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185节

  加封典礼后。

  李世民又宣布了个重磅消息。

  由张阿难再度朗诵《大唐檄高丽及诸国书》。

  大唐皇帝诏示天下:高丽之国,本当恭顺事唐,同沐盛世之辉光。然今背信弃义,悍然不再臣服。此等逆行,实乃大悖天理,断不可恕。

  

  大唐仁德布于四海,亦具雷霆之威。今决然对高丽施经济制裁之策。

  断其互市之路,设关卡以拒其商品入境。严禁大唐之丝绸、瓷器、茶叶等珍稀之物流入高丽之地。

  且尽逐境内高丽商贾,严禁其再度入境。

  若有大唐商人胆敢私与高丽交易者,必没收其家产,重罚不饶。

  另遣使者通告周边诸国,同断与高丽通商之渠道。

  诸国当明,大唐此举乃为维护天下之纲纪有序,保四海之长治久安。

  凡与大唐为善者,必同享繁荣之盛景。忤逆大唐者,必遭严厉之惩处。

  望诸国谨遵大唐之命,共襄盛举,同伐高丽之不义。

  传告檄文一出,群臣哗然。

  大家虽然都知道高丽这边肯定是要打的了,但没想到在年初,这都正月十五都没过呢,直接就出檄文了。

  经济制裁,这个新鲜的词汇都没听说过,但檄文里对此描述得很是清晰。

  这对于高丽来说,绝对是个重大的打击。

  “肃静!”

  群臣作揖:“臣等谨遵圣命。”

