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362节
“朕与相父同行。”刘禅注意到了后面行礼的费祎:“哦?费参军也一并来了,那就一同来吧。”
“谢过陛下。”费祎应下之后,缀在二人身后两丈远的地方,同内侍一并远远随着。
刘禅轻声问道:“丞相此次回成都,并未遣人与朕事前说明。可有什么要紧之事?是为了李正方?”
诸葛亮轻轻摇头:“李正方只是其中之一,臣这次回成都更是要向朝中众臣做个说明。陛下虽然信重臣,可并非每个大臣都会顾全大局。”
“该劝阻的要劝阻,该争取的争取。实在难以说服的,就让他们先别碍事。”
刘禅轻叹一声:“举国政事的担子都压在相父身上了,朕心亦有愧疚。李正方身为先帝旧臣,上次欲分益州而成巴州,被丞相以中都护之职给拖延住了。今年年初,朕和朝廷刚敕封他为卫将军,可他却以魏国三公之例想要开府。”
“他此番就是动嘴,却没真做什么逾钜的事情。加之他平日做事还是得体的,又在江州掌重兵,朕也有些为难。”
诸葛亮缓缓说道:“李正方是旧时有功之臣。”
刘禅见了诸葛亮,嘴就停不下来了:“是有功之臣,所以朕才为难着呢。如今相父来了,此事就交给相父处置了。”
“若细细算起来,相父也有近八个月没回成都了。不知北面形势如何?”
诸葛亮道:“建兴七年臣攻沓中一次、攻阳平关一次。两番用兵,尽探得敌军战力虚实。”
“魏国军力之强,只在于魏国中军。其余皆碌碌之辈,曹真亦是庸将,唯有张郃还值得称道些。”
刘禅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如相父所说的话,若是魏国中军不在西边,彼处就有战机可用了?”
诸葛亮回应道:“陛下圣明,这也是臣历来坚持要与孙权联盟之由。蒋公琰此番出使武昌之前,臣已明白告知了他,只要能促成孙权朝着襄阳出兵,言辞礼节之事,皆由他自己把握。”
“蒋琬亦有大才。”刘禅看了看路,伸手介绍了起来:“相父且往右边走,不远处有一阁楼最为阴凉。”
“遵旨。”诸葛亮说道:“虽已说动孙权出兵,这是利国之事,就是有些委屈陛下了。”
刘禅苦笑了一声:“国家重事,丞相不必顾虑朕的念头,孙权能出兵就是好的。”
诸葛亮点头:“臣在白水听闻魏国关中乏粮,多处佐证之下终于确认。以臣之见,今年秋冬可以再次北伐了。”
二人走入了一处被刘禅唤作‘清凉阁’的楼阁,阁外树木约有五、六丈高,夏日微风一吹,属实惬意。
坐定之后,刘禅当即问道:“这次相父想北伐何处?”
暑热难耐,如今得了清凉,诸葛亮的表情也缓和了些,略带笑意的问道:“陛下以为该攻何处?”
刘禅递给诸葛亮一柄羽扇,还轻轻拂去了上面的浮灰:“朕欲攻沓中!”
诸葛亮又问:“为何是沓中?”
刘禅从容的为自己扇着凉风:“朕欲让丞相击破陆伯言所部!”
诸葛亮微微一怔,而后肃容拱手道:“臣定为陛下攻灭此人,以雪旧恨。陛下勿忧!”
刘禅道:“陆逊倒在其次。历来丞相给朕的书信的,朕都一一细看过了。阳平关是重关大城,恐一时碰不得。若能取下沓中,则定会断魏贼凉州之臂,如此雍凉缓缓可图也。”
“这是丞相给朕说的明白。”
诸葛亮感慨道:“陛下看得分明,朝中却总有人不愿北伐。若非陛下将这些人的上表之事告知臣,臣也不知成都城中竟多了如此怨望。”
刘禅轻叹一声:“杜琼、何宗、来敏、裴俊,主要就是这四人的表态。他们表文中说得清楚,并非不愿北伐,而是不愿国力、民力被如此虚耗。”
“相府在白水而不在成都,成都自公卿以下大臣们纷纷附和这四人,连太学学生都蜂起附和,几成政潮。”
很多时候,政治核心在与不在,根本就是两个样子。诸葛亮在白水,远在成都的公卿大臣、本地世家们自可议论纷纷。
反正你诸葛亮又不在成都!
