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33节

  王齐愈喜道:“子瞻只是要和词么?”

  苏轼笑道:“不和,阿允那阙词高度太高,我一时难以作出与之相同高度的词,强行和词难免令人笑话,就随便写一阙便是了。”

  苏允笑道:“叔父是怕压过侄儿的风头么?”

  苏轼举杖作势要打苏允,苏允笑嘻嘻躲开,苏轼笑道:“敢来调侃你叔父我,真是欠打。”

  言罢,苏轼便不理苏允,随手驻杖俯视大江。

  江风习习,苏轼带着醉意的声音响起:“夜饮东城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话音未落,众人便尽皆叫好。

  “好一个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阙临江仙,看似没有阿允的临江仙之古今纵横,但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之畅达,格调之超逸,意境之深长,与阿允的临江仙不相上下啊!”

  王齐愈大声夸赞道。

  这是夸得比较到位的,苏轼亦是脸带喜色。

  许吉安与周湛这种的,只能在旁边大声叫好,只可惜不能以卧槽来形容自己的震惊,颇有些不如意。

  苏允亦是十分开心。

  他对苏轼作这阙词倒是有所预料,毕竟此情此景,醉倒而不开门的祝阿大,可不就是十分恰当么。

  只是能够起身经历苏轼写词,对于苏允来说亦是十分开心的事情。

  今夜月色很美,兔子肉也很好吃,酒也很好喝,此时更是江风习习,十分凉爽,感觉十分的舒适,苏允第一次从内心深处感觉到一种恬静,也从灵魂深处滋生出来的快乐。

  真好。

  这种感觉极其充实,让苏允觉得很踏实。

  苏允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从前世发了财之后到这一世重生至今,他没有哪一刻有现在这般恬静而充实。

  这种快乐才是人间极乐啊!

  苏允与其他人一般,陷入这种快乐之中而不可自拔。

  后来郭遘等人起哄让苏允做诗词,苏允只是笑笑而过,今夜已经足以,无须再作诗词。

  临皋亭这边是住不了了,众人又回大院,周湛酒醒了又想喝酒,拉住了郭遘等人又喝了起来,苏轼亦是逸兴遄飞,继续喝了起来。

  他们不睡觉,苏允这个请客吃饭的人自然不好去休息,便一起吃喝起来,后来东方有些发白,众人再也撑不住了,各自找了房间睡觉去,一个畅快的聚会这才落下帷幕。

  苏轼睡了一天,到得下午这才起来,一起来就看到苏允正兴致勃勃地准备去钓鱼呢。

  苏轼觉得今天的苏允与之前有些不太一样,之前的苏允看似混不吝,但苏轼总是觉得苏允不太快乐。

  这种感觉也不知道从何而来,但苏轼就能够感觉到,大约是顶级诗人天生对人情绪的感觉吧。

  就比如今天,虽然苏允看着亦是与平时差不多,但苏轼就是能够感觉到苏允似乎有种沉疴尽去的感觉。

  此时的苏允身上有一种勃勃生机,一股属于年轻人的活力在迸发出来。

  苏轼惊诧道:“阿允,你今天很开心?”

  苏允愣了一下,笑道:“叔父,我好像看着每天都很开心吧?”

  苏轼摇头道:“今天不一样。”

  苏允不由得惊诧于苏轼的敏锐,笑着点头道:“昨夜叔父的词对我颇有警醒,让我对人生的真谛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因此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有些改变吧。”

  苏轼虽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但还是喜道:“若是如此,那可真是太好了。”

  苏允笑了笑,举了一下手中的鱼竿道:“叔父,我去钓鱼了。”

  苏轼赶紧道:“我一起去,我听阿回说你老是钓不到鱼,我钓鱼可厉害了。

  昨晚喝了太多酒,今天就想喝点鱼汤,我去钓几条大鱼,让阿回熬鱼汤喝。”

  苏允迟疑了一下道:“叔父懂钓鱼?”

  苏轼闻言瞪眼道:“我什么时候说过假话?你今天跟着好好学学,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技术的,瞎来是没有用的。”

  两个时辰之后,阿回下了几网,捞了几条大鱼,熬了一锅浓浓的鱼汤。

  苏轼苏允叔侄二人臊眉耷眼端着碗喝鱼汤。

  苏轼终究是心有不甘,道:“是饵料不行!待我找几样原料,好好调配调配一番,到时候你再看看叔父的手段!”

  苏允笑呵呵点头,心中腹诽道:你调标、打窝、挑选钓位没有一样行的,还敢这般大放厥词,下次我还是不跟你去了。

  阿回劝道:“老爷,阿允,你们若想要吃鱼,我每天去下一网便是了,这江鱼本来就不好钓的。”

  “瞎扯!”

  “胡说!”

  苏轼与苏允同时呵斥,脸上皆有神圣之色,那是属于钓鱼佬的坚持。

  苏轼认真了起来,果然去厨房捣鼓去了,神神秘秘的,苏允还真闻到了一股颇香的味道,不由得心下迟疑:“难道真是我饵料的问题?我的饵料都是酸的臭的,叔父的却是香的,难道这才是我钓不到鱼的缘故?”

