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6节
又把大部分的钱作为合作伙伴的遣散费用,而自己仅仅留下两千贯,而这两千贯,都是为了向苏家报恩而留!
苏轼心中的震动是很难形容的,说一句实在话,他这辈子见识过很多的人,有些人还特别的豪迈有趣,但无论是谁,在钱财上总没有苏允这般洒脱。
他在苏允身上看到了很多的优点,但最大的优点是他极懂得感恩。
当年母亲帮助过他们家,苏允便千里报恩;
家族给他提供了庇护,族学容纳他上学,他稍微挣了钱,就把一半的钱都买了学田捐给族学,至于族里有克扣他租田收入的事情,他却是浑不在意一般。
而那些跟随他一起做生意的伙计什么的,他也没有忘记他们,在不干的时候,直接将剩下的一多半都作为遣散费,感谢这些人帮他做起来生意。
有些事情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是很难的,善财尤其难舍,白白将钱送给别人,这个事情本身太难了。
苏轼不知道苏允在送出去的时候会不会犹豫,在前一天晚上会不会失眠,但他终究是做到了。
苏轼沉默了许久,道:“允儿,你做得很好。”
苏允听到苏轼的夸赞,只是笑了笑,道:“侄儿先严先慈教诲侄儿的道理不多,但知恩图报这一句,大约是最为重要的一句,侄儿不敢忘尔。”
苏轼感慨道:“林堂兄教育出来一个好孩子啊。”
苏允对苏轼的夸赞并不太当一回事,别人善财难舍,于他来说,钱是最不值得珍惜的东西。
他打定主意离开眉山,那么多的钱,他也带不走,干脆捐了分了,换一个好名声,反而是利益化最大化了。
现在看到苏轼父子的表现,他的钱花得不冤。
转眼间,驴车已经到了客栈,苏允一马当先去将客房入住给办理了,然后借口说要出去逛逛,回来的时候带回来许多新鲜的酒食,是从一个酒楼里定的鸡鸭鹅鱼等现做的酒菜。
苏轼有些心疼道:“现在银钱不多了,却是需要节俭些。”
苏允笑道:“叔父刚从御史台出来,这些时间就顾着赶路了,好不容易可以稍微歇歇,正好算是接风洗尘了。”
苏轼又是唏嘘感慨,祝阿大田阿三却是欢呼雀跃,这一路上他们跟着吃肉脯喝好酒,除了赶路比较辛苦,其余时间都觉得特别快活,觉得是美差。
哦,被苏允打的那几拳,也是比较痛苦的,但痛苦转瞬即过,美食美酒却是值得回味的。
五人在客栈里吃肉喝酒,外面爆竹声响辞旧岁,倒是让苏轼父子暂时摆脱了对前程的担忧,几人言笑晏晏,极为融洽。
接下来两日苏允都抢着安排吃食,虽然不如第一顿那么丰盛,但每一顿都不寒碜,终归是有肉有菜有酒,苏轼一边担忧钱财,但另一边吃得亦是痛快。
到了初二,苏轼启程去文家,文同去年年初在陈州病逝,一大家子现在都滞留在陈州,原本一家人居住在官寓中,但为了给新知州腾出房子,搬到了一处民居中暂住。
苏轼登门拜访,文家一大家子尽皆出来迎接。
苏轼见到文同的妻子李氏比之苍老了许多,不由得悲从中来,既痛惜好友文同的逝世,又惭愧好友去世,一大家子滞留陈州,自己却半点忙也帮不上。
李氏见到苏轼却是十分感激,连连感谢苏轼,令得苏轼都有些惭愧莫名。
“嫂子,您别说了,文兄遭遇不幸,我现在却是半点忙也帮不上你们,我实在是愧疚莫名了,您再这么说,我可就无地自容了。”
苏轼又是惭愧又是悲伤道。
李氏抓着苏轼的手感慨道:“我那老伴有叔父这样的表兄弟,有你这样的朋友,是他一辈子修来的福气。
叔父都落到如此境地了,还在这么为他着想,三十晚上便送来一车的年货,还给了我家四十两的金子作为扶柩花销,谁若敢说叔父您没有照顾文家,老妇定要当面啐他!”
苏轼啊了一声,随即看向身后的苏允,苏允笑着与他点点头。
苏轼却是又惭愧又是欣慰,惭愧的是自己这些年的人情世故是半点都没有怎么学到,欣慰的是苏允这个孩子,怎么就长了这么个七巧玲珑心呢?
