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从大明王朝开始横推诸天

从大明王朝开始横推诸天 第265节

  厉若海深以为然地点点头。

  “若非如此,九如祖师也不能以一己之力,压尽慈航静斋、净念禅宗这两大佛门圣地,成为当年的佛门第一人。”

  徐行虽然在上一个世界中,就通过乔峰、段誉等人的遭遇,明白在这种融合世界中,那些自己熟知的人物,也会别有际遇。

  可听厉若海提到九如的经历,他还是忍不住好奇,问道:

  “九如还和他们打过交道?”

  厉若海点了点头,自然而然地说出来一段武林中流传甚广的公案:

  “昔日九如祖师得了禅宗真传,指天画地,吼啸十方,乃是有名的狂僧,惹得中原佛门两大圣地,净念禅宗、慈航静斋不快,要除他僧籍。

  九如祖师知晓此事,便亲上位于洛阳的净念禅宗,与那一代的禅主,以及慈航静斋的斋主讲法论武。

  纵然是净念禅宗威震武林的‘无念禅功’以及斋主名动天下的‘慈航剑典’,也难以撼动九如祖师的金刚法身,更无法抵挡他的龙象大力。

  九如祖师以一敌二,大占上风之余,还一边呵佛骂祖,一边将遍布净念禅宗的五百罗汉雕塑,三世诸佛铜像,毁了个干干净净,最后留下‘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偈子,长笑远去。”

  此战之后,净念禅宗上下颜面无光,此后又遭了天变波及,索性自洛阳搬迁,到青海重新立派。”

  听完这个故事,徐行也有些讶异。

  虽然在原著中,净念禅宗的确有过搬迁,却不曾想,在此界,竟然还有这样一番渊源。

  不过,稍愣了下后,徐行只觉九如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快意非常,不由得抚掌大笑:

  “吞吐天地,恣意纵横,好个九如和尚。”

  说完,他又摇了摇头,有些遗憾。

  徐行前世读小说时,就颇为不忿慈航静斋这群道貌岸然的妖尼姑,知道自己来到这个应该混杂了黄系世界观的综武世界后,也准备收拾她们一顿。

  却没曾想,这个成就已让九如捷足先。

  可惜,实在是可惜了。

  不过也无所谓,有老和尚珠玉在前,等学了“大金刚神力”,打着金刚传人的名号,再去拜山,不是更好?

  就在徐行心中盘算之时,厉若海的脸色却有些古怪。

  按这位小弟方才对里赤媚了如指掌的表现来看,他绝不是那种避世不出的高手。

  可为何,他竟然连这段武林中流传甚广的公案,都不知道?

  徐行虽然察觉到厉若海的心绪起伏,却也没说什么,因为他明白,这位姑娘虽然看似清冷傲岸,实则情感丰富,只不过是颇为内敛罢了。

  如今她想到哪里去,谁也弄不明白。

  徐行只是抬起头,看着那一面厚重宽大的照影壁,目中神思飞扬。

  当日他与天绝在少林寺中一战,老和尚挣脱六道轮回大阵的束缚后,就曾凭借自己深湛至极的武学修为,造成了类似“达摩留影”的奇景,令少林寺众僧无不叹服。

  天绝日后在少林寺厉行改革、整顿风气时,之所以能如此顺利,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这上溯达摩祖师的神异表现。

