安排,给东吴各个防区的将军,都写信许给他们封侯。只要能投魏,亭侯变乡侯、乡侯变县侯,带一千人投靠大魏就封一千户,带三千人就封三千户!”
“是时候看看朕的这阵风,能把东吴吹成什么样子了。”
刘放耳中闻得曹睿所言,腕中毛笔却丝毫不停,待曹睿声音刚停下片刻后,刘放在绢帛上的书写也停了下来。
刘放微微吹了几口气,随即双手捧起旨意,递到了曹睿的面前:“臣已写完,还请陛下更正。”
曹睿略微看了一眼,颇为惊讶的说:“刘中书竟如此大才!朕一字也不需改,即刻用印吧!”
……
半月后,十月十五,武昌。
武昌,原名鄂城。孙权在黄初二年将都城从建业迁到鄂城,随后改鄂城为武昌,取‘以武而昌’之意。
在汉末以前的大多数时光里,长江中游地区都没有什么大规模战斗,自然也没有太多北方智谋之士来探索长江中游的‘形胜’之地。
但是到了汉末乱世,随着孙坚、刘表等人用武于此,武昌此地的战略位置开始被重视起来。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