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23节

  苏轼呵呵一笑道:“走吧,我跟你去看看。”

  三人结伴出了东门,走过一段黄泥路,便看到了那块山坡。

  还离着数十步远,便看到山坡上已经是人声鼎沸。

  苏轼笑道:“忘了跟你说,也不知道是哪个吃饱了撑的,在山坡上建房子,在山坡上平整了偌大的一块地,怕不是要建个大院子。”

  苏允嘴角抽了抽道:“叔父,你说的那个吃饱了撑着的,应该就是侄儿。

  侄儿将这块地拿下来,一是为了开荒,二是为了建几间瓦房。”

  苏轼闻言失笑,又诧异道:“大院已经够大了,你还建房子作甚?”

  苏允笑道:“再过些时日,叔母他们应该就要抵达黄州了,乌央乌央二十来人,咱们那大院虽然不小,但人也多,平日居家自然没有问题,但若是有客人来呢?”

  苏轼道:“临皋亭那边可以住啊。”

  苏允点头道:“另外是,家里闹哄哄的,总得找个可以安静读书写字的地方。”

  苏轼嗤笑了一声道:“家里那么大,找个僻静的房间不容易么,还有,迈儿过儿他们也不是小孩子了,他们不会吵闹的,而且读书人要学会闹中取静,这是一种修为。”

  苏允看着苏轼道:“您若是惹恼了叔母,可以来这里暂避。”

  苏轼神色顿时肃然,拍了拍苏允的肩膀道:“你考虑问题还是比较全面,走,咱们去看看,我看看能不能提些意见。”

  苏允腹中嗤笑一声,果然,千年前的四川男儿依然是个耙耳朵,就你也好意思嘲笑陈季常家中有河东狮吼?

  苏允扛着锄头上山坡,这荒地果然是十分贫瘠,荆棘长得都没有落脚的地方,好在为了修房子,这里已经是开辟出来一条大路,看这模样,还打算用条石铺路呢。

  沿着山路上坡,便进入一个已经被平整出来的几块梯田一般的平地,几块平地加起来约莫着就有六七千平,这种依靠山势建起来房子高低起伏,自有一种山居的美感。

  苏轼看着这几块平地,不由得咋舌道:“你要修多大的瓦房啊,要用这么大的地?”

  苏允也是纳闷道:“我给周湛的草图上写了尺寸了,加起来也就不到两亩地大小,这里都差不多有十多亩地了。”

  此时山上有人看到苏允一行,赶紧跑了过来,是个一看就很聪明的中年人,见到苏轼的时候恭敬行了一礼道:“周家管事周林见过苏员外。”

  随后双眼放光看向苏允道:“您就是江右苏郎苏公子吧?”

  苏允笑道:“周管家你好,你怎么认识我们的?”

  周林嘿嘿一笑道:“老爷说您可能会过来,说若是有一个前所未有的美男子过来,那人就是您了。”

  苏允感觉脸上有些发烧,两世为人,被人当面夸赞是前所未有的美男子还是第一次,比被人称为江右苏郎还觉得难为情。

  苏允赶紧扯开话题道:“周管家,你们怎么平整了这么多的地,这看起来都有十来亩地了吧?”

  周林点头道:“对,这三块地加起来大约有十五亩多一点。”

  苏允诧异道:“怎么这么多,我给周员外的图纸占地也就二亩地差不多。”

  周林啊了一声,赶紧从怀里掏东西,一边说道:“不对啊,老爷给我的就是这么大啊,我不至于看错吧,苏公子,您看看。”

  周林给苏允递过来一张纸,苏允铺开看了看,却已经不是自己的那张简图。

  自己那张简图,上面也就几间大瓦房,但这图纸上,却是根据自己那个瓦房的形制进行发挥,延绵下来,却是比原本多了三四倍的房子。

  苏允不由得苦笑道:“周员外这也太大动干戈了,修这么大作甚?”

  此时山坡下来来了一辆马车,从马车上钻出来可不就是周湛么。

  周湛看到苏允,立马兴冲冲的冲了上来,先与苏轼行了礼,然后与苏允笑道:“我就猜你今日总该来了,果然如此。”

  苏允笑道:“周兄辛苦了,我料得你这边应该没有那么快才是,没想到你做事竟是这般爽利。”

  周湛自得一笑道:“我周湛别的不行,就是急性子,有什么事情都不过夜,既然要搞,那就得立马搞起来,你看,这地平整出来了,接下来的速度就快了。”

  苏允笑了笑,随后指着图纸道:“周兄,这图纸是怎么回事?”