苏迈听着李氏的话,哪里还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顿时亦是大惭。
苏允却还是不当一回事,这只是他的一个小习惯而已,要见人之前,礼物先行,这个事情做好了,那么这一次见面无论是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基本都不会怎么失望了。
来文家自然无需要达成什么目的,但于苏允来说也只是随手就做的事情,采购点年货,随手再送上两柄金元宝,苏轼场面便全都给做足了,值当的。
有时候苏允总是觉得他的成功主要是运气而已,但他却是没有怎么想过,若非他这种天生的交际能力,就算是天大的馅饼砸头上,也未必就能够抓住机会。
实际上一个人有这样与人打交道的能力,那么距离他成功,大约也不会太远的。
第11章 托付!
有了苏允做下的场面,文家对苏家父子特别的热情,原本苏轼不愿意在大年初二打扰文家,但李氏却是坚定要苏轼留下来住在家里。
李氏是这么说的:“若是让叔父大过年的在客栈里住,这要是传扬出去,我文家的脸面还要不要了,叔父请务必住在家中,让朝光、葆光几个孩子跟他们叔父尽尽孝!”
朝光、葆光乃是文同的孩子,文同生子五、女二,共七人。
长子文朝光,二子文葆光,三子文埀光,四子文务光,五子早夭未名,长女早亡。
果然,之后每天文同的几个孩子早上都过来请安,还拿着书本向苏轼请教问题,苏轼对老友的子女自然是非常上心的,但有请教,知无不言。
初三的时候,苏轼这般收到了弟弟苏辙遣人先送来的消息,说他们初十会抵达陈州,这让苏轼十分高兴。
苏轼安安稳稳住在了文家,苏允本想着趁这个时候好好地逛一逛陈州,但却被苏轼给抓住了,让他跟着文家四子以及苏迈一起读书。
照苏轼的说法是:天天到处无所事事终究不是什么好事,静下心来读读书,才是正经事。
苏允倒是不拒绝,毕竟苏轼自己亲自给几人讲解经义呢,能够亲身听到苏轼这个千古大偶像讲课,的确比游览一个陈州要有趣得多。
陈州其实也没有什么好玩的,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大多数城市都没有什么好玩的,城市设施大多不太完善,与后世相比,根本是没有办法比的。
而那些值得称道一些的勾栏柳巷什么的,苏允也不想玩,无他,前世玩腻了都。
就苏允自身的状态来说,他就是前世见太多,吃太多,玩太多,以至于对待许多事情已经失去了好奇心,这才导致他的心理疾病比较严重。
不过他终究是有求生本能的,想要靠近苏轼这个自愈能力超强的人身上汲取营养,重新唤醒对生活的热爱。
所以,他这才鞍前马后,什么事情都想在了前面,就为了留在苏子瞻的身边。
现在看来他的筹谋应该是比较成功的,这不,苏轼已经主动开始教导他读书了。
不过,最让苏允期待的是黄州的生活。
这个时代的黄州自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陈州不足道,黄州比陈州更加偏僻简陋,但到时候的黄州会有东坡、会有临皋亭、会有雪堂、会有赤壁。
苏允一边读书,一边期待黄州的生活。
苏轼倒是在不断地测试苏允在读书上的天赋,只是苏允读书不求甚解,虽然常有新意,但一些枝微细节处却总是不愿意深究,苏轼尝试着纠正,但见苏允自己兴趣不大,便不再多加提醒了。
初十这天,苏轼早早就起来了,带着苏允苏迈等人来到了陈州城外,等候到了中午,两辆马车才姗姗来迟。
苏轼见到苏辙,终究是忍不住泪下,苏辙却是颇为沉稳,抱了抱兄长的肩膀,低声抚慰了几句,然后看向苏允等人。
苏轼赶紧给苏辙介绍在场诸人,文同一家不用多加介绍,主要便是介绍苏允,不过这里人多,苏轼也只是稍微介绍了一下,便赶紧带着苏辙一家进城。
初春的天气毕竟还是寒冷,一行人接了苏辙后赶紧回到了文家,文家准备了丰盛的宴席迎接苏辙一家,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有说不完的话,当然,主要还是苏轼讲得多,苏辙听得多。
苏允不太说话,但看着苏轼兄弟两个的相处方式也是觉得有趣。
当夜,苏辙寻了苏轼去外面赏月。
说是赏月,大家都知道,兄弟两人肯定是要聊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自然没有人去打扰。
今夜夜色如水,感觉颇为清冷,但苏轼却是十分高兴,他与苏辙笑道:“子由,咱们有许多年没有在一起赏月了。”
苏辙想起这些年兄弟二人各地为官,相处的时间寥寥无几,而过几日之后,兄弟二人又要各分东西了,到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再见面,不由得唏嘘起来。
苏辙唏嘘过后,与苏轼道:“兄长自去黄州,到时候我自带着两家老少,从南都登船,经汴水,到淮扬,过金陵,溯江而上,先将自己一家暂且留在九江,然后我再专程护送嫂侄等前往黄州,兄长莫要担忧。”
苏轼闻言点头道:“那就辛苦子由了。”
苏辙摇头道:“兄长这回可是吃了不少苦头了。”
苏轼摇头道:“在御史台的时候是吃了不少苦,我甚至都认为自己出不来了,唉。”
不过他随即振奋起来,道:“此次路上却是觉得没有什么苦,主要是因为苏允得力,这一路上得他安排,竟是觉得赶路亦是人生一大快事了。”
闻听苏轼说起苏允,苏辙倒是有了兴趣起来,道:“今日听兄长说了苏允之事,他应该是咱们苏林堂兄的儿子吧?
