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245节

  自己是章惇的女婿没错,但自己也是苏轼的侄儿啊,而且还是苏轼到处炫耀的侄儿啊。

  自己的虽然被高太后所厌恶,但自己的人缘可不会差到哪里去的,这些旧党看在苏轼的面子上,也也要给自己几分薄面的!

  啧。

  若是这般说来,神宗说让自己照顾一下他儿子的事情,说不定还真能实现呢?

  美滋滋。

  随后苏允第一次见到高太后与当今天子,也就是后来的宋哲宗赵煦。

  隔着帘幕,苏允可以稍微看清楚高太后的模样,这高太后看着十分年轻,不像是个五十岁的老太太,倒像是个四十岁一般中年女人一般,面目十分姣好。

  但苏允对其却没有什么好感。

  一来是这高太后对自己存在着某些恶意,二来熟知历史的苏允,知道这位号称‘女中尧舜’,翻遍史书,实在找不出有另一个女人能有这种称号,但此人所作之事,甚至可以说是北宋灭亡的根源!

  当然,把一个王朝的兴旺归结于某一个人的身上,这种做法的确是不太妥当,但在苏允看来,其实也差不了太多。

  高太后‘以母改子’,将赵顼的新法全都给推翻,这被诸多元祐老臣称为‘朔本归源’的善政,实际上是断了大宋朝最后的一口气。

  宋神宗刚登基的时候,他接手帝国不过是虚名在外,实际上已经陷入了财政困局。

  宋神宗即位没几天,主管财政的三司使张方平就给他上交了一份财政报告,赫然写着八个字——“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国家真是穷到快揭不开锅了。

  在“富者益富,贫者益贫”的社会环境和“三冗”的现实危机中,大宋正在无可挽回地堕入衰世。

  变革已经成为必然,宋神宗别无选择。

  因此这才开始轰轰烈烈的开始熙宁变法。

  熙宁变法之中,固然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但不得不承认,熙宁变法给大宋注入了新的动力。

  熙宁变法给大宋带来了更多的岁入,让国家有钱继续运营下去,而在高太后执政期间,因为尽数废除新法,国家实际上穷得叮当响,后来宋哲宗亲政之后,重启新法,这才有对西夏取得大胜的资本。

  而高太后推翻新法只是罪证之一,关键还在于,是她激起的宋朝历史上最激烈、最残酷的党争!

  甚至从元祐时期一直延续到宋哲宗亲政后,在朝的大臣无论是保守派还是变法派,都不可避免地卷入激烈的党争。

  这其中,复杂微妙之处难以言表,既有保守派与变法派之间的政治之争,也有宋哲宗与高太后的冲突,还夹杂着许多无法说清的个人恩怨。

  从她执政开始,这一场对朝廷进行大清洗,在短短时间之内,伙同司马光,将新法一党尽数贬谪!

  以至于后世的王夫之认为元祐时期“进一人,则曰此熙丰之所退也;退一人,则曰此熙丰之所进也;行一法,则曰此熙丰之所革也;革一法,则曰此熙丰之所兴也”。

  南宋朱熹亦是讥讽这种一切以熙丰划线的思路,是“闭着门说道理”,因而“矫熙丰更张之失,而不知堕入因循”。

  在这般情况之下,苏允很难对这个高太后有好的看法。

  再看那小皇帝,只见其眉清目秀,虽然低眉顺眼,但苏允依然看得出来这个孩子的确是个很聪明的孩子。

  苏允跟着众大臣一起给高太后以及小皇帝见礼,随后众大臣开始给高太后进行汇报,然后基本上是朝着高太后,却不再对赵煦汇报。

  苏允只是听了一会,然后便看向小皇帝,然后忽而一愣,因为他看到赵煦在朝他眨巴眼睛。

  苏允一愣,随后忍不住露出笑容,与赵煦点点头展颜一笑,然后小皇帝似乎是很受鼓舞一般偷偷笑了起来。

第305章 翰林院牛马!

