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248节

  能够来太学就学的学子,要么是官宦子弟,要么是学业极为出色的平民子弟,无论是哪一种,这批人都是大宋当下的精英。

  太学每年有学子二千四百人左右,每年更替上千人,也就是说,若是能够在太学讲学三四年,至少也能够覆盖五六千大宋朝未来的精英。

  而这五六千精英,将会出现在大宋朝廷各个岗位之上,若是有一半人能够觉醒,那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了不得的。

  而现在许多人最需要被启发的民智是什么,是他们对大宋朝即将面临的危机懵然不知!

  从这个国家最底层到最顶层,就算是之前的范仲淹、王安石等人,他们是意识到国家财政困难、官员太多、军队太多等问题,但并不认为国家会因此而亡。

  而是觉得国家很困难,需要有所改变,就算是说到类似不改变国家会因此而亡的话,但他们内心并不这么认为。

  毕竟他们与辽国、西夏打交道上百年,他们心里很清楚,三国鼎立之下,谁想灭掉谁都没有那么简单。

  毕竟谁能够想得到,在未来二三十年,会出现金人这么个野蛮民族,更不会想到,之后还有一个比金朝还要野蛮的民族崛起。

  大宋人看似忧心,其实并不忧心国家会亡。

  不信你看,宋神宗变法,他是想要让国家富强起来,然后灭了辽夏,收回故土,他的愤懑只是因为事情失败而已,并不觉得失败了就会亡国。

  而高太后、司马光等人也并不觉得停了新法国家就会亡,反而觉得新法让民不聊生,只要停了新法,休养生息,那么国家自然就会富强起来。

  说白了,所有人看着大宋朝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繁华景象,根本不会认为大宋在几十年后会被灭国。

  其实他们这种想法也没有错,在没有新的力量崛起的话,北宋一朝估计延续个百八十年都没有问题。

  但关键问题就在于,二三十年后,先是来一个金人,又来一个蒙古人,先灭北宋,再灭南宋,在这个过程之中,泱泱中国,不知有多少百姓死于这个天倾地覆之中!

  所以,若是从正常角度去发出救亡图存的口号去启发民智,那肯定没有什么鸟用,既然如此,那就得上上强度了。

  苏允打算借着邓润甫的课试试水,若是比较受欢迎的话,他打算找太学单独开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就叫《苏允品三国》。

  嘿嘿。

  苏允不打算扯着嗓子去大声疾呼什么‘大宋药丸’之类的话,不是这个话不对,而是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程度。

  关键是在这个封建王朝里,你去唱衰大宋药丸,最后亡的可能是你自己。

  所以,苏允打算以三国演义为切入口,将三国僵持过程之中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发展、文化发展等议题给塞进去来分析。

  当然要把当下宋辽夏三国揪出来对比的,在这个过程之中,借着分析魏蜀吴三国各自国家存在的问题,将大宋存在的问题也给点出来。

  如此苏允便可以太学学子之中看到才智出众之士,最好是可以挑选出来,成为同行的同志。

  至于以后要做什么,苏允并还没有想好,但无论做什么,身边必须要有一帮可用的人!

  把种子播下去,然后翌日自然会开花结果,当有了一帮有志之士围绕在自己身旁的时候,到时候答案自然便会揭晓。

  三国演义虽然不是苏允原创,但苏允毕竟是亲手将其写出来的,为了还原三国演义,苏允做了大量的功课,还往里面添加了大量的原创内容,因此对三国里面东西就算不能说是了如指掌,但也算是精通。

  因此这个备课对于苏允来说并不难,不过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便准备好了几节课的文案。

  又在翰林院混了一顿廊下餐,随后换了一身衣服,朝太学而去。

  然后在太学门口,遇到了专门候在门口的年轻教授,年轻教授恭敬告知苏允,今日上课地点换了地方,然后教授带着苏允前去新地点。

  苏允到了地方一看,好家伙,这不是太学最大的礼堂诚心堂么。

  而进去之后,苏允更是咋舌,礼堂里面挤满了太学生,这一眼看过去,不得有将近二千人左右?

