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244节

  “我给大伙念念,大伙可以对着邸报右下角看,就是那首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大部分来茶楼听邸报的,基本上是不识字的,但听着这么念,似乎又回到了元宵佳节那天的热闹场景里。

  青玉案元夕并不复杂,通俗易懂,哪怕是没什么文化的人,听起来也会感觉到那股子意境美。

  “彩!看赏。”

  有那激动的,当即大喝道。

  赏钱不多,几文钱,一人开头,就有人紧随。

  说书人眉开眼笑,连连作揖。

  单瑶也跟着赏了几钱。

  告一段落后,说书人继续道:“可就是这样的太子,遭人妒忌啊。”

  “高丽人知道咱们太子是个才华的人,圣人之后,太子即位,咱们大唐肯定是更加繁荣强盛啊。”

  “不满诸位,小老儿曾经也在心里埋怨过太子,可当今想起来,就想给自己两巴掌,太子的心里,是为了咱们百姓好啊。”

  “看看如今的长安城,诸位也是有感受的,干干净净,没了那发臭的沟渠,多么舒服,从前到了夏季,简直就跟生活在茅厕一样,臭不可闻。”

  “太子出钱,给咱们修公厕,给咱们装垃圾桶,自从那渗井被埋了后,井水都甜了几分。”

  百姓们顿时议论纷纷,对于说书人的话很是赞同。

  大家曾经,都误会了太子。

  现在享受好处,自然就铭记太子了。

  说书人继续,语气有些愤慨:“可就是这样的好太子,处处为咱们百姓着想的好太子,在写这首青玉案元夕词的那天,就在芙蓉园里,被刺杀了。”

  “高丽人狼子野心啊,暗中派了几百个高丽武士,偷偷从那芙蓉园的曲江池里,修了密道,几百手弩啊,差点就把咱们的太子给杀害了。”

  “幸亏太子不仅文采出众,那武功也是一等一的。”

  “只见太子手持大弓,嘿,便就是那么一射,立即就能毙命一个高丽武士。”

  “再弯弓,再射,又是一个高丽武士。”

  说书人手舞足蹈,模拟着射箭的姿势,让众人脑海中,不由浮现出太子射箭的英姿,顿时喝彩。

  “就是这般,一箭一个,那高丽小儿,便遭受不住,纷纷逃命去了。”

  “话说泥人也有三分火气,经过这么一刺杀,太子还能不生气?”

  “于是就下了教令,把大唐境界的所有高丽人,都赶回去。”

  原来是这样,众人恍然大悟。

  前些时间,金吾卫赶走高丽人,很多百姓不知道缘由,觉得这样做太过分了。

  现在这么一听,原来是这么个事,顿时就理解太子了。

  有人喊道:“要我看啊,太子还是太仁慈了,只是把他们赶走。”

  “这些高丽人里,肯定有很多细作,就应该全都抓起来,在大牢里好好审问一番。”

  这话顿时赢得大多数人的赞同。

  说书人顺着说道:“所以啊,在邸报上就写了,朝廷就决定打高丽。”

  “祸害咱们大唐的百姓,还刺杀咱们大唐的太子。”

  “大家说,这高丽,该不该打!”

  众人激奋:“该打!狠狠的打!”

  说完太子,说书人又开始讲述丝绸之路,农事生产。

  太子造曲辕犁,造福天下百姓。

  听着众人是一脸沉迷。

  在先前,大唐的百姓其实很多事都是不知道。

  朝廷也不会宣传政事之类。

  太子被刺杀的事情,也只有官员勋贵们知道个消息,多数也就知道个大概,哪里有这么详细。

  曲辕犁在大唐已经发到大部分百姓手里,然而就是这样的事情,八成长安百姓都不清楚,甚至都不知道这曲辕犁是什么样的。

  有了邸报宣传,大家一下子就了解了。

  茶楼现在所发生的事情,不过是长安城东一个缩影。

  在今天的长安,每个坊,每个茶楼,都在发生着差不多的事情。

  大量的说书人有了门道,茶楼的掌柜有了生意。

  百姓们多了个知晓消息的去处。

  民心,正在逐渐的凝聚。

  这就是邸报的威力,能够真正的把百姓们的思想统一起来,从上层延伸到下层去。

  民心是什么,就是大势。

  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若太子刘据有邸报凝聚民心,养出大势,号召全城的百姓谋反,说不定还真能成事。

