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162节

  苏允只是个小小通判,便让开封府震动,连李清臣这个知府都不得不黯然去职,若是让他当上御史,以他的战斗力,那他们以后岂不是晚上都得睡不着觉了?

  这万万不可啊!

  王珪与张璪使了个眼色。

  张璪心下暗自哼了一下,之前他与王珪便有些龃龉,但近来蔡确以次相掌握大权,对王珪张璪亦是颇多压制,若是让蔡确一伙再拿一个御史职位,那他们的气势可能要更加嚣张了。

  所以,张璪也知道自己不能坐视不理。

  见得王珪示意,张璪笑呵呵道:“年轻人加担子自然可以,不过也要考虑年轻人的承受能力嘛。

  开封府事情繁杂,通判职位更是重中之重,每日之繁忙,堪比中书,再让苏通判兼个忙碌的差遣,恐怕压力太大了。

  依下官看来,不如寻个稍微清闲些的差遣,既表达对年轻人的看重,又不会让他有过大的负担,这才是爱护年轻人的做法嘛。”

  在眼前功绩面前,挡是挡不了的,但还不能稍微扯扯后腿么?

第209章 再升三级!

  此时王珪赶紧声援张璪,道:“张参政不愧是老成谋国,爱护年轻人,年轻人虽然应该多加担子,但的确不该给与过大的负担,否则将身体给熬坏了就反而不妙了。”

  赵顼对差遣倒是无所谓,他主要是想要将苏允的寄禄官给提上去,只要将官阶给提上去,以后差遣可以随时调整的嘛。

  因此赵顼笑道:“那诸公觉得有什么合适的差遣,都提一提呗。”

  此时章惇忽而道:“不如让居正去当个起居郎,起居郎有好几位,替换着来,倒不算是过于繁重。”

  张璪心中一跳,这可使不得,起居郎虽说只是记载皇帝起居的史官,但也不仅仅是史官,有时候也会给官家起一个咨询作用,与知制诰、翰林学士的职责亦是有些相近。

  当年英宗想要提拔苏轼入翰林,知制诏,宰相韩琦当时就反对说道:“苏轼是人才,以后肯定会被重用,但是现在他才做官几年,就被破格提拔,其他人会非常有意见,这不利于苏轼以后的仕途。”

  这话听着是不是很熟悉,对,之前一会儿王珪亦是这么说的。

  不能起草诏令,那么记载自己起居总可以吧?

  于是英宗又提出让苏轼修起居注。

  韩琦又拒绝了:“记注与制诰身份差不多,也不能给。皇帝如果真的看重苏轼,就让他参加考试,通过考试之后,再给苏轼一个能够经常见到皇帝的馆阁职务。”

  从这番对话中可以看出,起居郎的确与知制诰有些相似之处,张璪自然不愿意苏允这么厉害的年轻人呆在赵顼身边。

  以这年轻人的手腕,若是待在官家身边,官家估计很快就会被蛊惑,加上蔡确现在以次相身份掌握大权,自己与王珪这一派的处境可就艰难了。

  张璪脑筋急转,随即眼睛一亮道:“不妥,苏通判的叔父苏子由便是起居郎,叔侄二人共担一职,总是不太好,不妥不妥。”

  章惇呵呵一笑道:“又不是宰执之位,有什么不妥的,你要这么说,你的意思是说蔡元长兄弟二人不能一起担任中书舍人么?”

  蔡京脸色顿时微变。

  他于熙宁三年登进士第,调任钱塘尉、舒州推官,随后出使辽国回来,被任命为中书舍人。

  此时他的弟弟蔡卞已是中书舍人,按规定,做官要以先后为序,蔡卞请求排位在蔡京之后,兄弟二人同时负责书写诏命,朝廷以此为荣。

  现在张璪这般说法,这是要做什么?

