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8节
曹睿小声说道:“也不怪他,都混到年高德劭的地步了,应该是没精力管这些琐碎事。”
毕进没有接话,跪在地上的头埋的很低。
曹睿问道:“叫钟毓不要抄书了,让他去把常林叫来。”
毕进称是,连忙出去办事去了。没过多久,又有脚步声从外面的房间传来,曹睿抬头一看,来人正是侍中刘晔。
刘晔走上前来:“陛下,今日是半个月一次的御前汇报,辅臣们都从尚书台过来了,正在殿外候着呢。”
曹睿点了点头:“那就宣他们进来吧。”
四位辅臣走了进来,曹休曹真走在前两位,后面跟着陈群和司马懿二人。
看到几位辅臣行礼,曹睿连忙从座位上起身:“这是私下奏对,又不是上朝,几位辅臣就不必大礼了,快快请起。”
“赐座。”曹睿双手虚扶,示意几位大臣起身。
“臣谢恩。”见曹睿客套在先,几位辅臣也客套回来了。
曹睿微笑着看向四人:“这是朕首次和诸卿共谈国事,诸卿有什么要教朕的?”
司马懿拱手发言:“陛下,臣受先帝重托,对陛下也有劝谏之责。臣听闻陛下在宫中修建了裸泳馆,不知此事是真是假?”
曹真闻声赶忙打起了圆场:“司马仲达你怎如此多事?陛下游泳而已,你在这说三道四干嘛?”
曹休也插话道:“就是,这有什么可劝谏的,陛下的私事你也来管。”
身为武将,曹真和曹休对这种个人品德的事情,反而看得开一些。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别说曹睿真建了个裸泳馆,就算再在裸泳馆里开个派对,那也是无伤国体的。
但从司马懿和陈群的角度来说,这事就已经有那么一丝‘亡国之君’的意味了。好好的圣君汉文帝不学,你在这模仿汉灵帝?
曹睿脸上的表情,并没有因为司马懿的第一次劝谏有丝毫的变化。还是那么微笑着,甚至微笑中还带了一丝诚恳的感觉。
“朕是在宫中建了个游泳池,不过朕这个游泳池和汉灵帝的裸泳馆不同,是要穿衣服的,而且只有朕一个人用。”
司马懿的眼睛微微睁大,从旁人的角度不太能分辨得出来。曹睿如此诚恳的态度,倒让司马懿有些意外。
按曹睿的话来说,那这游泳池仿佛只是锻炼解暑之物,和什么奢靡什么淫乱,似乎都沾不上边了。
“臣……臣不是说这个游泳池不好,臣只是想说,陛下应专心于国政,此等娱乐之物,还望陛下切莫分心才是。”
“朕知道了,这等小事无妨。”曹睿点了点头,看向了陈群:“朕看陈卿似乎也有话想说?”
陈群脸上一股明显想发言的感觉,随即又顿了一顿,从袖口中抽出了一小卷竹简来。
陈群说道:“回陛下,臣想谏言的内容都写在这竹简上了。”
曹睿示意内侍将竹简接了过来,打开看了看后,轻轻笑出了声来。
“陈卿还是和司马卿一样忠心直谏啊。不过你们俩怎么都劝朕专心国事?”
“朕看你们最近在尚书台操持国事,不是操持的挺好吗?”
第11章 军事会议
曹睿轻笑了一声:“大司马、大将军、抚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有四位国家重臣在尚书台,朕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曹休说道:“臣等只是半月没见陛下了,这心里多少有些不安稳。”
曹睿眉毛扬起:“哦?大司马有什么不安稳的?”
