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后宫,朱元璋傻眼了 第221节
元朝时期从高到低是蒙古、色母、北人、南人,印度延续这样的制度已经几千年了,对于那里的人来说,只要能打败他们,无论你是谁,都能成为他们的统领者。”
杨晨依稀记得,印度曾经在大明洪武年到永乐年这一段时间里面曾经被蒙古人统治过。
实际上,蒙古对印度的入侵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只是恰好在北元被灭之后,蒙古才有精力全力入侵印度。
巴卑尔在1526年的帕尼帕特战役中击败德里苏丹国的军队后,占领了德里,并自称为“印度斯坦的皇帝”,标志着莫卧儿王朝的建立。
莫卧儿王朝意为“蒙古人的帝国”,巴卑尔的血统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
蒙古人统治印度时间也是以几百年作为界限,而后遭遇工业革命后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入侵,自此印度人才摆脱蒙古人的噩梦。
一个成吉思汗旁系后裔的蒙古人都能击败统一印度这么长时间,大明作为击败北元主力的王国难道还不能入侵一个小小的印度?杨晨怎么想都想不到印度有何手段可以抵挡大明的入侵。
这不是他托大,也不是看不起印度,而是因为印度这个国家太复杂了,谁能想到一个王国居然会被唐朝使臣借助其他国家的兵力直接击败了。
世上能出现类似的情况那可是相当罕见。
“这世上当真有这么没有骨气的国家?”朱元璋眯缝着眼睛有些不可置信的看向杨晨。
中原虽然没少被异族入侵过,民间却也没少发动起义,自从陈胜吴广起义跟黄巢的出现在华夏这片土地上,无论你是谁当皇帝,甭管你是汉族还是异族,只要百姓过得不开心,就五个字。
“起义!造反!杀!”
杨晨沉吟些许时间,随后说道:
“印度这个地方之所以如此,还需要追究到很久很久以前,当时的天竺生活一群本土居民,他们名为达罗毗荼人,皮肤黝黑,个子矮小。
在面对第一支入侵他们的敌人民族,雅利安人的征服,毫无疑问,前者败了。
为了能以少数力量统治大多数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将这群人驱赶到南方,同时扶持一部分达罗毗荼人成为他们的信徒,建立种姓制度,从高到低是婆罗门他们主要掌握祭祀跟宗教,刹帝利由战士跟统治者领导人担任,商人农民则是吠舍,基层百姓则是首陀罗,还有一种最低级称之为同等奴隶的达利特。
雅利安人奠定了印度的现在文明,后续第二个统治天竺的则是古波斯人,他们统治天竺过程发现使用这个种姓制度方法十分方便。
底层不仅对他们的统治毕恭毕敬,还一点反抗的认识都没有,于是古波斯人就顺应这个方法统治印度许久。
第三个则是西方世界一位大帝。”
“大帝?咱怎么没听说过?”朱元璋作为强者自然是有想要看看这世界上还有谁跟他一样。
高手总是孤寂的。
“杨兄,敢问这位大帝是?”朱标听懂自己父亲的意思,开口就往下询问。
杨晨心领神会,往细致方向说道:
“这位大帝的名字叫做亚历山大大帝,他凭借马其顿方阵在在欧洲打遍无敌手,随后从欧洲大陆进行东征,利用先进的武器跟技术击败了当时还处于温柔乡的天竺古波斯人。
他是华夏战国时期的欧洲国王,据说他当时已经派兵进入到华夏地区,只是后来被战国各方枭雄给轻而易举的击败了。
而后掉头去了印度。”
得知亚历山大居然是战国时期的人物,老朱眼眸出现一丝失望的神色。
“咱还以为他是什么本领高强的人物,才敢自称大帝,没想到居然是一个连战国纷争都插不进去的小国。
如此看来,这印度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连此等军队都打不过,于大明而言,威胁几乎可以说没有。”
通过简单判断,老朱很快就清楚印度这个地方的战斗力到底如何。
杨晨则是没停下来,而是继续往下说。
“第四个统治印度的是大月氏,大月氏被匈奴好击败后,从北方绕着地形图甩开匈奴,结果迷路到这个地方建立霜贵帝国。
当时的匈奴已经是汉朝的手下败家,所以.你们应该知道这印度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了吧?”
听完杨晨的叙述跟自己父亲的评价,朱棡发现这个印度真是一言难尽!
