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136节

  胡宗俞笑道:“此事却是老夫所愿矣,一路转运使,还是京东西转运使,这比开封知府可爽利多了。

  开封知府就不是人干的活,老夫干了两年,感觉都老了十岁。

  去地方上享享福,到时候再回朝,可能就能够上六部主官了,这不是坏事情。

  倒是你,一入官场便是开封府通判,这是好事,但亦是难事,实在是说不上是好事还是坏事。

  依我想来,最好是你从地方州县开始干起,一步一个脚印,反而是好事情,现在虽然起步高,但开封府之事过于麻烦。

  就连浸淫官场多年的人,在开封府里面做事,亦是战战兢兢,何况是你一个官场新丁,唉,不容易啊,不容易!”

  随后胡宗俞与苏允交代了不少事情,比如说在官场上应该如何如何之类,胡宗俞没有在科举上教苏允什么,但这会儿却是教了不少的官场经验,也算是尽了老师的职责了。

  胡宗俞虽然说他很是庆幸脱离开封府,但心底下其实五感杂陈,毕竟通常来说,担任开封知府后,下一步便是要成为宰执,他却还是要去地方一趟,以后还回不回得来,那都是未知数。

  而苏辙亦是心下复杂,从御史到起居郎,自然也是高升,但他亦是知道,他的高升又是得益于他的好侄儿苏允。

  苏允却是没有太多时间感慨,因为他很快就得去开封府报到了。

  说实话,苏允心下是有些忐忑的,他想过中了进士后会当官,而且是一个州的二把手,相当于后世的一个市的二把手,但没想到这个市是京城二把手。

  好家伙,属实有些吓人了。

  嗯……你大学毕业后考公,然后考了个京城公务员,然后直接当上了京城二把手,哈,就问你怕不怕!

  通判可不是一般的官员,名为知府副手,实则乃是监州,专门用来监视知府的。

  赵匡胤通过兵变夺取后周政权以后,逐渐消灭割据势力并统一全国。

  面对偌大的疆域,为了稳定人心和巩固政权,设置了通判。

  宋代通判制度开始于乾德元年,宋太祖在率兵平定湖南、荆南等地后,下令让刑部郎中贾玭等官员,到湖南诸州担任通判这一职位。

  对于那些旧官僚,既不能都废除也不能放任不管,所以设置通判分权制衡。

  第二年,原后周辖区内的四十三个州府都设置了通判。

  之后的十几年,宋朝先后灭掉后蜀、南汉、南唐等政权,并且在这些新兼并的地区都设置了通判。

  通判与知州同领州事,职掌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审理等事务。

  各州公文,知州须与通判一起签押,方能生效。

  也就是说,通判虽然不负责具体事宜,但他有一票否决权利。

  通判还有权监督和向朝廷推荐本州官员,如果知州不法,通判可以奏告朝廷。

  所以通判通常有【半刺】的别称,也就是所谓的【半个刺史】。

  苏允属实有些忐忑。

  就如胡宗俞所说,他就是个官场新丁。

  虽然苏允对官场的事情不算陌生,但的的确确是第一次进官场,在外面看着好像是那么一回事,但真正进入官场,那还真是不知道会如何呢。

  几日之后,苏允来到了开封府衙。

  一般来说,开封百姓不会称其为开封府衙,说起时候,总是称之为南衙。

  并不是因为尚书省在大内之南,称“南省”,“南衙”犹“南省”之意;

  也不是因为开封府在皇宫之南而得名,更不是因为开封府治在宰相、枢密使居住的东西府及尚书省的南边,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南衙;

  而是因为宋太宗府邸的地理位置而得名。

  北宋王朝建立后,赵匡胤封其弟赵光义为晋王,当时晋王府邸的府址在大内和开封府治的南边。

  建隆二年七月,宋太祖以其弟晋王赵光义为开封府尹。

  晋王赵光义出任开封府尹后,不到开封府治去办公居住,而是在自己的府邸处理政务。

  自此,不仅宋太宗别号“南衙”,而且开封府和知开封府者也均别称“南衙”。

  比如说之前的胡宗俞,别人可以称他为胡知府,亦可以称呼他为‘胡南衙’,以区别他跟一般知府。

  苏允轻轻吁了一口气,想起了胡宗俞跟他说的一番话:“……南衙机构繁杂,争斗太多,光是里面的官员,便让人听得头昏脑涨。

  这个衙门里,有一个知府、一个通判,四五个判官、司录参军、六曹参军、左右军巡使、左右军巡判官、勾当左右厢公事……

  而士、户、仪、兵、刑、工为六曹次序,司录二员,六曹各二员,参军事八员,吏员数百人;

  使院则是置十一案,每日行谴钱谷税赋及刑狱诸般文书,里面都孔目官、勾押官、前行、后行、行首等数十人,吏员上百人。

  左右军巡使、判官与左右军巡院,左右厢公事干当官四人,置吏六百人……

  光是这些,府衙里面便已经有上千人。

  若是加上下辖的各种仓场库务数千人,这是一整个多达上万人的庞大机构。

  人们常说三司臃肿庞大,乃是天下第一大衙门,可这南衙,也不比三司简单到哪里去。

  嘿嘿,别说你一个官场新丁进去,就是老夫进去,也时常感觉到掣肘太多。

  所以,这对你来说或许是好事,但或许也是揠苗助长,你须得把握好才是。”

  不过随即苏允笑了笑,抬脚便往里面去。

  忐忑归忐忑,那不过因为震惊于其破格拔擢带来的情绪,对于苏允来说,却是很快便想通了。

  只要我足够咸鱼,便没有不好上的班!

