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朕是假的,如履薄冰 第188节
“陛下,新的战舰编队已经南下,不日就会抵达东南沿海。”高谷禀报,“张伦将军他们,底气会更足了。”
朱祁镇眼中杀机毕露:“也是该剿灭那些盘踞在海岛上的倭寇了。”
……
台州海湾,碧波万顷,天际辽阔,一抹朝霞如同血染,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
张伦,身披银亮盔甲,英姿飒爽,与身着知府官服的沈曼青并肩而立,两人目光如炬,凝视着远方那震撼人心的景象,心中激荡起无尽的豪情与自豪。
海面上,大明水师的战舰编队宛如一条巨龙,蜿蜒展开,气势恢宏。百艘战船巍然屹立,船身高大,甲板宽阔,每一艘都装备着精良的火炮与锋利的箭矢。二百艘巡船穿梭其间,灵活机动,它们如同龙的鳞片,在晨光中闪烁着冷冽的光芒,随时准备应对任何突发状况。而那两百艘运粮船,则如同巨龙身后的补给线,稳稳地跟随着,确保了水师远航的后勤无忧。战舰上的旗帜迎风招展,猎猎作响,上面绣着的大明图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张伦与沈曼青相视一笑,眼中满是期待。
“是该出海去剿灭那些盘踞在岛上的倭寇了。”张伦豪气道。
“我们好好谋划一下,这第一战,必须打的漂亮。”沈曼青摊手,“给京城的陛下,送个新年大礼。”
张伦看着那靠近的战船,目光炽热:“那些运粮船就交给你了,本将军在开战前,要先让新军适应下大海。老沈,怎么打仗,就不用你参合了,你保证粮草供应就行。”
沈曼青微微皱眉:“据说陛下很难啊,但还是先批了兵部的费用。”
“难,谁不难呢?”张伦一笑,“陛下是天下人的君父,他可不更难?不过,我相信陛下,我们做好自己的事便可。”
他挥挥手,大步走向那已经靠岸的战舰。
……
京城。
早朝之后,朱祁镇召见了徐有贞,杨贵芳,董与昌,柯潜几个心腹大臣开小朝会。
“这个会只有一个议题,就是搞钱。”朱祁镇摊手,“兵部打仗,河道衙门治河,占去了大头,都是不得不花,批了他们的钱,朝廷都要运行不下去了。”
他搓了把脸,确实有些担忧。偌大的一个朝廷,国库肯定得有银子啊,万一发生个大灾什么的,就完犊子了。
幸好,去年粮食大熟,官仓里粮食还够。
“朝廷缺钱,只有两个办法,要么打百姓的主意,要么打商人的主意。”徐有贞苦笑,“百姓这边,新政之后,才开始有派头,定然不能惊扰了他们。那只剩下商人了。”
杨贵芳赞同的点头:“不如这样,陛下,你不是要开海吗?能不能也向新政那样,让那些走私的商人补税,就不抓他们了,但是,得补税。这些年,那些走私的,可赚的盆满钵满。”
董与昌连忙摇头:“才开海,就要交钱,这不是把商人吓跑了吗?”
