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314节
司马懿出言道:“陛下,还封在兖州吗?”
曹睿连忙否认道:“不要封在兖州了,河北吧!哪有把王爵都封在同一州内的道理?”
董昭笑道:“既要给皇长子封一大县,天下诸县莫如邺县。”
“陛下觉得邺城如何?”
曹睿笑道:“邺王吗?邺城之地不错,配朕长子相得益彰。就邺王了!”
司马懿想了一想,笑道:“邺城乃是魏国起家基业之本,的确合适。皇次子的封地就不要离邺城太近了。”
曹睿微微颔首,并未说话。
皇帝没开口,众人也不好说。挑个最好的县很容易,挑个普通一些的、却总会有些顾忌。
见众人不肯说,曹睿轻声道:“既然是皇次子,朕希望他平安喜乐一些就好。陈郡不是有个长乐县吗?”
“长乐王如何?”
四人一并表示赞同。
“那好。”曹睿点头,看向书房内侍立着的杜恕:“务伯,去将刘中书唤来、朕要让他来拟旨。”
没过多久,刘放便匆匆赶至。
曹睿道:“刘中书拟旨,在本月内择一吉日,封皇长子曹启为邺王,封皇次子曹延为长乐王,以昭大魏江山永固之理。”
“遵旨。”刘放应道。
为皇子封王之事告一段落,曹睿看了董昭一眼,又对西阁东阁的四人说道:“之前朕与你们说的太庙陪祀一事,朕现在已经想好了。”
“第一批配享太庙的四人,朕选了夏侯元让、曹子孝、程仲德、王景兴。诸卿有何意见?”
书房内的众人互相对视了几眼后,司马懿拱手道:“陛下选出的四位重臣皆是大魏股肱之臣,臣完全赞同。”
“臣附议。”董昭道。
“臣也附议。”满宠、卫臻一并答道。
曹睿轻轻颔首:“那好,依旧是本月择一吉日开始祭祀吧。”
“第一批四人,第二批朕欲选十八人。”
“十八人的名单,西阁和东阁一并下去议一议,明日报给朕。”
说罢,曹睿缓缓起身:“朕要练剑去了,你们去西阁商议吧。”
“遵旨,臣等告退。”
……
曹睿自去后宫里的演武场练剑,剑术常练常新、不可荒废,乃是正经的滴水穿石之功。
而西阁内的四人,却为这十八人的名单,心思各异。
司马懿轻咳一声:“陛下让我们选这十八人,那如何去选、如何去评,还是要有依据支撑的。”
“九文臣九武将,这样如何?”
这般分派,卫臻自然是没意见的。
可作为执掌大魏军务的西阁,董昭和满宠对视了一眼,似乎并不认可这一分派的方式。
道理也很简单。
大魏开国之初的功臣,这就涉及到了魏臣和汉臣的敏感问题。
那些直接听命于曹操霸府的武将们,当然能算魏国的开国功臣。
可那些文臣们呢?到底领的是曹操的官、还是汉朝的官?
说不清。
况且,武帝曹操创业艰难、几乎无年不战。乱世正是武将的用武之时,武将们几乎理所当然的功勋更重!
哪能用一半文、一半武这样简单的方式来论起呢?
满宠轻咳一声:“司空,都是国之功臣,只需论功劳大小,何必论文武呢?”
“不如我等先列个名单出来,再从中选择合适的十八人,这样可否?”
西阁东阁的四人,董昭、满宠、司马懿、卫臻,每个人都快成精了。
他们的认可与妥协只是权衡利弊,几乎不会出现算计不到的情况。
司马懿一推,满宠一挡,事情又回到了正轨。
司马懿点头:“满将军所言甚是。既然要选十八人,以大魏臣属之众,总还是要划几条线出来的。”
“将领如何选、文臣如何选?还是该有个标准出来。”
第392章 历史决议
西阁之内,董昭、满宠、卫臻三人齐齐看向司马懿。
划线倒是容易,无非定个标准的事情。
可文臣武将的标准要定到哪里?这个就麻烦了。
没当过都督的不能选?没做过封号将军的不能选?
还是从刺史、九卿、尚书令往上去选?
配享太庙是董昭最早提出的,此刻也出言向司马懿问道:“划条标准是对的,可建安、黄初年间官制职务变动频繁,哪里能有一个通用的标准呢?”