“难怪王玄策能在唐朝时期借助吐蕃兵力一人灭一国,就这个地方,被异族多次侵略,从没有本地土著进行反抗推翻异族统治,都是依靠另外一支异族来进行推翻王朝,谁来了都能当亲爹,真是白瞎了这么好的地方,拥有巨大平原跟水系发达的河流。
父皇!儿臣请愿父皇让儿臣率领晋三卫进行西征,儿臣发誓,一定会将此宝地归纳到大明领土范围,壮我大明国威!如果不能将此地拿下,丢给那一群奴隶般的印度人处理只会是暴殄天物!”
几天下来,朱棡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是越来越多,美洲大陆,吕宋群岛,现在又出现一个天竺。
一时间他居然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出选择,恨不得能拥有分身手段,兵分三路,全部都拿下。
他就不相信,当哥哥的,还能给自己弟弟给抢了风头?
就在朱元璋想要提醒这个儿子不要激动的时候,杨晨在此时忽然开口说道:
“要是晋王殿下能前往天竺,顺道还能从大明前往吕宋过程带回来一些好东西。”
朱标脸上疑惑问道:
“喔?吕宋南洋上还有什么好东西?”
杨晨的脸上绽放出温暖的笑容,没有丝毫犹豫,爽快地回答道:
“鸟粪堆积而成的岛屿。”
为了防止众人听不懂,他解释的更为详细。
“大明从泉州港出发到吕宋群岛过程,会遭遇一些隔着几十米之外就臭死人的岛屿,造成这个麻烦事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在海域上个别鸟类会在小岛上排泄,这些粪便堆积小石头慢慢形成拳头大小乃至巨石一般的粪石。”
老朱满脸皱纹,茫然问道:
“我说你小子,不会是想要让咱大明水师到南阳去找寻这些海鸟的粪便吧?这玩意有啥用?你小子莫非是在戏弄咱?”
杨晨摆手示意:
“哎!陛下可别乱说,我没有戏弄你的意思。”
他转头又看向朱标问道:
“不知道太子可否记得我跟你说过,化肥有几种?”
回想这番话,朱标立马回答说道:
“你跟我说过,大致能分为钾肥、氮肥、氨肥、磷肥,还有各种复合肥、有机肥、生物肥,每一种化肥作用都不同,无论如何,这些化肥都对粮食农作物有十分好的效果,施加一点,就能让粮食多生产一些。”
关于化肥的作用,杨晨已经全部教给朱雄英,朱雄英还跟马皇后一起尝试利用化肥亲手种植了一些果蔬。
正如杨晨描写书本内容一样,每一种化肥的功效各不相同,但毫无疑问,有了化肥的帮助,粮食能生产的更加多。
“辽阔海域上,那些捕猎飞鱼当做食物的鸟儿总会找寻一些孤岛作为落脚点,为了交配繁衍后代同时也是进行排泄,随着时间流逝,几百年上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功夫,这些鸟粪就会堆积在南海万里石塘的一些海岛上形成鸟粪岛屿。
鸟粪岛屿上,除了粪便之外,还有很多来不及消化的鱼骨跟一些寿终正寝的海鸟,尸体混合各种东西堆积到一起,日积月累之下,使得岛屿上所有东西都充满了磷、氨、氮等等物质,这些物质到最后自然是形成功能复杂的天然有机肥跟混合肥。”
杨晨双手背负身后,气定神闲道:
“这些化肥可比我使用土法炼焦的法子提炼出来的化肥好用太多了,只要舍得下本钱,用空船出发前往挖掘装满运回大明,那就是一笔几乎没有成本的买卖。
大明其实不缺种植粮食的地方,这些化肥运回来,稍微处理一些,就能以一个合适的价格售卖出。
这些钱就摆在岛屿上,愿不愿意捡起来,那就看陛下的意愿了。
要是我估计没有错误,光是群岛上的化肥就足够大明使用上百年。”
尸体骸骨跟粪便等充满有机物跟细菌的东西混合在一起,经过发酵,内部蕴含的磷就会释放出来。
实际上,英法等欧洲国家在使用工业革命技术进行提炼化肥之前,都是使用这样的农家肥作为化肥原材料。
便宜提纯步骤又简单,省时省力,没人不会愿意这样做。
只不过跟欧洲前往瑙鲁等群岛开挖粪便不一样,杨晨提议从这些南海找寻,效果也是大差不大差。
第153章 人造温室
朱元璋闻言,了解鸟粪岛屿的作用居然这么大,眼眸顿时忍不住迸发出惊人的亮光。
目前已经知道鸟粪岛屿就在大明海域范围内,他根本就不担心找不到这一块地方,南海确实有很多群岛,可他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加之宋朝时期跟元朝时期,中原可是有不少航海家,肯花费一些功夫,找寻当年的航海家,就能找到航海日志的图纸,找到鸟粪岛对于老朱来说,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一本万利的生意,粪便作为化肥能对植物形成怎样的功效老朱最为清楚,眼下杨晨亲口说这些化肥只要拉运到大明,就能利用技术进一步提升它的肥力功效,使得粪便拥有比肩土法炼焦出现的化肥。
在朱元璋看来,这简直就是天赐之物!
