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488节

  而四月一日的今日,正是轮到司马懿作为轮值书记,主持这次内阁会议。

  当然,轮值书记这个名字也是皇帝本人亲自发明的。轮值二字当然好理解,而书记二字,则为记录会议之人,皇帝就是这般解释的。

  阁臣们也一并沿用。

  在寿春,曹真、董昭、司马懿、陈矫四名阁臣本就是坐在同一间屋子里的。

  董昭一一介绍了枢密院最近五日的工作,曹真讲了一下关西诸将调动的最新反馈、也介绍了水军和乐綝、张虎等将的最新动态。陈矫陈说了他分管下的吏部、礼部、刑部三部的事宜,司马懿则按规矩汇报了民部、工部、兵部三部。

  日常工作介绍过后,就到了其他事项的处理环节。

  曹真道:“算着日子,再有十余日张郃的灵柩就要抵达洛阳了。”

  “陛下离开寿春之前,亲口与我们说待回返寿春之后再定。”曹真摊了摊手:“可你们也看到了,陛下原定的行程就是去一趟巢湖,如今却在彼处待了这么多日,又要去皖城,按我看来,没一个月的时间恐怕回不到寿春。”

第639章 筹划大事

  陈矫开口问道:“大将军是要说追封张郃的事情?”

  曹真点头:“一为追封,二为谥号。这两件事情我们拟一个方案来,快马报给陛下,应该能在夹石附近追上陛下的御驾。紧赶慢赶,应该也能来得及送往洛阳。”

  陈矫自从入阁之后,无论是日常处理政事,还是在内阁会议上、在陛下书房议事时的发言,都堪称积极主动。可以说,每当东阁二人要发话的时候,陈矫总是抢在司马懿的前面。

  这种事情,是不好说些什么的。只不过一些先后次序,又不涉及工作范围、职务以及圣心这种根本的事情,司马懿若要去问,就会显得自己过分狭隘,因而只能被动接受着这种情况。

  加之他与陈矫关系又好,陈矫入阁还是由他本人举荐而成的。司马懿也常常以自己位尊、陈矫年长、他初来乍到等理由安慰自己。

  接着曹真的话头,司马懿轻咳了一声:“大将军既然提出此事,心中可否有了想法?不妨说一说,毕竟张郃在关西多年,也算是大将军的旧部。”

  曹真道:“张郃效力大魏三十载,辛劳无数,理应追封。虽说太和一朝没有追赐的先例,但张郃乃是征西将军,用他在开这个先例未尝不可。”

  “追封骠骑将军,谥号壮侯,你们三人以为如何?”

  “董公?”曹真侧脸看向董昭。

  董昭倚老卖老,指了指司马懿和陈矫二人:“东阁先说。”

  司马懿一阵无语,停了几瞬,开口说道:“大将军,骠骑是不是有些高了?在武官中的位次尽在大司马、大将军二人之下,过于殊荣了吧?”

  陈矫这种事情上还是和司马懿有些默契的,开口补充道:“且不论位次够不够,单说这个骠骑,如今司徒、骠骑将军陈长文还在寿春待得好好的,就这般把骠骑的封号追封出去,会不会在礼法上稍稍有碍?如今骠骑将军是陈长文,车骑将军是卫公振,不若将卫将军追赠出去为好。”

  曹真被司马懿和陈矫的一套组合拳打回来,面上略显出三分无奈之色,紧接着扭头看向董昭。

  却不料董昭的话语更加直白了。

  “大将军,若按老夫所说,是不该给张郃这个追赠的。前些年的武卫将军许褚,死后没有追赠,文聘、牵招、曹洪这三人死后也没有追赠。张郃生前位居征西将军,也足以彰显恩宠了。”

  “老夫的意思是,壮侯这个谥号不错,内阁建议在封邑上多照顾一二,给张郃的儿子们多分一分,也就是了。”

  董昭方才之语,实际上阐述了一个朝廷经常使用的施恩之举。

  就拿张郃来说,鄚县侯、四千五百户的封邑,按照通常的规矩来说,应该是长子得到继承,其他的儿子们都为庶民。

  不过对于张郃四千五百户、可以在朝中排上前几的封邑数量,若只封给一个儿子,实际上显得有些亏了。朝廷可以分出六百户来,给张郃的长子张雄袭爵三千九百户,给另外三个儿子每人各分两百户和一个亭侯的位子,这样不仅可以增益张郃家族的爵位,也可以告慰张郃之灵,皆大欢喜。

  曹真本以为司马懿、陈矫二人杀价的情况下,董昭会帮着自己再争一争,却不料董昭直接挥起斧子,把曹真的追封建议直接砍没了,一时不由得有些气愤。

  “董公,话不是这般说的。”曹真指了指陈矫:“就算不追封骠骑和车骑,追封个卫将军难道不行吗?张郃功勋卓著,若陛下再开太庙配享的话,张郃也板上钉钉要进去的。张郃忠于职守,死在了任上,这般经历还不值得追赐么?”

