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有一个聚宝盆

我有一个聚宝盆 第231节

  “这个……”

  杨观光也不好断言了。

  的确,那时候他们就敢反抗了?

  “一群守财奴而已,若非逼到走投无路,谁会站出来拼命?

  银子而已,他们就不缺银子,一年多拿两三百万而已,单单扬州那群盐商们,一年利润不下九百万,苏州半城的织机,苏州城外无数织机,单单一个盛泽镇都能喊出日出万匹,衣被天下,他们可比扬州盐商有钱。

  当年一个徐家就田四十万亩,织工数千,算起来一年百万两可得,而江南如徐家者何止数十。

  都是锦衣玉食的,谁会为这点银子拼命?

  再说这银子真没了?

  以那两百八十万石为例,他们真得去别处买粮?谁家不是满仓的粮,他们交税折银,可收租不是折银,太湖这一圈皆良田,一亩地三四石谷是少的,六七石者不足为奇,地租就找不出几个低于一石半的。朝廷税才收几个,一亩地三两斗而已,还得是重赋官田,这些士绅收的五倍于朝廷,两百八十万石不过百万亩的租子而已,哪里还用得著出去买粮。

  只是不能以二两一石卖出,才觉著自己亏了。

  那不是往外掏银子。

  而是要少赚银子。

  少赚对他们来说就是亏了。”

  马士英说道。

  他对江南士绅还是了解的。

  就这些一辈子锦衣玉食,在园子里逍遥快活的家伙,还能有造反的勇气那真就是见鬼了,要说士绅里面有些硬骨头这个的确是必然,但耆老会是耆老们会议决定,指望一堆各怀鬼胎的耆老会齐心协力,准备冒著灭门的危险起来造反,那就更见鬼了。

  跪下不好吗?

  杨丰要的再多,对他们来说也都只是些唾手可得的东西而已。

  但性命,家族,没了那就真没了。

  “那百姓为何饿到造反?为何都说朝廷苛捐杂税?”

  公主好奇地说道。

  杨丰几个都微微一笑。

  “公主,百姓交赋税的确就是一亩地两三斗,而且还是苏州这些重赋官田才这么多,这些田是官田,民田以太祖规矩都是二十税一,三十税一,只是苏州一带特别,多数都是重赋官田。这个也没办法,江南水田一亩地多的都能到七石,平常的也是四五石,可北方上上田才两石,平常的不到一石,尤其是西北辽东,山区这些四五斗都算好的。太祖高皇帝英明,在这亩产高的地方多收些粮亩产少的少收些,亩产四石的地方收四斗,还能剩下三石六,亩产四斗的地方,就是收四升也只是剩下不到人家零头。

  取有余而补不足。

  治国就得如此。

  毕竟这天下大了,膏腴之地的是大明子民,贫瘠之地的也是大明子民,为君终究得兼顾南北。

  可如今的大明,早就不是太祖时候了。

  天下之田多半早已入士绅之手,种田者无非佃户,甚至僮仆,此辈血汗所出之粮,大半要给士绅,后者那些重金所建之园子,养的姬妾,家里多至数千的奴婢,子孙锦衣玉食,都是要从这些粮里出来。

  士绅越是荣华富贵,从佃户僮仆身上榨取也越多。

  士绅若贪得无厌,后者自然就吃不上饭了。”

  杨观光说道。

  “那苛捐杂税呢?”

  公主说道。

  杨观光和马士英不说话了。

  “公主,你不会觉得,做官就只为了那点俸禄吧?

  咱们大明以臣所知,惟以俸禄为生者,大概也就一个海刚峰了,以一个县官为例,到任时候,地方士绅,各级官吏得给下轿银,生辰得给贺礼,逢年过节还是要送礼,那这送礼的钱从哪里来?自然是从百姓身上出。此外还有火耗,就是从百姓那里收了银子重铸成大锭时候损耗,海刚峰在做应天巡抚时,定的规矩火耗二分。这个是合理的,他反复测算出来的,但各地收多少全看地方官良心,如今最多的已经到了三四钱,收一两的税,要多收三四钱火耗。此外地方官还得想别的法子敛财,冯梦龙书里写过一个知县,到任后托里正给他买鸡蛋,但买了后不拿走,让里正给他孵成小鸡并养大。

  他不会掏粮食喂养的。

  里正也不敢给他饿死,甚至被黄鼠狼咬死了,自己都得给他补上,但里正也不可能自己掏粮食给他养鸡,无非摊派到自己治下百姓身上。

  他得罪不起知县,但他能转嫁给百姓啊!

  等鸡养大就可以卖了,卖的钱当然是知县的。

  哪怕太祖时候当官的其实都敢这么干,太祖大诰里就有一个卫所军官看门,自己把鹅鸭养在城门处,然后逼著进城的百姓别管带著什么粮食,先得给他喂了才能进城,当然,太祖时候可以带著大诰进京告状,故此他被太祖流放了。

  所有这些无论是以何种方式,官员敛的财最后都是百姓承担。

  百姓是最底层。

  其他官吏,士绅,商人,统统都会把自己损失的,从他们身上取,我可以保证,今年扬州发出的盐,全都会大幅涨价,扬州盐商这次损失太多,只能涨价从百姓身上捞回来。同样苏州发出的布匹也会涨价,那些士绅今年损失的银子,还是要从百姓身上捞回,所有这些都在压榨底层百姓。

  底层百姓当然吃不饱饭了。

  然后他们掀桌子了,既然别人不让他们吃饱饭,那就都别吃了。

  这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横行天下始终不灭的根源。

  贼?