  周湛嘿嘿一笑,道:“苏兄弟,你可能不知道,你那示意图不是施工图纸,要建房子还得有施工图。

  于是我专门请了黄州店宅务的工匠过来这边实地丈量,然后根据丈量的结果,结合你的图纸,最后搞出来这个施工图。

  你别看好像跟你的示意图不太一样,但都是因地制宜的图纸,咱们要相信专业的人嘛,你说是不是?”

第43章 敲打

  苏允似笑非笑地看着周湛,直到将周湛看得浑身不自在,忙不迭的拱手认错,道:“哎呦,苏兄弟,这事是我做差了,你就原谅我这次行不行,你看,现在地都平整出来了,材料什么的也都准备好了,你看?”

  苏允冷笑道:“我图纸上就几间瓦房,你这都成小村落了,你道我傻呢?”

  周湛连连告饶道:“我错了我错了,不应该自作主张,你饶了我这次。”

  苏允有些无奈,把图纸给了周湛,周湛赶紧拉住苏允道:“这里只是建几间瓦房没有什么用。

  按照这个这么建,以后你们要回汴京了,这里我直接改造一下,便可以成为一个十分雅致的庄园。

  届时搞个什么酒楼的,大约能颇受欢迎,我这钱便可以收回,你说是不是?”

  苏允不置可否点点头道:“好了,周兄,我先去忙下面荒地的事情了。”

  说着转身就走了。

  周湛看着苏允三人转身离去,不由得唉声叹气。

  到了坡下,苏轼低声道:“不就是多建几间房子么,听意思还是他出钱,你干嘛这么对他?”

  苏允笑道:“这一次他敢改我的设计,下次他就敢打着叔父的名号出去外面胡来,这是对我底线的测试,若是这般由着他,慢慢地我就被他所驯服。

  我虽然不是官员,但叔父您是,我虽然与他来往,但也不能让他占了主动权,许多官员就是这样被一步一步腐蚀的。”

  苏轼深深看了一下苏允,道:“其实你比我,哦,比大部分的人都适合做官,若是你去做官,下面的那些滑如油的胥吏都不敢在你面前耍花样。”

  苏允笑道:“侄儿不过是稍微了解一些世情人性罢了,也算不得什么。”

  苏轼点点头不说话了。

  苏允也不当回事,苏轼问了他就说几句,不问便不多卖弄。

  苏允仔细观察起来这块荒地,这块荒地估计以前建过房子,因此不仅荆棘遍布,而且里面还有瓦砾,要将其开成可以耕种的土地,需要花费的功夫可不少。

  不过苏允并没有知难而退,反而有了一股挑战的兴奋感。

  苏允兴冲冲地与苏轼道:“叔父,我已经有了些想法了,首先是放火烧荒,先烧一遍上面的杂草荆棘,再买些稻草过来,将粗大的根系再烧一遍。

  然后借条牛,将这地给翻一遍,再筛一遍,将砂石瓦砾筛掉,然后再洒一遍石灰暴晒一段时间,就可以开始种一些豆苗了,种了一季豆苗养地力,明年春天就可以想种什么就种什么了。”

  苏轼忍不住道:“你怎么连怎么开荒都了如指掌的,你不是没有种过地么?”

  苏允笑道:“又不是没有见过,这些都是小儿科而已。

  叔父,你看啊,那边的地地势较低,因此常年比较潮湿,开垦出来则是比较肥沃的水田,可以用来种稻子。

  东边的地干燥贫瘠,但种枣树和栗树却是再合适不过,红枣成熟了生吃很美味,嗮干了拿来泡水炖汤都是一绝。

  栗子树结果了,我到时候给叔父您炒栗子吃,我擅炒红糖栗子,吃起来又甜又香,吃过的都说香。

  那边可以种一些桑树,届时叔母若是想想养点蚕什么的,也都是可以的,就是不知道哪里有桑果树苗给要一批。

  还有那边,若是能够种上一片竹子,一大片都是绿油油的,到了夏天的时候,听着雨打竹叶声,那可真是太美妙了。

  就是我担心生命力极为强盛的竹鞭在地底横冲直闯,影响其他作物的生长,所以不能种,不过没有关系,我想着就在坡上房子旁边种,所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嘛……”

  苏轼听着苏允侃侃而谈,脸上焕发着发自内心的快乐,心里道:阿允是这么的热爱农家生活,也不知道我做的事情,他以后知道了会不会怪我?