  之后的朝会苏允开始摸鱼,反正也不会有人来问他什么,这时候更不适合说什么,只是微微低头闭着眼睛假寐,等到朝会结束,便顺着人流出了宫殿。

  苏允正待自己摸索着去翰林院,却是有人喊住了他。

  “小苏学士!小苏学士!等等我,等等我!”

  苏允回头一看,是一个身着红色官服的小老头,小老头小跑到苏允面前,满脸喜色。

  苏允顿时一皱眉,这种神情他见过,这是看到牛马时候的欣喜。

  果然,小老头自我介绍道:“小苏学士,我是邓润甫,字温伯,亦是翰林院的学士,你第一次去翰林院,恐怕不认路吧,我带你一起去。”

  哦,原来是同事。

  苏允赶紧拱手,笑道:“苏允见过邓前辈,以后还请邓前辈多多指教。”

  邓润甫嘿嘿一笑道:“那是自然,那是自然,走走,咱们边走边说。”

  邓润甫十分热情,伸手拉着苏允的衣袖就走。

  苏允赶紧大步跟上,苏允腿长,几步之后邓润甫倒像是被牵着走的小孩儿一般。

  邓润甫赶紧道:“慢些慢些,老夫可跟不上你这少年人。”

  苏允顿时醒悟,他习惯了大步流星走路,尤其是在西北军中多时,早就习惯了雷厉风行,倒是有些与这京城格格不入了,赶紧慢了下来。

  两人转入一条小道,这里已经是没有什么人了。

  邓润甫哈哈一笑,声如洪钟,不像是这瘦小的身材能够发出来的声音,只听得说道:“小苏学士来了,那可真是解了老夫燃眉之急了!哈哈哈哈!”

  苏允不解道:“邓前辈,您说的是?”

  邓润甫摆手道:“咱们乃是同僚,就别称什么前辈不前辈的,唤老夫的字即可,就叫我温伯!”

  苏允点点头。

  邓润甫笑道:“老夫难啊,这偌大的翰林院,就我一个人在干活,尤其是这段时间,大行皇帝刚刚仙逝,新皇登基、这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更迭,你知道这段时间我每天要拟多少诏书么?”

  苏允想了一下,也是咋舌,光是立太子、皇帝驾崩告书、太后听政等诏书可能就得许多份,然后这段时间召回旧党、贬谪新党,不得有上数百份文书?

  这些文书撰写要求都是很高的,须得字斟句酌,若是写错了,贻笑大方不说,那可是要吃罪的,压力可是不小。

  邓润甫叹息道:“高峰的时候,一天老夫要写二十二份啊!”

  苏允啧啧连声,二十二份诏书,这种强度堪比后世九九六啊。

  邓润甫,大宋最强牛马!

  苏允给邓润甫点了个赞。

  然而苏允忽而觉得有些不对劲,赶紧道:“翰林院没有其他的学士了吗,怎么全都让你去写?”

  邓润甫捋须道:“倒不是没有,但他们不来啊,呐,原来有舒亶、曾布、吕大防还有你。

  舒亶之前试御史中丞,顾不上这边的事情,基本不来的。

  曾布则是户部侍郎,户部那边事情多,他亦是分身乏术。

  吕大防现在还在知开封府,你也在开封府任职过的吧,应该也是知道开封府有多繁忙,哪有时间来管这么一趟。

  至于你自己,嘿嘿,鄜延路经略使,在前线屡立战功,连翰林院都是第一次来。

  所以,这翰林院就老夫一人在撑着,唉。”

  这一声唉,真是闻者伤心见者流泪啊。

  苏允顿时感觉不妙,赶紧道:“也就是说,现在翰林院里就你一个人干活?”

  邓润甫摇摇头。

  苏允松了一口气,想想也是,翰林学士在翰林院应该大小是个官,下面应该还有人可以使唤的吧?