  单瑶听着却不舒服,起身直接走了出去。

  对于大唐的皇帝太子,她在心里认为,是昏君。

  可一桩桩,一件件,又让她没有反驳的地方。

  听着说书人,还有茶楼百姓对太子的吹捧,让她感觉到很是憋屈,可又说不出什么理由来。

  只能是负气离开。

第179章 什么叫个人崇拜?

  报纸是个很恐怖的东西。

  因为他打破了阶级之间的信息闭塞。

  是目前唯一能够掌控舆论的事务。

  所谓千夫所指,无疾而终。

  舆论在有些时候,杀人无形,比刀剑还要锋利。

  比如现在,如果李承乾想要搞臭魏王,只需要在邸报上,把关于魏王一些荒唐事写上去。

  那么魏王的名声,就彻底的臭了。

  如果针对官员的话,那就更厉害了。

  官员本身就是文人,邸报一句话,就能毁掉其一生。

  不仅是仕途上,更是整个人生。

  当然,现在的魏王,还不值得李承乾这样做。

  太极宫,两仪殿。

  书房内。

  李世民手里正拿着一份邸报在看。

  对于邸报,李世民并不陌生。

  汉代时,各郡都在京师设“邸”,负责传达朝廷各种消息。

  信息写在竹简、布帛上,被称为邸报。

  当时的邸报主要是将朝廷消息传递给地方官员阅读,后也有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的情况,所以邸报也被称为宫门抄,辕门抄。

  大唐的情况也类似差不多,朝廷的政事,通过早朝或君臣议会决议后,就会发给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

  中书省的官员会根据李世民的旨意,以严谨的文字和规范的格式将通告内容撰写出来,确保准确表达皇帝的意图。

  李世民看过后觉得没问题,就会传给门下省,对中书省起草的通告进行审核。

  门下省的官员会仔细审查通告的内容,包括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符合国家利益、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等。

  如果门下省的官员认为通告有问题,可以提出修改意见,甚至将其驳回给中书省重新起草。只有经过门下省审核通过的通告,才能继续往下传达。

  这就是为什么五品给事中,在一定程度上能驳回李世民诏敕的原因。

  当门下省通过后,就会传到尚书省负责执行。

  尚书省会根据通告的具体内容,将任务分配给各个具体的部门。

  吏部负责官员的任免、调动、考核等事务。

  若是关于财政税收、赈灾救济等方面的诏敕,就由户部负责。

  礼仪庆典、科举考试等归礼部,军事部署、军队调动等归兵部。

  有关律法修订、重大案件审判等归刑部,工程建设方面归工部。

  然后会进行抄录,分发给全国各州县城。

  这就是现在朝廷的‘邸报’,严格来说现在大唐唐朝并不以邸报作为称呼。

  而邸报的流传途径,主要是在官员中。

  “太子倒是聪慧,用俗字写,这就是他在讲武堂推广普及的简体字吧。”

  “看这笔画,确实要简单许多,普通百姓认识起来,倒也没那么难,更利于推广。”

  “十文钱一份,这么大张纸,倒也不算贵了,太子在买卖这块,倒是听有想法的。”

  “这邸报上的内容也不错,让长安百姓知晓那高丽之事,想来民心可用。”

  “朕听说,太子给民间下了订单,说是为了方便百姓出行,造几百辆马车,几文钱就能搭乘,也不知是否会亏。”

  “在赚钱这方面,朕不如太子也。”

  李世民笑呵呵的说道。

  自从看到煤矿的利益后,李世民在很多事务上,只要不涉及具体的权力,基本上就不会对太子有所节制。

首节 上一节 244/3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民国:开局悟性逆天,掌控北洋

下一篇:皇帝互换朝代:祖龙开局一个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