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253节

  除开马槊外,骑兵还需要配备横刀,横刀是唐朝骑兵的主要佩刀。

  刀身笔直,长度在六十到八十厘米之间,刀背厚实,刀刃锋利。横刀的制作工艺精湛,采用优质钢材打造,具有很高的硬度和韧性。

  横刀便于携带,适合在马上使用,是骑兵在近战中的利器。

  铠甲方面,便是全员明光铠了。

  毕竟是太子亲军,兵部那边自然会优先调用军备供给太子。

  李承乾很清楚,当东征开始后,这五千骑兵,就是自己的绝对心腹。

  自身安危,都在这五千精锐骑兵的保护上。

  忠诚方面自然不用担心,他们的家眷,都在长安。

  但如果能够如臂驱使,则能爆发出更加强大的战力。

  所以在考虑一番后,李承乾决定亲自在军营住上一段时间。

  也算是提前适应军旅生活了。

  这次东征,李承乾准备把李象也带上。

  所以连带着把李象也带到了军营里来。

  对于这事,太子妃苏玉儿没什么意见。

  虽然她也算比较关心李象,可终究不是亲生儿子。

第184章 太子仁德孝顺,肯定不会跟陛下那样

  人若过千,浩浩荡荡势如潮涌。

  人若过万,铺天盖地威若雷霆。

  五千重骑兵在唐朝是什么概念。

  李世民的三千五百玄甲军,就全是身披明光铠的重骑兵。

  当年,王世充被李世民围困在洛阳后,窦建德率军前来救援。

  李世民率领三千五百玄甲军奔赴虎牢关,阻挡窦建德前行。

  以少胜多,大败窦建德的十万大军。

  杀了三千多人,俘虏了五万人,活捉窦建德。

  这就是重骑兵在战场上的强大战力。

  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之王,而重骑兵,则是王者中的王者。

  五千套明光铠,这就是一笔绝大的支出了。

  李世民很注重明光铠的打造,可以说从大唐立国开始,明光铠的打造就没有听过。

  但打造一套明光铠,耗时太长,数个工匠一年都不见得能够打造出来两套。

  哪怕是到了贞观十七年的现在,整个大唐所拥有的明光铠数量,恐怕都不足两万套。

  李世民的宫廷禁卫军有数千套,还有些是军中高级将领穿。

  给太子安排五千套明光铠,几乎是把所有的库存全都掏空了。

  当然,这对太子的安危,也有很大的保障。

  五千重骑,如果是放在平原上,那就是所向无敌的军队。

  面对哪怕数万士兵,也能轻松凿传,来去自如,野战无敌。

  东征高丽主要是攻城战,骑兵发挥的作用不大,然而有这五千重骑,不管高丽的战争局势如何,太子这边都不会受到伤害。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战败了,面对五千重骑压阵,高丽连城都不敢出。

  这也是东征高丽的麻烦之处。

  因为大唐军队之所以所向无敌,骑兵占据了很大的主导地位。

  一些西域的小国,不说重骑,往往只需要几千轻骑,就能轻易的将之灭国。

  但高丽地形险恶,平原不多,难以发挥出骑兵的优势。

  只能按照传统的攻城方式去作战。

  攻城,步兵才是主流。

  这也是为什么高丽几度被攻,都坚守下来的关键所在。

  长安城外,校场。

  五千骑兵真的是一眼都望不到头,浩浩荡荡连成一片。

  要知道在后世高中,一所学校的学生,也就三四千人。

  每次做操的时候,都是满满当当一大片。

  可想而知,五千骑兵聚在一起,有多么夸张了。

  为了更好的管理这五千骑兵。

  李承乾把五千骑分成五个千人骑。

  五个千人骑下,又分为五十个百人骑。

  百人骑分两队,每队设队正,掌五十骑。

  大队下又分五个小队,小队掌十骑。

  六月天气炎热,操练需避开一天中最热的时段。

  故而骑兵的训练,早上在卯时进行,也就是五点到七点。

  这个时间段,骑兵们经过一晚上的休息,体力精神充沛,进行全甲操练。

  第二次训练则在申时,此时气温开始下降。

  这个时候的操练便不会穿甲,主要进行战术演练以及武器方面的训练。

  除了午休外。

  上午和下午,另有一个时辰,是对整个骑兵队伍的文化培训。

  李承乾拓印了不少简体字的千字文。

  结业的学子充当老师,教导府兵学习。

  上午识字,下午则是沙盘兵棋推演。

  距离出发已经不足一月,然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还是能有些效果的。

  况且在前往营州路程上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除开白日行军外,晚上士兵们还要进行学习。

  比如背诵千字文,听一些由学子们主导的思想教育课。

  日落时分,微风轻拂,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将士挥汗如雨的操练。

  李承乾与长子李象站在营帐之外,远处的山峦在云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

  李承乾看着自己的长子李象,眼神中带着复杂的情绪,开口问道:“象儿,你不会怪为父,让你弃笔从戎吧。”

  李象微微垂首,脸上露出一丝犹豫,他的目光在脚下的土地上停留了片刻,才缓缓抬起头来。

  此时李象身着戎装,虽还带着少年的稚嫩,但也多了几分英气。

  看向父亲轻声说道:“父亲自然是为了孩儿好。”

  其实李象心里,最开始也是有些怨言的。

  毕竟他是大唐皇长孙,按照正常的进度来说,应该是在东宫里,接受老师们的教导跟学习,以功课为主。

  可父亲的安排,强行打断了这一切。

  先是让他跟随东宫卫士们进行日常操练,那时的他,每天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心中满是不解和委屈。

  然后又把他安排到讲武堂,跟随学子们一起学习军事。

  讲武堂里,气氛严肃,各种战术讲解和演练让他应接不暇。

  现在还把他带来军队里来,东征高丽也带上。

  这一路上,他看到了士兵们的疲惫和坚韧,也感受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李承乾望着远方,缓缓说道:“我大唐以武立国,你也是看过诸多史书,应该要明白,一个真正的皇帝,向来是要懂得军事的,包括执掌兵权。”

  李承乾语气坚定,仿佛在回忆着大唐的辉煌历史。

  “也许你觉得,大唐如今已经四海承平,应重民生,而非是穷兵黩武。”

  李承乾微微转头,看着李象:“然而你要知道,所有的和平,都是建立在强大的军队上,没有边关将士镇守边疆,保家卫国,又哪里能有真正的和平。”

  李象皱着眉头,似在思考父亲的话。

  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毕竟他才十二三岁的年纪,这些问题对他而言,还太过深沉了。

  李承乾继续道:“皇帝的权力,来源于哪里?是民心所向,是上天所赐,还是百官臣服?为父要告诉你的是,都不是。”

  他的声音在风中显得格外清晰。

  “百姓是大唐的基石,但却无法干预到皇帝的决定。文官代天牧民,他们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又与皇权相争夺。只有军队,才是皇帝真正掌控权力的根本。只有掌控兵权,皇帝才是真正的皇帝,而非只是个傀儡。”

  李承乾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李象有些似懂非懂,他迟疑地回道:“孩儿明白了。”

  李承乾摇摇头,轻叹一声:“你不明白,等你经历过东征高丽之后,才会明白。”

  李象点点头:“是,父亲。”

  此刻,李象有些期待着这场东征了。

  李承乾拍了拍李象的肩膀。

  几个月的操练,原本有些瘦弱的李象,也变得强壮不少。

  李承乾心里很清楚,当东征归来,就是他跟二凤撕破脸的时候。

首节 上一节 253/3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民国:开局悟性逆天,掌控北洋

下一篇:皇帝互换朝代:祖龙开局一个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