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219节
赵顼笑道:“这又算得了什么,朕对你的辛苦都看在了眼里,你是有功的,而且你困在抚宁城里也是担惊受怕,却没有丢了朕的脸,朕很满意。”
甄时选感慨道:“奴才自诩见过大世面,但这西北一行,着实是大开眼界啊!”
赵顼顿时兴致勃勃起来,道:“快,快给朕说说。”
甄时选便娓娓道来:“奴才带着官家的任命书前去延州,除了一路上奇异景观之外,对于边军的战斗力以及纪律亦是有了不少的了解……”
甄时选脸色忽而变得忧虑起来,“……此次苏大家是打了大胜仗,甚至近乎传奇故事,八百骑踏营、奇谋破银州,妙计定夏城,奇方掀宥州,这些事情之离奇,可惜奴才不能亲眼见到,只能从八百骑口中窥探一二……”
随后甄时选便将他的调查一一道来,赵顼是听得一脸的精彩,大概脉络他自然是知道的,但却是不知道内情竟是这般精彩。
苏允的奇谋与决断竟是随手便可以拿出来,一城有一城的破法,竟是无一重复,而且效果竟是好得离奇,自己人都没有伤亡几个,便破了三城,断了西夏大军的粮道!
这种做法比之古之名将靠着军队的战斗力破敌还要令人震撼得多,因为这是纯粹智力上的胜利,完全满足了人们对一个智将的想象!
赵顼在听着甄时选的描述,他只感觉苏允就是诸葛亮本身。
他又有了一种读三国演义的感觉了。
“苏郎妙计安天下啊!”
赵顼感慨道。
甄时选亦是有同感,道:“这些当然足够令人惊叹,但为将帅者,这些不过是扰乱敌后之举,更加重要的是,苏大家的战略才是最为厉害的。”
说到这个,没有人比赵顼更懂苏允了,赵顼点头道:“居正八百骑在外破三城,断绝西夏大军的粮秣。
在内则是坚持坚壁清野,拖住西夏大军长达三个月,令其疲敝困顿到了极致。
然后集中主力吸引其做决战,亲率三千骑兵绕后攻击中军,惊跑主将叶悖麻,令得西夏大军溃败。
若只是到此为止,那只能算是一场值得称道一二的战争,但不会成为一个经典战例,接下来居正的操作,那才是真正天才的做法!
三千铁骑,利用黄土高原的复杂地理环境,将七八万败兵赶进去复杂的沟壑之中,令他们暂时难以找到出路,与大军主将失去联系。
而同时追至啰兀城下,围困啰兀城,令啰兀城上下丧失信心献城!
三千骑兵,直接将十余万的西夏骄兵悍将打得崩溃!”
赵顼满脸的震撼,道:“朕从未见过在军事上有如此天才的人物!
在此之前,朕看居正所写的三国演义,虽然觉得有兵法上的道理,但从不觉得在现实世界里能够成真。
但居正的这些战例,无不一一表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能是杜撰的,但苏允他是真的神机妙算啊!”
甄时选连连点头,但脸上的忧虑却依然没有消散,赵顼也是看出来了,便问道:“时选,你在担忧什么?”
甄时选似乎是有些难以启齿,孙思恭赶紧道:“时选,在官家面前不可有其他的心思,知道什么便说什么!”
甄时选赶紧道:“并非是有什么心思,只是怕扰了官家的兴致。”
赵顼的喜色顿时收了起来,道:“说吧,朕不是只能听高兴的事情,不忍卒听的事情见得多,听得也多,从不会回避的。”
甄时选斟酌了一下道:“此次大胜,奴才觉得,有九分是苏大家的妙计,换了其他的人,一来绝无这种胆魄,二来没有这种智谋,三来么,怕是连这种心思都没有。
这是将领的问题,亦是士兵的问题,西军号称大宋精锐之中的精锐,然其训练废弛、精神涣散、毫无斗志可言!
若非苏大家用兵如神,这些烂泥都能捏出来个模样,又怎有这么一次大胜?
奴才说得有些乱了……”
赵顼忽而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你的意思是,苏允虽然打了大胜仗,但因为士兵实在是太差劲,因此这种胜利也只是侥幸是么?”
