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第444节
在李泰看来,这就有点跳脸了。
当李治自封摄政、把控了朝政以后,他的行事做派突出一个按部就班。
有什么要下发地方的决议,照例给洛阳的魏王也附上一份。
好像两人、两地之间,从没有发生过什么武装对峙,还是正常的上下级似的。
“相比李治,该如何收拢民心才是如今的第一要务。”岑文本提醒道。
长安的政治资源,可比洛阳丰厚多了。
当那边儿的肉喇叭全力发动起来,就没有李泰这边儿的事了。
再加上李治版本的传言,确实很对得上老百姓的胃口——
大家的英雄李明被奸臣所害,这可比抽象的“李明造反”要具体得多。
简直不要太适合做战前动员。
要是李泰再不做出对策来对冲这波舆论,只怕李治还没动手,魏王府就要先被江东(渭水也是江)的父老乡亲们给烧了——
在皇权巩固的平常年份,民间舆论不过是黔首以头抢地耳。
但在如今各势力摩拳擦掌、准备吃鸡的关键时刻,如果失了大义,那就麻烦大了。
别的不说,光他动员起来的那七位藩王,李泰就要压不住了。
“确实如此。积毁销骨,现在对我不利的舆论甚嚣尘上,不给民间、不给天下人一个交代,恐怕不行。”
李泰意味深长地看着岑文本:
“齐桓公未必得到了他的管仲,可在我的身边,确确实实有一位宰相,能媲美古之名相……”
岑文本立刻谦虚地躬身说道:
“哪里哪里,殿下过誉了。”
李泰慢慢地补充道:
“那名相就是司马懿。”
岑文本的笑容僵硬了。
“殿下,您是在夸奖我……对吧?”
…………
次日,洛阳也传来了大新闻。
大反贼岑文本,死了。
英明神武的魏王殿下突然发现,岑文本出使了大鲜卑山之后,室韦部落突然反叛,背刺大唐!
这其中必定有蹊跷!
岑文本有问题!
一通大记忆恢复术以后,岑文本供认,这一切都是晋王李治的阴谋!
是李治让他坑害皇帝和监国的!
而岑府中搜出来无数他和李治的往来信件,也证明了这一点!
审讯途中,岑文本背后身中八刀、畏罪自杀。
被义愤填膺的李泰殿下挖出鞭尸、挫骨扬灰,以告天下。
不管大家信不信,李泰反正信了。
在献祭了一位心腹宰相以后,李泰也针锋相对地竖起了一杆大旗。
不论可信度高不高,你就说竖没竖起来吧。
其他七位拥兵自重的藩王至少有了理由,能名正言顺地团结在这杆大旗之下。
自此,在大唐的核心领土,李泰、李治对立的格局正式形成。
李泰统领八王,以东都洛阳为核心,势力范围向东一直延伸到齐王李祐所在的齐州都督府,向南直到越王李贞所统领的扬州都督府。
李治的势力则以京畿长安为主,覆盖关中、山西、巴蜀等地,和李泰势力分割大唐东西。
而在大唐之北,河北动乱,宣布脱离朝廷掌控,各州刺史不是被杀就是叛变。
河北之外,便是薛延陀前线。
整个大唐乱成了一锅粥。
而在大唐的东北角。
辽东孤悬燕山之外,岁月静好。
第237章 八王之乱
打破僵局的第一声炮响,来自长安。
李治携朝廷正朔之势,用一纸政令率先打破平衡。
政令内容一如既往的四平八稳,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同时又直打李泰的七寸,杀伤力极强——
以朝廷摄政之名,调集全国诸都督、藩王的军队,北上勤王,救援李世民。
这是他第一天大朝会就定下的既定政策,既占据绝对的道德制高点,又对李泰最仰赖的军事后盾来了个釜底抽薪。
只要能从李泰阵营勾来一两个都督倒戈,那都是赚的。
就算那些庶皇子死心塌地,就要跟李泰,那他们也失去了大义和民心,同时背上了弑君和内战两口巨锅。
师出无名,只要拖到持久战,李泰必败。
…………
“啊?我们兵势明明比李治强,老四你怂什么,为什么不直接打进长安,夺了鸟位?