卫臻也附和道:“要么以官职、要么以功劳。”
“若是要以官职来论,就拿第一批的四人来说。夏侯元让、曹子孝乃是元从之臣,又都是宗室大将,任过魏室的大将军。王景兴乃是三公,程仲德可以等同视之。不论怎么选,这四人都是无可指摘的。”
“可若以功劳,许多功大之人,官职往往还没到刺史和封号将军,也根本没活到大魏创立,又该如何?”
说罢,卫臻轻微叹了一声:“武将好说,文臣又当如何选?难道只从武帝的魏国来算吗?”
司马懿闻言陷入了沉默,董昭、满宠对视了一眼,也不作声。
因为他们突然发现,陛下交给他们的这个任务,其实很难完成。
卫臻看得透澈,言语间指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
其一,关于寿命的问题。
夏侯惇、曹仁、程昱、王朗这些人死了,可许多随着武帝曹操创业的老臣都还活着。
别人不说,就拿曾经总揽关中之事的太傅钟繇来说。此人马上八十岁了,还在洛阳活得好好的。
西阁里坐着的董昭,在建安四年就任过冀州牧了。
曹洪还每日在洛阳饮酒食肉呢。
换句话说,曹操的那个时代、直到当下还有余韵,尚未完全结束、可以盖棺定论。
其二,关于人数的问题。
皇帝说要第二批选出十八人,却不知‘十八’这个数字是从何而来的。
哪能正正好好就选出十八个人来呢?
其三,也就是最麻烦的一件事情,就是涉及到人物的定论。
若先从武将来说,夏侯惇、曹仁二人以下,紧接着就该是征西将军夏侯渊了。
可夏侯妙才昔日在汉中浪战而死,被曹操称为白地将军,惹得曹操亲自率重兵去汉中援护,而后间接导致整个汉中的丢失、和襄樊局面的恶化,几近迁都之危。
夏侯渊功大还是过大?能入选吗?不好说。
文臣也同样麻烦。
谈到曹氏的创业历程,荀彧荀文若是个绝对躲不过去的人选。若要抹去荀彧的功劳,史书都不会认的。
荀令君与武帝二人之间的纠结,已经到了人尽皆知的程度。更别说荀彧的儿子们,还因太和元年的谋逆案、在凉州流放遇赦不赦。
在皇帝选的四人以外,夏侯渊、荀彧二人的定论已经困难。可若这二人都无法判断,又何谈去选其他的人呢?
眼见众人皆不能决断,最先提出此事的董昭开口说道:“卫仆射说得有道理。这样吧,你们二人先回东阁,我自去后宫去寻陛下问上一问,请示一番心意。”
“左右都是明天禀报,倒也不急。”
司马懿本能的想与董昭同去,可想到自己这个五旬的司空身份,却又按下了心思。
司马懿拱手道:“那好,劳烦董公前往了。我与公振先回。”
“还请慢行。”董昭应道,与满宠一并起身示意。
董昭得了允许后,跟在一名内侍的身侧,朝着演武场慢慢走去。
等董昭走到了的时候,曹睿刚刚将剑插入剑鞘中。
曹睿似乎并不意外,笑着看向董昭:“怎么,董公有何急事找朕?朕走了还没半个时辰。”
董昭小步上前,拱手道:“禀陛下,臣等在西阁之中决策疑难,十八人并不能定,因而来请示陛下心意。”
曹睿接过内侍手里的绸巾,轻拭去了额上的汗水,神色从容的问道:“若十八人不能选,八人能选出来吗?”
董昭微微摇头:“八人亦选不出来。”
曹睿点头:“走吧,与朕进了室内再说。”
董昭随在皇帝身后,亦步亦趋的走入了演武场边上、用来休息的房间。
坐定之后,曹睿饮了一口加了少许盐分的蜜水,问道:“配享太庙的事情是董公说的,分为两批也是董公的意思。”
“怎么现在还要找朕呢?”
董昭叹了一声:“臣本是好意,却当时考虑的少了些,未想到这其中的复杂之事。”
随着董昭的逐渐陈述,人数、年龄、还有夏侯渊荀彧的定论问题,被一一呈到了曹睿的耳中。
曹睿微微颔首:“你们说的没错,若真要选得尽善尽美,就相当于建安以来的若干事件做个决议。”
“确非西阁和东阁就能定的。”
董昭略带歉意的说道:“恕臣无能,还要再来烦扰陛下。”
曹睿看了董昭一眼:“你们烦扰,朕却未必烦扰。”
“来,朕今日就给你一个定论。”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