  第二日一大早,苏轼便将苏允从床上撬起来,叔侄二人再次出发江边钓鱼。

  苏轼一到江边,眼神变得锐利起来,挑了一块钓点,苏允点点头:这钓点挑得不错,避开流水,是鱼儿的必经之地。

  随后苏轼团了团饵料,一大团扔进去打窝,马上就有鱼腥泡泡冒上来。

  叔侄二人都面带喜色:这饵料鱼儿爱吃!

  叔侄二人赶紧调标挂饵,然后开始钓鱼。

  这一天,从日头初上,到夕阳西落,整整一天时间,叔侄二人证明了一个事情:这饵料鱼儿很喜欢。

  阿回下了两网,晚上叔侄二人又喝上了热腾腾的鲜美鱼汤。

  苏轼感慨道:“一份辛勤,一份收获啊,没有辛苦付出,哪有这鲜美的鱼汤?”

第62章 我苏允一生何曾弱于人

  苏允的耐心只到了第四天,便不再与苏轼一起钓鱼了。

  这位你说他不会钓鱼吧,他的理论还挺足。

  什么范蠡的《养鱼经》背得滚瓜烂熟,怎么搭配饵料、打窝、调标、做鱼竿、挑选钓位,他甚至不比苏允这个后世的钓鱼佬差。

  但问题是什么,是他们两人明明都应该是很厉害的人,但就是钓不到鱼。

  苏允认为苏轼是所谓的钓鱼佬天克。

  钓鱼佬都是比较迷信的,但有些事情不是你不迷信不行的。

  总有一个人,只要你跟他一起去钓鱼,你就一定会空军!

  一次是这样,两次也是这样,就算是三次四次也是一样,换了你,你信不信?

  不过苏允没有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他自己去钓的时候,一样是空军啊!

  但无论如何,苏允是怕了苏轼了,第四天后打死也不肯一起钓鱼了。

  好在苏轼也觉得是苏允拖了后腿,只是不好意思说出来罢了。

  阿回冷眼旁观这一切,心中冷笑道:“钓鱼什么的,都是邪门歪道,网鱼才是王道!”

  苏允不钓鱼,便去东坡那边闲逛,最近荒地赶在雨季之前将荒草荆棘给烧了个干净,不过还是有大量的根系需要挖出来,然后才好用犁翻地。

  村长正带着村里的壮劳力热火朝天的干着,苏允过去看了半个时辰的时间,便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了。

  又去山坡上看那房屋的建造,虽然周湛说得轻松,说十来天便可以建设好,但那是平地上的造法,在坡上造房子,可没有那么简单。

  平整土地、打根基、物料的搬运,都比平地上要多出好多倍的功夫。

  而且周湛还擅自将工程给搞大好几倍,更是没有那么快可以住进去了。

  苏允顿时也失了兴趣。

  苏允心里很清楚,虽然他拒绝了李常的招揽,他也有一些计划,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已经不是他所能控制的了。

  别的别说那么多,就一句【才比韩忠献】,赵顼便不会让苏允流落乡野。

  原因是什么,自然是韩琦对于赵顼的意义是很重大的。

  纵观韩琦一生,其才其能其功在北宋浩若烟海的所谓名臣贤相中其实并不突出。

  论德行才干他不如范仲淹、王安石远矣,论操守清名更不及包拯、陈希亮,哪怕是对自身执政理念的坚守,韩琦也不如司马光、章惇那样立场坚定。

  即便是论到“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这个宰相的基本职责,其实韩琦做得也远不如晏殊、庞籍、刘沆等人圆滑巧妙、润物无声。

  但赵顼为什么要亲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其为尚书令,谥号“忠献”,并准其配享英宗庙庭?

  只因为韩琦做对了一件事情,便是帮着赵顼的父亲英宗亲政,韩琦逼着曹太后归政于英宗,这才让赵顼名正言顺的继承了大宋帝位。

  所以赵顼才这么捧着韩琦,以示赵家人对有恩于赵家的人回报。

  同样的道理,韩琦死去也就五六年的时间,这时候有个号称【才比韩忠献】的人出现了,赵顼无论怎么样,都得关心一下吧?

  而对新党来说,这可不是单纯关心一下而已。

  赵顼不可能就问一句那苏允如何吧?

  他总得召见一下苏允吧?

  要召见苏允,那苏轼那边是不是也要有所宽限一下?

  苏允若真是有些才华,那官家要提拔,是不是意味着旧党又要重返朝堂了?

  还有,韩琦虽然对新政没有坚定抵触,但韩琦终究是旧党的领军人物,这个时候有一个【才比韩忠献】的人出现,新党难道不会心中发毛么?

  所以,苏允知道,这个漩涡他可能是躲不过去的。

  这个时间,他不知道是多久,但大概是没有办法看到荒地上收成,那坡上的雪堂完工了。

  所以,苏允一开始的兴致勃勃已经没有了。

  但苏允并没有因此而心生颓丧,奇妙的是,他竟是渐渐生出一种【我怕的是空虚无聊,而不是官场腌臜,他们要战便作战便是,我苏允一生何曾弱于人】的想法。

  当然也可能是苏轼的临江仙最后的那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激励了他:反正搞不过就跑,到哪里不是活是不是?

  有了这两个想法,苏允的心思便活络起来了。

  结果已经是不可以改变,那我干嘛不拼一把?

  苏允从东坡下来,便直奔周湛的家。

首节 上一节 33/2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有一个聚宝盆

下一篇: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