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第231节

  李世绩立即拱手退下。

  李世民又转向杨氏:

  “你也先回去休息吧,朕还有些事。这几个月,你是最寝食难安的。”

  杨氏知道丈夫的心思,没有多问什么,掩笑离去,脚步轻盈得像蝴蝶一样。

  李世民听着渐行渐远的脚步声,确认四下无人后,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澎湃,振臂低呼。

  好,很好!

  能文治,也有武功。

  能在正面战场打崩敌人,也会阴谋诡计釜底抽薪。

  而且还是顶着满朝文武的质疑,纯凭一己之力,硬生生扭转了占据!

  不,岂止类父,简直青出于蓝!

  “朕若是落得此般田地……还未必能如他一般,这么快就破局。”

  李世民扪心自问,他当初创业的起点,其实是比李明在辽东要高的。

  他们老李家本就是隋朝皇族的亲戚,父皇李渊是隋炀帝的表兄弟,李世民初次登场就是为隋炀帝护驾。

  若是让他李世民落草为寇,与山匪农夫为伍……

  设身处地想,就算他也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就能收拢人心,从零手搓出一支铁军,并与十五万正规军一争高下。

  “收拢人心,草莽初创,不甘于人下,嘶……”

  李世民忽然有种奇怪的感觉。

  怎么感觉他和杨氏生的这个么子,颇有高祖遗风啊?

  不是唐高祖李渊。

  而是汉朝的那位太祖高皇帝……

  好家伙,唐朝传到现在才第二代,又来一个开国皇帝可还行。

  李世民摇摇头,打消了这个危险的想法,目光落到了书桌上的那份与高句丽的和约。

  “这小子都敢自作主张,私自与敌酋议和了,真是目无君王。

  “嗯,罢,念在辽东与平州距离遥远,战场瞬息万变,主帅可以有临机处置之权。”

  李世民下意识地在心里给李明的僭越之举辩护,顺手打开了和约的文本。

  整份协议非常冗长,通篇都是弯弯绕绕的废话,读起来非常吃力。

  看了一遍以后,李世民满脑子都是问号。

  如果他没有理解错的话……

  李明既没让高句丽割地,也没让对方纳贡?

  那这仗不是白打了吗?

  明明打了胜仗,连一文钱也没有薅下来?

  这么宽宏大量,这还是李明吗?

  要不是落款的签名和盖章,李世民都怀疑,这是不是高句丽细作伪造的文书了。

  李世民细细地研读起了这份内容冗长繁琐的文本。

  终于,在文本的末尾、谈判双方谈到这里差不多已经精疲力竭的部分。

  李世民从蝇头小楷的字里行间,发现了李明埋下的三颗暗雷。

  用很拗口的汉字写着:

  “自由贸易、新闻自由、环境保护……”

  什么意思,有何用意?

  由于时代限制,李世民对这三条套在如今广大发展中国家头上的紧箍咒,并不能完全理解。

  但他可以肯定的是。

  李明在这最容易忽略的角落、没头没脑地塞进了这三条条款,一定没有安好心。

  这小家伙,到底在做什么打算……

  李世民久久思索而无所得,暂时不去纠结,拿起了李明给他写的亲笔信。

  这是自长孙延送来的求援信后,李明这小子在半年之中给老爹老娘写的第二封信。

  儿子出差在外就是这样的,跟失踪了一样,几乎不和家里主动联系。

  李世民打开信纸,坐在桌案边,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

  日头向西,华灯初上。

  在油灯下,李世民将儿子的这封家书读了一遍又一遍。

  除开开头的问候、近况介绍和战争经过以外,李明将笔墨重点放在了之前的辽东乱象上——

  基层放任自流、土着豪强并起、府衙沦为摆设、百姓困苦不堪。

  而这一切的根因,只有一个字:

  远。

  传个信动辄一个月起步,半年也不稀奇。

  导致朝廷对那里的统治形同虚设,除了挂个大唐的名号,与外国番邦几乎无异。

  “确实如此……”李世民对此深有感触。

  辽东“大乱”,或者说,辽东事件在长安引发的“大乱”,根本上是因为通信不畅所引起的一系列误会。

  因此,李世民与李明信中的最后一段话,产生了强大的共鸣:

  “如果朕在东北边疆悍然用兵,就算横扫了高句丽,又能有什么收益呢?”

  高句丽比辽东更远,森林沼泽密布,交通更为不便。

  连辽东都难以控制,实质上沦为当地门阀的统治区域,形同外国。

  那更偏远寒冷、民族更复杂的高句丽,岂不是更难以统治?

  治理当地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又要驻军又要维稳。

  更不用说要攻破高句丽的山城堡垒防线,代价更是惊人。

  成本这么高,收益却又有限。

  既不能控制当地的土人,又不能利用当地的资源。

  那鬼地方又没有多少田可种。

  “确实,是朕欠考虑了。

  “不可怒而兴师,打高句丽,不合算……”

  李世民动摇了。

  他几乎被李明忽悠成功,决定放弃扫平高句丽的计划。

  如果李明那小子在现场,嘴角已经要勾勒出坏笑了。

  然而,你爹还是你爹。

  李世民多留了一个心眼。

  在他最后一遍读完李明的书信,在略作放松以后,又再度拿起了信纸。

  这一次,是倒着读的。

  李明的信里,充满了一大堆有理有据的说理,所以读着很是吃力。

  当李世民读到末尾时,大脑已经比较疲倦、不愿意多思考了。

  所以会很容易地接受他在末尾夹带的私货。

  但当李世民休息了一阵,以清醒地大脑,重新看一遍李明在后几段鸡贼藏着的论点时。

  他立刻就发现了李明的真实意图:

  “为什么?”

  毫无疑问,高句丽一定是辽东的最大威胁。

  不论朝廷能否实际控制当地,天兵扫荡之处,能保他好几年的太平是没问题的。

  为什么那家伙要阻止呢?

  李世民沿着这条线索不断深挖,挖到了另一个让他更为困惑不解的疑问:

  “九成宫之后,朕给他封王。

  “他哪儿都不要,就要去辽东那鬼地方,这是为了什么呢?”

  放着富庶平整、交通方便的扬州、徐州之地,他不要。

  偏偏要去那错综复杂又贫瘠的辽东。

  在身陷险境、白惹了一身骚之后,李明那厮还不吸取教训,继续作死,拦着朝廷不让打高句丽。

  这是为什么?

  “辽东、高句丽……”

  李世民百思不得其解,在书房来回踱步。

  当他愕然抬头,他又下意识地来到了地图之前。

  “地缘,地缘,是一切战略的根本出发点……”

  李世民拿着油灯,一寸一寸地研究着燕山之北。

  西边是大漠,东边是大海,燕山就像一道门户,卡住了华夏腹地大规模向外开拓的道路。

  而辽东,就像门户开了一道小缝,不大,却是通往东北更广袤土地的关节。

  现如今,这道关节被划归入所谓“辽东军镇”,归辽东节度使李明管辖。

首节 上一节 231/3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局透露历史,秦皇汉武都炸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