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官家

北宋官家 第9节

  “此皇太后手书,晓中书门下及枢密院……”

  “近以先皇崩逝,举国哀丧,先皇以母子之爱,有异常伦,所以遗制之中,权令处分军国事,勉遵遗命,不敢固辞,然事体之间,宜从允当。”

  “自今以后,中书、枢密院诸政事需进呈皇帝者,并许依例程文书付送入内印画,在内廷亦不妨与皇帝仔细看览商议。”

  “或事有未便,即当与皇帝宣召中书枢密院详议,如中书,枢密院有事关机要,须至奏覆,即许请对,当与皇帝非时召对,即不必预定奏事日限……故兹示谕,咸使知悉。”

  话音落下,赵祯便见到,底下众人的神色各不相同。

  首先是王曾,他的脸上明显有些失望。

  因为这份手书,实际上就是丁谓之前提出的方案。

  和王曾脸色相同的,还有宰相冯拯,枢密副使张士逊。

  显然,他们对这个结果,也不甚满意。

  倒是参知政事任中正和枢密副使钱惟演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不过,让赵祯有些意外的是。

  虽然这二人面带笑意,可若仔细看去,便能发现,这抹笑容中,没有半点深达眼底。

  这可就有意思了……

  按照赵祯现在掌握的信息来看,如今的宰执大臣,相互之间关系极为复杂。

  不过,若只论朝堂立场的话,大致可分为三股势力。

  其中最强者,自然是丁谓一党,除了他自己以外,还包括任中正和钱惟演。

  其次是冯拯和王曾,不过,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二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交情。

  甚至于,若论私交的话,王曾和钱惟演的交情更深厚。

  他们二人联合,更多是因为同在中书,为了一同对抗跋扈霸道的丁谓而走到了一起。

  之前的遗制争端,还有如今的理政流程分歧,王曾的背后,都有冯拯的暗中支持。

  最后,便是枢密使曹利用和副使张士逊。

  这二人也是多年同僚,其中,曹利用是朝中资历最老,也最受赵恒信重的大臣之一。

  他算是如今武将当中地位最高的了,当初在宋辽战争之中,曾是坚定的主战一派。

  后来战事不利,赵恒命人议和,曹利用作为使者之一,拒绝了辽使割地的要求。

  虽然最终也没逃过岁币的命运,但是,其功绩也算是不低。

  正因如此,他如今在朝中的地位,几乎只有被罢相前的寇准可以相比,细论起来,就连丁谓也有所不及。

  当然,依宋制,中书,枢府互不预闻,所以二者几乎也没什么冲突就是了。

  和寇准不同的是,曹利用早早的就看出以后必是皇后主政。

  所以,打从一开始,他就没有跟刘娥作过对,这也是他能在朝中安稳待到现在的原因。

  至于张士逊,他的身份有些特殊。

  此人本是东宫的属官……严格意义来说,如今的宰执团队,所有人之前都是东宫属官。

  但不同的是,其他人都是当年寇准一事后才加的东宫官衔,不过是虚架子而已,和赵祯并没有什么情分。

  只有张士逊,是当初赵祯被册封为太子时,便被拜为了太子宾客,始终在太子宫中的大臣。

  按理来说,这样敏感的身份,他理应被寇准一案牵连,贬黜出京。

  但幸而张士逊有一个好岳丈吕端,曾对赵恒有扶立之功。

  当初,太宗皇帝驾崩,宫中有宦官勾结外臣,意图拥立楚王赵元佐,是时任宰相的吕端坚持不可,最终才使得赵恒顺利登基。

  有这么一位靠山,再加上张士逊平素为人谨慎,始终和寇准等人保持距离,没有太密切的交情,这才逃过一劫。

  当然,张士逊自己也明白,情分总是会用尽的。

  所以,他这些年一直低调的很,在枢密院中,以曹利用马首是瞻,其余诸事能躲则躲,以求保身。

  原本赵祯以为,这次丁谓和王曾的针锋相对,仍旧是丁谓一党和冯拯,王曾的暗中较劲。

  但如今看来,似乎不是?

  也对,能够位列在这崇政殿中的人,又有哪个是简单的人物呢?

  严格意义上来说,丁谓这次的胜利,只是他个人的胜利,对于别的的宰执大臣来说,其实都没有好处。

  因为,这种文书批答的方式,有一个重大的缺陷。

  那就是,依赖于宦官的内外传送!

  如今太后身边最受信任的宦官有两个,分别是张景宗和雷允恭。

  其中,张景宗掌皇城司,时常出宫办事,所以,和两府沟通的差事,就落在了雷允恭的身上。

  这位雷押班,可是丁谓的铁杆党羽!