  此时在荆棘丛中胡乱钻的阿回忽然发出一声惊呼,阿允以为他被蛇咬了,顿时有些慌,赶紧踩着荆棘过去。

  却听得阿回惊喜道:“阿允,这里有一口暗井!”

  苏允听到阿回的声音,顿时安下心来,随即又有些高兴起来,有暗井可能有水,在这里开荒最重要的是有没有水。

  过去一看,果然有潺潺细流,已经汇聚成一个小水潭了。

  苏允自己看了看,笑道:“这不是井,这是山泉,叔父,我沿着这泉水上去看看,看看上面是什么情况。”

  苏轼笑道:“一起去吧。”

  三人沿着细流往上而去,走了半晌,才找到了细流的来源,却是山上有一个自然形成的池塘,那池塘有十亩见方,里面的水波光粼粼。

  苏允高兴道:“有了这口水塘,灌溉可就轻松了,待我寻人用竹子打通,连接着引水过去,想种什么都可以了。”

  苏轼却是有些担忧道:“这地这么多,就靠咱们三个人,估计是个开不过来的吧?”

  苏允嘿嘿一笑道:“哪有何难,花钱雇人不就是了,这黄州有大把人想要挣钱的,现在又不是农忙的时候,大把人闲着呢。”

  苏轼闻言顿时无语道:“你既然要雇人给你开荒,那你何必搞个荒田,直接买几亩上好的田地不就好了,何苦这样呢?”

  苏允闻言连连摇头道:“那怎么一样?虽然我自己不下地,但这里面每一步骤都是我策划的,就等同是我在开荒,我一样可以获得快乐,而且没有开荒的痛苦,只有开荒的快乐啊!”

  这个歪论让苏轼目瞪口呆。

  苏允却是笑道:“叔父你们这些没有读书人,什么事情不是别人代劳的,怎么就不能理解此事呢?”

  阿回好奇道:“阿允,读书人怎么就什么事情能够都是别人代劳的?”

  苏允笑道:“你看咱们黄州陈太守,他治黄州,但又不是他在治黄州,实际上是黄州的胥吏在治黄州,弹压百姓也好,收税也罢,哪一样是陈太守在做的?

  还有,文人上马治军,难道文人便要自己提刀上阵去厮杀吗,还不都是士兵在厮杀?”

第44章 惊弓之鸟

  苏轼连连摇头,道:“不对不对,这个道理不一样。”

  苏允笑道:“叔父不用纠结这个,就当咱们是给黄州百姓创造就业的机会,给他们一个挣钱补贴家用的机会,我把价格提高一些不就好了。”

  苏轼顿时愣了愣:“就业?你这就业应该不是《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中【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的求学之意,是安居乐业的业,就为从事,因此就业一词应该是拥有职业之意?”

  听到苏轼引经据典,苏允心中感觉到钦佩。

  就业这个词此时还没有,但以苏轼的积累,他只是稍微一沉吟,便将就业一词本身的意思给领悟出来,还给找了出处,果真是牛逼坏了。

  苏允笑道:“正是这个意思。”

  苏轼这会儿倒是点点头道:“这样倒是好事一件,你要垦荒,黄州百姓得了就业的机会,挣点钱补贴家用,黄州又多了一块土地,实是两全其美。”

  他有心教导苏允一些东西,道:“你这思路倒是跟官府赈济灾民有异曲同工之妙。

  每当有灾难发生,朝廷有官员赈济,但通常不会直接给钱给粮食,而是筹划某些水利工程,让民众修水利而得粮食,朝廷得水利,而百姓得粮食,亦是两全其美矣。

  不过,这种方式比直接赈济花费要多得多,毕竟人要干重活吃的饭要多得多,但朝廷依然会这么干,你知道为什么么?”

  苏允笑道:“朝廷得水利工程是最表面的好处,实际上以工代赈可以让壮劳力投入到修水利之中,如此便可以避免这些壮劳力无所事事,以至于成为动乱的隐患罢了。”

  “以工代赈?”苏轼咂摸了一下,道:“阿允你用词上着实是厉害,就业也好,以工代赈也罢,都是十分的精准,看来最近没有白抄汉书。

首节 上一节 23/2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有一个聚宝盆

下一篇: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