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114节

  “太子最近在讲武堂都说了什么。”

  李世民早就已经安排人,去偷听太子讲学的内容。

  张阿难有些迟疑道:“太子讲学主要是在拉家常。”

  “拉家常?”李世民有些疑惑,随后又恍然,大致就是亲近学子吧,这倒是跟他的猜测没有多少出入。

  张阿难其实也不知道具体怎么说,太子讲课的那些内容,太散乱了。

  “太子主要讲的,应是保家卫国。”

  保家卫国?

  李世民轻声咀嚼这四个字,感觉还是很有意义。

  在当今军队中,并没有保家卫国的这个思想存在,也没有人去在乎底层的士兵,他们有什么想法。

  在将军们看来,士兵们不应该有自己的想法,遵从军纪就行。

  鼓舞士气一般都是钱财,权位引诱。

  再者大多数底层士兵,都是朝廷征召,强制服兵役,聊这些有什么用。

  也有亲民的将领,与兵通吃同住,培养感情,加强忠诚。

  对此,李世民也没有太过在意。

  “对了,陛下,太子传令少府监,让其为全员学子量体裁衣,制讲武堂统一服饰。”

  李世民点点头:“让太子去做吧,只要不是太过荒唐出格,便任由太子施为。”

  “是,陛下。”

  ——

  魏王府。

  李泰听到关于太子的消息,不由大笑道:“太子是真的把自己当老师吗。”

  “教这些府兵去忠君爱国,也亏是太子能想出来。”

  “我还以为他会有什么大动作呢,原来也就不过如此。”

  “你打听过没有,除此之外,太子可还有其他动作,比如私下联系某些旅帅之类的。”

  柴令武回道:“暂且没有,太子每次一来便是上课,上课完后就直接走了,没有停留,倒是听到消息,说太子让少府监给这些学子们量体裁衣。”

  “除此之外,便没有其他动静了。”

  李泰这才放下心来。

  他感觉自己先前因为讲武堂的事情,对太子太过担忧了,以为其会趁机拉拢大量军中心腹,收为己用,现在看来,好像也没什么。

  柴令武补充道:“应是陛下的关系。”

  李泰点点头:“父皇自不会让太子任意妄为,况且这般多的大将在此,难道不比太子更会练兵吗。”

  “如今看来,反倒是我们高估了太子。”

  “倒也不能因此忽视,或许这是太子的缓兵之计,等到我们放松下来,便行暗度陈仓之计。”

  “关于太子的行为,派人盯紧了。”

  柴令武回道:“是,魏王。”

  而后又道:“魏王,张御史那边,可能要被判反座污蔑之罪,咱们先前准备的伪证,如今业已查明。”

  “御史台因此事,对张御史意见颇大,因而还上疏请罪。”

  李泰闻言,感觉有几分棘手。

  张御史是他魏王党人,上告也是他暗中授意。

  如今出了事端,若见死不救,则信誉大减。

  “你觉得该当如何。”李泰皱眉问道。

  柴令武回道:“我问了大理寺那边,按照律法,应当是判处革职流放,大致是流放岭南。”

  “这流放之罪,怕是已经不能改了,太子那边也会卡着。”

  “但流放之地,或许还有其他说法。”

  “比如流放吴郡。”

  李泰道:“能办成吗,大理寺那边,如今被太子掌握,他这要杀鸡儆猴,可不见得能成。”

  柴令武道:“可以找孙伏伽试试。”

  李泰道:“先前他不是拒绝了我们的好意吗。”

  柴令武低声道:“孙伏伽不想参与魏王跟太子之争,明哲保身,然大理寺现在,却成了苏亶之地,少卿压过寺卿,孙伏伽心里就没半点想法吗。”

  “他不敢去得罪太子,但也不想把手中的权力全都交给苏亶吧。”

  李泰感觉是这个道理,便道:“那便交由你来负责吧。”

  ——

  东宫偏殿。

  今天李承乾休沐。

  讲武堂上大讲,也就是大课。

  原本这是给二凤准备的,不过二凤今天没去,李承乾虽然没打听,但猜测二凤应该是太液池泛舟赏雪去了。

  也不怕掉水里淹死。

  二凤日子过得还是很舒坦的,没有后世朱元璋那么卷。

  这跟分权也有很大关系,大多数政务,都是交给下边的大臣去处理了,最后就是些重要的事情进行批阅即可。

  皇权是被分散了,但皇帝本人,也变得更加清闲。

  垂帘听政这等事情,算是有好有坏吧。

  至少不会因为过度劳累,导致被累死。

  二凤还会跟历史上,按时中风吗?

  李承乾有些担忧。

  原本因为太子谋反,魏王外放,使得二凤心情悲痛,郁郁寡欢。

  二凤确实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也是个很感性的人。

  都当皇帝的人了,还动不动就哭,这点便能看出来,毕竟他此时已经不需要作戏,可谓是真情流露。

  长时间的悲痛,对人的身体影响很大,这就跟得抑郁症差不多。

  一般得抑郁症的人,大多都比较感性。

  李世民就很符合这样的条件。

  老婆死了,长子谋反,次子外放,只剩下个半疼不爱的李治。

  对于李治这个儿子,要说李世民有多喜爱,那完全是扯淡了。

  毕竟在去掉太子,魏王的两个选项后,李世民都在考虑吴王李恪了,可见李治这个嫡子,在他心中的份量还不上庶子。

  要不是长孙无忌等群臣一致强烈反对,恐怕李世民还真想去立吴王李恪为太子。

  “殿下。”

  内侍文忠轻声呼唤,让思维分散的李承乾反应过来。

  凝神看去,内侍文忠手中正拿着一幅画作。

  下边还有好几个画师,跟少府监的裁缝。

  李承乾接过画作看了看,道:“袖口处不必如此宽松,收紧一些。”

  “上衣跟下裤要分开,上衣要短一些,不要遮盖住下裤。”

  “不用圆领,用立领。”

  “腰带不是宽松装饰,要为收紧裤带所用,整体要显得简洁干练。”

  李承乾一边说着,一边用笔进行简单描绘。

  不过他的画技显然不怎样,只能意会。

  唐朝比较流行的是圆领袍,讲武堂的学子们也都是穿的圆领袍。

  李承乾在其上稍加改制,从宽松变得修身,有些类似于后世德国的军官服,在他人看来,与戎服的感觉差不多,但又融合了唐朝风格。

  

  好在画师们的领悟能力还不错,一番琢磨尝试后,便就画出了几款李承乾中意的款式。

  选中了一款后,就让少府监的裁缝去制作样衣。

  敲定完军服后,李承乾又要开始备课了。

  新一轮的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讲武堂学子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大唐讲武堂学子的文化自信。

  虽然这些学子们年岁不小,已经是二十来岁。

  但对于他们的人生阅历来说,几乎就相当于一张白纸,李承乾可以在上面进行书写和填充。

  这一块,是其他人,或者说当今时代都没有意识到的点。

  思想学说,主要是在文人之间流传,谁会在乎大字不识的武人呢。

  跟兵卒去讲,岂非是对牛弹琴。

  李承乾的讲学内容,初时关注度很高,魏王的人,陛下的人,包括李靖,李道宗等一行讲师,有时也会过来旁听。

  只是听了几次后,就觉得没啥大用了。

  况且李承乾每次讲学完就会回去,寻常之间也没多少交流。

  即便是作为太子亲信的苏定方,都几乎没在讲学的时候跟太子见面过几次。

首节 上一节 114/3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民国:开局悟性逆天,掌控北洋

下一篇:皇帝互换朝代:祖龙开局一个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