诸葛亮神色从容的问道:“他们是不是说等国力积攒的足够了,然后北伐,定能战而胜之?到时候臣再领着精锐军队北上攻伐,汉中、陇右、关中这种地方就都可以一鼓而下了?”
刘禅颔首。
诸葛亮又问:“陛下以为他们之言可以实现么?”
“朕实在不知道。”刘禅摇了摇头,复又长叹一声:“积攒国力是必要之事,国家不可不存积蓄。北伐也是必要之事,大汉岂有偏安之理?两相对应,朕实难决策。”
诸葛亮深吸一口气,细细解释道:“陛下,臣当然知道大汉国力需要恢复。可臣在白水练兵如此急切,就是要速速破敌,因为魏贼比我们国力积攒的更快!”
“两相比较之下,若我们现在北伐,还能凭借谋略人和战而胜之。倘若再拖延个五年、十年,怕是真就难撼大势了。这也是臣心中为何如此急迫的缘由了。”
刘禅肃容道:“丞相之语朕明白了。丞相放心,朕会下诏劝阻杜琼、何宗、来敏、裴俊等人,使他们知晓国情利害,勉力支持北伐!”
诸葛亮摇头道:“不劳陛下,臣自己就可劝明他们。他们以言语惑众,臣就要以言辞驳清,这才是正解。”
“可臣还有一事,要与陛下禀明,望陛下准臣之请!”
刘禅见诸葛亮如此神情,诧异道:“丞相所言何事?”
诸葛亮缓缓站起,朝着刘禅躬身一礼:“臣弹劾卫将军李严不识大体、邀名求利,在北伐关键之时挟兵自重、要挟朝廷,只顾个人权柄!”
“请陛下贬斥李严,将其罢官去职!”
第451章 新纳三国
七月十日,襄平城太守府内。
说来也是有趣。
杜恕自从上任辽东太守一职后,自己的正经官署一日都没待过,始终缩在襄平令的官署内。
而此时的辽东太守府正堂之内,曹睿听着司马懿的汇报,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三韩这么丁点的地方,竟然分为七十八国?”
司马懿略显无奈的摊了摊手:“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他们自己称之为国,以臣看来不过是一些如羌人般的种落罢了。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也就八、九万户,三四十万人的规模。”
“和逌到了带方郡最南端走了一圈,发现实在找不出一个可以代表三韩的种落,只好将夙来通晓边事的提奚县县长孙去疾给带回来了。”
“不过和逌回返之时,还从带方郡带过来一名倭国之人。据和逌禀称,倭国素常将使臣派至带方郡、百济和三韩之中。”
“倭国。”曹睿思略了几瞬,还一边用手轻敲着桌子:“朕依稀记得,此前汉时曾有倭国使者来过洛阳,还得了敕封?有这回事吗?”
司马懿微微摇头以示不知。
卢毓在一旁拱手道:“禀陛下,臣在洛阳整理典籍时见过此事的记载。汉光武中元二年,倭国使者前往洛阳朝拜,还得了光武敕封王爵。”
曹睿笑道:“这倒真是自古以来了。大魏承继汉朝天命,这倭奴国倒也是朕的属国了?”
卢毓点头:“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倭国确为大魏藩属。”
“那好,今日下午也将倭国之人一同召见吧。扶余、百济两国国王都到了吧?”