甄时选想了想道:“官家说的是,不过,若是苏大家来带兵作战的话,大约也还是能打赢吧,但若是有更好的士兵,奴才觉得,苏大家甚至可以灭夏!”
赵顼叹了一口气道:“大宋军将的问题朕岂能不知道,自朕登基以来,除了朝廷改革外,便是改革军队,可是百二十年来,军队早就盘根错节,又岂是朕想改就能够改的。”
甄时选振奋了一些道:“奴才之前跟官家您寄过来信件,不知道官家还记不记得,苏大家在绥德军练军之事。”
赵顼点头道:“说是练出来不错的士兵来?”
甄时选振奋道:“何止是不错,经过苏大家训练的士兵,骁勇善战不说,纪律更是严明!
苏大家带着八百骑远征西夏的时候,奴才在抚宁城被围,当时有百来齐英营老兵在城中疗伤。
西夏大军大肆攻城之际,百余老兵见形势不对后参与到守城之中,百余老兵展现出来的战斗意志,实是奴才平生仅见!
他们在战斗技艺上未必就比其他士兵强多少,但其战斗意志,却是远胜其余士兵不知道多少!”
赵顼点头道:“大宋的禁军筛选严格,边军更是挑选严格,能够进入其中的,其体魄自然都是极好的,所差之处便是训练太少,战斗意志太差,将这两方面给补足,自然都是好兵!”
说完这个,赵顼若有所思,模模糊糊之中,觉得以后有了一个具体的方向了。
赵顼忽而想起西夏使节以及辽国使节的跋扈,这两国使节之所以这般跋扈,连西夏打了大败仗都敢提那么过分的条件,其原因便在于,他们知道大宋也已经是打不动了!
既然知道大宋打不动了,那他们便有要挟的底气。
说到底,还是弱啊!
赵顼忽而想清楚了许多的问题,问题想清楚了,心里便坚定了起来,有些悬而未决的事情也该有所决断了。
是的,关于苏允酬功的问题也该提上议程了。
此次大胜,原本是该马上商议封赏的问题,但君臣尽皆将注意力放在与辽夏的谈判之上,却将本来应该定下来的封赏给忽略了。
然而,是真的一下子忽略了,还是君臣都在暂时的回避问题,这谁又能够说得清楚。
但是这会儿赵顼心里却是想得明白了:英明君主应当量才而用,官场规矩就不该用在这些天才身上!
大宋多少年才出现这么一个军事上的天才,若是不能好好地用他,让他助自己成就功盖先祖的英明神武的帝皇,岂不是辜负了老天的一番好意?
既然如此,就该大胆的拔擢他!
于是,赵顼召集来宰执们,商议给苏允封赏的问题。
只是这一次不仅王珪张璪等人反对,连着蔡确也是不敢多话,连章惇也颇为保守,劝他对苏允的封赏需谨慎一些。
赵顼自然知道诸重臣的意思,但他依然坚持,最后几方达成了妥协,终于将对苏允的封赏给定了下来。
甄时选没得消息,带着任命书再次赶往西北。
而任命书上,苏允连升七阶,从朝散大夫升至正议大夫(从三品),并加为翰林学士,鄜延路经略使!
任命书被甄时选火速送往西北,但却在汴京城留下的震撼却是如同巨浪一般荡漾了开去,听闻者无不瞠目结舌,比听到西北大胜还要震惊得多!
第273章 小苏学士!(4k)
而任命书上,苏允连升七阶,从朝散大夫升至正议大夫(从三品),并加为翰林学士,鄜延路经略使!
鄜延路经略使是原本的差遣,这个并没有变化。
有变化的是寄禄官阶,连升七阶,这个在大宋朝亦是罕见!
而苏允这次升官让人震惊的点有不少,一是正议大夫在改制前叫六部侍郎。
也就是说,苏允若是回来朝廷就职,那其官职至少是六部侍郎!