  张璪见蔡京色变,心下顿时一慌,他的官位自然比蔡京要高,但蔡京兄弟颇受官家信任,人家又是近臣,这中书舍人威力可比起居郎厉害多了,就算是他,也是不愿意得罪的。

  张璪赶紧呵呵干笑道:“倒也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有个更加适合苏判官的职位,便是那国子监丞,苏通判乃是经义大家,入国子监,也对推广苏大家两部集注有帮助嘛。”

  哎呦,娘咧,老子真是个急才,连这个都让老子给想到了。

  张璪颇有成就感。

  这话一出,不仅赵顼眼睛一亮,连章惇都有意外之色,看样子是不阻拦了。

  赵顼看向王珪与蔡确,笑道:“二位觉得如何?”

  蔡确其实是无所谓的,他支持苏允不过是因为章惇的缘故,若是能够推动苏允成为御史,自然是好事一件,但目前来说王珪与张璪势必不能支持,起居郎亦是如此,既然如此,也不必强求。

  所以蔡确笑道:“臣没有意见。”

  王珪只要苏允不当御史不当起居郎,国子监丞这个职位倒是无所谓,闻言亦是点头道:“臣亦是没有意见。”

  赵顼点头道:“蔡舍人,那回去草拟任命书就拜托你了。”

  蔡京点头道:“是。”

  赵顼今日看到了生机勃勃的地洞子,拔擢苏允的事情又定了下来,顿时胸怀舒畅,笑道:“好啊,好啊,有这地洞子的收入,今年朝廷可以过个肥年了。”

  蔡确捧场笑道:“今日算是双喜临门,朝廷既得财又得才,有几百万贯收入,又有苏通判这样的经义大家主管国子监,以后国朝人才辈出矣。”

  赵顼开怀大笑。

  有赵顼主持,又有三省主官、中书舍人一起决策,不过几天,苏允的任命书便下来了,现在苏允的官职连升三级,从宣德郎升为承议郎,差遣则是国子监丞兼开封府通判。

  这个升官速度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消息传入开封府衙,府衙内部顿时有些轰动。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苏允从宣义郎一跃成为承议郎,一下子上升了四级,若是换作元丰改制之前,这算是直接升了九阶!

  如果还不明白有多震撼,那就拿入仕将近二十五年的苏辙来作对比,现在的苏辙也不过是朝散郎,比苏允只高了两级。

  嘿嘿,这会儿苏仙又是什么级别,黄州副团练使,换算做元丰改制后的寄禄官阶,便是……承务郎以下,连京官都不算了。

  惨呐。

  这样怪不得苏轼心灰意冷,毕竟之前的苏轼可是已经是殿中丞(从五品上),且直史馆,直史馆是馆职。

  这算是一撸到底了。

  不过跟这时候的苏轼比没有什么意思,跟苏辙相比算是比较有代表性一些。

  开封府官吏看到了一颗冉冉升起的官场明星,于是除了开封知府外,其余官吏只要是够得上苏允,或者说跟苏允有些往来的,要么请苏允赴宴,要么给苏允送礼。

  有些可以退,但有些是推不了的,苏允颇是喝了几顿酒。

  几日之后,苏允稍微安排了一下府衙这边的事情,便前去国子监那边入职了。

  这一次是跟着吏部的人一起去的。

  元丰改制前,这些权力归审官西院与审官东院,改制之后,铨注之法全归吏部,撤销审官东院而改为吏部尚书左选、主管寄禄官在京朝官和职任非中书除授的文臣。

  又撤销流内铨而改为吏部侍郎左选,主管从初任到选人的文臣。

  撤销审官西院而改为吏部尚书右选,主管升朝官以上和职任非枢密院除授的武臣。

  撤销三班院而改为吏部侍郎右选,主管副尉以上到从义郎的武臣。

  所以这会儿领着苏允去就职的乃是吏部的官员,原本像苏允这样的小官,其实派一个吏员带着去就行了,但苏允的身份不一般。

  吏部的官员每日都在研究人,对各种官员之间的关系更是了如指掌,自然知道苏允与章惇的关系,对官家对苏允的看重更是十分清楚,自然不会轻忽。

  于是吏部陪着苏允去就职的是尚书左选的吏部员外郎,他自我介绍叫刘奉世。

  这位可不是无名之辈,乃是颇为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属于元祐党人之一,与江南西路临江军新喻的刘敞、刘攽并称新喻三刘。

