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229节

  映入眼帘的三座窑炉,不过却跟寻常的窑炉有些不同。

  这是经过了李承乾的指导跟改良,对窑炉的通风口、燃烧室进行改进。

  增加了通风口的数量和大小,使燃料能够更充分地燃烧,从而达到更高的温度。

  所用的石炭,也是经过水洗煤工艺,去除部分表面的杂质和硫铁矿等含硫物质后,再进行使用。

  虽然不能不能完全去除硫分,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硫含量。

  每个窑炉前,都有两个吏员,在进行观察跟记录。

  “这是已经烧纸好的水泥,暂时来说,第九号水泥的效果更好。”

  李承乾对水泥配方印象比较模糊,虽然他有前世的记忆,但记忆里并没有具体的配方比例,毕竟很少人会去关注这些。

  所以只能通过不断测试的方式,去进行研制。

  在面前的,有十多块大木板,木板上便是已经做好的水泥样本。

  李承乾接过太子家令杨启帆递过来的木槌。

  在一块块水泥样本上敲打起来。

  大多数的水泥样本,基本上一敲就碎,这显然是不合格的。

  也有坚持了好几下的。

  最好用的还是九号,连敲十几下,才有微微的裂缝。

  “还不够,按照九号水泥的配方,进行细微的调整,研制出更好耐用的水泥。”

  “是,殿下。”

  李淳风有些的好奇问道:“殿下烧纸这水泥,不知是准备用在哪里。”

  李承乾笑着说道:“当然是用在长安。”

  “这水泥脱胎于三合土,但比三合土更加好用,成本也不算高,主要是石灰石,黏土,铁矿,加上少许石膏制作而成。”

  “就是目前还没测试出最好的配比,等配比出最结实耐用的水泥后,便可大规模进行生产。”

  “届时,孤要把整个长安城,全部都铺上水泥,便是如同皇宫地面的石砖一般,整洁干净。”

  长安地面是简单的三合土构成,主要是黄土,石灰,沙子。

  对比其他城池来说已经很不错了,比对比水泥,自然不在一个档次。

  到了现在,李淳风感觉自己已经被太子所折服。

  对于他这样探索性的学者来说,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学习到新的知识。

  然而在太子这里,似乎有大量他从未接触过的知识。

  让他感觉到有些奇怪的是,这些知识并不是雏形,隐约已经成了体系,并且很是成熟。

  李淳风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读书。

  大唐几乎所有的书,可以说他几乎全都读过。

  最为喜欢的便是术算一类的书籍。

  然而太子这边所涉及到的书籍,却是一本都没有,就好像凭空出现。

  只是心有疑惑不解,他也不能去质问太子。

  作为臣子,按照吩咐行事就可以了。

  次日。

  李淳风的官职安排流程,在侯君集加快的情况下,就已经送到了太极宫。

  “太子要调一个太史博士当崇文馆学士?”

  实际上李世民对李淳风的印象,还停留在修改浑天仪上。

  不说陌生,但要说熟悉,也就这样了。

  至于去西南看风水,也不只是只安排了袁天罡跟李淳风,实际上是一大批懂风水的人。

  袁天罡跟李淳风,只是这些人中的两个罢了。

  “太子殿下很欣赏李淳风的才华,这才破格提升。”张阿难帮着解释道。

  李世民道:“太子干破格提升的事情还少了吗。”

  话是这么说,但李世民还是让张阿难盖印通过了。

  “当年,朕也有十八学士啊。”

  李世民有些感慨,秦王府文学馆,在他成为皇帝的这条路上,帮上了不少忙。

  想起曾经的辉煌往事,李世民有些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

  心里头考虑着,是不是要做点什么。

  毕竟到现在,不少功臣已经是去世了。

  ——

  晋州,临汾城外,石炭厂。

  虽然华夏对于煤炭的使用,从先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但并没有大规模的进行过开采。

  一直到明清时期,对于煤炭的加工技术得到改良,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大增。

  再加上大面积的砍伐树木,到处四处都是光秃秃一片,煤矿才开始被大规模进行开采。

  而在这个时候,挖煤根本不需要打矿洞,因为露天煤矿很多。

  挖煤跟挖山的感觉差不多,直接拿着铁锹就能挖。

  煤山附近,大量临时搭建的屋舍林立,一条木轨从煤山眼神到外边的平地。

  轨道运输其实算不得什么新鲜事务,早在秦朝时期,就有了类似于后世火车轨道的木轨。

  跟晚清时期的马拉火车不同,秦朝的木质轨道,是秦朝的“军用铁路”,目的是为了运送后勤物资。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出兵规模庞大,对后勤补给的要求很高,这种“马拉列车”的方式能够满足大规模物资运输的需求,并且节省人力成本。

  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且经过防腐处理,哪怕是到了历经两千年到了后世,都能完整的保留下来。

  李承乾造的这条轨道就比较简单化,临时搭建也只是用的普通木头。

  后世的手推斗车是很常见的东西,也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

  斗车装满煤矿后,然后人推着在轨道上运输,也能很大程度的节省力气。

  还有人力绞车式吊车。

  

  利用滑轮组和绞车的原理,搭建一个木制的框架结构,框架顶端安装有滑轮。

  带有摇柄的木质卷筒,卷筒上缠绕着绳索。

  绳索通过滑轮组连接,将煤炭吊起,直接送到马车上。

  “都说了多少次了,口罩!口罩!”

  “尔等若再不戴好口罩,那就莫怪罚款下来,届时跟我求饶。”

  “按照矿场的规矩,我对你们警告一次,下次可就没这么好说话了。”

  监工大声呵斥着石炭工人。

  佩戴口罩是矿场的硬性要求,不过百姓们并不懂得这些。

  毕竟戴口罩是很不舒服的事情,总有人偷偷取下。

  百姓很老实,但也很狡猾。

  李承乾早就定下章程,不戴口罩者,第一次警告,而后每次发现罚款十文。

  十文不多,可对于矿工来说,那就是一百五十斤煤矿。

  经过监工的督促后,没戴口罩的矿工立即带上。

  “什么破规矩,挖个矿还要带着这玩意。”

  “小声点,别被监工听着了。”

  “我怕他?”

  “听说这是太子立下的规矩,石炭灰多,很容易就钻到肚子里,这是为咱们好,你诋毁这规矩,岂不是诋毁太子殿下。”

  “是啊,太子殿下让咱们带口罩,是为了咱们身体好,听说饭食里的猪血,就是能带走肚子里的这些灰尘。”

  “别说,还真有效,这几天如厕都是黑的。”

  监工们看到矿工议论纷纷,也不阻止。

  矿场讲究的是多劳多得,你挖得少,就赚得少,挖多挖少是自己的事。

  要喜欢待着这灰尘满天的地,那也随你。

  矿场的最低标准,得挖三百斤石炭,才有免费的饭菜吃。

  矿工工钱的结算,也不是在矿场,矿场这边有人负责称重开条子。

  条子送到临汾城的钱庄,拿着户籍本人过去,就能把钱给提出来。

  山脚下河流边的石炭加工厂。

  赵节跟李元昌很在这里看着。

  “太子设计的这个水循环加工,还真是好东西。”

  李元昌啧啧称奇的说道。

  上方是用用石头和泥土砌成的大型储水池,然后是一条长而宽,用木板制成的水槽。

  水槽前面有几道渔网制作成的粗筛网,去除较大的石块和矸石。

  下面是几道渔网组合的细筛网,去除更小的杂质。

首节 上一节 229/3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民国:开局悟性逆天,掌控北洋

下一篇:皇帝互换朝代:祖龙开局一个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