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91节

  房玄龄叹息道:“早些年有过些往来,想必他还记得,你只管去说便是了。”

  房玄龄说得轻巧,但房遗直知道,这肯定不是简单往来的事。

  因为早些年的时候,房遗直还小,只明白父亲曾经担任陛下在秦王时的军政大臣,人脉宽广,却不知道有多宽广。

  后来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当了皇帝,手下的这批人自然也登临高位。

  然房玄龄的权力过大,人脉太广,恩情太多,隐隐对皇权有了威胁。

  因此早些年朝堂稳定后,就开始韬光养晦。

  孙伏伽在李渊当皇帝时,深受赞赏,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

  武德五年,孙伏伽因上疏而被免官。当时科举制度尚未完备,他以免官之身应进士科考试,取中第一,官授刑部郎中。

  也就是在这期间,房玄龄拉拢孙伏伽,到了李世民的阵营。

  此后孙伏伽拥护李世民,鞍前马后奔走效劳。

  贞观元年,孙伏伽拜大理寺少卿

  贞观五年,因审理案子有失误被罢免官职,又是房玄龄上疏,孙伏伽才被李世民重新起用为刑部郎中。

  直到贞观十四年,拜大理寺卿。

  这份情谊,可谓是恩同再造了。

  房遗直疑惑道:“父亲让孙寺卿去问阴弘智,又关纥干承基之事,是怀疑太子那边?”

  对于长子,房玄龄也不避讳。

  “我早前听到齐王谋反的消息,就觉得其中有所蹊跷。”

  “这些年,太子明面上寻欢作乐,暗地里却苦练武艺,城府之深,令人骇然。”

  “想必他早已经察觉到陛下所虑,因此才故意放任魏王党的壮大。”

  “终究还是年轻气盛,在被陛下用马鞭抽打后,觉得时机已到,便开始行动起来。”

  “现在看来,或是纥干承基之事,早就已被太子知晓,只是这一切尚且在太子的算计之中。”

  “太子将计就计,利用齐王谋反,掩盖自身,行暗度陈仓之计,以此迷惑陛下。”

  房玄龄语气中有些无奈。

  他并不想参与到魏王跟太子的争斗中太深,可现在的局面却在不断逼迫他,为魏王出谋划策。

  主要还是陛下那边,觉得太子过于强势,暗示他进行打击。

  可就如今的情况来说,其实房玄龄感觉到,自己都已经没有退路了。

  如果太子即位,真的会不迁怒房家吗。

  房玄龄感觉可能性不大。

  所以是真的要发力了。

  房遗直有些骇然,原本他一直觉得太子并没什么,印象中的太子,更多的是荒唐,喜好玩乐。

  然听父亲这般说来,顿感太子深不可测。

  “父亲,这.我们能赢吗。”

  “太子一旦登临大宝,怕是我房家大难临头矣。”

  房遗直是真的怕了,房家现在很出名,但实际上就靠房玄龄这颗大树撑着,本身几乎没有太多底蕴。

  如今父亲年迈,他有自知之明,根本不可能达到父亲这个层次。

  届时太子发难,谁能应对,岂非祸事矣。

  “且走且看吧,你当我想参合这里头来吗,可是陛下那边有所安排,谁又能避开呢。”

  “倒是你说得也对,确实是该早作打算了。”

  房玄龄沉思片刻,道:“为今之计,只有把更多的人牵扯进来,届时法不责众,哪怕是太子上位,也要考虑党争的影响,或是可以避免一二。”

  “即便有所发难,也不会过于为难。”

  房玄龄自然想了对策,只是在这种事情上,也不可能有万全之策。

  房遗直有些迟疑道:“这等事情,朝堂大臣们,皆避之若浼,轻易不会牵扯进来。”

  房玄龄道:“没错,可有些事情,由不得他们,便如现在我的一般。”

  房遗直心中忐忑,不知父亲的谋划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但他也明白,如今的局势下,他们已别无选择。

  ——

  东宫后宅。

  狄知逊看着收集到的证据,面色有些发苦。

  在他旁边站着的,是个十来岁的少年。

  这便是他的儿子狄仁杰了。

  狄知逊有五个儿子,但对疼爱的,还是狄仁杰。

  这也非是偏爱,而是诸多儿子中唯有狄仁杰最为聪慧,是以狄知逊不管去哪里当官,都会把狄仁杰待在身边增长见识。

  “父亲为何愁眉不展,如今案件已经有了重大突破,理应高兴才是。”