  太学里近些年常年保持着两千四百人的规模,也就是说,整个太学的学生也就小部分人没有来了。

  而在前面苏允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那些人是太学里面的教授。

  好吧,看来昨日的西北战事一课,直接将知名度给打开了。

  看到有这么多人,苏允倒是有些踌躇,他不知道这些人是冲着西北战事而来的,还是冲着他的人而来的。

  不过他随即便抛开了这个顾虑,他对自己的准备的文案有信心。

  汉末三国的故事实际上在唐朝开始便有所流传,只是以独立的诗篇以及小故事的形式在流传,并没有形成系统,因此在三国这个题材上,他便是是真正的权威。

  而他在准备的文案之中,考虑的是趣味与深度并存,因此苏允并不担心这个文案的吸引力比西北战事弱,甚至苏允有信心,当这些人听了一个开头之后,这个系列将会让他们如痴如醉!

  因为苏允采用的是后世易中天品三国的方式对里面的人物、政治事件、战争、经济等进行重新解读。

  而苏允对三国的了解、对经济的领悟、亲身经历过战争,而且是在官场亦是高官,因此来解读比易中天强得不是一点半点。

  后世易中天都能够那么火,苏允自信会比易中天做得更好。

  想及至此,苏允便将顾虑给抛开,直接开讲。

  “某写三国演义,是因为当今之世,亦是三国鼎立之势,因此想要通过研究汉末三国,来对今日之局面做一些指导。

  以让大宋朝的青年才俊对当下的局面有些了解,乃至于有识之士可以意识到当今局面之艰难……”

  苏允一开口便吸引住了现场师生的注意力。

  他们大约知道今日苏允会讲三国,但没想到苏允竟然直接将三国演义跟当下时局给联系了起来。

  大家顿时心生好奇:汉末三国与当今三国难道还有关联之处?

  大家知道三国的历史极为精彩,那是个名臣名将辈出的大时代,而当下这个时代,感觉好像也比不上啊,但听小苏学士的意思,难道还能够相媲美一番?

  这顿时将大家的注意力给吸引了过来。

  苏允随即娓娓道来。

  苏允并没有一开始便开讲三国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最后的得失之处,而是讲魏蜀吴三国鼎力之势是怎么形成的,其中曹操、刘备二人乃是叙事的主体。

  在苏允的叙述之下,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展现在众人的眼前。

  这种体验跟自己读三国演义又有所不同,苏允是个极为高明的演讲者,在他的口中,各种历史细节变得清晰可辨,更让这种吸引力变得极为丰满!

第309章 新世界的大门!

  在苏允的描述之中,蜀汉的建立以及发展是让人欣喜且充满希望的,然而随着课程的深入,蜀汉偏安一隅、封闭的缺陷渐渐暴露了出来。

  而东吴的发展亦是如此,虽然占据了膏腴之地,但无险可守,最终还是让魏国步步紧逼,最终失了战略大势。

  苏允并没有直接说大宋如何如何,但思想敏锐的师生,却是联想到了大宋,大宋虽然很是富裕,但亦是无险可守,乃是综合了蜀汉东吴的缺陷,思及至此,有志之士难免会觉得焦虑。

  在这个过程之中,苏允穿插了诸葛亮在四川盆地里面的各种施政措施,间杂了诸多的经济理念,有听得懂的顿时意识到大宋朝的各种经济措施亦是存在不少的问题。

  不过随着苏允的深入讲解,各种后世先进的知识被苏允揉了进来,太学师生们顿时一个个都感觉脑袋很痒,感觉又长了脑子一般。

  苏允深入浅出的讲解,将一个讲三国的课堂,变成了一堂综合的治国理政课程,或者说是一堂大战略课程,博大精深的知识含量、大量的干货让太学师生从上到下,一个个都听得如痴如醉。

  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无须苏允再去做别的事情了,单纯只是知识带来的吸引力已经足够这些师生对苏允油然而生出敬仰之情了。

  这一次,所有人都觉得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被打开了。

  甚至太学生之中有原本尊崇理学的,但在苏允的课程之中,他们发现,理学的理太虚无缥缈,而苏允所讲的这些,却是真正的经世济用。

  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经济军事,苏允所讲述的这些东西,跟程颐等人只会从各种四书五经里面扒拉出来的理论来相比,他们发现程颐等人的理学实在是显得有些腐朽了。

  当然,不是说理学没有可取之处,而是苏允所讲述的这些东西,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细节,全都是清晰可辨的。

  甚至苏允还用自身的经历给这些东西做佐证,也就是说,这些理论都是苏允亲身去实践过,被证实的东西!

