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360节

  “无妨。”

  曹睿轻笑一声:“陈留太守倒还好说,就是九卿现在又缺了一位大鸿胪。”

  环视一周之后,见无人接话,曹睿笑道:“崇文观副祭酒、雍丘王曹植如何?诸卿有何看法?”

  随着六部势大,九卿的职能本就越来越小。管理属国、外事的大鸿胪更是排序渐渐靠后。

  崔林去了幽州,让曹植任九卿?给他个崇文观副祭酒的实职,就已经算是太和皇帝皇恩浩荡、善待宗族了,如今竟要任他为九卿?

  方才举荐武周未果,司马懿没有半点争取的意思。可让曹植任九卿,这个突破可就似乎过了些。

  皇帝可以不在乎。

  曹植毕竟是皇帝血脉相连的亲叔,又承了皇帝起复重用的大恩,若对皇帝不忠世人难容。而且先帝曹丕已逝,两兄弟之间恩仇一泯也是应有之义,叔侄也是一般。

  可司马懿不能不在乎!

  作为当年为曹丕夺嫡‘出生入死’的头号谋臣,杨修、丁仪这些曹植同党败事身死的大仇,曹植又会如何不记得呢?

  真要死灰复燃了吗?

  司马懿心中飞速想了许多,当即向前迈了一步,肃容说道:“陛下,臣有肺腑之言欲禀,还望陛下准臣陈奏。”

  曹睿转头看向司马懿:“司空如何这般客套了?何事要说?”

  司马懿道:“陛下,雍丘王曾与先帝争夺储位,身居嫌疑之地,被陛下破格启用、拔擢为两千石实职已是恩德浩荡。雍丘王素以文才闻名天下,而非以治政之能。且其年龄未到四旬,恐难服众,还望陛下三思!”

  曹睿轻轻颔首:“满将军怎么看?”

  满宠微微低头:“军事为臣分内之责,其余诸事非臣所能言之。”

  司马懿心中暗骂一声。西阁平日借着军事对各种事情指手画脚,如今却装聋作哑了?

  满宠没有明白表态,实际上已经阐明了立场。

  而徐庶、裴潜、卢毓三名侍中,徐庶明确赞同,裴、卢二人如满宠一般没有表态。剩余刘晔、文钦、毌丘俭三人,皇帝根本问都没问。

  司马懿都不用想,这三个都是皇帝心腹,皇帝让他们往东绝对不会往西那种。

  随着皇帝问着,司马懿也渐渐觉得有些乏力。若陛下征淮南回返面见曹植之时,自己也同在陈留就好了!哪里要等到现在!

  曹睿似笑非笑的看向司马懿:“诸卿皆认为雍丘王可以胜任。司空可还有异议?”

  司马懿心中长叹一声。

  不怪他们,昔日先帝夺嫡之时,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先帝‘党羽’,统统都是外任之官,并无一人牵扯进去,自然无妨!

  方才自己该点出的事情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争储之事、只有文才、年龄不足,可皇帝并未半点理会。

  要顺着皇帝之意,还是坚持立场?

  司马懿心中天人交战,只一瞬间就做出了决定。

  司马懿依旧严肃的拱手道:“臣以为还是莫要给雍丘王这般权柄了,陛下难道不记得太和元年征淮南之时,洛中有人谣言要立雍丘王为帝之事么?”

  曹睿脸色渐渐严肃了些:“荀氏之人造谣,朝廷已经悉数处置过了。莫非朕的亲族做不得九卿吗?”

  “臣不敢!是臣失言了!”司马懿当即躬身致歉,额头上也随之冒出一丝冷汗来。

  这话说得就有些重了。

  若司马氏只有自己一人为司空,司马懿倒是不虚,总不会因为谏言了几句被罢免的。

  可自己亲弟司马孚正在凉州任刺史、自己族弟也在洛中为九卿。宗族兴旺非一人之功,若是连累了他们二人可就麻烦了。

  曹睿略带诧异说道:“司空何故如此,朕可没有怪罪司空的意思!都是为了朝廷,朕又何时因言罪人过了?”

  司马懿拱手行礼:“臣一时疏忽,没能想起陛下广任宗室之策,是臣之过,还望陛下治罪!”