  狄仁杰有些疑惑的问道。

  狄知逊叹息道:“是该高兴,然此事涉及太广,若贸然上报,怕是会卷入漩涡。”

  “这等大事,即便是你祖父,也是避之如蛇蝎,但有差错,便是大难将至。”

  狄仁杰虽年岁小,但长期耳濡目染下,对于朝廷争斗已经有所了解。

  思索了会便道:“杀死卢思礼的人,是清河崔氏,父亲不想得罪他们,可不得罪他们,那也是得罪了太子。”

  “父亲是在太子麾下从官,食君之禄,当为君分忧。”

  狄知逊闻言,未责怪狄仁杰,只是拍了拍肩膀道:“你还小,初生牛犊不畏虎,然知晓越多,就越是会顾虑太多。”

  “这等争斗之事,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

  “为父怕啊。”

第90章 朕想青雀了

  齐王谋反案所带来的影响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泛起层层波澜,且久久难以平息。

  毕竟,在这场谋反风波中,跟随阴弘智的官员勋贵数量众多。

  要知道,谋反之事自古以来便是天大的罪过,又岂能是小事一桩?

  然而李世民在面对此事时,心中有着诸多考量。

  一方面,老李家的名声至关重要。若将此事大肆张扬,闹得不可收拾,必定会让皇室颜面扫地。

  这不仅会影响到他作为皇帝的威望,更会在史书上留下不光彩的一笔,进而影响到他一直以来极为注重的政绩。

  李世民深知,自己在位期间,大唐的繁荣稳定、律法的公正严明,都是他政绩的重要体现。

  而如今,这起谋反案的出现,无疑给这份政绩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得不提的是,大唐一年之中判处死刑的犯人仅仅几十个。

  这一现象,乍一看似乎是大唐的道德水平极高,甚至远超后世。但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目前,无论是大理寺还是地方司法机构,在面对可能涉及死刑的案子时,都表现得极为谨慎。

  每个这样的案子,都会历经一审、二审,甚至在审完之后还要反复再审。

  判官们为了避免判处死刑,可谓是绞尽脑汁。他们在浩瀚的律法条文中不断寻找漏洞,想尽办法为犯人寻找逃脱死刑的途径。

  在这个时代,判处死刑绝非是一件能为自己增添业绩的事情,相反,它已然成为了一个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污点。

  所以,在这起声势浩大的谋反案中,真正会被判处死刑的人,包括阴弘智在内,绝对不会超过五十个。

  而在这五十人当中,有四十多人大概率是没有强大背景和后台的。那些跟随齐王参与谋反的江湖人士,无疑成为了背锅的主要对象。

  他们在这场政治风暴中,由于缺乏足够的庇护,只能无奈地承受着最为严厉的惩罚。

  而那些有背景后台的人,则可能通过各种关系和手段,在这场风暴中侥幸逃脱,或者仅仅受到相对较轻的处罚。

  “谁教你这么叛的?”

  看到孙伏伽送到东宫来的判决书,几乎清一色的降职罚俸,李承乾直接甩手就丢在了地上。

  “殿下,这都是根据贞观律判卷,上面的每一条,皆有法可依,有法可询。”

  “非是臣擅自决定,亦是大理寺官员共同审判而决。”

  孙伏伽面色平静,他早就知道,今天来送判决书,肯定没啥好事。

  这是太子要在这方面对自己进行打击。

  否则来送的人,就是大理寺少卿苏亶了。

  “笑话,谋反的罪过,参与者皆死不可赦,到你连流放都没了?”

  “贞观律怎么写的,来,你给孤一条条解释清楚。”

  “不然,孤便要追究你是否为同犯,暗中参与谋反之事。”

  李承乾冷笑着说道,这要是放到后面的朝代,谋反可是要诛九族的,别说人了,便是院子里的蚯蚓都要给砍成两半,鸡蛋都得把里头的蛋黄给摇散了。

  唐朝律法宽容,谋反者死罪,牵连者流放千里,没收家产。

  就抄家这块,李承乾还指望着发一笔小财。

  “若按贞观律,首先斩首的,应是齐王。”

  孙伏伽还是很刚的,朝野有言,说其有魏征谏臣之风。

  当初设立‘谏臣’这个官职,还是他向李渊提出来。

  李承乾道:“对,是这个理,不过齐王那是陛下特赦,要不你也去找陛下,让他把这些人都给赦免了。”

首节 上一节 91/1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民国:开局悟性逆天,掌控北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