  董昭依旧板着脸:“大将军,老夫的确不赞成此事。或许你们不知道,此前陛下欲要将卫公振的行车骑将军改成车骑将军的时候,老夫也是不同意的。”

  “为何?”曹真诧异:“此事我倒没有听说过!”

  司马懿和陈矫二人对视一眼,也将目光近乎同时挪在了董昭的身上。

  董昭捋须缓缓说道:“大将军,所谓重号将军,乃是由汉武帝时的将军号沿袭下来。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就这四个将军号。按汉时的传统,重号将军多少带着些乱时辅政的权责在的。与之相比,大司马这个职位反倒不常设了。”

  “大将军或许不知,昔日曹文烈辞世之后,陛下曾问我要不要将你改为大司马,被老夫劝谏阻住了,故而大司马一职现在近乎废却,再也没提过。”

  曹真这下从惊讶改为愕然了:“大将军乃是武官之首,我从未想过要讨这个大司马的职位,不过董公到底为何要这样说?”

  曹真刚才还有些愤怒之感,现在已经消失了。他察觉到董昭持续数年来做这件事,想来有他自己的一套理由在。

  凭借董昭方才说的罢大司马一事,和此前令陆逊为镇西将军而非征西将军的事情,想来陛下也是支持董昭的。

  司马懿也凑个热闹:“董公有何高论?我等洗耳恭听。”

  “我也一样。”陈矫同样说道。

  董昭徐徐说道:“其实老夫一直觉得朝廷不该有这么多的重号将军。”

  “就拿大将军来说。”董昭抬眼看向曹真:“大将军是宗室重将,身上的大将军之位是为了督帅诸军、稳定国本的,而非真正领兵打仗的军职,若大将军并非宗室,凭大将军之战功是当不得此位的。大将军,老夫此语对否?”

  曹真却也不恼:“先帝和陛下就是要用我宗亲身份。”

  “正是如此。”董昭继续开口:“其实自汉末之时,将军号就有些过于滥发了。老夫还记得早年黄巾乱时,卢植、朱儁、皇甫嵩三人率天下精兵围剿黄巾贼,统领兵员超过十万,也不过是三位中郎将的军职。”

  “以老夫看,什么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这些重号将军都该裁撤,有一个大将军就足够了!征西、征南这类四征将军,只应臣子统帅大军替天子征伐时用,平时四镇和四方将军就足矣了,哪里用得着这么多重号呢?”

  曹真此刻听明白了。

  董昭并不是有意挑衅他的权威,相反,董昭对他的大将军位子还是尊重和支持的。只不过董昭是平等的对四征以上的将军号开炮,认为过于泛滥。

  司马懿轻声问道:“董公当日是怎么建议卫公振封号的?”

  董昭道:“公振又不在乎这种虚位,老夫建议监三州军事就已足够,但陛下不听,以卫公振封号要压过关西众将为由,拒绝了老夫的提议。”

  曹真长叹了一声。他本想为张郃争取一下,却不料竟扯出董昭的这么多心思来,还都是大家从未听过的。

  不过,这本就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有则更好,若无也无伤大雅。

  曹真道:“壮侯这个谥号总没问题吧?”

  董昭点头:“壮字极为妥当。”

  “附议。”陈矫应声。

  “我也赞同。”司马懿道。

  曹真停了几瞬,而后开口:“既然如此,就不要向陛下报追封的事情了,但司空的会议纪要上要将我们四人方才言论记下。”

  “我笔快,尽皆记了。”司马懿点头。

  “谥号壮侯,再分一千五百户来,均分给张郃另外三子,可好?”曹真又问。

  若再提意见,那可就真成了与曹真过不去了。左右都是张郃自己的封邑,分给长子多些还是少些,与他们这些朝廷大员又没有多大干系。

  三人纷纷同意。

  “那好,壮侯,长子张雄袭爵三千户,另外三子各封邑五百。”司马懿顿了一顿,望向曹真:“也封在河北吧?”

  曹真想了几瞬:“给些好地方吧,选些魏郡的亭。”

  “好。”司马懿点头。

  停笔之后,司马懿轻声说道:“我有一事要与诸位说一说。”

  曹真、董昭、陈矫都看向了司马懿。

  司马懿淡然说道:“如今洛阳北宫之中,皇子们开蒙进学之事是由太常韦诞来负责的。韦诞前几日从洛阳发信到了寿春,大略说了说皇子的进学情况。邺王、皇长子曹启天资聪慧,敏而善学。这是韦诞的评价。”

  “诸位,你我同为内阁阁臣。有些事陛下或许没有想到,但我们还是要为陛下谏言一二的。皇长子曹启生于太和二年夏,虚岁六岁,已经开始进学了。”司马懿环视众人:“既然如此,国家大事是不是该筹划一下了?”

