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拿命调教太子,皇帝泪崩了

大明:拿命调教太子,皇帝泪崩了 第33节

  他便知晓,院子内昨夜进来过人了。

  显然对方不是要加害自己,不然昨晚不可能什么动静都没发出来。

  虽然现在院落内四面八方都是机关术,但苏策还是忽略了房顶。

  他猜测魏红樱可能在屋顶上,今早起来打太极的时候,他隐约发现屋顶上有动静,便认定了心中的猜想。

  不过对方既然喜欢躲房顶不打扰他,他也就不管了。

  但同时,苏策也察觉到小院内还有防御漏洞,那就是屋顶,有时间得加固一下。

  “对了,你能找些可靠的人吗?”

  苏策问朱厚照。

  朱厚照拍着胸膛道:“好说,别的没有,可靠的人一大堆,策弟你要做什么?”

  苏策道:“隔壁马大伯要走了,我将他的宅院给买了下来,我打算将两处的院子从内部打通了。”

  “哦,这样啊,包在我身上好啦。”朱厚照笑道。

  “马大伯他们不是在顺天府做生意吗?怎么忽然要离开顺天府啦?”

  苏策沉思了许久,才平淡的开口。

  他看着朱厚照,尽量用条例清晰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朱厚照说出这件小事中折射出来的大事。

  “马大伯之前花钱购了盐引。”

  “但是盐引却没有办法离开朝官府兑换盐巴,乃至于他手里多了许多白纸公文,但下游又谈好了一些贩卖盐的商贩。”

  “他没有办法供盐给下游商人,小商户们要求马大伯退钱,无奈之下只好将房屋变卖。”

  这其中固然还有一些曲折的事,比如苏策用一副画帮马大伯解决了危机,但这些话,他就没告诉朱厚照了。

  朱厚照不解的道:“既然他有盐引,官府为什么不给兑盐?”

  苏策道:“官府为什么不给兑盐,这件事说来话长。”

  朱厚照自觉的将雨前龙井茶煮上,认真的听着苏策的分析。

  大明现在的盐巴生产,是按地域划分的,这种制度要起源于洪武朝。

  全国各地的盐大概可以分为山西河东盐,两淮盐,两浙盐,广东盐。

  盐也有好坏之分,比如在两淮的北部区域,食盐的生产是通过晒盐法获得的,投入资金较少,生产的食盐价廉质次。

  在两淮的南部区域,食盐是通过煎海法获得,这种方法能够大量生产优质盐,但成本较高。

  在山东的一些地方,首先要通过洗刷盐饱和的土壤获得,然后必须运到二十英里以外的内地去煎煮,因为在海岸附近没有燃料,整个过程非常的不经济。

  在山西的河东地区,从一湖中直接捞盐。因为这里的湖水盐饱和,在夏季的几个月里可以自然地结晶,工人们直接采捞即可。

  在四川和云南,通过盐井获取食盐。

  明政府是效仿元朝的制度,将这些地方的产盐划分区域,不准许夸区域贩盐,否则给予重罪。

  延伸出来的问题就是,政府在运输盐需要耗费最大的财政负担,不是盐的本身,而是天南地北的运输成本。

  民间百姓想做盐巴生意,首先要从官府中获取盐引。

  但最初的盐引是很难获得的,价值很高。

  久而久之,明政府在北疆边境出现了粮食危机,在土地兼并日趋严重之后,军屯制度开始被破坏,军兵们屯田种不出来多少粮食了。

  基于这种前提下,朝廷就需要负担边境的粮食供给。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运输成本依旧高昂,明政府在运输到九边的成本越来越高。

  明太祖朱元璋就想出来了一种办法——开中制。

  简单点说就是,朝廷给商人发放盐引,但前提是,商人需要负责将湖广两淮等地的粮食运输到九边军队中,九边军队再开出勘合,商人用此勘合去问朝廷兑换盐引。

  盐巴的生意,这其中的利润多大,可想而知。

  所以明太祖在采取开中制之后,立刻解决了边境粮草短缺的问题。

  可时间发展到两个甲子年后的今天,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开中制渐渐开始被破坏。

  崩坏的原因就是商人用盐引兑换不到盐了。

  为什么?

