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第219节

  乃至于朝廷对平州几乎失去掌控这件事本身,不就说明了朝廷的无能吗?

  有些事,上了秤千斤都打不住。

  所以,简简单单甩个锅,是最合适的。

  朝廷诸公不论之前的信念立场、也不管是否符合事实逻辑,用屁股代替脑袋做出决策,一致认定——

  李明,就是辽东一切混乱的罪魁祸首,也是魏征魏侍中之死的罪魁祸首!

  必须给予其制裁!

  甚至这一番关于如何夺回辽东的讨论本身,也是这轮甩锅大计中的一环。

  大唐为了夺回辽东多付出的代价越大,李明的责任就越大,扳倒他的希望也就越大。

  而在李世民心底里,他又何尝不希望李明真的反了呢?

  这样的话,那小子好歹还能保一条命。

  否则,被十五万人围剿,那是不会有生的希望的……

  “陛下。”

  岑文本上奏道:

  “平定辽东之乱后,如何处置乱臣贼子,还望陛下明示。”

  虽然目前处于被动,虽然大家嘴上说得耸人听闻。

  但其实大唐群臣都知道,高句丽的问题只是暂时的。

  等冬天一过、暴雪一停,朝廷天兵调集到位。

  料理掉他们,只是一个时间和成本的问题。

  是等半年还是等一年,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反正辽东的百姓也习惯了改朝换代,在高句丽治下多委曲求全个一年半载的,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相反,如何处置乱臣贼子——说得更明白一些——李明、侯君集等“皇十四党”成员,这对朝廷诸君来说才是真正的大事。

  最近这一年,十四党的风头太劲了,已经让不少贵人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如果能借辽东这个机会,顺势将李明一伙人斗倒斗臭,并顺藤摸瓜,扳倒李道宗等十四党余孽。

  这样一来,不但有许多贵人能睡个安稳觉,而且空出来的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肥缺,也是让许多人眼红的。

  政治斗争便是如此,不讲对错,只有利益。

  李世民手指弹着扶手:

  “一切还未尘埃落定,岑爱卿是否太猴急了些?”

  事情来龙去脉还没弄清楚、辽东也还在高句丽手里、甚至连李明人都还没找到,就急着下判决?!

  刘洎立刻接上:

  “陛下就是对贼子过于怀柔,以至于辽东日渐糜烂,魏侍中忧愤而死。

  “若再不早做决断,恐怕天下难服!”

  朝堂内一片附议声。

  气势汹汹,营造出大义在我的景象,连长孙无忌、房玄龄也难以抵挡,只能沉默。

  李世民面色铁青。

  就在太极殿内一片吵闹时,殿外也闹了起来。

  “站住!”守卫一边大喊一边追逐着。

  而在他们的前方,是一匹马。

  在宫城大禁之内,除了皇帝陛下,竟有人胆敢骑马乱闯!

  但守卫显然对骑马者有所顾忌,不敢上硬手段,只能狼狈地追赶。

  马上是一位少年,他筋疲力尽,伤痕累累,一路纵马奔驰到太极殿前,用嘶哑的喉咙呐喊:

  “平州,未曾叛唐!李明,未曾叛唐!”

第144章 没有人比我更懂辽东

  “我等皆未叛唐!平州仍在抵抗!高句丽陈兵十五万,情势危急……”

  少年嘶哑的呐喊被守卫打断了,他被抓住裤脚拽下马背,七手八脚地摁在地上。

  就在他将被拖出去的时候,宦官迈着小步,急匆匆地对满头大汗的看门将军耳语一句:

  “陛下有旨,让他进殿说话。”

  当平州来的报信少年踏上太极殿的时候,两旁的大臣们都投来好奇的目光。

  只见少年皮肤黝黑,面容疲惫,双眼却炯炯有神。

  他很年轻,却并不怯生,在庄严肃穆的太极殿上昂首挺胸。

  他身上穿着一件不合身的貂裘,好像是路上哪位刺史都督看不下去,赠给他御寒的一样。

  平州蛮子真勇啊,敢骑着马在宫里乱闯……大臣们心里嘀咕着,并没有将这位和他们唱反调的信使放在眼里。

  他什么身份,他们什么身份?