  此刻众人的表情都显得有些怪异。

  曹真显然听懂了,却闭口不言。董昭倚在椅子靠背的软垫上,目光显得有些呆滞。而陈矫则是低头看向了自己的桌面,同样没有说话。

  三人竟不约而同的一般,等待着司马懿亲口说出那几个字。

  司马懿轻咳一声:“诸位,大魏是不是该立太子了?立嫡立长,国家储君,这乃是国家根本大事,要不要提上日程呢?”

第640章 劳务派遣

  立太子,这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当今陛下是大魏第二位皇帝,文帝曹丕在位的时候,也只是在临终之前立了太子,与崩殂之时间隔不到一天。

  曹丕本人在建安二十二年成为魏王国的的太子,彼时离曹操辞世也只有四年的时间了。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曹氏的习惯来算,还是从大魏立国后的传统来说,立太子都是一个并不寻常的事情。背后蕴含的政治意义,也当让这些内阁阁臣们打起十二分精神来。

  “陛下春秋当年,立太子未免有些过早了吧?”曹真皱着眉头,盯着司马懿看:“邺王不过六岁,本就是嫡长,何必要在这时候立?陛下如今也不过才三十岁。”

  董昭的目光也不呆了,重新坐直,捋须从容说道:“皇长子曹启生于太和元年夏,皇次子曹延生于太和二年秋,皇三子曹寿生于四年夏,皇四子曹合生于太和六年冬。这四位皇子中,只有前两人封了王,后两人尚无爵位。”

  “陛下为皇子封王的时候,老夫当时在陛下驾前就明言反对过,可陛下还是坚持封王,老夫便建议以邺城之地封了皇长子。邺城曾是魏都,又是大魏当下的五都之一,身份尊贵毋庸置疑。陛下在这种事情上,想不想做、该怎么做,应也不会去听我们的意见。”

  “司空既然要提议,那就说一说好了。”董昭抬眼看向司马懿:“定或者不定,就让陛下自决,我们等待回复就好了。此事本就在可与不可之间。”

  “董公之言有理,本就在可与不可之间。”陈矫补了一句。

  听到了这三人的保守言论后,司马懿一边动笔、一边徐徐说道:“那好,我就将此事大略提一下,就看陛下如何答复了。”

  “好。”

  “就这么办吧。”

  “可以。”

  三人纷纷答道。

  “最后一事,也是前日才得到的消息。”这下轮到董昭开口了:“彭城铜官前几日发来急讯,昨日才到寿春,说丙申号矿洞发生了坍塌事故,死了八十余采矿的鲜卑人……”

  “才八十个鲜卑人?”曹真打断了董昭的话:“这算是什么微末事情,死了便死了,传到内阁干嘛?”

  “这事故不小了,毕竟算是将作监的事情,也归枢密院管的。大将军,老夫还没说完。”董昭继续说道:“据主管铜官的将作大匠孙邕、彭城铜官司马何深二人禀报,这场事故是在一月初的时候发生的,救援不当,直到三月中旬才将矿洞掘开,当然,这些鲜卑矿工也早就死在里面了。引来彭城处其他鲜卑人的不满。”

  司马懿突然问道:“董公,我记得彭城那里大概有一万二千鲜卑矿工吧?”

  “没错,与丙申号矿洞同一地方的鲜卑人大约有四千之数。”董昭道:“左近的鲜卑矿工们怨将作监救援不力,这便是闹将起来了。虽没杀官,但也把彭城领头的鲜卑佐官杀了三人,更是开始罢工不做。徐州薛悌已经领了三千人去弹压了。”

  “此事应当还是报与陛下为好。”

  “发生这种事情倒不奇怪,无非是何时发生罢了。”司马懿道:“彭城有铸币所,民部和工部的人都到铜矿矿洞里看过,条件恶劣不说、上下官吏驱使鲜卑人如牛马,出事是迟早的事情。倒是彭城铜官出事后拖了近三月,事情压不住了才报告中枢,这倒有些过分了。”

  “大将军和董公给个处罚的建议吧,总不好直接给陛下看这么一桩变差了的差事。”

  董昭捋须淡然说道:“将作大匠孙邕知情不报罚俸一年,彭城铜官司马何深罢官,带头闹事的鲜卑矿工皆斩,再责令博尔谷换几个管事的人来,亡故的矿工按人数给博尔谷送去抚恤。”

  “就这么和陛下说吧。”

  “可。”曹真似乎对此并不关心。

  司马懿也随之将董昭之语记下。

首节 上一节 488/5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