  可如今,渊头陀这道投影,却和内力、真气等一切实质性的能量都没有关系,只是一股纯粹精神。

  究其本质,就如徐行曾经在“九空无界”见到的历史投影。

  只不过,历史烙印能够长存,是得益于“九空无界”这个奇特界域的特性。

  而渊头陀的留影,时隔数十年后,仍能如此清晰,则要归功于他那醇厚至极的禅法修为。

  其次,则是因为这一面奇特的晶石玉璧。

  想来,蒙赤行也是不愿“大金刚神力”于世间失传,才会特意用精神奇能,制造出玉璧,承载渊头陀最后的神意。

  这位魔宗的气度和胸怀,果然不凡。

  徐行又看了看这面玉璧,一拍后脑,带着灿然金光的神魂从囟门飘荡而出,学着那璧中老僧的模样,闭目盘坐。

  厉若海和徐行虽然相处时间不长,可在两次并肩作战后,已培养出来相当程度的默契。

  见徐行已神魂出窍,开始参悟“大金刚神力”的奥秘,她也来到肉身旁,将枪插在地上,再次打量起蒙赤行留下来的奇景。

  厉若海年纪虽小,对自己的武学道路却颇有规划,从她主动提出,要上东岛求取无相神针一事,便可见出些端倪。

  “大金刚神力”虽是直指破碎虚空的当世第一流绝学,却并不符合她的性情。

  相较之下,还是蒙赤行的道路更具参考价值。

  因此,纵然知道眼前有一份当世罕有的神功绝学,厉若海仍是按捺住性子,先从蒙赤行遗留下的石壁入手。

  就这样,一大一小的两条身影,便在谷中肩并肩地盘膝而坐,探寻各自的武道前路。

  徐行神魂出窍,脱离肉身束缚后,不仅对天地元气的感应陡增,感悟武道意志的效率亦大为增加。

  他和渊头陀只一对视,心中便涌现出诸多感悟,那正是“大金刚神力”的基础,“三十二身相”,对此,徐行亦是极为熟悉。

  其实,他所经历的这三个世界,虽然各有武学体系,但是亦有源流相通之处。

  就比如说,四密尊者所展现的“胎藏界曼陀罗”,和徐行所学的“大日如来加持神变”,都是来自于藏密经典,根本法理相通。

  所以,徐行才能用自己的大日如来真意,如此轻易地破了四密尊者的坛城场域,并且掠夺走四密尊者的半数修为。

  而“大金刚神力”的三十二身相,也与徐行以往所学相合。

  不过那并非是来自北宋世界的武学,而是大明世界的佛门炼身法。

  当日徐行在南少林,就曾见识过转轮王的那近乎三十二相具足的佛身。

  等到他自己成就不坏体魄后,更是齐聚了佛身三十二相,甚至到了一种“即身成佛,法身无漏”的圆满境地。

  “大金刚神力”的三十二相,虽然不是一种炼身成就,而是一种极其奇异的攻击手段,亦或者说应用真气的法门,但徐行相互对照之下,仍是参悟得极其迅速。

  在原著中,“大金刚神力”的修行,亦是遵循佛理。

  “三十二相”的修行,只是为了令修行者领悟“三十二相,即是非相”的道理,从而凝聚独属于自己的“本相”,也即是此界武道所说的“空境”。

  此界武者为了破碎虚空的无上大道,踏上“空境”之路,其实正是为了从变中求不变,将自身的存在先从天地元气中固定下来,再求独立之法。

  九如的“大金刚神力”虽然也体现出这种特点,但其中亦存在相当的不同。

  寻常武者的“空境场域”虽然会因个人的修为不同,呈现出诸多差异。

  但修行的若是“天魔策”、“慈航剑典”、“长生诀”、“周流六虚功”等直指破碎的绝学,形成“空境场域”便会大同小异,差别不会太大。

  如果将破碎虚空比喻成渡河,那天地元气就是横亘于两岸之中的浩荡洪流。

  寻常武者想要抵达彼岸,就需要搭建一艘“舟筏”,也即是“空境场域”。

  而这些绝学本身,就象征着一艘又一艘已经成功渡河的“舟筏”,虽不能说是绝对的康庄大道,但也绝对算是弥足珍贵的指引,甚至形成了定式形制。

  后来者也只需要在这些“舟筏”的形制定式上,稍作修改便可,完全无必要去从无到有地设计一种全新的“舟筏”。

  可“大金刚神力”不同,这门武功传至如今,虽只三代人,可三人却练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本相”。

  “空境场域”的最终目的,便是为了破碎虚空,最注重的便是坚固和不变。

  这也是为何四密尊者的法界结构如此严谨,就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承受来自外部天地的冲击。

  但“大金刚神力”的精髓不是“不变”和“坚固”,而恰恰是“变相”本身。

  也即是说,九如采取了一种模块化的设计,留下了三十二块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部件,为后来人提供了足够的自由度。