曹休道:“陛下,我大魏毕竟正逢国丧,臣等这几日处理的国事,多半还是与各地臣属沟通以安其心。”
“其实算起时间,东吴和蜀汉此时都应知晓我大魏国丧之事了。”
曹睿点了点头,国丧之事难以隐瞒,吴蜀两国若不趁机搞点事情,那才奇怪了。
曹休继续说道:“陛下,若吴蜀两国有所异动,我大魏应当如何应对?臣等各自有了一些想法,但彼此还是想请陛下钦定意见。”
四位辅臣的目光都看向曹睿,但此时目光中蕴含的意味,和上次朝会时明显有了不同。
其实不论何朝何代,辅臣对于皇帝,与其说是辅佐皇帝的帮手,不如说是分走权力的人。
欲要治理天下,大臣和皇帝就像手足和腹心,二者本为一体。
若皇帝决策英明,大臣们也就无敢隐瞒,尽心尽力的执行皇帝的安排。
但若皇帝是个平庸的角色,大臣们虽然也会忠心工作,可各种信息各种细节各种人事,无疑会隐瞒很多。
权力若被蒙在鼓里,那这样的权力就太虚幻了。
这是四位辅臣与皇帝曹睿的第一次正式交流。曹睿明白,与其说这是四位辅臣向皇帝请求指示,实际上是一次双向的测验,一次双向的试探。
皇帝试探大臣的政治倾向和是否贪权,大臣试探皇帝的智力高低与施政方向。
没有几个臣子是在一开始就有野心的。野心多半来自放纵,放纵后的野心如春日大雨后的野草一般,会放肆的蔓延和生长。当然,司马懿这种人除外。
曹睿此刻觉得自己不能藏拙了,应当适当的展露一下锋芒,给四位辅臣一点小小的震撼。
“大司马,你们是怎么想的?”曹睿开口问起了辅臣们的想法。
曹休答道:“陛下,蜀汉国力衰微,不足为虑。东吴孙权久为边患,恐其在边境生事。臣以为,当在荆襄和徐扬集结兵力。”
“若东吴有胆来攻,则让其片甲不得返回江东。倘若东吴不攻,则我大魏则可过江对其惩戒一番。”
随着曹休话音刚落,曹真也紧接着说道:“陛下,臣也觉得应攻东吴。先帝三次攻打东吴,陛下即位后也应继承先帝之志,以图早日平灭东吴。”
曹睿微笑着点了点头:“大司马和大将军所言有理。陈卿和司马卿,你们二位的意思呢?”
司马懿语气平静:“臣以为,东吴虽为边患,但其能力仅限于沿江自保,不足以北上威胁我大魏,陛下可记得张辽张文远吗?孙权十万之众尚且打不下合肥城。”
“臣以为,这东吴打与不打均可,当由陛下圣裁。”
曹睿点头,转头看向陈群:“陈卿你怎么看?”
陈群拱手严肃作答:“陛下,臣认为不当打。大规模作战耗费甚巨,先帝三次伐吴,荆州、扬州延边各郡负担极大,至今仍未恢复。”
“臣以为当传令各将严加防守,谨守城池而已。”
曹睿听明白了,这四个人关于打与不打的争论,实际上还是各自路线不同的分歧。曹休和曹真身为宗室将领,用处就在战场之上。何况两人现在总领天下兵马,正是志得意满之时,肯定不会对南下征战存在畏难的情绪。
司马懿就滑头一些。他此前从未掌兵,战事开启虽对他无甚好处,但也未必会夺了他的权。曹睿才不相信司马懿会真心为国着想。
而陈群,曹睿相信他是个公忠体国之人。陈群建议不打的原因很真实,郡县残破是真的、百业凋敝是真的、缺粮缺人也是真的,自然有不打的道理。
而面对如此严重的分歧,曹睿的决策就至关重要了。
曹睿最近研究武帝和文帝的文章,名为研究文学,实际上是在曹操和曹丕的文字档案里,不断的分析过往的朝政,分析他们对各位大臣的看法。
四位辅臣的言论,初步印证了曹睿心中的一些观点,但曹睿还要再继续确认一些事情。
曹睿说道:“朕明白你们的意见了。大司马,你说要打东吴对吧?先帝三次讨伐东吴,最终却都未成功。朕想问问你们,这东吴为什么打不下来?”
