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第262节

  “只是辽东有其民情在此,土地贫瘠,苦寒不毛。

  “虽然偶尔丰收,但在荒芜年月,民众不得不啃草为食。

  “所以,诸位爱卿的主意,暂且放一放,权宜之计不可贸然收回。”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总觉得陛下的这番说辞似曾相识。

  这不就是“辽民草”的变体吗?

  得,皇帝都引用辽东节度使的“明言明语”了。

  大臣们意识到,在“辽东”这个核心问题上攻击李明是痴心妄想,只得作罢。

  接着便是日常奏对。

  和刚才的议题一样,在平稳的国事讨论下,暗藏着四股汹涌的暗流。

  大臣又不是傻子,早就看出了四子打擂台争储的格局。

  该站队的站队,该中立的中立,该装傻待价而沽的继续装傻等拉拢。

  搞不清形式的真傻子是不存在的。

  从局面上,李承乾仍然顶着“太子”的名号,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因此势力仍然最盛。

  而以岑文本、刘洎等为首的广大清流名士,以及曾经的边缘太子党,则站在了魏王李泰这一边——

  要不是陛下这番操作把一切都明牌了,他们本来还能继续掩盖一下立场的。

  至于李明和李治两小只,声势相比两位大哥明显弱了几分。

  虽然他们党羽的个人实力很强,房玄龄、长孙无忌是朝廷文臣的两根支柱。

  但他俩还缺少广大其他官僚的支持。

  虽然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在朝廷深耕多年,枝繁叶茂,各自聚拢了一批官员在他俩旗下。

  但贞观时期的所谓“朋党”,并没有后世那么恶劣,并没有形成行动一致、进退有序的攻守同盟。

  在储君这个重大议题上,两人麾下的官员仍然各自保留了自己的意见。

  所谓“我党魁的党魁不是我的党魁”,还是得两位殿下亲自来争取他们的人心。

  毕竟连皇帝都不一定能让大臣们满意自己的储君人选。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又如何能强迫他们手下的官员认同各自的储君人选呢?

  这就导致了一个奇妙的现象。

  在某些议题上,两位支柱一呼百应;而在另一些议题上,却又曲高和寡了。

  其实从本质上看,他俩只是地位高一点、资格老一点的文官。

  整个朝廷,还是陛下的。

  这也是一个健康的朝廷应该有的现象。

  否则,就变成权臣操弄朝政了。

  “臣弹劾礼部尚书李道宗,向李思摩所率突厥残部倒卖兵器铠甲。”

  岑文本几个月如一日地盯着李道宗弹劾。

  李世民有点听腻味了,问新上任的兵部尚书李世绩:

  “兵器由兵部统一保管整备。

  “定襄前线的兵器可有异常?需要再派人盘查吗?”

  岑文本满怀希望地望向李世绩。

  李世绩目不斜视,果断地回答:

  “断无此疏,兵部文吏一直在前线,每日与仓曹核对盘点兵器库存。

  “李道宗治军严格,无一件去向不明。”

  岑文本的眼睛闪过一丝疑惑,很快低下头去。

  “嗯,李道宗的才能与品德深得朕的信任,但将在外,岑阁老的担忧亦不无道理。

  “这样吧,兵部尚书刚走马上任,交接事务繁琐,就由御史台出人,前往定襄城盘查。”

  轻松又愉快的弹劾议题就这么过去了。

  下一个议题,还是人事。

  “张亮赴河北道任职,工部尚书空缺。”侯君集汇报导。

  按惯例,一般是把首席侍郎扶正,担任尚书。

  但李世民捋着两撇胡子,另有主意:

  “薛万彻从营州回来了吗?”

  侯君集一怔,回禀道:

  “就这几日了。”

  “就由薛万彻来你当这个工部尚书吧。”李世民淡淡地说道。

  薛万彻?那个五行缺女的大老粗?

  他懂什么制造,他懂什么工程!

  年轻的大臣们立即上奏请陛下三思,毛遂自荐的人也不少。

  他们也不是谦虚,没有人比他们更懂打灰。

  但反对意见被李世民全部驳回,陛下已经钦定了,就由姓薛的大老粗来当这个工部尚书。

  而朝廷里的老油条们,不论立场如何,却都出奇地保持安静。

  根据陛下的一贯尿性。

  突然将一个武将升职到文官要职上,多半是要和旁边的国家开干了,那武将就是主将。

  比如侯君集干高昌之前,就刚升了吏部尚书。

  陛下现在一下子升了两个武将尚书,难道是李世绩为行军总管,薛万彻为副总管?

  这是要开个大的啊,哪个国家这么倒霉。

  …………

  “新任兵部尚书是这么说的?”

  武德殿,魏王李泰一边眉毛扬起。

  “正是。”岑文本将今日大朝会之事一一告知。

  “将领之间互相信任互不猜忌,这是大唐的幸事啊。”

  “是啊是啊。”岑文本听着领导的屁话,匆匆告退。

  他离开后,李泰轻叹一口气。

  “看来雉奴弟弟看不上我这个哥哥啊。”

  他给李治寄去“共赏常棣”的信后,一直没有得到回音。

  以李治的学识,不会不知道常棣花的暗示。

  所以,他便让岑文本在今天的朝会上点名李世绩,试探一下这位晋王府司马的态度。

  试探的结果是,李治并没有和他结盟的意思。

  不知是否和李明达有关。

  “唉……父皇把一切都摊在台面上,让局面都显得无趣了。”

  李泰悠闲地啜一口茶。

  本来岑文本他们还可以伪装一下太子党,挑拨朝政、激起父皇的厌恶,把锅甩到太子头上。

  辽东之事,他就是这么操弄的。

  既能激起父皇对李明的猜忌,又能挑拨父皇与李承干的关系,鹬蚌相争,他可以坐收渔利。

  没想到,这场必赢的局,硬是让李明给翻盘了。

  不但重获父皇信任,还更进一步过继到母后名下,正式获得了争储的资格。

  盘子就这么大,多来一个人分食,那他和李承干的利益就都受损了。

  不仅如此,父皇还因此改变了立储策略,又拉上了李治,让他们兄弟四人正大光明地争。

  正大光明,这就让擅长阴谋的李泰很难受了。

  而且,以前是父皇专心扶持他一个皇子,与太子打擂台。

  现在又一下子多了两个人。

  这导致他在父皇心中的地位一降再降。

  从首席磨刀石,变成了三块磨刀石之一。

  “利益受损,总得从其他地方找补回来。”

  “结盟是弥补利益的最高形式。李治拒绝,李承乾显然是不会与我结盟的。

  “那……”

  就只有李明了。

  要和那个不安定因素结成同盟吗?

  而且因为辽东之事,两人之间还有一些小过节——

  具体说来,他的党羽顶着太子的名号,已经弹劾李明半年多了。

  可以和解吗?

  李泰觉得,有这个可行性,而且还很大。

  因为李明心目中的头号敌人无疑是太子。

  而论干太子,他李泰有经验啊。

首节 上一节 262/3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局透露历史,秦皇汉武都炸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