  通判自然是位高权重,但若是想要偷懒,却是再简单不过了。

  若是在偏远州府,当通判可能不太简单,但在这京城当通判,却是简单得多。

  偏远州府的知府知州,那都是土皇帝,没有人盯着,他都能够对百姓敲骨吸髓,但这是汴京啊,不用通判盯着,上下不知道多少眼睛盯着呢。

  至于知府会不会拿什么东西来陷害自己……嘿嘿,自己只是通签文书,真出了问题,知府才是担责的大头,一个四入头的开封知府,拿他的大好前程来害自己……那也就随他去吧。

第185章 下马威!(5K今日日万!)

  苏允往衙门里面走,门子并没有不长眼的拦住他。

  一来这里人来人往,只要不是一看便是衣衫褴褛不得体的,门子一般不会拦着;

  二来苏允乃是穿着绿袍官服,至少也是六品七品的官员,门子自然是不敢拦的。

  只是进了里面苏允却是有些不知道怎么走了。

  开封府衙太大了,除了仓场库务的办公室在外面,其余的知府的押厅、厅事、左右厅、使院、司录司、六曹、左右军巡院、勾当左右厢公事所都在这里面。

  而士、户、仪、兵、刑、工为六曹次序,司录二员,六曹各二员,参军事八员,吏员数百人;

  使院则是置十一案,每日行谴钱谷税赋及刑狱诸般文书,里面都孔目官、勾押官、前行、后行、行首等数十人,吏员上百人。

  左右军巡使、判官与左右军巡院,左右厢公事干当官四人,置吏六百人。

  上千人的官吏在这里面都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虽然说除了主官有独立的公廨外。

  一些胥吏什么的,只能委委屈屈几人、十几人乃至于几十人挤在一起办公。

  即便如此,这南衙也是连绵一片的公廨。

  不过苏允倒是不着急,出门在外,路就在嘴里,只要愿意问,总能问出来的。

  旁边正好有个年轻的吏员经过,苏允一把揪住了他,小吏吓得一哆嗦,不过见是一绿袍官,心里倒是安定了下来:官员呢,总不至于打我吧?

  小吏赶紧道:“这位官人,您有什么吩咐的,能不能麻烦您先把手放开,这样拉拉扯扯的不好看。”

  苏允笑了笑,松开手,给小吏把衣服给平整了一下,小吏赶紧后退了两步,这会看清楚了苏允的脸面,顿时有些吃惊。

  刚刚只觉得来人十分高大,但这会儿看得清楚了,发现此人潇洒非凡,只如神仙中人一般。

  苏允笑道:“怎么称呼你?”

  小吏看得出神,被苏允这么一叫,顿时一激灵,赶紧道:“在下廖崇礼,乃是户曹那边的吏员,您是来这边办事的么?

  若您是要去户曹那边办事的话,倒是可以跟小人走,小人亲自帮您办一办。”

  苏允笑道:“是来办事的,不过是来报到的,我是今科进士,被派了个南衙的差遣。”

  廖崇礼闻言愣了愣,道:“不应该啊,新科进士没有到南衙就职的道理啊,不都外放州县的么,这位官人,你是不是误会了?”

  苏允笑道:“没有错的,你可知道通判厅在哪里?”

  廖崇礼顿时有些茫然,道:“通判厅?咱们南衙没有听说有通判啊?

  南衙通判一职从太祖时候开始,便不是常设职位,你要去的是不是判官厅,亦或是左右厅?

  判官厅是判官办公所在,左右厅乃是推官办公所在。”

  “哦?竟不是个常设岗位?”这个情况苏允倒是不知道。

  廖崇礼笑道:“这里是京畿嘛,天子脚下,从上到下,不知道有多少眼睛盯着呢,所以,有没有通判都是无所谓的。

  不过,南衙政务繁多,光靠府尊肯定是不够的,因此判官与推官比一般州府都要多得多。

  现在咱们南衙,乃是两個判官,两个推官协助府尊处理诸般政务。”

  原来如此。

  苏允忽而哈的一笑,心道:这可不正好么,若是这样的话,这个通判就是个摆设啊,事情都让左右厅处理了,就算是上报,也是报给知府,嗯……

  苏允忽而问道:“左右两厅,各置一个判断以及推官,那他们是分管各自的政务么?”

  廖崇礼摇头道:“并非如此,分设两厅,但共治职事,左、右厅对京畿诸县的管理是事当共行者。

  也就是说,虽然分了两厅,但事情是一起处理的,以便相互确认,免得出了纰漏。”

  苏允闻言更为满意——这是大好事啊,左右厅相互查漏补缺,基本上就不会出事了,那自己正好心安理得的躺平啊。

  至于这种方式影响了行政效率啥的的,嘿嘿,这么多年都过来了,不也没有什么问题嘛。

  苏允与廖崇礼拱拱手,笑道:“谢谢廖兄告知在下这些事情。”

  廖崇礼笑道:“嗨,这算啥,都是些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话说官人是来南衙办什么事情的,若有我帮得上的,您尽管说便是。”

  苏允笑着点头道:“倒是真有一件事情需要您帮一下忙,还请你带我去一下吏曹可否?”

  廖崇礼笑道:“走走,户曹跟吏曹便在左近,我正要回去呢。”

  两人走了一段,进了个院子,院子上悬着六曹二字,原本以为只是个小院,没想到进了里面,竟是别有天地,又是一个广阔的所在。

  而且里面人来人往,比之其他地方,人还要繁忙得多。

  廖崇礼解释道:“其实这里面的人都是户曹的吏员居多,户曹在六曹之中,算是最为繁忙的一曹之一。

首节 上一节 136/2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有一个聚宝盆

下一篇: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