  根据金刚经所说,所谓佛陀三十二相,本就是佛陀外相在众生眼中所出现的示现,关于三十二相的论述,在诸多经典中,也非是统一。

  其实三十二相,并没有其固定的象征,而是根据彼时印度世人所推崇的三十二种最殊胜,最不可思议的三十二重外相显现。

  佛陀依此宣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告诉众生依靠佛陀所示现的外相,去定义佛的本真并不可取。

  所谓的三十二相,不过是佛陀为了令众生依止善道而展现给世人所需要的转轮王相。

  当然,如果只有造船的部件,“大金刚神力”自然不足以与其他那些已成定式的神功绝学相提并论。

  在九如看来,天地元气本就是一种变化万千的存在。

  更何况,这条河道中还有众多同行者在一并争渡,水流形式便更是错综复杂。

  若是一味追求定式,或许在某一个时期,的确能够破碎,但一旦天地大变,“河流”改道,这些成功经验,只怕反倒会成为后来者的阻碍。

  所以,九如真正想要培养的,乃是后来人观察“水势”,也即是见风使舵的能力。

  若用佛门譬喻,便是金刚本性。

  诸佛菩萨在六道中随念感应,化身亿万,变化无穷,于诸众生前现种种相,无不是这力量的体现。

  若用藏地密宗的说法来解释,此时的“金刚”二字,便不是譬喻自体坚固,不为外物所坏,而是譬喻如来内证之智德,其用锐利,能摧破惑障以证实相之理。

  只有金刚之性,才能真正达到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诸相非相之境。

  也唯有身具如此本性,才能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观种种相,以他人心目中最殊胜最微妙的相貌来反改自身,最后照见本相。

  若是没有明悟本性,凝聚金刚心,定会迷失在无穷众生的变相中,失了自身灵明,最终化作天魔外道,变化不定。

  真正明悟大金刚神力的真意后,饶是以徐行的定境修为,也不由得喜上眉梢。

  这其中所述的道理,和他的“真形法体”之道,可谓是不谋而合,本质上都是以精神意志为基础,去催发出种种不可思议的变化。

  其实,按照九如的设想,照见自身我相,得成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后,变相神力将不再拘泥于众生心中固有之形象,可以变化为种种根据众生相改进的不可思议外相。

  只不过,此界中人为求“破碎虚空”,一旦巩固“本相”,结成“空境场域”后,虽然明白因惧怕改易场域结构,便难以随心所欲的“变相”,只怕有有“失我”之灾。

  所以,他即便窥到了这般境界,仍是难以将之付诸实践,只是记录下了自己的设想,等到未来天地环境大变之时,后来人或可一试。

  除去这个还略有可行性的猜想后,九如也留下来一个堪称狂想的假设。

  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层,达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境地,变相之力便不再拘泥于人世的显相。

  甚至可以做到随念化身,他人想要达成如何成就,便可以在其身前出现何等成就,以此说法。

  徐行看中的,正是这两种横绝古今的成就。

  毕竟,他本就是天外来客,又有昊天镜在手,若要离开此界,亦不需要走“破碎虚空”的正统路子,根本没有九如的顾虑。

  而徐行修成如此境界的底气,则是来源于他那千锤百炼,已然近乎天地灵物的肉身。

  一般来说,按照此界武道的常理,本相既定,便难以改易,因为本相乃是肉身、精神、真气三者经过多次磨合后,才混溶一体的产物,改变哪一个,都有可能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

  但在徐行看来,真正导致本相不可改的最重要因素,乃是作为存世之基的肉身。

  真气乃是能量,本就具有千变万化的特质,虚无缥缈的精神则更不用说,只有物质存在的肉身,难以轻易变化。

  并且,此界武者的肉身,早在练成空境之前,就曾熔炼了颇多罡煞之气。

  如此举动,虽令他们的体魄更为坚固,却也让他们难以如温系武者一般,将血肉化成灵力,散则化气、聚则凝形。

  这也是为何,空境宗师展开场域之时,都是以肉身为中心支柱,可徐行的肉身,却与此界的任何一个武者,都不尽相同。

首节 上一节 265/2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一分钟一两银,殖民全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