  曹睿双眉一挑:“朕方才说过了,司空不必如此。既然空缺均已补上,如何安定辽东,今日朕也要与诸卿议上一议。”

  “司空,昨日卿与朕说了安定营州的四件要事,可以与诸卿说一说了。”

  “遵旨。”司马懿平复了一下心情,接着说道:“四件要事,一为驻军、二为迁民、三为抽兵、四为鲜卑。”

  曹睿点头:“先说驻军的事情。据杜恕所说,公孙度时期的兵力久远而不可考,公孙康、公孙恭时期的辽东兵力约为三万。其中骑兵约有七、八千的样子,大半都是轻骑,余下皆为步卒。”

  “大魏在营州驻扎军队该以什么规模?按照旧例为三万?还是更多或者少些?”

  满宠拱手道:“臣以为应当更少。彼时公孙氏除了应对周围各国,还要防备大魏。如今大魏平定辽东而至营州,这部分兵力是可以省去的。”

  “若大约说个数字呢?”曹睿问道。

  满宠沉默几瞬:“营州驻军虽不用三万,两万多也是要的。两万五千之数,陛下以为如何?”

  曹睿没有正面回答:“从内地抽一部分、营州再征一部分兵?步卒、骑军都需留一些的。”

  刘晔此时插话道:“陛下,臣以为若是按照满将军所言两万五千兵力,从大魏内地各处而来的外军至少要占一万。”

  “而方才司空所言四事中,臣听到了抽兵二字。不妨选拔此战降卒中精锐者回返河南驻扎。以外军为骨干统领营州本地军队,岂不粮饷方便?”

  司马懿也拱手:“臣正是此意。公孙渊穷兵黩武有兵五万,可以从中选拔一万得力之军扈从于洛阳,免得公孙氏旧部在辽东生事。”

  曹睿道:“此言可行。从何处抽调外军至辽东才是问题。”

  满宠答道:“臣以为当从中军中抽出两千骑兵为骨干,佐以河北八千州郡兵。一万军队足矣。”

  曹睿颔首:“既然如此,就依诸卿所言吧。朕为辽东留下一万军队,余下治军、整军之事,就让王昶来此后慢慢去做,正是他擅长之事。”

  “司空继续。”

  司马懿继续说道:“所谓迁民,乃是从营州四郡中迁徙众多曾在公孙氏治下任职过的官吏家属。辽东太守杜恕已经大略核算了一下,约应迁的百姓约有两万六千余人。”

  曹睿道:“此前预计的是三万人对吧?”

  司马懿点头:“预计的是三万人,实际为两万六千余人。眼下已是六月二十三日,需在八月底之前完成此事。”

  曹睿插话道:“此前有了在汉中的迁民经验,此事倒也不难。满将军,该用多少兵士随行监护?”

  满宠想了几瞬:“若走海运,臣以为三千骑兵即可。”

  “走海运?”曹睿一时不解:“满将军的意思是说,让所迁民众乘船回泉州,而后再至邺城?”

  满宠笑道:“粮草能运,辽口处可以运兵,想来运送百姓也是无虞的。孙礼部可以先走陆路返回泉州,而后再护送至邺城。”

第449章 谋划攻魏

  “准了,就按满将军所说安排吧。”曹睿看向司马懿:“方才司空还有第四事,说的是鲜卑?”

  “正是。”司马懿道:“自太和四年年初以来,陛下从洛阳出发,经许昌而至幽并,征乌桓、匈奴、鲜卑各部征讨辽东,三族胡人纷纷随行用命,堪称顺利。”

  “匈奴、乌桓夙来恭顺,唯有鲜卑有些为难。臣以为,不若效仿抽调辽东精锐士卒入河南为大魏所用之事,征发鲜卑骑兵为常备之军?”

  “若如此,则无需担忧轲比能以鲜卑单于之身返回并州北面增长野心,全如邺城的呼厨泉一般。”

  曹睿点头:“朕以为可行。鲜卑单于的金印岂是那般好拿的?再以此番随行征辽之功,给轲比能赐个将军号,就让他留在中原统兵吧。”

  满宠此时拱手说道:“陛下,臣以为既然以留轲比能在中原为目的,兵力宜少不宜多。抽调轲比能部精锐,留个两千轻骑也就够了,多则生乱。”

  “除轲比能外,步度根等部也需征调两千轻骑,以防走了一个轲比能、再做大一个步度根。”

  曹睿点头:“那就这般安排吧,让步度根也一并来,能为大魏做事、是他们的荣幸。具体的事情满将军去做,务必做的稳妥些。”

