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第123节

  房玄龄直言劝谏道:

  “殿下若真想谋大事,最好别把眼光放在淮水以东。”

  李明有点不明白:“为什么,因为太热了?”

  虽然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唐末以后的事情了,但唐初的南方也不至于这么不堪吧?

  除了唐朝间冰期天气炎热,他实在想不到更好的解释。

  对于小殿下的疑问,侯君集指着地图,耐心地讲解:

  “殿下请看,淮水以南多山川丘陵,河网密布,地形支离破碎。

  “这导致交通不便,若一处受敌,其他地区难以相助。

  “况且南方人丁稀少,军事重镇同时也是经济重镇,一般都坐落在江河的岸边,纵深较浅。

  “所以,来自北方的力量若合兵一处,攻打防线的薄弱处,则南方守军难以互相接应支援。

  “而一旦突破了最初的防线,则南方缺乏纵深的弊病就会暴露无遗,重镇一旦被分割包围,则全线溃败。”

  这都是大唐开国之战的经验教训,也是为什么李靖与李孝恭能迅速攻灭萧铣等势力,一统南方。

  唐朝以前的南北方战略,与唐朝以后是截然不同的。

  房玄龄与侯君集两人争论许久,各自发挥特长,提出方案又被一一否决。

  从南点到北、从西点到东,差不多把整个大唐疆域都鸟瞰了一个遍。

  就是没有选择出让人满意的封地。

  这不是因为两人业务能力不足,而是李明给出的任务目标实在太变态了——

  以两州之力,抵挡全天下剩下的三百五十八州。

  悬殊之差,无异于螳臂当车。

  但两人对这个无厘头的任务,丝毫没有半点怨言。

  因为他俩内心深处想干但又不敢说的大事,在天下太平、吏治昌明的贞观时期,又何尝不是螳臂当车呢?

  两人争执不下,辩得口干舌燥,房玄龄看向了李明:

  “殿下,您觉得呢?”

  侯君集也看向了他:

  “一切都由您定夺。”

  两人争论的时候,李明没有再插嘴。

  全程静静地聆听着,像是一个谦虚的学生。

  在充分听取正反双方的意见、受到双方的启发之后,就该是他这个领导拍板的时刻了。

  “房公与侯公,不愧是我大唐的二柱石,二位的意见对我大有裨益。

  “所以……”

  在两人不解的目光中,李明将手指,点在了大唐地图的东北角。

  在侯君集或房玄龄的方案之中,他选择了“或”。

第91章 大唐度使

  “这里是……”

  侯君集瞪大了铜铃似的双眼,盯着点在地图上的小手指,又抬头看看李明,确认少主是否在开玩笑。

  “辽东?”

  连资深面瘫房玄龄都难掩心中的诧异,困惑地勾起了一边的眉毛。

  “是的,辽东。”李明确定地点下了头:

  “我想拿下辽东的营州和平州,换掉徐州和扬州。二位觉得如何?”

  “这……”侯君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辽东有什么?

  有与中原从大隋打到大唐的高句丽(高句丽由东北扶余人建立,在古籍中有时也被写为“高丽”,与现在半岛那俩货不是一回事)。

  还有什么?

  还有就没有了。

  那里真的什么也没有。

  辽东与中原交通不便,又有高句丽外敌,又是苦寒之地。

  叠满debuff,属于是作为流放之地都嫌太残忍的地方。

  从春秋到唐朝,虽然中原屡次试图将势力发展到辽东半岛,但屡屡失败。

  更别说北方更广袤的东北平原了。

  现在辽东的营州和平州,看着地占了挺大一块,也设立了州县。

  然而那地方的边境并不稳固,很多地区仍然与高句丽进行着拉锯战,并不能实际控制。

  用边远之地的两州,去换徐州和扬州,侯君集觉得少主的脑筋多少有点秀逗了。

  房玄龄虽然也同样非常不解,但他对李明的了解更深,知道这崽子哪里都值得怀疑,唯独这鬼点子层出的脑子是不用怀疑的。

  “殿下是有高见?”他好奇地问。

  李明笑道:

  “下棋有句俗语,叫金角银边草肚皮。辽东正好在大唐的东北角上,不会腹背受敌。”

  侯君集也不由得笑了:

  “打仗又不是下棋对弈,怎么能这么算。

  “辽东那鬼地方地处苦寒,远离中原,人烟稀少,是化外之地。怎么能以那儿为据点呢?”