  天下贫民皆可为贼。”

  杨丰说道。

  马士英和杨观光尴尬地站在那里。

  不得不说杨柱国总是把事情说的这么明白,大家好歹都是官,话说马士英最近收的也不少,杨观光虽然比马士英强点,但也不是一点不收的,倒是杨丰真的清廉如水……

  呸,他是根本看不上那点贪赃枉法的银子。

  他都是抢的。

  公主皱著眉头坐在那里。

  “殿下,老臣不能严肃朝纲,实在罪该万死。”

  马士英赶紧说道。

  “算了,如今这大明,这些都已经算不上关键了,先稳住再说以后吧!”

  公主叹了口气说道。

  很显然她终究不是杨丰,不过这是必然,不能指望她一个从小高高在上的公主,会真正把自己代入贫民角度思考问题,也不能指望她像杨丰一样,天然就认为一个帝国统治者,首先就要避免百姓饿死……

  事实上这时候找不出任何一个人能和杨丰一样,对统治者有这么高的要求。

  对于这个时代包括百姓而言,能别出现大规模饥荒,这就已经是盛世,其他的闹个天灾,有饿死人,这都是很正常的。

  天灾,都怪天灾!

  “其实若非天灾,纵然有这些弊端,也不至于闹到天下大乱,神庙时候就已经如此,那时候并无天灾,故依旧还是盛世,好在如今没了那些累赘,以江南之富庶,纵然也有些天灾,也不至于如陕北般饿殍遍野。殿下监国南京,也不必去想这些烦心事,只要给陛下守好这江山即可,如今天下大乱,风雨飘摇之际,谁还能管得了那么多。”

  马士英说道。

第189章 我大清豫王爷的扬州行

  苏州耆老会的光速滑跪,终究还是换来暂时的苟安。

  杨丰没再得寸进尺。

  毕竟他也需要暂时结束这场混乱以便顺利完成秋收。

  而江北战场上在刘良佐被乱刃分尸之后,黄得功,刘肇基分别收复滁州和盱眙,然后两路同时向凤阳,史可法率领江西团练自合肥北上,三路准备会师凤阳,不过此时刘良佐的哥哥刘良臣突然率领三千八旗军进入了凤阳……

  他哥哥早就投降我大清了。

  刘良臣其实是大凌河之战时候的明军游击,当年就投降了,刘良佐投降我大清真不是什么很突然的事情。

  他和吴三桂差不多。

  早有联系。

  多尔衮北撤后留下贝子屯齐以河南将军镇守许昌,之后清军迅速扫荡涡河以西,淮河以北残余地方豪强,虽然收获不多,但实际上与刘良佐控制区连接起来。之后刘良臣奉屯齐命令率领三千骑兵增援刘良佐,但还没过淮河,刘良佐就已经覆没,他们在凤阳城内刘良佐儿子刘泽涵接应下,渡临淮浮桥进入凤阳。连同刘泽涵部下一万人,试图继续固守凤阳,给我大清在淮河南岸打下钉子,尤其是控制背后临淮浮桥,这样就可以随时进入淮南劫掠。

  多尔衮依然承认刘良佐的靖南王爵位,并由他儿子继承。

  刘良臣则被任命为凤阳将军。

  当然,紧接著他们就被史可法率领的十万大军包围了。

  至于战斗与杨丰无关。

  接下来就是史可法带著这十万大军围攻凤阳。

  那里不会有援军的。

  屯齐不可能给刘良臣提供任何实际的支援。

  他手下总共两万清军而已,主要是和洛阳的刘芳亮维持对峙,而且南阳还有李来亨,能分出三千给刘良臣已经是他最大能力了,至于多尔衮再次南下那更是完全不可能的。把刘良臣派去增援真正目的就是当死士,用忽悠他侄子死守来牵制杨丰,毕竟屯齐真正怕的,其实是杨丰出凤阳北上进入河南。

  那样他只有跑路一个选择了。

  至于刘良臣……

  他侄子又不是他儿子。

  只要他能带著他侄子,在凤阳为我大清血战到底,那他就算死了,他儿子也能继承刘良佐的靖南王,毕竟刘良佐绝后,我大清也不能忘了他,那么由刘良臣儿子继承爵位就顺理成章了。

  我大清存亡继绝!

  仁义啊!

  刘良臣就是为了这个。

  他就是想吃他弟弟的绝户而已。

  总之史可法十万大军,围攻凤阳城内刘家叔侄的三千八旗,据说只有一个八旗满洲牛录,两个八旗蒙古牛录,剩下全是汉军,再加上刘泽涵部下一万也算清军吧,至于围攻到什么时候就看他们的本事了。不过在马鸣录坑杀降军后敌军已经不敢投降了,甚至还主动出击,不过被黄得功打退,但也确实表明了他们死守的决心。

  不得不说马兵备一时冲动造成不小的麻烦,所以他被御史弹劾后革职了,好在因为他守扬州的确有功,所以只是革职但没有其他处罚。当然,其实主要原因是他一个陕西人,哪怕这次守城有功,对于目前监国朝廷的衮衮诸公来说,他也没资格继续做扬州兵备道了,话说这可是肥差,不是一般的肥。

  一个陕西人凭什么继续占据这个位置?

  没借口都要挤走,何况现在有这么好的借口。

  而同时遭到排挤的,还有城内的陕西商人,也就是扬州盐商三大派系之一的秦商。

  后者也是守城的主力。

  原本历史上秦商其实也是,所以扬州城破后秦商惨遭清洗,还活下来的也逃往四川,以至于后世说扬州盐商时候都快忘了这个原本和晋商,徽商几乎分庭抗礼的派系。

  扬州。

首节 上一节 231/4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保守派的我,怒斥嬴政太保守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