四位辅臣此刻都有些发愣,一时间觉得曹睿的问题有些荒唐,打不下来的原因当然太多了。二十年来,曹操、曹丕多次用兵屡屡失败,原因多的数不清。
曹睿看到四人一时没有言语,紧接着问道:“朕换个问法好了。武帝和文帝一共伐吴几次?”
曹休想了一想说道:“武帝建安十三年南征孙刘,建安十七年和二十二年两次南征淮南,一共三次。”
“文帝黄初三年三路伐吴,五年、六年两次广陵观兵,也是一共三次。”
曹睿接着说道:“一共六次伐吴,远的不说,就说文帝这三次。”
“黄初三年,也是先帝伐吴规模最大的一次。大司马,你当时负责东路对吧?”
曹休拱手称是:“臣当时都督东路军,率张辽和臧霸进攻广陵。”
曹睿问道:“东路军当时怎么没赢?”
曹休说道:“当时……当时臣趁曾吴国未有防备,派臧霸率精兵万人渡江,但由于在长江南岸无立足之地,最终又退回了江北。”
“等到吴国援军到来,臣等水战未能战胜吴军,因此没能成功。”
曹睿说道:“东路军的情况朕知道了。大将军,你在西路军是吧?”
仿佛点名一般的提问,让几人的神经都绷紧了起来。
曹真连忙答道:“臣是在西路军,当时臣都督夏侯尚、张郃、徐晃等将,围困江陵城半年有余,最后由于军中疫病增多,先帝下令撤军。”
曹睿直直的看了一眼曹真,曹真把目光不好意思的移开。打了败仗嘛,虽然是几年前的事了,在皇帝面前也并不光彩。
曹睿继续问道:“中路呢?朕没记错的话,中路是由忠侯曹仁所领吧?”
司马懿回复道:“正是曹仁,不过其人在中路军失败之后,在战场上便薨了。”
败仗被拿出来打脸,主战的曹休和曹真神情都有些沮丧之感。
曹睿丝毫没有顾忌这两人的脸面,继续追问道:
“那第二次和第三次伐吴,又怎么连长江都不敢过了呢?
第12章 三次伐吴
先帝曹丕三次伐吴。
第一次三路进军,打了半年多力尽而退。
而第二次和第三次更像个笑话,统率十余万士卒,连长江都没敢过。
因此,曹睿在质问曹休、曹真,质问这两个魏国军事负责人的时候,两人又被问得说不出话来。
总不能把锅甩给先帝曹丕吧!
曹睿轻哼一声:“大司马,你是都督扬州诸军事。朕问你,你先后收了臧霸多少兵?”
见曹睿问到了关键,曹休脸上难为情的表情顿时一扫而光,像学过变脸一般,露出了得意的神情。
“黄初三年,臣驱臧霸万人过江。先帝将臧霸召至洛阳为执金吾后,臣又另收青徐守备兵两万,合计三万人。”
“黄初五年,第二次伐吴之时,又裁撤青、徐各地太守都尉十几人。六年,第三次伐吴,平灭了利成郡的叛乱。”
曹睿眯着眼,手掌重重拍了几次桌子。
“你们说这是伐吴?这明明是借着伐吴的阵仗,来缴臧霸的兵、来换青徐的将!”
“还有你,大将军,西路就没有这类情况吗?”
曹真见曹睿已经生气,不敢再像曹休那样得意:“臣……西路确实也有,先帝坐镇宛城督三路之军,并且诛了宛城太守杨俊。”
杨俊,在曹丕和曹植争储之时,是曹植麾下的得力干将。
曹睿深深叹了口气,站起身来用手按着桌面:“朕不是说安定青州、徐州不对,而是说青徐之事,和伐吴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大司马!”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