“他们要是懂事,该主动交。”柯潜道。
朱祁镇拧了拧眉。
大臣们说的没错,来钱的方式就这两种,怎么选?增加百姓赋税,肯定不行。可才开海,就朝商人收钱,也不合适啊。
这时,太监总管曹吉祥急急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折子:“陛下,江南来的密奏。”
“应该是宁荣荣的折子。”朱祁镇没有半点隐瞒的意思,“她离京前,朕给了她密奏的权力。”
他接过折子,直接打开,目光扫过后,大喜:“哈哈哈,好,太好了。还是宁大家懂事啊,送来三百万两。”
原来宁荣荣到江南后,与那些跟着她走了好几年货的徽商、晋商、闽商、苏商等商议了下,主动上交朝廷三百万两。
朱祁镇答应过她,不再追究他们的从前。宁荣荣这女人聪明,看出了朝廷缺钱,用这份钱买个平安。
“宁大家虽然是女子,可她这份心思,男儿不如啊。”徐有贞道。
“可不是?不然怎么会被陛下选中呢?”杨贵芳道,“陛下,还是你厉害,臣实在是佩服啊。”
朱祁镇松口气,摆摆手:“有了这笔银子,解了我们燃眉之急。等开海后,市舶司那边税收也会起来。慢慢来吧,市舶司那边你们盯紧点。开海之后,西洋商人会增多,能留下些人才最好,国子监那边缺术科的先生。”
君臣开始议事,有钱了,底气都足了。
……
黄昏。
朱祁镇来到坤宁宫,边走边脱身上厚厚的外套,道:“还是这里暖和,外面冻死个人。”
双喜接过他的外套,挂在一边。太后穿着一袭淡雅的长裙,捧着一本书在看,气质清雅端庄,那双黛眉微微轻蹙:“你的乾清宫也有地龙,不必我这更暖和?”
“我让停了。”朱祁镇走到她面前坐下。
太后抬起头,秀美的脸满是疑惑:“为什么停了?你不冷啊。”
朱祁镇摊摊手:“省银子啊,四处都要花钱,朕可不得以身作则?起个表率?朕跟大臣们说了,准备勒紧裤腰带吧。”
“这么严重了?”太后那双娴静的美眸之中浮现出一抹担忧,“那我这宫里该减少的开支也减少吧。”
朱祁镇立马摇头:“减谁的,也不能减你的啊。”
太后放下书,凑近他,冷艳动人的脸颊,绝美的五官,淡淡的幽香扑鼻,她认真道:“我说真的,后宫自我开始,能省下些就省下些。”
朱祁镇噗嗤一笑,伸手在她精巧的鼻子上刮了下,道:“不用了,我是做给臣子们看的,内廷的开支,我已经留下来了。再说,那宁荣荣从江南送来了三百万两,我至少上半年不用愁钱了。”
太后白了他一眼:“你早说啊。呵呵,那宁荣荣厉害啊。”
“她一个女子,坐上了商会会长,徽商、晋商、闽商、苏商的那些个大掌柜,可各个都是人精,却听她的。”朱祁镇耸耸肩,“她当然厉害!”
太后撇撇嘴,似笑非笑:“还不被你控制了?所以,还是你厉害。论起卑鄙,无耻,阴险,谁都比不过你。”
“嘿,怎么还人身攻击呢?”朱祁镇佯怒。
太后见他要靠过来,就后退了,她回宫后,似乎要与朱祁镇保持距离。
第191章 帝国双壁!帝国屠夫!伪帝:朕的帝国之猛虎
台州海湾,夜色如墨。
月光稀薄,星辉隐匿,只余下几缕暗淡的光线勉强穿透云层。海面不似白日里的温和,此刻波涛汹涌,巨浪翻滚,像是大海深处的巨兽在沉睡中不安地翻腾,带着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一次次拍打着岸边,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在这片混沌与狂野之中,水师的战船宛如沉默的巨兽,静静地停泊在海湾之中,它们庞大的身躯在夜色下更显雄壮。海风呼啸,穿过桅杆与帆布的缝隙,发出低沉的呜咽。
一身盔甲的张伦立在船头,挺拔如松,目光穿透夜色,投向那无垠的大海。四周,是水师将士们低沉而有力的呼吸声,以及偶尔传来的兵器碰撞的轻微声响,他们在黑暗中整装待发。
“起航!”张伦下令。
他们这一次的目标,是盘踞在横山岛的三千倭寇。这一股倭寇最为嚣张,盘踞在那岛上已经两年多了,平日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弄的这片沿海几百里没有人烟。
