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第128节
这份全大唐第一份、也是唯一份报纸,每三天一版,涵盖的内容从新闻到“宫女姐姐不可言说的秘密”,包罗万象无奇不有。
只需一文钱,读者就能亲身体验一整天礼崩乐坏的震撼。
长安的文人雅士们见面打招呼,一定是以这样的对话为开场:
“你看过今天的长安快报了吗?”
“那东西简直是糟粕。你看了吗?”
“狗都不看。对了,你知道宫女在宫里是怎么解决个人需求的吗?”
在一片骂声中,《长安快报》成为了全长安销量最大的出版物没有之一。
一打开报社大门,忙碌的氛围扑面而来。
记者们脚不点地地把初稿交到编辑手里,编辑们对着狗屁不通的初稿发出尖锐爆鸣——
编辑、记者的名号听起来高大上,其实还是李明的老班底,换了一块牌子——
以来俊臣为首的机灵穷孩子们当记者,四处搜集有趣的新闻原材料。
以狄仁杰为首的功勋子弟当编辑,将刚学会写字的穷孩子们所作的一线报道采访,重新编辑成能发表的内容。
这只是大致分配,长安快报鼓励内部人员发挥优势,互相调岗。
由于活字印刷还存在一些问题,加上初创阶段采编人手不足,《长安快报》每三天一版。
即便如此,报社的工作强度也超过了翘课小孩和文盲小孩的承受范围。
所以,李明高薪聘请了好几位场外专家。
“李明殿下……”
弘文馆优秀毕业生、秘书省小学教师、未来的第二代以理服人的礼部尚书,裴行俭,有气无力地向李明问候。
此刻的他正怀疑人生地坐在“总编”的宝座上,对着堆积如山的稿子一把一把地掉头发。
他的弘文馆同学们同样一脸茫然,座位前摆着“主编”、“副主编”、“资深编辑”等让人半懂不懂的牌子。
时至今日,他们也搞不懂情况。
他们明明是秘书省小学的老师,明明在教习诸位贵胄圣贤之道。
一个转眼,他们就被节度使大人拐到了这个奇怪的、叫做“报社”的地方,稀里糊涂地和自己的学生做起了同事。
要不是李明拿出了陛下的朱批,让他们就地转入长安报社入职,他们还以为要被绑架到辽东去当野人了。
“你们先忙,我找人。”李明就不打扰主编们掉头发了。
“明爷找我?”来俊臣乐呵乐呵地凑了上来。
他现在管着主要由贫民孩子组成的“小记者”团队。
至于他们原先分发报纸的任务,则交到了从施粥摊新招的一批廉价劳动力手里。
施粥摊俨然成了李明的人力池。
“我找狄仁杰和娄师德,让他们带着手下来我书房一趟。”
李明吩咐完,一头扎进了一间独立的房间。
不一会,狄仁杰、娄师德和其他几个孩子鱼贯而入。
狄仁杰不必多说,娄师德虽家境贫寒,但学识吊打一众世家子弟,未来也是出将入相的大人物,智商是有保障的。
其他的孩子,除了都是从施粥摊捞出来的机灵小孩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对李明在施粥摊的古怪都市传说——比如扬把沙子益寿延年之类——深信不疑。
“有一件案子比较有趣,我想让你们深入调查一下。”李明开门见山。
狄仁杰和娄师德互视了一眼。
这两天,明哥一直有意无意地让他们查一些“有趣”的事情。
而且检查所得从不在报纸上发表,也不许他们四处说。
“你们去找一找,长安有哪些技术高超的药师或者炼丹师,他们在近期是否与宫人或达官显贵有过接触。”
娄师德问:
“明爷,怎么判断一个药师的技术是否高超啊?”
“简单。”
李明淡淡道:
“在报纸刊发以前,就知道雄黄酒加热有毒的药师,就是我要找的人。
“如果找到了符合条件的人,你们先别惊动他,我有下一步打算。”
第94章 辽东情报局的雏形
李明同样觉得九成宫事件有问题。
他也发现,阿史那结社率居然知道雄黄酒的特性,这一点也不科学。
除了这个疑点之外,结社率和他手下的作案动机就很迷。
据生还的叛军喽啰透露,他们是因为不受重用、又不习惯中原生活,渴望回到草原,才铤而走险的。
这不符合逻辑。
因为漠北又没加盖,想回草原,直接润到薛延陀不就行了。
为什么要作死杀皇帝?
难道皇帝是个什么boss,杀死了就能自动加官进爵,并传送到大草原?
李明怀疑,阿史那结社率应该也是受人指使的。
一个看门的中郎将,就算杀死了皇帝,对他能有什么直接的好处吗?
显然是与他人达成了利益交换。
而那个隐藏在幕后的“他人”,也很有可能是将雄黄毒方提供给结社率的始作俑者。
所以,他从药师和炼丹师入手,以可能的信息来源来突破口。
虽然他能动用的力量远不如他的父亲,但他也有自己的信息渠道。
“这事儿说大不大,你们走访民间好好查查吧,注意保密。”李明向狄仁杰和裴行俭交代着。
一听见“雄黄”,狄仁杰立刻就把这事与李孝恭案联系在了一起,不禁有些心里没底:
“明哥,这案子真的……让我们来查吗?”
他觉得自己承受了这个年纪不应该的压力。
李明微笑着给手下煲了一碗鸡汤:
“放心,相比三法司那些酒囊饭袋,你们有自己的优势。
“你们是孩子,没有人会对你们抱有戒心,所以更容易套出情报来。”
李明的信息渠道就是《长安快报》的记者们。
或者说,挂着“记者”牌子的密探。
反正都是打探消息,李明寻思记者和密探是差不多的两种职业。
都要广交朋友,都要发展线人,都要将纷繁复杂的情报汇集成稿。
唯一区别是一个见报,另一个见内参。
所以,打从改良印刷术、让来俊臣收集一帮机灵的“卖报童”开始,李明就一直在动这个歪脑筋——
他要组织一支属于自己的密探队伍。
借着为侯君集造势发传单的目的,他顺理成章地办起了报纸。
而办报本身,又为他招聘、培养、组织密探提供了掩护。
反正都是打探消息,谁知道这些小屁孩是在做新闻,还是搞个大新闻?
“明爷,这信息您打算啥时候要?”娄师德的小眼睛一闪一闪。
这猢狲似的小孩子还是很上道的,提前问好交稿日期。
李明却微笑着摆摆手:
“不急不急,这是让你们锻炼锻炼的,不以结果论英雄。
“你们要重视向你们提供情报的人,有必要的话,多交朋友多聊聊。”
说着,他从角落里拖出来一个箱子。
掀开盖,全是成串的铜钱。
孩子们的眼睛都直了,望向李明的视线多了几分迷惘。
做什么样的新闻需要用钱开道?
“钱是好东西,好就好在能让人与你心平气和的说话。”
李明十分中年油腻地说着:
“出手大方点,三教九流的人都要结识。
“就算问不出什么结果,也别和人家疏远了联系。”
孩子们更懵逼了。
当交际花也是做记者的一环吗?
“对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李明的嗓音低沉了起来:
“你们探得的任何信息,只能交给我和狄仁杰,不得对外宣扬,不得告诉他人,不要互相打听。
“你们只与我和狄仁杰单方向联系,记住了吗?”
孩子们紧张地咽口水,点点头。
“好了,去吧。”
上一篇:开局透露历史,秦皇汉武都炸了
下一篇:从钢七连到合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