“哎一路行军过来热煞我也,扇快些!”
洛阳魏王府上,齐王李祐一身戎装,大马金刀地坐在席位上,大秋天的还在那喝着凉茶,催促侍女替他扇风。
李泰感受着漏过来的丝丝寒风,肥厚的额头跳了跳,耐心地听着来客大放厥词。
和这个脑子里都长满肌肉的二愣子说什么“师出有名”,什么“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去天上”之类的道理,都是在浪费时间和口水。
要不是李祐这么愣,也不至于第一个响应李泰,带着军队大老远从齐州一路飞奔到洛阳。
老四李泰和老五李祐这对前后脚的兄弟, py交易的历史由来已久。
具体交易内容是,李泰出嘴,李祐出力——
李泰只需动动嘴皮子,吹捧李祐几句。
比如五子乃是千年一遇的英雄豪杰、若生在隋末乱世,当如项羽刘备、夫差苻坚一般,建立一番大功业云云。
李祐就稀里糊涂地替他干脏活,火中取栗了不知多少次。
这也导致,从李孝恭案、雄黄弑君案、九成宫案……一直到与张亮勾结的辽东谣言案。
每次李泰阴谋都有他。
而这次,一听能造老子反,李祐立刻欣然响应。
建功立业、夺得天下还是其次。
李祐的主要动机,就是单纯的“造老子反”。
因为去年秋狩之时,他被一脚踢给了死鬼李元吉当继子,导致他对亲爹李世民很有意见。
只要能让老李遭殃,让李祐干什么都行。
“其他人怎么还没来?纪王李慎的封地离这儿也不远啊,不是比我齐州近多了?他人呢?”
李祐继续大大咧咧地扯着嗓门说道。
考虑到李治坐拥“朝廷”这个最硬的资源,李泰自知打持久战不是这个九弟的对手。
所以,他打算要利用好自己目前最大的优势——
也就是,他(通过其他七位藩王)所间接控制的军队比李治多——
在洛阳集结所有部队,给李治来个一波流带走。
不给对方利用朝廷的文官系统,动员全国力量、发育起来的机会。
这番军事冒险的可行性不但有,而且还很大。
因为洛阳离长安并不遥远,趁凛冬未至,还能依赖大河(也就是黄河)向西运输。
只要集结八王之力,咬咬牙努把力,(李泰自认为)还是能趁李治立足威武,快速突破函谷关和潼关两道东关屏障,叩响京师大门的。
只是,奈何又“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了。
除了二愣子李祐之外,其他六位庶出的兄弟都在放他鸽子,连一个厨子都还没到洛阳。
有说在路上被耽搁的,有说后勤不利还窝在都督府的,还有说部队都没征召齐全、大部分兵员还散落在各个折冲府的。
不管是真是假,反正都有理由的。
更有甚者,如吴王李恪,直接给李泰的急信来了个“已读不回”。
李祐对于六位兄弟放鸽子的行为,倒是没有多想。
天真无邪的老五觉得,其他人行军迟缓反而愈发凸显自己英勇无匹,简直是天生的帅才。
当然,五子不行,但四子的政治嗅觉还是很可以的。
李泰并没有那么天真,他意识到,李治发起的政治攻势,确实极大地动摇了自己一方本就不怎么稳固的团结。
毕竟其他六兄弟又没有参与李泰的阴谋。
他们被李泰摇来,一是因为四哥给他们开的价码确实不错。
爱财的给钱,爱文的给古玩,爱当官的给要职,爱土地的转封膏腴之地。
投其所好,各取所需。
二来,他们六人一开始也相信了李泰的说辞。
准备团结在四哥周围清君侧,拳打乱臣李明、脚踢贼子李治。
上一篇:开局透露历史,秦皇汉武都炸了
下一篇:从钢七连到合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