“杨尚书,你说大明出动一半的水师,能不能把这几座海鸟粪便岛屿给大明全部都给搬运回来?”
杨思义统筹全国上下许多人跟事,工部、兵部、都督府有多少人有多少船只他知道的一清二楚,船坞建设也是从户部拿钱,他当然有过调查。
“陛下,这是不是能搬运回来的问题。”杨思义稍微想了想,在自己内心打一个大概的算盘这才敢回答。
“按照杨御史的意思来看,鸟粪岛屿是经过了最少上千年,乃至万年的时间积攒下来,足够大明使用最少百年。
这不是几十年的事情而是百年,也就是说,这完全能让咱们用到子孙后辈的时代,想要一次性搬运几座岛屿的鸟粪自然是完全可能,想要全部都搬回来,那实在是老臣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老朱没有生气,反而一愣,好像正如杨思义说的一样,自己有些冒进了,以百年作为最少的时间界限。
怎么可能会让大明一次性给搬运回来。
作为大明第二号话事人,朱标倒是显得在认真思考,应该怎么样把这件事利益最大化,坐在监国这个位置上,他很清楚粮食增产对于民间百姓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父皇,这些鸟粪岛势必要尽可能快的回收到中原陆地上进行分配,我提议,抽调出大明水师一部分人,加上海域周围生活的百姓,让他们自发性的随大明水师一同前往南海搜寻鸟粪岛,尽可能快的把鸟粪全部收拢,而后再进行分封赏赐。
若是鸟粪岛屿实在多,儿臣认为,特殊情况能够特殊办理,让拥有船只的商号一同前往参与挖掘,无论如何,必须要让大明掌握这些化肥,提高粮食产量才是至关重要的大事,此事极为重要,容不得马虎。”
军、民、商合作三方联手,恐怕也就只有朱标这个跟杨晨接触过现代思想的古人才能想出来。
别说老朱了,就连杨晨也对他的这个决定表示很赞。
台上,朱元璋点了点头,肯定这个提议。
自从元朝在日本吃亏后,那些北元皇帝就不太敢让自己的勇士上海打仗,南海名义上是属于中原王朝,实际上却无人监管,加上朝廷没有正式组建过船只环视南海,导致官方对这地方的了解恐怕还不如那些民间探险者。
鸟粪岛屿自然就不得被朝廷熟悉方位,想要搬运回本体,势必花费一大笔时间钱财找到位置,确定位置,派人驻扎,然后才允许大部分前往出发。
当前情况,大明水师的船其实不算太多,真要全部抽调出去,外出打鱼的百姓可就没有安全保障了,毕竟水匪海盗也不少。
成千上百条船只外出,加上随船人员的花费,在没卖出去化肥之前,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
“标儿说的有道理,杨尚书认为如何?”朱元璋看向杨思义问道。
“老臣认为尚可尝试尝试,当务之急是找到这些鸟粪岛,而后才是如何搬运回来,毕竟此等宝贝,掌控在朝廷手上才是最好的结果。”杨思义捻须皱眉接着往下说道:
“至于怎么找到,漫无目的地的找是决计不可能的,此举不但耗费人力财力,还会碰到一些灾害危险,稍有不慎就是船毁人亡,辽阔海域上,船翻了无异于提前知道自己会死,这比死还要痛苦数倍。”
老朱很少出海,上一次他出海还是在到南下泉州等地区看望水师,对海域上的了解,他跟元朝皇帝几乎没有区别。
“的确,不能劳民伤财,也不能让水师失礼,那应当有何办法能解决?
标儿,你如何看?”
朱标眉头紧锁,最后直接看向杨晨。
“杨兄,你见识多广,不妨说说看如何?”
杨晨眼珠子在眼眶转了一圈,随后答道:
上一篇:三国:开局盘点十大名场面
下一篇:亮剑:我有随机情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