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拿命调教太子,皇帝泪崩了 第36节
都察院左都御史袁廷忙不迭出列,道:“殿下!慎言!”
礼科给事中也出列道:“太子殿下,你可知开中制是我朝太祖皇帝定下的国策,太祖皇帝何其高瞻远瞩,开中制让国朝受益百年,乃致九边粮草满足需求,怎可废除?”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百官纷纷出列反驳怒斥皇太子。
朱厚照气定神闲的道:“本宫当然知道开中制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国策。”
“但任何国策都要满足当下的国体,按照你这样说,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兴科举不也是自取灭亡?”
“唐朝废均田制,开计口授田制难倒不也是违背祖宗制定的战略政策吗?”
朱厚照抱拳反问礼科给事中,旋即又一脸嫌弃的道:“算了,本宫不问你了,问你你也未必知道。”
他又抱拳对向都察院左都御史袁廷。
这可将礼科给事中气的那叫一个面红耳赤,这是赤裸裸的看不起人,欺负我读书见识少?不如都察院左都御史?
朱厚照问袁廷道:“本宫问一问袁大人,唐朝的均田制为什么会被废除?”
袁廷脱口道:“因为到唐中叶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自动瓦解了。”
朱厚照耸耸肩,道:“现在难倒不是一样吗?”
“开中制到现在是不是名存实亡了?还有商人愿意运输粮食去九边换取盐引吗?”
这叫什么话,什么叫开中制名存实亡了?
一时间,大殿哗然,百官压根不知道皇太子今日在发什么疯,废除开中制于你和你朱家有什么好处吗?
好吧,即便开中制现在不如太祖高皇帝时期贯彻的那么透彻,但这最起码是祖宗定下来的制度,谁都能提出来,唯独你皇太子不行。
袁廷反驳道:“怎么没有?”
朱厚照将昨日统计好的第一个小册子先拿出来,摊开道:“袁大人不妨看看,这是从弘治元年到十五年,两京十三省对九边输送粮食换取盐引的数据。”
嘶!
内阁三阁老眯着眼朝朱厚照看去。
看来太子是有备而来啊,数据都做好了,谁帮他做的?杨廷和?不可能啊!杨廷和不会如此大逆不道的帮着太子废除开中制。
那就是太子自己做出来的数据?
他什么时候变的这么努力了?你这努力的样子,让我们有点心惊胆战啊!
弘治皇帝却是微微捋须笑着,那笑容中带着欣慰。
无论如何,今日都在证明着一件事,他的儿子,已经长大了,开始参政了,开始挖掘国家的漏洞了!
不管他说的正确与否,做爹的都会给予支持,即便做错了,弘治皇帝也会鼓励,他不能打击了太子的积极性!
趁此功夫,袁廷已经看完了,他呆若木鸡的拿着小册子,一时间面色有些复杂。
弘治皇帝好奇的问袁廷道:“袁御史,看出什么来了?”
袁廷浑身一颤,磕磕巴巴的道:“这,这个……回皇上,臣在太子这个统计册薄上发现,从弘治元年至今,商人们对九边运输粮食的数量、次数都在每年减少。”
哦?
弘治皇帝来了兴趣,道:“给朕看看。”
这册子上的数据很直观,简明扼要的统计出来了这十五年内商人对九边运输粮食的情况。
说是骤减都不为过。
弘治皇帝深吸一口气,有些发愣的看着朱厚照,还不忘将册子递给内阁看。
内阁看完后,也惊的不轻,目光有些复杂的望向皇太子。
朱厚照阴恻恻的笑着,问袁廷道:“这一组数据能说明什么啦?”
袁廷咽了咽口水,艰难的开口,道:“这个……回殿下,说明开中制的影响力正在削弱。”
不过很快,他便硬着头皮道:“那也不能就此废除开中制,尽管商人们运输粮食的次数数量减少了,但依旧对九边有促进作用,若是现在废除开中,那九边的粮食运输负担,谁来承担?”
袁廷说完后,百官纷纷点点头,就连内阁也颔首表示同意。
在没有找到对策之前,开中制要废除了,对九边军队的粮食供给打击就太大了。
九边可是负责防御鞑靼、瓦剌人的第一线啊,那里的粮食绝不能出现供给短缺的情况。
所以即便现在开中制在尾大不掉的情况下,明政府也不能轻言放弃。
朱厚照淡淡的道:“不让商人运输,我们自己负责运输便是。”
袁廷爽朗一笑,年轻啊,皇太子发现问题是好事,但还是太单纯太年轻了。
他谆谆教诲道:“太子殿下可知,当初太祖高皇帝之所以提出开中制,就是因为国家缺钱,不能再负担高额的运输费,所以才让商人负责运输,我们给他发盐引。”
道理很简单,国家钱财都有预算,拿不出多余的钱负担运输成本,但国家有盐巴,这些盐巴国家不能立刻换算成钱财对外使用,但他们却可以当做信用背书给商人。
商人负责拿出钱财承担运输成本,国家将盐引给他们,让他们经营盐业。
这是开中制的一个闭环。
.....................
ps:补个小补丁,朱佑樘应该是朱祐樘,打字顺手了一直没改(求鲜花,求评价月票哇,谢谢大佬们).
