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217节

  被太子敲打的这几个月里,让王玄策很是清楚一件事。

  如果不跟着太子的意志前行,他的仕途,肯定是走不远的,甚至说到这里就已经是终点了。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不想当宰相的文官不是好文官。

  官者,谁不想施展心中抱负,平步青云,位极人臣呢。

  想到这里,王玄策还有什么好迟疑的,当即作揖行叉手礼:“臣谨遵殿下教诲。”

  其实这里头,还是有些说法的。

  出使天竺,往来交流是一方面,给太子找能够治腿的名医也是一方面。

  但插手大食跟波斯之间的争斗,这就涉及到国际层次了。

  按理说,这样的情况,是需要先跟陛下进行汇报的。

  不过王玄策明白,太子很明显是不想跟陛下说这事,而且陛下大概也不可能同意。

  这就相当于,庇护逃亡的波斯皇帝,是太子教令,而非是陛下诏敕了。

  “对了,你去天竺路过吐蕃的时候,去见一趟文成公主。”

  “孤听说松赞干布正在给文成公主建红山宫,据说很是气派,你去看看,回来后给孤说说那边的状况。”

  “还有,见了文成公主后,问问她在那边的情况,她是孤的妹妹,嫁这般遥远,也是苦了她,若有什么委屈,只管是跟孤说来。”

  说到这里,李承乾微微叹息:“异地他乡的,也不知道是否会被人欺负,你一定要给孤了解清楚了。”

  “如果文成公主那边有需要,孤会建议陛下,派遣数千精锐,去护卫文成公主的安危。”

  “这件事,你可以先跟文成公主通个气,或者看看松赞干布那边的反应,如果能办成,孤定是会记你一大功。”

  李承乾想要开辟他国军事基地,吐蕃就是个很不错的地方。

  当然,如果直接说要在吐蕃驻兵,肯定会被拒绝,吐蕃也不会同意,可如果是以保护文成公主的名义,那自然就不同了。

  其实李承乾都不认识文成公主,毕竟大唐宗室女太多了,也就是贞观十四年,册封文成公主的时候才见过。

  王玄策听到这话,眼睛一亮,顿时有些兴奋起来。

  不由问道:“殿下,如果松赞干布不同意呢。”

  大汉使臣,历史楷模。

  王玄策也有了作死的想法。

  李承乾脸一黑,道:“文成公主同意就行了。”

  “是,殿下。”

  见太子神情不悦,王玄策有些失望,原来是自己想错了。

  李承乾也有些无语,高丽还没到呢,你就想招惹吐蕃,别说吐蕃跟大唐的关系如今很是亲密。

  难怪王玄策虽然一人灭一国,在贞观末年很是出名,却最后没能进入到大唐权力中枢。

  这政治觉悟,属实是低。

  “还有,你到了吐蕃,见了文成公主,准备出发天竺前,找松赞干布,让他给你配五千兵马作为使团依仗。”

  “这个事情,孤会给你写在通关文书上。”

  一般长途跋涉的使团,大约也就几十人在一百人左右。

  一来是路途艰难,二来是运输成本高。

  不过也有特殊的情况,比如带着商业目的前往长安朝贡的使团,会携带大量的特产,并且会从长安购置大量的货物回去。

  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也许一车货物,对某些小国来说,就价值连城了。

  有时候碰上大唐皇帝高兴,赏赐个官窑出的花瓶之类的器具,拿回去都是镇国宝物。

  “是,殿下。”

  王玄策琢磨不清太子的意图,干脆就少说少错。

  “你不奇怪孤为什么让你从吐蕃调兵吧。”

  李承乾用的是调兵,而不是借兵。

  目前大唐周边,名义上都属于大唐的附属国,有义务跟权力,接受大唐的安排跟调遣。

  所以历史上王玄策在天竺差点被杀,去到吐蕃是借兵。

  而现在李承乾发了话,作为附属国的吐蕃,从法理上来说,就必须遵守,这是调兵。

  “臣听从殿下安排。”王玄策恭声道。

  李承乾点点头,看来经过这几个月的敲打,王玄策还是懂事了很多。

  遂道:“孤了解了一些关于戒日国的情况,据说玄奘法师,在那边很是受到欢迎。”

  “贞观十五年,戒日王为玄奘准备盛大的辩经大会,你知道这些情况吗。”

  “跟孤讲讲,玄奘法师在天竺的情况。”

  王玄策听到这话,语气中有些羡慕,玄奘法师的名声已经通过天竺商人传到了长安,所有很多人对于玄奘法师的求法历程有了了解。

  王玄策能被推举为使团成员,主要是其熟悉梵文,并且对佛法很是热衷。

  自然很清楚玄奘法师的过往经历。

  “玄奘法师抵达天竺后,便去了天竺最大的寺庙那烂陀寺,拜天竺最有名的高僧戒贤为师,耗费了整整五年的时间,攻读佛经以及许多天竺的重要典籍,深入学习和钻研了大量的佛学经典。”