苏林堂兄我记得是十年前便去世了,苏林堂兄去世没有多久,堂嫂也跟着而去了,苏允这些年是跟着谁长大的,兄长可知道么?”
苏轼倒是诧异道:“你竟是知道苏林堂兄和堂嫂去世了,我却是不知。”
苏辙笑道:“兄长历来不太管这些事情,我不得管起来么,族中的事情我倒是常常知道一些,不过更细节的却是不知了。”
苏轼点头道:“听苏允说,他父母亲去世之后,便是他自己一个人生活了,族里只是让他去族学里上学,其余的基本上不管的。”
苏辙吃惊道:“一个五六岁孩童自己生活,他是怎么活下来的?”
苏轼摇头叹息道:“是啊,能活下来已经是个奇迹了,我看他人情世故上十分精通,便知道他这些年到底吃了多少苦了,子由,有个事情我还得拜托你。”
苏辙道:“兄长你说。”
苏轼道:“我现在的情形你也看到了,我大约已经没有起复之日了,这孩子很好,也很有能力,若是能够好好地培养,以后说不定能够成为一个对朝廷有用之人。
所以,你帮我带着他,或者你来培养他,你若是不耐烦,便推荐给其他的人,不能在我这里埋没了他。”
第12章 婉拒
苏辙有些惊讶于苏轼的郑重其事,道:“兄长,这苏允有何等才能,竟是让你这般郑重其事?”
苏轼要将苏允托付给苏辙,自然要对此做详细的说明,就算是苏辙不问他也是要说的。
苏轼详细将他从御史台出来,被祝阿大田阿三两人欺辱,苏允挺身而出教训祝阿大,取得主动权,这一路两个官差都因此对自己毕恭毕敬。
而一路上,苏允准备了驴车、准备了酒肉蛋饼,安排十分妥帖。
一路上亦是多有如那寺庙的老和尚拒绝入住的,一旦苏允去交涉,定然可以顺利入住。
而如文家这般,苏允会将这些礼节都做在了前面,让自己没有丝毫的后顾之忧之类的都说了个遍。
当然,主要说的还是关于苏允的品质。
苏轼将苏允遭遇的困境,在困境之中出淤泥而不染,有所成就之后,不仅不怨恨家族,还积极回报家族。
对自己这边父母曾经受过的恩惠念念不忘,一个十几岁少年,竟是从川中出发,千里迢迢去到汴京,就为了报恩,
苏轼将这些事情着重给说了一遍。
苏辙听完之后亦是觉得颇为震撼,另外内心还有一种感动。
这种感动与苏轼感受到的是差不多,一是觉得苏允颇类古时候的义士,二是想到了仙逝的母亲程夫人。
想到母亲去世许多年后,竟然还有余泽留存下来,不由得心生孺慕之感。
而这种感觉亦是投注在了苏允的身上来,一时间觉得苏允这个孩子什么都好了。
不过苏辙终究是个十分理性的人,他敏锐抓到了苏轼述说时候的一个要点:“兄长说苏允不愿意读书做官?”
苏轼点点头道:“他说他生性懒惰,读书才能又是不足,但根本原因还是不愿意做官受约束,只愿意游山玩水。
其实我看他不是个鲁钝的人,相反,他是个极其聪明的人。
上一篇:我有一个聚宝盆
下一篇: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