  因为明政府滥发无度,又加上许多豪强藩王外戚权贵们会侵占盐引,就现在的弘治皇帝,都会时不时奖励盐引。

  造就的局面就是,盐引越来越多,但是兑换盐要开始排队走关系。

  商人们看不到利益,也就不愿意继续执行开中制,开中制开始崩溃。

  但别认为商人就被朝廷戏耍了,实际不然,开中制造就了明朝最严重的一个危机。

  各地大商崛起,比如山西晋商,就是攫取开中制之利而崛起。

  这些商人自然十分聪慧,他们崛起之后,开始割韭菜。

  割的自然是小商户,他们将手中的大量盐引折价卖给小商人,对下隐瞒盐引难兑盐的政策情况。

  如此之下,山西大商很完美的转嫁了风险,将所有风险都转嫁给了小商户。

  这些东西,看起来找说商人,但自古一来就是商而优则仕。

  发展到万历时期,首辅部堂如张四维、王崇古就是凭借盐引之利,掌控了整个朝堂。

  到明朝末期,山西商人已经开始和努尔哈赤做起了钢铁生意。

  一件小事能折射出来明朝更大的管理漏洞问题。

  开中制和盐引破坏之后,若是现在不完善管理,对大商贾给予抑制,它们就会成为压垮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朱厚照认真的听着苏策的分析,惊讶连连。

  连他这个皇太子都不清楚,大明的盐业制度已经分崩离析到这种程度。

  躺在屋顶上的魏红樱则暗暗惊奇,她又对苏策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好像懂很多嘛。

  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都能如此知微见著,折射出朝廷的大事……

  嗯,有点东西的!

  可惜了,不去当官,哦,他的身子也当不了官,可惜了。

  .............................

  ps:求鲜花,求评价,求月票,谢谢大佬们.

第42章苏策做局!

  资本家这个词在古代是没有的,但道理都是想通的。

  假定我们将明朝的山西大商和藩王、豪强划定为资本家,他们手里的盐引就是操控帝国财政的股票。

  现在朝廷供盐出现风险,他们将手中的股票转移风险,交给了千千万万的小商户个体百姓。

  他们虽然小亏,但在之前的盐业中,他们已经攫取了很大程度上的利益。

  那么转嫁到底层之后,就是千千万万个像马大伯这样支离破碎的家庭。

  马大伯是幸运的,因为苏策给他兜底了。

  但还有更多的普通人家,他们耗尽家产去购置盐引,准备大干一场,最后发现不过只是镜花水月,所有家产投入进去,最后亏空到走投无路。

  这个荒诞的现实,谁来替他们背书?

  指望那些大商、藩王豪强权贵么?

  不可能的。

  除非朝廷用一系列政策去调整,但这需要很高超的做局手段。

  不巧,给帝国做局的人,此时就安静恬然的坐在青藤小院内!

  “策弟,听你这说法,好像最后吃亏的都是老百姓啊!”

  “现在咱们看到的只是马大伯一家,大明有多少这样的家庭啊?”

  “那些大商户权贵们,他们怎么这么黑心?就不知道为国家着想嘛?”

  呵。

  屋顶上的魏红樱一脸不屑,你以为谁都是你面前这个病秧子啊?你以为谁都像他一样,病成这个样子了还在替大明国操心啊?他们有这个胸襟格局吗?

  苏策微笑道:“我们不能要求别人怎么做,人都是驱利的,每个人的心思都不一样。”

  话锋一转,苏策道:“但这不意味我们就什么都可以不做。”

  “我先对你说说怎么破开中制崩坏的局,然后在探讨怎么破盐引滥发之局。”

  苏策一脸惊愕的道:“啊?策弟,你都知道啊?”

  “我滴天!你咋什么都知道?我觉得当朝阁老部堂们都没你厉害!”

  朱厚照都还没听到说完,就开始一顿猛夸,这固然也是因为朱厚照打心底就认为苏策有这个能力的因素在。

  因为他见识过太多他小老弟厉害之处,他相信他的小老弟有这个本事!

  苏策微笑了一下,呷了口茶,然后平静的开始诉说,整个过程他都高屋建瓴,仿佛整个帝国只是他手中在调教的一个游戏一般。

  “开中制被太祖提出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运输困难。”

  “想解决开中制运输困难,节省朝廷运输粮食的成本,未必就一定需要商人参与进来,朝廷目前的调度足够用了。”

  朱厚照赶忙道:“策弟,这不对啊。”

  “朝廷的军兵,在各地方驻扎,都负责国防,若是参与进来,则减少了国朝国防的军员人数,即便你说的再厉害,上面也不可能同意的。”

  屋顶上的魏红樱点点头,她其实也很好奇,想知道苏策究竟怎么破局,朱厚照说的话,也是她想问的。

  苏策点点头,道:“是这样的,军队不能动用,地方政府的调度能力,也不够支撑从胡广到北疆的粮食运输。”

  “那咋办?”

  朱厚照想了很久,最终都无奈的摇摇头,根本没办法的啊!

  就是,你自己都说了,军队不能用,地方政府不能用,那朝廷总不能让中央官吏直接下去去指挥运输吧?

首节 上一节 33/2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诸天大明:从聊天群开始打造神话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