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128节

  东宫。

  李承乾返回的时候,就看到桌面上的菜肴,跟他走的时候相差无几。

  不管是杜荷这个心腹谋士,亦或是赵节表兄弟,又或是从小长大的小叔李元昌,都很明白一个事情。

  太子,就是太子,未来的皇帝。

  他们是心腹,是朋友,更是君臣。

  这一点,还是门清的。

  “都愣住作甚,吃啊。”

  李承乾一回来,气氛顿时再度热闹起来。

  推杯过盏,饮酒作乐。

  “要我说啊,陛下这是怕了殿下,把稚奴这小孩都给拉过来。”

  “魏王也太不顶用了,殿下不过略微出手,就已经是招架不住了。”

  李元昌借着酒劲,姿态放肆,直言不讳。

  杜荷却是有几分凝重:“晋王本身不算什么,但在他的背后,可是有同安大长公主的支持,李勣曾是晋王府的长史,对晋王很是支持。”

  “若只是如此,自然对殿下没有危险,但他若跟魏王联合起来,怕便没有这般简单了。”

  “朝中大臣,谁不得给同安大长公主几分颜面,李勣在军中,亦是颇有影响。”

  “更何况晋王就封之后,风评甚佳,素有仁厚之名。现在陛下还要扶持他,这对咱们来说,可不是好事。”

  李元昌有些不爽,道:“杜荷你怎的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

  赵节则道:“我倒是觉得杜荷的话有几分道理,殿下确实不能小觑晋王。”

  这时,李承乾端着的酒杯放下,几人安静下来,知道太子这是要说话了。

  李承乾淡淡道:“不管是魏王,还是晋王,都不算什么。”

  “他们,也不是我们的目标。”

  “按照现在的发展,静待时机便可。”

  几人纷纷赞同:“太子说得在理。”

  李承乾并非是吹嘘,而是现在的他,已经有了这个实力。

  提着青雀跟稚奴的脑袋去见陛下,这对于李承乾来说不算太难的事情。

  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是还没到时机。

  没到能够完全接盘整个大唐的时机。

  当年李世民能这么干,是因为大半个大唐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

  麾下的文臣武将,已经完全足够撑起朝堂,稳住大唐的局势。

  当然,最主要的是,当初的李世民不是太子,而是秦王。

  而现在的李承乾,已经是太子了。

  对于他来说,再往上一步,只有政变。

  拦路人的,不是魏王跟晋王,而是上边的陛下。

  对于李世民这样的皇帝来说,他会在政变的情况下,甘心退位去当个太上皇吗。

  想都不用想,绝对是不可能的。

  除非是说李承乾在杀了青雀跟稚奴后,再把李世民也杀了。

  不过那样的话,整个大唐各地,必然是反贼四起。

  而李承乾要走的路,最为稳定的路,那就是在拥有足够多兵权的时候,遵循祖制,发动玄武门政变,请二凤移居大明宫,当个太上皇。

  就像是二凤曾经对李渊那样。

  至于文官。

  呵。

  李承乾从来就没有在乎过他们,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文官到处都是。

  里面或许有些硬骨头,但更多是软骨头。

  话说回来,他李承乾好歹也是正统嫡长子。

  说起来,这都算老李家的家事了,跟别人也没太多关系。

  ——

  次日一早。

  李承乾就拉着李元昌,赵节,前往讲武堂。

  还有皇长孙李象。

  讲武堂是他的基本盘,即便是累些,也需要先稳住了。

  跟李元昌不同,赵节本身还是足够优秀的,不管是文采还是武功,对比年轻一代,都算是上佳。

  昨日喝酒时说的话,也让他对讲武堂有很浓厚的兴趣。

  在洋州,他也是亲自带过兵的。

  只是李承乾抵达讲武堂的时候,还是来得有些吃了。

  然而校场上的情况,却让赵节跟李元昌大吃一惊。

  因为他们抵达的时候,所看到的,便是三百学子分成五班,一动不动的站在校场上。

  “这是太子练的兵?”赵节感觉到有些口干舌燥。

  他比李元昌更懂军事,深刻的明白这般整齐的军容,意味着什么。

  尤其是在主将还没到的时候,就已经队列如此齐整,简直不可思议。

  至少在他洋州,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哪怕是十六卫的老兵,也没有这般意志吧。

  主要是这精气神,太令人望而生畏了。

  “不然呢,待会你听我敲鼓,我敲鼓完后,就换你上。”李元昌低声道。

  “好。”赵节一口应了下来。

  随着陈云超推着太子四轮陈上了高台,李象也赶忙站在父亲身侧。

  下方薛仁贵小跑上前,躬身作揖行叉手礼:“拜见太子殿下。”

  话音落下,后方原本安静站着军姿的三百人,齐声大吼:“拜见太子殿下。”

  仅三百人,却喊出了千军万马的气势。

  “点卯了吗。”

  “禀太子,三百人无一缺席。”

  李承乾点点头,而后从四轮车上站了起来。

  旁边力士心领神会,躬身把鼓槌递给太子。

  李元昌小声跟赵节介绍道:“太子待会敲的是集合鼓,每次操练都是太子先敲,而后下边开始进行。”

  “咚!咚!咚!

  李承乾上手,敲响战鼓,鼓声在校场回响。

  缓慢而沉重的鼓点,每一声都如同撞击在学子们的心上。

  咚咚咚!咚咚咚!

  只是片刻,鼓点变得越发密集起来,犹如暴雨般急促落下。

  似有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加持,所有人的血液,都在这严寒冬季变得沸腾。

  咚咚咚咚咚咚!

  越来越急促的鼓点。

  忽的,鼓声一顿。

  只见李承乾扬起双槌,猛的一击在战鼓上。

  咚!

  “风!风!大风!”

  当这一鼓落下,震耳欲聋的咆哮声响起。

  声音在校场之上回荡。

  赵节已经被震撼到无以复加,眼睛瞪大,嘴巴微微张开,一时竟忘记了合拢。

  当初在洋州带兵,自认为也有一些治军之法,但与眼前的景象相比,他才发现自己的那点成就简直不值一提。

  李元昌看到赵节神情很是满意,对于操练的情况,他现在已经习惯了,自然不会有太大的惊讶。

  李承乾坐在四轮车上摆摆手,旁边李象心领神会,大声道:“太子教,前进。”

  八名擂鼓力士大喝:“得令。”

  随即擂动战鼓。

  下边的学子们,也在鼓声下整齐划一齐步走。

  满满的仪式感,似有一种莫名的力量。

  别人很陌生,但李承乾很清楚,这就是队列的力量。

  其实不仅是队列,包括内务整理,李承乾也在同步进行。

  但他没有亲自去,而是让皇长孙李象视察过几次,主要的内务整理,由薛仁贵,裴行俭负责。

  太子亲自去查的话,这影响就比较大了。

  李承乾的队列训练,在讲武堂还是影响比较大的,毕竟其他如尉迟敬德,李道宗,李勣,李靖这些大将,也都是来看过。

首节 上一节 128/1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民国:开局悟性逆天,掌控北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