  “就是因为那地方远离中原。”李明指着辽东与幽州(北京)之间的重重群山。

  燕山山脉。

  “西南有燕山为阻隔,西有戈壁荒漠,南面和东南面则是大海,辽东实质上处于独立的区域,与中原是分隔开的。

  “这就导致朝廷若要征讨,后勤将非常困难,补给线会拉得非常长。

  “虽然沿海有一条古道,能通过临渝关(山海关)直达辽东,但都是滩涂沼泽,不便于大军行动。”

  李明指着一目了然的地图,述说着自己的理由。

  两位谋臣十分仔细地倾听着。

  “从历史事例上也不难看出,从战国时的燕国、汉朝的玄菟郡,到隋朝的辽东郡,中原王朝屡次想染指辽东,但几次被当地土人打退。

  “这足以说明,辽东是易守难攻之地。也是我皇业……那个,王业初始的安全之地。”

  单从防御角度来说,这番分析确实很有道理。

  远的不说,隋炀帝三征辽东被打得当场去世,还是给唐朝人留下了心理阴影的。

  这也是为什么天可汗李世民东征西讨,打完突厥又打吐谷浑,但暂时还没和同在辽东的高句丽大打出手。

  原因就两个字:难啃。

  “营州平州乃我朝与高句丽的作战前线。殿下不觉得以那里为后方,有点不太稳妥吗?”房玄龄不解道。

  “对,敌邻高句丽,这就是我选择辽东的第二个原因。”李明嘴角浮起狂傲的笑容:

  “发展空间。”

  “发展空间?”

  房玄龄和侯君集面面相觑。

  “是的,辽东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李明娓娓道来:

  “当天下太平之时,如果我贸然吞并邻近州县的土地,那肯定被打为逆贼,招来朝廷毫不留情的打击,掐灭星星之火。

  “这就卯死了我的发展上限,就算我在地方治理出了花来,土地就只有这么一点。

  “但是……”

  李明将手指滑向了营州和平州的东北方向。

  “如果我向高句丽索要土地,吞并高句丽的州县呢?

  “我不但不是逆贼,还是开疆扩土的功臣。

  “既得到了土地,又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何乐而不为?”

  是的,在仔细研究了地图、听取二位幕僚的意见之后,李明猛然意识到一个地方。

  一个完美符合他“既要又要”标准、而恰好又处于唐朝人思维盲区的处女地——

  东北。

  在唐朝时,直通中原的辽西走廊还大半淹在海里,东北与中原有着天险阻隔,坚如堡垒。

  同时,东北黑土地极为肥沃,森林矿藏丰富,足以发展经济。

  而且东北靠海,在辽东半岛有不冻港,还有多条河流贯穿其中,交通也算便利。

  更美的是,东北大部分地区还是化外之地,发展空间巨大。

  侵吞东北的蛮族土地,不但不会引起中央王朝的过激反应,反而还能让李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疯狂指指点点。

  简直完美!

  而在唐朝人眼里,东北不过是一个充满原始森林和蒙昧野人的大冰坨子。

  强如房玄龄、侯君集,都看不见它的战略价值。

  只有来自二十一世纪、亲眼见证过东北工农业发展潜力的李明,才会把目光放在那苦寒不毛的化外之地。

  选择这里为自己的封国,完全可以安心地猥琐发育,而绝对不会引起任何人的警惕和注意。

  因此,李明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计划——

首节 上一节 123/56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局透露历史,秦皇汉武都炸了

下一篇:从钢七连到合成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