  只需一位给事中略施小计,包管那辽东乡巴佬哑口无言……

  咦?!

  大臣们越看这“蛮子”,却越发感到古怪。

  嘶~唉?怎么感觉这位信使的面相,有点眼熟啊……

  在众臣古怪的目光中,长孙延被一路带到殿前。

  长孙无忌坐在群臣的最前列,一直很有姿态地昂着头,不掺和这种热闹。

  当那位少年越过他,来到陛下座前时,他才瞥了一眼。

  眼珠子差点瞪出眼眶,下意识地惊呼出声:

  “延儿?!”

  这位少年,不就是被李明拐到平州、让他心心念念小半年的嫡孙,长孙延吗?!

  因为在殿外喊的声音太嘶哑了,以至于他没有第一时间认出来!

  长孙无忌曾幻想过无数次和好大孙重逢的场景。

  相拥而泣?怒斥不孝?

  然而当好大孙突然天降在眼前时,长孙无忌忽地有些不敢相认。

  因为长孙延的变化太大了!

  离开长安前,他还是一位养尊处优的翩翩贵公子。

  而如今的长孙延,却带着一股能员干吏的气质,成熟、镇定、精干,皮肤晒成亲民的小麦色。

  仿佛在田间地头一坐,村里养了几只鸡、下了几个蛋这种绝密情报都能套出来。

  而变化最大的,莫过于他的双眼。

  相比之前的闲散松弛,现在的长孙延眼神明亮,透着无与伦比的坚毅和自信。

  这是和死党共同创业、做大做强后,一步步培养起来的独特气质。

  长孙延自然也看见了阿翁,迎着亲人担忧和不解的眼神,压下此起彼伏的心绪,只是淡然点点头。

  接着,又稍稍转向另一边,向同样眼巴巴盯着他的房玄龄也微微点了点头。

  这个细微的举动,却让房玄龄长出一口气,绷紧了几个月的神经松懈了下来:

  房遗则无恙……

  “草民奉辽东节度使之命,从平州而来,有急事奏报陛下,奈何被看门官刁难,不得已而擅闯。

  “事关江山社稷,争分夺秒,请陛下恕罪!”

  长孙延不卑不亢地拱手道。

  李世民威严地高踞龙榻之上。

  只是右手紧紧握着扶手,说明他此刻的心情并不平静。

  人是李明派的,说明李明还活着,还活着!

  终于,那小子终于派来了一位像样的信使,能当面和朕说清楚了!

  那小子可还好?他衣服带够了吗,想家了吗……

  李世民心中积压着太多的问题。

  但他仍然保持着相当的冷静,优先观察信使的神色。

  然后,发现了华点。

  “长孙延?你是长孙延?!”

  李世民同样感到震惊。

  温润如玉的外戚贵公子,怎么突然变成乡间胥吏的模样了?

  难道,那个白白胖胖的小肉球也……

  李世民摇摇头,打消了奇怪的幻想,强忍下焦急不安的心绪,平静地问:

  “辽东节度使久未上书,朝中皆担心他的近况。他可还好?”

  深处帝国的中枢,长孙延的心绪远没有外表那般平静。

  但临走前,李明特意嘱咐他:朝廷不是输出情绪的地方。

  在殿外可以大吼大叫,而上了殿,就必须要冷静地审时度势了。

  他默默扫了一眼朝堂。

  除了某几位利益相关的大司空和左仆射,许多大臣们在满足最初的好奇之后,便又半闭上了眼,一副充耳不闻的死猪模样。

首节 上一节 219/56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局透露历史,秦皇汉武都炸了

下一篇:从钢七连到合成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