司马懿答道:“都已经到了。扶余国王提台随夏侯玄先至,和逌路远、百济国王仇首后至。高句丽国王优位居也一直在襄平未走,下午陛下可以同时召见。”
曹睿点头:“朕该用午膳了。半个时辰之后,司空领着他们一起过来。”
“遵旨。”司马懿道。
午后的太守府正堂内,曹睿颇有兴致的看着这几位身着汉人衣着的小国君主。
没错,司马懿为了这几人服装符合体统,已经令这些人提前换好了衣服,还沐浴了一番。
司马懿拱手道:“禀陛下,此乃高句丽王优位居、扶余王提台、百济王仇首、以及倭国使臣难升米四人。”
辽东本是公孙氏割据之处,自然以汉话通行。周边几国相隔不远,加之国王、使臣都是国中的精英阶层了,自是能听懂的。
“臣等拜见陛下!”四人齐齐叩首,动作整齐划一。
曹睿恍惚之中似乎想起,好像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场景。
陇右!当初在上邽召羌人首领入内之时,也是这般训练过的。
曹睿只觉有趣,虚抬右手示意:“都平身吧。”
“优位居朕见过了,扶余的提台、百济的仇首,你们二人朕还是第一次见,还有这个倭国使臣。”
“难升米!”
“臣在!”难升米被曹睿这么一喊,又作势要俯身下拜,接着将刚才的动作重复一遍。
眼见堂中臣子们都憋着笑,司马懿也只好上前几步将难升米拽了起来:“速速起来,现在不用再拜!”
曹睿轻笑几声:“难升米,朕有事要问你。你须如实回禀,不得虚言妄言。”
难升米拱手道:“皇帝陛下有何事要问,臣会如实回禀。”
曹睿点头:“朕闻倭国乃是统称,其间又分为诸多小国?你是从倭国哪一小国而来?”
难升米紧张的吞咽了下口水,而后拱手说道:“陛下,臣是从邪马台国而来。四十年前倭国诸小国大乱混战,而后共推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为倭王,倭国方安。”
曹睿又问:“那倭国现在之王又是何人?”
难升米答道:“还是女王卑弥呼在位。”
莫非这个卑弥呼即位四十年,还能当倭国之王?竟如此高寿?
虽然堂中不敢喧哗,可众人脸上也都显出了异样的表情。属实有些奇异。
曹睿又问:“那卑弥呼今年多大年纪?”
难升米嗯了一声,而后摇头道:“禀陛下,臣属实不知此事。”
连自家国王的年龄都不知吗?
曹睿摇了摇头:“方才之言属实可笑。老迈也好、年轻也罢,总归是有个年龄在的。”
可难升米却答道:“陛下,臣未见过女王卑弥呼,国中其余人等也见不到她。据传女王有婢女千人,所居之处守备森严,并不准臣子进入。女王卑弥呼擅长鬼道,因而国中百姓尽皆敬畏。”
曹睿轻笑一声,指着难升米对着众人道:“你们可知倭国为何这般?”
满宠嘴角也似乎有些冷笑之意,直接出言答道:“既以鬼道蛊惑百姓,又严加防范不准外人觐见。恐怕这个卑弥呼,不知在宫室里换过多少个人了!”
与难升米略微熟悉一些的百济王仇首,直接扭头用奇怪的眼神盯着难升米看。堂中众人一时也纷纷了然,有摇头以示不屑的,也有轻笑以作讥讽的。
曹睿轻咳一声,堂内重新恢复了安静。
“今日你们几人来朝觐朕,朕也要给你们一个仁厚体贴的安排。提台、仇首,你们二人知道高句丽国受封之事吗?”
二人纷纷点头。
大约五旬年纪的扶余王提台拱手道:“禀陛下,臣曾受到公孙氏蛊惑而尊其位,实非臣之本意。”
“若陛下不计前嫌,愿如高句丽国一般为臣册封,臣心中实在欢喜!”
曹睿笑道:“那便是愿意了?”
提台连忙点头:“臣当然愿意!”
说罢,提台瞥了眼旁边的优位居,略显了几分犹豫:“陛下,若陛下为臣建了这新的扶余国,那扶余是不是就与高句丽、百济一般,为大魏营州之郡国了?”
曹睿颔首以作回应。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