侍郎乃是六部佐贰官,尚书之下,便是侍郎了。
如今大宋改制为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之下,便是六部了,六部有六个尚书,也就是说,若是能够担任六部侍郎,那便是大宋朝最为核心的几十个重臣之一了。
而翰林学士更加了不得,在大宋朝被称为四入头,所谓四入头,便是御史中丞、三司使、知开封府以及翰林学士,这是担任宰执最后一道门槛。
大体来说,宰执大多拥有这四个官位的经历,当然啦,也不是说只要当上了这四个职位,便能够成功晋升宰执的,当不上的也比比皆是。
再加上原本的鄜延路经略使的差遣,掌管着鄜延路五州的军政大权。
也就是说,如今的苏允,已经跻身于大宋重臣之列!
而关键在于,苏允还不到十九岁!
这已经不能说苏允是大宋朝政坛上的新星,而是他已经是一颗巨星了!
而苏允乃是元丰五年三四月份进入官场,如今不过才元丰六年年底,进入官场区区一年半,便从一个状元郎摇身一变成了大宋的重臣,这你敢信?
汴京人用他们聪明的脑袋想了半天,想到了在苏允之前升官如此之快的人是谁——吕蒙正!
吕蒙正亦是状元郎出身,然后七年时间便干到了参知政事,这种升迁速度已经是大宋朝之最,然而现在的苏允,不过一年半时间,便一只脚踏进了宰执之列!
这让人如何不感觉到震撼!
震撼之余,自然便会讨论起来苏允升官这么快是不是好事,他的功劳够不够他升这么快的官,官家是不是用人上有些什么问题,又有人扯到了徐禧、永乐城之败云云。
但是支持苏允的人则是将苏允的功劳一桩桩一件件给收集起来:
任开封府通判时候,一出手将已经彻底腐坏的左右厅给除掉。
后一力治理惠民河,让惠民河真正成为惠民河(李清臣:是我啊,是我发起的啊!)。
随后整饬出来一个地洞子,一个冬天给朝廷增加收入七八百万贯,相当于一个熙宁变法给朝廷增加的岁入。
支持者们对此底气十足:“……光是这一项,便足抵熙宁重臣!
你想想啊,熙宁变法牵涉数千万百姓,影响的行业之多,牵扯的范围之广,引起官场剧烈动荡,最后吭哧吭哧的也不过增加千万贯岁入。
但小苏学士只是稍微一出手,便给朝廷增加将近千万贯的收入。
我听说近来蔡村以及惠民河一侧,全都在改造地洞子了,届时大家说不定也能在大冬天吃上几口青菜!”
这是在某个茶肆里发生的一场对话,说话者洋洋得意,旁听者亦是听得津津有味。
“呵呵,这你就想多了,冬天的蔬菜瓜果那么昂贵,也是你我能够吃得上的?”
有人嗤笑道。
这人却是不服气道:“物以稀为贵!少了自然贵,但多了就不稀罕了,若是能够降到百文钱一斤菜,那我还是敢偶尔吃上一顿的。”
旁人笑道:“为什么地洞子要建在惠民河旁边?是因为这青菜瓜果收成了,直接往船上一送,船只沿着运河而下,运河两岸的大城市里的富人谁不想吃上几口稀罕的玩意?
呵呵,还轮到你吃,就算是再多几倍的地洞子,也不够大运河两岸的富人吃的。
除非有一日,这地洞子扩散到所有的城市里去,咱们汴京能够自给自足了,一个冬天有万万斤的蔬菜瓜果出来,那咱们这些老百姓,才有可能蹭上那么一口半口!”
此话一出,顿时旁边喝茶的客人皆是哄笑。
不过那人并不气馁,而是直接说起苏允在西北的功劳。
“……小苏学士在开封府所做的事情,就算是给一个宰执也不过分,毕竟若是给一个宰执出去,便可以让朝廷增加每年增加千万贯的收入,我想官家可能直接许出去数十上百个去了,你们知道咱们大宋朝每年的岁入是多少么?”
这里毕竟是汴京城,有见识的人可不少,有一个茶客笑道:“熙宁之前至高不过四五千万贯,熙宁变法后,增至六千万贯。”
“哈,先生是有见识的人,所以,你们明白这地洞子能够给朝廷带来的一千万贯收入是什么概念了吧?那可是相当于大宋朝岁入的六分之一啊!
就这个,你们说,小苏学士的功劳有多大,够不够让他直接升为宰执?”
在场的茶客顿时惊叹成为一片。
上一篇:我有一个聚宝盆
下一篇: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