  随着大唐皇帝对高丽的檄文传告天下,一场针对高丽人的行动迅速展开。

  长安,这座宏伟的都城,此刻仿佛笼罩在一片庄重的氛围之中。

  一百零八坊的告示牌前,人群渐渐聚集。

  檄文张贴其上,专人声情并茂地朗诵着,声音在街巷中回荡。每一个字都如重锤般敲击着人们的心灵,宣告着大唐对高丽的强硬态度。

  东市西市,曾经热闹繁华的商业之地,如今却迎来了一场巨变。

  左右金吾卫与县衙差役联合行动,他们身着整齐的甲胄,面容严肃。

  高丽商人开设的店铺前,官兵们迅速戒严,店铺被强制关闭。

  店主们惊慌失措,有的试图求情,有的则默默地收拾着物品。

  然而,在这强大的国家意志面前,一切求情都显得苍白无力。

  街道上,高丽人被有序地驱赶着。

  他们或背着行囊,或拉着简单的行李,眼神中充满了无奈与迷茫。

  曾经以为在这繁华的长安城中能够找到商机与安稳,如今却不得不面对被驱逐的命运。

  人群缓缓移动,如同一条流动的河流,向着城门的方向涌去。

  整个长安城仿佛都在见证着这一历史时刻。

  坊与坊之间,人们驻足观望,低声议论着。

  看着高丽人离去的身影,心中既有敬畏,也有担忧。

  但更多的,是对大唐的坚定信心,还有身为大唐人的骄傲。

  各国使臣纷纷行动起来,有的急忙修书回国,详述所见所闻,有的则四处奔走,试图打探更多大唐的动向。

  这一刻,他们切身的体会到,大唐帝国的威严强盛,不容许任何的亵渎。

  东宫里。

  李承乾听着内侍文忠对长安城内情况的汇报。

  在长安的高丽人其实不算多,一百多万人口里,大约也就数千到一万的规模。

  这其中主要是商人,还有留学的学子。

  王朝时代就是这样,皇帝的意志高于一切。

  其实从李承乾的角度来看,这些高丽的百姓是无辜的。

  有些高丽人定局长安,花费了大半身家,购置房屋,却在一日之间,多年努力化为乌有。

  然有句话说得好,慈不掌兵。

  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对这些高丽人进行驱赶,一是可以震慑诸国。

  毕竟高丽本身就一直在拉拢大唐周边国家,共同挑衅大唐。

  二是能对高丽国内,造成极大的政治影响。

  这些返回高丽的百姓,部分人或许明白事理,但更多人会把矛头对上高丽的统治者,发泄他们的愤怒情绪。

  至于同仇敌忾的可能性,几乎不太会发生。

  毕竟说到底,高丽一直是大唐的附属国,渊盖苏文叛乱,杀死大唐册封的辽东郡王,拥立新王,这本身就是谋反行为了。

  这一波,大唐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高丽发动舆论攻势。

  有没有可能高丽也学大唐这样,驱赶境内大唐人出高丽。

  要真是如此,李承乾做梦都会笑醒。

  都不用大唐出兵,高丽就要乱成一团了。

  要知道在高丽临近大唐的这些城池里,生活着大量隋朝遗民,士兵。

  他们都是在隋末乱世的时候,去高丽躲避战乱。

  又或者是战败的将领,带着士兵投奔高丽。

  这才使得高丽在隋末后,迎来了一波整体国力的拔升。

  渊盖苏文之所以能杀死辽东郡王,掌控高丽,也是因为很多隋朝将领跟士兵到了他的手上,这么做,相当于自断臂膀了。

  “孤明日夜里,参加元宵诗会,此番要防止高丽人狗急跳墙。”

  “你去跟苏定方说一声,让他多调派一些兵力去芙蓉园。”

  李承乾吩咐道。

  高丽人肯定是没有彻底被赶绝的,定然会有少部分被人藏了下来,又或者是隐藏了高丽人的身份,没有被查出。

  毕竟从面相上来说,都穿上汉服的话,高丽人跟大唐人的样貌相差不大。

  金吾卫跟两县公廨的差役,也不能凭借说谁长得像高丽人,就把人给驱逐长安吧。

  内侍文忠迟疑道:“殿下,如今长安动荡,风声鹤唳,要不明日的元宵诗会还是不参加了吧。”

  今天一道加封昭告,一道檄文。

  太子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原本太子针对高丽的事情,在有心人的眼里,也算不得什么秘密。

  况且这里头还有魏王党人帮着宣传。

  而大唐本来就是包容宽厚之国,如今出了这样的事情,谁都会去想,驱逐高丽人,就是太子的主张。

  作为大唐储君,太子的政治理念,便就是以后大唐的政策方向。

  这样强势的太子,可没人愿意看到。

  李承乾冷哼一声:“孤若不去,岂非是告诉天下人,孤怕了他高丽不成。”

  “这长安城,还是大唐的长安城吗。”

  内侍文忠赶忙回道:“殿下恕罪。”

  李承乾淡淡道:“就按孤的吩咐去办吧。”

  “是,殿下。”

第145章 密道,强杀太子的计划

  魏王府。

  李泰心情很差。

  就这段时间里,他心情几乎没怎么好过。

  房玄龄那边没有任何动静给他,除了开始来过一次文学馆后,后来就没有什么有用的消息。

  不过李泰也知道,房玄龄确实很忙,并非故意不搭理他。

  这里攻打高丽,房玄龄要负责安排后勤,听说都到了下值的时候,还在皇城官署处理公务。

  这次李泰就没掀桌子了,毕竟他早就得到了太子加封的消息。

  至于对高丽的檄文,对他来说是好事。

  “魏王,想来太子必然是没有从那两个高丽王族嘴里问出什么东西来。”

  “若是有所情况,太子必然会趁着现在这个机会对魏王发难。”

  柴令武的话让李泰并不满意,说道:“我本来就没有参与到崔文圣的事情里去。”

  “都没见过那两个高丽王族,太子要对我发难,也不过只是污蔑罢了。”

  “现在崔文圣都跑了,太子还能如何,顶多不过给崔文圣发个海捕文书罢了。”

  想了想,李泰继续道:“今天长安城连着昭告两次,如今很多人都认为,是太子主张驱逐高丽人,不过这或许本来就是太子主张。”

  “你说现在这样的情况,太子明日还会去参加元宵诗会吗。”

  柴令武迟疑道:“应该会吧。”

  李泰叹息一声:“我那芙蓉园,也不知道成了什么鬼样子。”

  “明天元宵诗会,要多安排些人才是,免得那些刺客刺杀太子不成,把矛头转向了本王。”

首节 上一节 185/3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民国:开局悟性逆天,掌控北洋

下一篇:皇帝互换朝代:祖龙开局一个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