  这也是昨天,赵祯在刘娥面前犹豫再三,想说但没来得及说出来的话……

  雷允恭和丁谓,都是刘娥心腹中的心腹。

  赵祯贸贸然在她的面前,用一些压根就没有发生的事情来指责他们,只怕不仅说服不了刘娥,反倒会让她觉得,赵祯这是在故意挑拨。

  但是,不管赵祯说还是不说,事实便是如此。

  虽然政事堂是宰相轮班知印,可有雷允恭在,其他宰执的文书能不能送到太后面前,什么时候送到太后面前,其实仍旧是被丁谓控制的。

  这一点,想必任中正和钱惟演,也都已经有所察觉了。

  赵祯看著底下假笑的两人,眼中闪过一丝明悟。

  怪不得丁谓如此霸道的人,在这件事情上,却和王曾争执了这么久,最终要求得刘娥的支持,才能取胜。

  归根究底,是这一次,他触碰到了其他宰执的利益。

  所以,哪怕是与他一党的任中正和钱惟演,也是出工不出力,这才闹了这么久……

  这次早朝结束的很快。

  所有人心里都清楚,如今实际掌政的是皇太后。

  因此,原本应该是议政场合的日朝,也就变成了训政的形式……基本都是覆奏一些已经确定下来的事务。

  其中的重头戏,除了宣读了皇太后的手书之外,便是依照惯例,因新君登基,对诸辅臣的赏赐褒奖环节。

  其中,首相丁谓加司徒,宰相冯拯加司空,枢密使曹利用加左仆射,三人并加侍中。

  除此之外,依照惯例,由首相丁谓兼任山陵使,总领大行皇帝丧仪诸事,其余的执政大臣们,本官也各自晋级,得了加赏。

  于是,最终在一片和气当中,赵祯登基之后的第一次早朝,就这么落下了帷幕……

第9章 吃螃蟹

  大宋的官家不好做,一个没有实权的小官家,就更不好做。

  随著政务处理流程最终确定下来,朝堂的运行也逐渐走上了正轨。

  又或者说,其实一切和原来也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

  作为一个未成年的皇帝,朝政由皇太后处分,并不需要赵祯操心,他也操不上心。

  但这并不意味著,赵祯的日子会很闲。

  相反,他每天的日程被排的很满。

  虽然只是仪式性的,但是,每逢单日,他依旧要早起坐殿,参与全程只能当木头人的早朝。

  除此之外,每个时代的孩子,也自然都逃不过上课的命运……

  官家也一样!

  逢到双日或者百官休沐的时候,赵祯不必坐殿,便要参加经筵讲读。

  内容包括儒家经典,历朝的史书,典章制度,以及作为政务训练,被刘娥挑选过之后送来的,批复过后的札子。

  经筵讲读从早到晚,讲授的老师会换人,但是,学生却只有赵祯一个。

  所以,反而是单日的时候,赵祯要相对轻松一些。

  一般来说,早朝结束之后,如果时间还早,他便要回到崇徽殿,在刘娥的照看下完成经筵上留下的课业。

  同时,在偶尔刘娥对某些奏札犹豫不决,需要召见宰执商议的时候,陪著刘娥继续去当木头人。

  如果早朝的时间较长,结束的晚,那么,他偶尔可以到杨太妃的慈德殿中,用午膳加上小憩。

  但过了午间之后,依旧要回到崇徽殿,老老实实的写作业。

  春日渐暖,皇城边的柳枝开始抽芽,一片嫩绿当中,透著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下了早朝,赵祯坐在肩舆上,揉了揉自己有些酸痛的肩膀,眉头却微微皱了起来。

  皇帝的生活,比他想像当中的要枯燥繁忙的多,尤其是早朝,累人的很。

  虽然说,对于经历过现代高强度学校教育的赵祯来说,现如今的生活,不论是每日学习的时长,还是输入的信息量,都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

  但是,他还是觉得有些不对劲儿。

  经筵也就罢了,每个时代的老师都喜欢拖堂,他已经习惯了。

  但是早朝这种仪式性的活动,时间竟然也越来越长。

  如果真的在商议政务也就罢了。

  可问题就在于,真正要紧的政务,政事堂会直接送到刘娥那去,根本不会拿到早朝上来。

  要知道,作为皇帝和朝臣日常会见的场合,赵祯这个新官家,必须要始终保持著端正的仪态。

  他现在的这具身体,说到底还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人。

  每日清晨,他能够按时从床上爬起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可偏偏上个早朝,还必须板板正正的直著腰,挺胸抬头听底下的大臣絮叨。

  时间要是不长也就罢了,可近段时间以来,早朝往往一坐就是一两个时辰。

  偶尔要是松懈一下,或者打个瞌睡,他就会被底下的大臣立刻指出来。

  这哪是在坐朝,分明就是在上刑!

首节 上一节 9/1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家父朱元璋,我还努力个啥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