第46章太子大发神威!(下)
兵部尚书刘大夏此时也出列,对朱厚照道:“太子殿下说要举国家之力,取代商人九边开中。”
“臣斗胆,用哪些人运输?东南的军队负责防御倭寇。”
“西南的军队在防御土司叛乱,地方政府的人手更不够用,要是临时抽调民工,又是一笔硕大的开支。”
“朝廷的款项都在去年已经做好了立项预算,从哪里再拿出来多余的钱财雇佣民工,负担运输成本?”
刘大夏说完后,便抱拳对朱佑樘行礼:“皇上,太子积极参政,发现开中制疲软是好事,此事吾等还是需徐徐图之。”
弘治皇帝颔首。
不过朱厚照却又开口了,“刘大人,你是六部部堂,这就是你替国分忧的想法吗?你只能想出这些人尽皆知的对策?”
刘大夏面红耳赤,倔强不满的抗议道:“臣无能,还请殿下指点一二。”
朱厚照毫不客气的道:“好,那我就指点你一二。”
刘大夏:“……”
“地方政府、防务军队、抽调民工都不可取,朝廷就没有其他资源了吗?”
“江南各地的驿站呢?”
刘大夏赶紧道:“殿下!够了!莫要胡闹了!”
“驿站负责传递国家军情塘报等大事、要事,岂能随意乱动?”
朱厚照不疾不徐的再次掏出了三本小册子。
又来?
而且这次比刚才的更多。
他究竟做了多少准备工作?
一时间刘大夏已经分不清该夸朱厚照勤奋还是该斥他瞎胡闹了。
“这是本宫在你兵部、吏部、户部三部拿来的数据,本宫做了汇总。”
“从弘治元年开始,除西南、和东南浙江、福建两地的军事情报传递比较多,余下的布政司州府县的驿站,大多都处于闲置的情况。十五年期间拢共传递民变塘报三十五封。
另,江南共设大小驿站116处,朝廷造册的驿站官53名,胥吏长工高达1235名。
按照户部统计,每年朝廷需要开支供给这些闲杂人等的白银将近五万两……”
当一组组数据被朱厚照说出来之后,奉天殿大殿百官皆目瞪口呆。
那些数据被朱厚照摊开后,清楚的映入他们的眼睑内。
都是引用户部等三部有司衙门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说很具备权威性了。
朱厚照质问道:“江南各处驿站,每年吃空饷多少,闲置多少,朝廷养活了这么多闲人,却什么都不做,你兵部尚书就没发现关注过吗?”
刘大夏:“……”
讲道理,这就有些无理取闹了。
本官是兵部首揆,哪有时间关注这种不起眼的数据情况?
再说了,下面的人也没汇总做这些给他看啊。
很多东西,只要稍稍分析,就能得出来很多结论,但有些人会分析,懂得结合国事分析,有些人压根想不到。
要不是苏策告诉朱厚照说可以从三部摘取数据进行分析,朱厚照也想不出来。
现在朱厚照看到各部首揆如此震撼的样子,心中愈加佩服苏策。
内阁六部都察觉不到的事,小老弟却分析的鞭辟入里,一针见血,这已经不是技高一筹了,这是将整个朝廷这些部堂大吏们按在地下摩擦啊!
一时间,大殿再次陷入绝对安静,所有人都略带震撼的看着朱厚照。
就连弘治皇帝都忍不住嘴角动了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啊,这些事,这些亏空,从没有人关注过,其实都不需要下去看,只要有心,就能从数据中分析出来。
但偏偏内阁六部从来没分析过。
要不是太子……等等!
朕的儿子怎么越来越优秀了?这些东西怎么都知道?
懂得分析数据这不是什么令人惊讶的事,令弘治皇帝震惊的是……为什么要分析,为什么他会主动分析?
又是杨廷和么?
弘治皇帝心里想了很多,此时不由得面色也凝重起来,他威严的问内阁三阁老,道:“刘阁老,你是内阁首揆,你替朕说说太子这番见解。”
刘健抱拳出列,肃穆的沉声道:“回皇上,臣认为太子殿下为国殚精竭虑,思虑良多,亦让老臣也受益良多。”
“太子殿下分析的,未免不是我们可以走的一条道路。”
“而今开中制疲软已经是板上钉钉之事,虽这是祖宗定下的陈法,但太祖皇帝也没说不可废除。”
“武将打仗,要是照本宣科,最后只会落得一败涂地,治国也当灵活,若是遇到问题,能解决问题,却不去做,那么国家将危矣。”
上一篇:诸天大明:从聊天群开始打造神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