朝廷曾经数次派兵去剿,但都无功而返。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岛上的倭寇战力极强,他们来自东瀛九州地区,当地居民凶恶野蛮,极其善战,而他们的首领宫本雷藏,很懂兵略,还是个极强的武士。
另一方面,是这个横山岛很特殊。这里早上涨潮,下午就退潮,涨潮的时候海水汹涌,顺带来了无数的泥沙,退潮之后,海滩就是一片泥潭,人踩上去,根本无法走。
白天涨潮,下午晚上落潮,以至于无法夜袭。之前的朝廷大军选择白天进攻,时间及其仓促,因为要趁涨潮前,攻下海岛。但是,岛上的倭寇装备精良,看你们进攻,就用火枪招呼。而进攻的明军,陷在了泥潭里。
所以,两年了,这股倭寇没有被剿灭,他们越发的嚣张。
……
战船在夜色中前进,张伦回到船舱,打开一封信。这是杨贵芳给他的信,在信中说了些他对于打倭寇的想法。信末,还附了一首诗,叫《凯歌》,杨贵芳说不是他写的,是他在陛下的书房看到的,他抄来鼓励将士们。
“帝国双壁。”张伦嘴角微扬。
这是皇帝陛下在朝堂上对他和杨贵芳的称呼,实际上也是一种称赞。张伦知道,皇帝陛下要打造年轻一代的英雄。而他和杨贵芳被选中了。
对于他来说,当然是激动。当今陛下英明神武,或许能创造一个全新的盛世大明,他恰逢其时,焉能不兴奋?
他和杨贵芳的未来,或许能超越于谦!
“将军,我们将在凌晨前抵达横山岛。”亲卫来报。
“让将士们准备。”张伦眸光锐利,“我们抵达之时,估计就退潮了,我们立刻发动进攻。这一战,我们只有六个时辰,必须在六个时辰之内,全部登岛。”
亲卫领命而去,张伦握了握手中的刀。这是大明水师第一编队的首战,必须取胜。若是败了,军心定然不稳,以后就麻烦了。
海风吹过,他定了定心神,在椅子上静坐,闭目养神。
大概过了一个多时辰,亲卫进来禀报:“将军,我们要到了,众将在等你。”
张伦猛地站了起来,来到船头。他所在的这一艘战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最大的一艘。
诸将列队立在船头,月光落在他们坚毅的脸上。张伦目光扫过,沉声道:
“诸位,横山岛的情况,你们也知道了。这是我们的首战,一定要胜,陛下还等着我们的捷报呢。”
“这一战,我们一旦上岛,便无退路!若不能取胜,潮汐再涨时,便是必死之刻。”
“我们唯有死战!”
诸将毫无惧色,目光炽热:
“死战!死战!死战!”
……
终于到了横山岛,张伦当即下令登岛。
于是,在明朗的月光下,明军开始登岛。此时,潮水刚刚退去,天没亮,是倭寇最为松懈的时候。
当明军登岸时,问题就就来了,果然全是泥泥,根本无法行走。这时,他们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稻草,撒草铺路。
即便如此,行进也非常的慢,很快天就微亮了。岛上的倭寇已经发现了明军,不过,他们也没有立刻开火,而是在等。
倭寇对岛上的一切太熟悉了,也面对过多次进攻,所以非常淡定。他们知道,靠稻草,还是上不了岛的。
明军行到半途,发现淤泥越来越深,简直就是泥潭了,稻草放上去也不管用。他们穿着沉重的盔甲,背着武器,在这泥潭里行军,几乎就陷入了泥潭中,极为消耗体力。这就是登上了岛,也没力气与倭寇开杀啊。
张伦站在船头,知道到了关键时刻了。这个时候,拼的就是意志力。意志力这个东西,虽然听上去虚无缥缈,但它就是存在,一旦爆发出来,自己都不敢相信。
泥潭中的明军艰难前行时,突然,鼓声响起来了。明军齐齐转头看,只见主帅张伦正在擂鼓,红色披风随风飘扬,雄壮的声音落下: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
这是杨贵芳给他信中,抄写的陛下的那首诗,写的就是抗倭。
张伦的如雷般的声音落下,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原本疲倦不堪的明军似乎突然有了力量,继续前进。
上一篇:大明:开局青莲地心火,震惊朱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