  而苏允通常还能够总结出来方法论,也就是指导人们用什么方法去做这些实践的东西。

  比如说苏允提出来用矛盾论、实事求是这些方法论,又拿出来一些调查的方法,告诉太学生们,一旦对某些问题存在疑问,便可以用这些方法去进行调查取证。

  到得此时,太学的师生们这才恍然大悟,这位能够在各个领域取得这么多的成就,原来已经早就悟道了。

  他所讲的这些东西,已经不是单纯的术,而是已经是近乎道了。

  尤其是读过苏允所写的孟子集注以及四书章句集注的太学师生,对其理解更加得深刻,此时他们油然而生一种感觉:小苏学士,着实是学究天人啊!

  课后,太学教授们找到了太学祭酒,要求单独给苏允开课,祭酒自然不会忤逆众议,祭酒也是朝廷大臣,自然知道苏允的情况。

  虽说太后、司马光等人有意将苏允排除出朝堂,但苏允毕竟是经义大师还是翰林学士,这样的人要讲学什么的,自然是不能阻拦的。

  北宋这点还是好的,大家就算是政见上不同,但你要传你的学说,那也不会阻拦你,比如说司马光不得势,那他就窝在洛阳写书,还是时常上书抨击新法,但新法一派也不会说那你书也别修了。

  程颐两兄弟讲学传道,也对新法时有攻击,但也并不会被禁止传学。

  因此,这个时候的文化氛围算是颇为宽松的,太学祭酒也不担心会因此而吃挂落,于是很爽快的答应了下来。

  太学教授寻到苏允,提出了单独开课的要求,苏允自然是顺势答应了下来。

  苏允已经意识到,这条路是正确的,从太学师生的表现来看,这个影响已经在渐渐发酵,等到某一日,一定会开花结果的。

  苏允与太学约定好,两天上一次课,每次课都以公开课的方式来开,而且还提出一个要求,无论是太学生也好,外面的读书人也罢,只要愿意听的,尽皆可以进来听讲。

  太学这边倒是没有什么问题,无非便是提供一个场地,然后安排人盯一下,别让那些进来的人到处乱跑就行了。

  苏允与太学敲定了公开课,然后开始系统的备课。

  这一次,他无须再借用三国演义的壳子了,因为已经有足够的群众基础了。

  有太学师生这帮拥趸,接下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

  如此一来,就不必用三国演义这样的噱头了,直接上干货就是了。

  苏允打算直接开讲《四书章句集注》,从孟子集注开始。

  实际上有许多人都有所误会,以为苏允的《孟子集注》与《四书章句集注》是两部书,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四书章句集注是四部书。

  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孟子集注、论语集注、大学章句以及中庸章句。

  苏允之所以选择讲四书章句集注,是因为他所写的《四书章句集注》,不仅是将四书正本归原,还将后世的先进的哲学思想,包括阳明心学、毛列主义等都给糅合了进去!

  可以说,这四书章句集注四册书里面的理论,甚至拿到后世都不会过时,更别说在这千年之前的大宋朝。

  苏允已经将目光盯向宋明理学了。

  来来,你们将屁股挪一挪,以后这位置我苏学要了!

  有人说功业会消亡,但思想不会。

  但苏允却是觉得,有了思想,功业才会因此成就。

  后世教员的经历告诉我们,打造一个拥有先进思想的团队,才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于是苏允开始在太学讲《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之前在太学流传已经有两年时间,早已经被列入选读读本之一,有不少太学生是看过的,但看过跟著作者亲自来讲是不一样的。

  尤其是涉及到哲学理论上的东西,若是没有人领进门,就算是看了,可能也是懵懵懂懂的。

  而有苏允的讲解之下,太学师生这才知道苏允所写的四书章句集注里面内涵是何等博大精深,这已经是一门已经极为成熟且系统的学说了!

  关键是什么,这门学说不仅在理论上极为成熟,而且有与其配套的方法论、研究方法以及实践方法,这在儒家发展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通常大家都说四书五经如何博大精深,读懂四书五经便懂得了做事做人的方法,可怎么做呢,四书五经里面所说的并不具体,非得悟性极高之人,才能够依照里面大而论之的说法摸索出来一条道路来。

首节 上一节 248/2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有一个聚宝盆

下一篇: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