  这刘奉世不太说话,为人颇为安静,不过对苏允倒不是无礼,可能就是性情如此。

  不过却是十分认真给将苏允介绍道:“国子监里祭酒乃是主官,另设司业二人,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

  国子监丞一人,掌判监事,也就是你了,监内内部事务皆由你主管,更加详细的,你以后慢慢了解便是。”

  苏允点点头,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司业相当于大学副校长,而他这个监丞则是国子监中掌管行政和教务的官员,嗯,相当于后世大学的行政主管以及教务处主任。

  不过国子监也不算是一般的大学,或许叫它为教育部或许更合适一些。

  所以,这应该算是教育部的财务司长、人事司司长以及教育督导局局长。

  嘿嘿,也是牛逼得很。

  这个权利属于相当大,但却不如张璪所言拥有推广两本集注的权力。

  不过苏允倒是不甚在意,他的两本书已经在赵顼的推动下进入了国子监,以后随着自己的官位的增长,国子监自然会愈加重视起来。

第210章 天要塌了!

  国子监官员对苏允的到来非常重视,不仅监丞之下的官员尽皆来迎接,连祭酒以及两位司业都无一缺席。

  这倒是让刘奉世有些吃惊。

  一般来说,在这种迎新的场合里,祭酒这种主官不会亲自前来的,更多的是等着下属去参见他们,少有上官来迎接下属的。

  不过这国子祭酒郑穆亦就职没有多久,前任国子祭酒乃是蔡京的弟弟蔡卞,后来蔡卞被提拔为中书舍人,国子监祭酒便由郑穆接任。

  刘奉世心中恶意揣测:这郑穆是不是听说过苏允在南衙的所作所为,生怕自己不来迎接,以至于让苏允记恨,到时候要生出许多事情来?

  然而随即刘奉世便知道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郑穆并不以上司身份见苏允,而是以学者身份与苏允见礼。

  “苏大家,久闻大名,可惜缘悭一面,今日总算是如愿了!”

  郑穆竟是十分热情。

  这让苏允也有些措手不及。

  来之前,他倒是稍微做了做功课,这郑穆生于书香之家,与陈襄、陈烈、周希孟等友善,积极提倡儒学。

  宋皇祐五年,中进士甲科,任河南寿安主簿,后入京,为国子监直讲,编校集贤院书籍,转馆阁校勘,升太常博士,又改集贤校理,汾州通判。

  熙宁六年,赵顼以为其道德、才学可以辅导诸王,改诸王府侍讲。郑穆居馆阁三十年,在王邸亦十年左右,凡可以劝戒者,必反复陈述,岐、嘉二王,深为敬重。

  元丰三年,出知越州,加朝散大夫,任期尚未满即告老,掌管杭州洞霄宫。

  今年年初赵顼才召其掌管国子监。

  在苏允的印象之中,这位应该是个老学究——十分古板的那种。

  但现在见面,却见郑穆虽然年纪颇大,但精神矍铄,神情亦是十分洒脱。

  而且令得苏允有些惊讶地是,郑穆竟是对自己全无恶意。

  苏允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郑穆乃是理学家,与陈襄、陈烈、周希孟并称“古灵四先生”。

  苏允的《四书章句集注》可算是将理学的根都给撅了,郑穆这等理学家,应该是对自己深恶痛绝才是,反正程颐那一派的人对自己就不是很友好。

  众人一番寒暄,刘奉世见自己任务完成,便先行回去了。

  苏允则是由监丞吏员带着回了监丞公廨。

  监丞职责与通判职责有些类似,主要负责监内钱谷之事、

  前些时候的元丰改制,权限又有所扩大,对监内之事亦有参领权限,因此虽然算是国子监四号人物,但实际上其权限比两个司业都要大些,仅次于祭酒。

  苏允入职的第一件事,便是招来监丞属下吏员,先认人,随后对家底做了一番检阅。

首节 上一节 162/2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有一个聚宝盆

下一篇: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