  “此后玄奘法师撰写《会宗论》三千颂,沟通了佛教瑜伽、中观两大学派的隔阂,从而名声大振。”

  “据说当时东天竺的国王召见玄奘法师,那烂陀寺以玄奘法师即将返回长安为由,拒绝了东天竺国王的邀请,这引发了东天竺国王的愤怒。”

  “他表示如果玄奘不来,就将那烂陀寺踏平。”

  “与此同时,威名显赫的戒日王也征召玄奘法师。”

  “天竺最强大的两个国王,为此争抢玄奘法师,甚至几乎兵戎相见。”

  “最后戒日王兵强马壮,威震天竺,东天竺国王在其威压下最终屈服。”

  “在戒日王跟玄奘法师见面后,戒日王便宣布在国都曲女城召开无遮大会,邀请了天竺十八国王,三千高僧,并推选玄奘法师位大会论主。”

  “根据天竺的规矩,辩论要设定奖惩制度,而玄奘法师则提出,若有人能破解他的观点,便斩首相谢。”

  “无遮大会召开了十八天,无人能够破解玄奘法师的观点,玄奘法师讲述的佛法,令天竺所有人都对其心悦诚服,没人可以驳倒他。”

  “自此,玄奘法师名扬天竺,被尊称为大乘天。”

  王玄策绘声绘色的讲述着,很是神往,也很期待去亲眼见到玄奘法师。

  可以说在当今这个时代,但凡是佛教的信徒,就不可能不对玄奘法师推崇。

  不过李承乾可没有这样的感受,他不是佛教徒。

  “你到了天竺后,首先拜会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在天竺名声这般大,如果他开口,让戒日王派人寻找波斯皇帝,应该是个比较容易的事情。”

  “大食国的威胁,想来戒日王也能感受到的,如果能说服他屯兵边关,又或者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波斯,还是很不错的。”

  听到这话,王玄策犹豫道:“玄奘法师佛法高深,怕是不喜刀兵之事。”

  李承乾深深的看了一眼王玄策,道:“佛学无国界,但僧人有祖国。”

  听到这句话,王玄策身子不由得一颤,躬身道:“是,殿下。”

  李承乾摆摆手:“行了,退下吧。”

  王玄策喉咙滚动,想开口说什么,但还是忍住了。

  “让张少詹事来一趟。”

  

  内侍文忠得到吩咐户,立即去叫人。

  很快,张玄素就来了。

  张玄素行礼:“太子殿下。”

  李承乾冷哼一声道:“张公,你倒是教了个好弟子。”

  听到这话,张玄素连忙问道:“殿下,王玄策可是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

  李承乾道:“那你就要好好问问你的学生,他到底是大唐的官员,还是佛教的信徒。”

  “他是要抛弃自小学习的圣贤经典,一心为佛教的发展传播做出贡献吗。”

  这话对于一个官员来说,不可谓不重了。

  要知道大唐科举,主要学习便是儒家经典,注疏解读,时务策论。

  另外还包括部分的诗歌创作,唐律疏议,道家经典。

  但唯独是没有佛家经义的。

  所以李承乾给王玄策定下这般评语,可以说王玄策的仕途,基本上就废了。

  张玄素心中一紧,他深知太子此言的分量,连忙拱手道:“殿下息怒,臣这学生定是一时糊涂,还请殿下念在他初涉官场,经验不足,饶他这一回。”

  “王玄策虽在言语上有所失当,但臣深知他对大唐忠心耿耿,绝无背叛之意。”

  李承乾冷笑道:“孤看他对那玄奘法师敬若神明,犹过圣人,怕是早已忘却自己身为大唐官员的职责。”

  张玄素郑重道:“殿下,王玄策自幼聪慧,对学问孜孜以求。他虽对佛法有一定的兴趣,但这并不代表他会背离大唐。”

  “此次被选为使节,他心中也是倍感压力,深知此次任务重大。或许在提及玄奘法师时,言语间多了几分敬重,但这绝非他不忠于大唐之表现。”

  “再者,王玄策熟悉梵文,对天竺情况有所了解,此次出使天竺,正可发挥他之所长。若因一时言语之失便断了他的仕途,岂不可惜?”

  “臣愿担保,此后定严加教导,让他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为大唐尽心尽力。”

  李承乾点点头:“既然张公作保,孤且信他一次,若他能去天竺,把孤所交代之事都办妥,孤还是会记得他的功劳。”

  张玄素松了一口气,连忙道:“多谢殿下,臣定当督促王玄策,让他不负殿下期望。”

  离开后,张玄素立即去找王玄策了解情况。

  王玄策来到张玄素面前,神色愧疚,躬身行礼道:“学生见过老师,让老师为学生费心了。”

首节 上一节 217/3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民国:开局悟性逆天,掌控北洋

下一篇:皇帝互换朝代:祖龙开局一个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