  却听得邓润甫道:“现在不是有你了么,就是两个人了,你年轻,你多承担一些。”

  苏允:“……”

  果然自己的第一直觉是对的,邓润甫这个牛马就想拿自己当牛马!

  说话间,两人到了翰林院,偌大的翰林院十分幽静。

  邓润甫给苏允介绍道:“你可别这会儿安静,在改制之前,这翰林院里可是热闹得很。

  改制之前,司掌图画、弈棋、琴阮等专供内廷娱乐的供奉,负责人是勾当官,由内侍押班或者都知充当,领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院的供奉都在这里,每天可热闹得很。

  唉,改制之后,翰林院直接分为翰林天文局”、“翰林书艺局”、“翰林图画局”和“翰林医官局”四局,却是分了出去了,这里就剩咱们了。”

  苏允看了一下偌大的翰林院,道:“这么大的地方,他们干嘛不在这里办公?”

  “说是翰林学士掌诏书,乃是机密要事,不能与其他人一起,以免泄露机密,哎呀,你说咱们草拟的诏书,都是要对外宣布的,这有什么机密不机密的。”

  邓润甫颇有些不满。

  苏允笑了笑不说话,有些诏书是宣之于众的,但有些诏书可不行,而拟诏与成书之后,那也不是一个东西,考虑到保密没有问题。

  邓润甫见苏允不同意自己的意见,顿时有些闷闷不乐,道:“好了,这里地方大,你自己挑个地方办公吧,需要什么就跟翰林行走胥吏说一声便是。”

  说完邓润甫便气鼓鼓而去。

  苏允不由得失笑。

  这老头着实有几分真性情。

  苏允便在翰林院里走了一圈,挑了个光线好、通风佳的所在,然后吩咐胥吏添置一些东西,便开始了办公……嗯,摸鱼。

  邓润甫虽然气冲冲而去,但却不是不搭理苏允,随后他带着几人来了,几人都捧着大叠的文书。

  苏允吃惊道:“邓前辈,这是什么?”

  邓润甫道:“这些是各式诏书,你之前没有写过,可以先熟悉一下,免得到时候要写的时候手忙脚乱。

  当然啦,咱们写诏书也是要各种查抄的,天下文章一大抄嘛,但你要查抄,也总得知道去哪里抄不是?

  所以,这些文书你先整体过目一下,做到心下有底,这些格式、用词之类,最好也是记下来,不然到时候帝后宰执寻我们去当场拟诏的话,可没有这些东西可以抄,到时候可是要贻笑大方的。”

  苏允赶紧起身致谢,邓润甫虽然更多是想要将他培养成一个可以为他分忧的牛马,但苏允也是混过职场,一个前辈能够这么做,其实也是抱着好心在做的。

  不过,邓前辈您可能还得多忙活忙活,毕竟我现在的情况……嘿嘿,估计高太后可不会让自己接触这些东西。

  邓润甫走后,苏允倒是没有辜负邓润甫的期待,将这些过往的诏书一一看了起来。

  一来么他是为了熟悉一下诏书的格式用词之类的东西,二来则是对里面的内容感兴趣。

  这些诏书乃是大宋朝最为核心的施政内容,从中可以窥见一些逻辑。

  章惇虽然对苏允耳提面命教了不少的东西,但对于这么高层的东西,依然需要自己去慢慢揣摩。

  反正苏允也不着急,现在时间多得是,慢慢看慢慢学便是。

  他的确是需要些时间来沉淀一下自己,去思考一下未来的方向。

  从入仕以来,他的经历也是足够的丰富精彩,从开封府到西北边事,见识到了大宋官场的腐败与无能,见到百姓的困苦,亦是见到军队的腐朽,当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大宋从上到下的腐烂。

  一语以蔽之,便是竖子不足与谋!

  小皇帝哲宗倒是个可造之材,但身体太弱了,比他父亲还短命,只能活到二十五六岁,而亲政的时间也就六七年时间,六七年时间能干什么事情?

首节 上一节 245/2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有一个聚宝盆

下一篇: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