  “请陛下放心,臣定能办好此事。”满宠回答道。

  ……

  若要平定一方,作战仅仅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整理田土户籍、梳理吏治、劝农积谷,样样做起来都不轻松。

  大军几乎没停多长时间,从六月下旬到七月初,几乎都在忙着整编、调度、治军、迁民这些琐碎事情。

  七月一日的武昌城内,蒋琬主动派人去找胡综,胡综闻之欣然来到馆驿见面。

  武昌城北馆驿的院门处,匆匆赶来的胡综看到蒋琬已经在门口等候。

  隔着两丈远,胡综就笑着抬手示意:“公琰兄别来无恙,今日有何要事来寻我?”

  “怎么,无事就不能找伟则见一面了?”蒋琬笑道:“今日天朗气清,你我二人不如到江边散步闲谈,以舒心绪?”

  胡综苦笑了一声:“公琰出使武昌,见过吴王就算任务了结。可我就不同了,宫内宫外诸多事务,我一人实在分身乏术。”

  说着说着,胡综朝着蒋琬拱手:“不若你我改日再谈?我方才还以为公琰兄有要事,既然无事,我就先回宫内了。”

  “别急着走啊。”蒋琬上前一步扯住了胡综的袖子:“伟则岂是第一天认识我,若真无事,我又怎会叨扰你?”

  “昔日诸葛丞相与鲁子敬在长坂会面,彼此结为神交。你我二人如何不能效仿前贤呢?且随我一起来。”

  诸葛亮和鲁肃的故事都搬出来了,看来蒋琬今日是真有事要说。

  随即应下。

  蒋琬与胡综并肩骑马出了武昌北门,到了江边后,大约走了一炷香的时间,闲聊的差不多了,蒋琬突然停住了脚步。

  “伟则,我今日寻你到此四处无人之处,是真想如诸葛丞相和鲁子敬一般,与你推心置腹的。汉、吴之间虽为盟友,可东西协调并不能及时响应,军事之中也总有些隐瞒。”

  蒋琬直直看向胡综:“我欲将大汉军情兵力悉数告知伟则,不会隐瞒半点。还望伟则也与我同样坦诚!”

  胡综虽然被蒋琬突然的直白感动了几瞬,但还是保持了一个东吴重臣的风度:“公琰兄请说。”

  你提议,肯定要你先说嘛!

  蒋琬也不含糊:“不瞒伟则,大汉眼下共有八万兵力。实打实的八万!”

  胡综的神情也渐渐严肃了起来:“只有八万吗?除去成都护卫之兵、除去在江州防备大吴之兵,诸葛丞相之处还有多少兵?”

  蒋琬也同样严肃答道:“伟则也是领过兵的,军队当论战力、岂能只论兵力?昔日韩信出井陉扫荡河北之时,兵力又哪里多了?”

  “兵在精而不在多。自前年起,诸葛丞相决意以精兵迎战,重新将大汉军队重新整训了一番,今非昔比了。”

  胡综摇了摇头:“公琰兄是汉室纯臣,我也是吴王忠臣。今日公琰兄与我所说,我会一字不漏的禀报吴王。”

  “这是自然。”蒋琬道:“大汉八万兵力,成都周边有兵一万二千、汉吴边境有兵一万,其余各郡有兵八千。其余五万精锐,都由诸葛丞相领在北线御敌。”

  胡综叹道:“公琰兄说我领过兵,那我也要问兵事了。就算诸葛丞相有五万可战精兵,可你们要不要守关守城了?还能拿出多少兵力进攻魏国?”

  蒋琬盯着胡综看了几瞬,摇头道:“我方才与伟则说了,兵贵在精,伟则须不知晓丞相练兵之能。若要进攻魏国,丞相可以起至少四万精兵!”

  胡综点头:“公琰兄坦诚相待,我也不能不坦诚相应。实话说,淮南之败前,大吴近乎拥兵二十万。”

  蒋琬点头:“大汉彼时也有十二万兵。”

  其实蒋琬心中清楚,拥兵二十万对吴国来说并不算什么。最能打的就这三、四万精锐,然后是二线部队、三线部队,加起来二十万也不夸张。

  胡综继续说道:“休养生息将近四年,大吴如今兵力共有十八万之数。”

  蒋琬思索了几瞬,皱眉试探问道:“我记得吴国此前在皖城折损甚多!兵力现在只少了两万吗?”

首节 上一节 360/3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