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元春封妃,新郎朱元璋 第135节
虽说暂时不至于吵架,但韩宜可觉得浑身不舒服。
之前找老朱死谏,伴随着雒佥等人的当众背刺,他已经对这个人以及相关群体,彻底失去了信心。
所以如今与这种人同朝议事,简直是有股耻辱之感,所以他是希望赶紧和朱允炆交谈完毕,就可以散去了。
“不知晓少帝将我等找来,所为何事?”
韩宜可绷不住了,索性问个明白。
朱允炆早就将要说的话想好了,含笑点了点头:“此事还是要从太上皇搞军国化开始说起。”
“军国化已经全面推动,相信各位都明白其内容了。”
他看起来对这个事情很有兴趣。
“既然我皇爷爷要搞军国化,那我这个当皇太孙的肯定要支持到底。”
“不过。”朱允炆忽然顿了顿,叹道:“不过,很多居心叵测的人,大量的涌入进来。”
“我皇爷爷年纪大了,毕竟有照顾不到的时候,所以朕是想为他老人家分忧,严格把把关。”
“这也是当孙儿的一点点心意。”
朱允炆给了众御史聚集的理由,他也没隐瞒自己的意图。
“所以各位御史大人,接下来,我看还是先将目光放在军国体制本身吧。”
“至于这些个女兵,短期内肯定不会有头绪。”
“如果说因为过于关注这些女兵,耽误了军国体制落实,造成许多小人掌了权。”
“各位御史又于心何忍呢?”
这话引起了韩宜可和雒佥等人的思索。
显然,朱允炆现在日子过的压抑,没什么自主权,这些都是事实。
但总的来说,这都是老朱家的家事,他们做臣子的有什么资格去管?
并隐隐约约感受到,朱允炆对老朱选择的不满味道。
这是想干嘛?
饶是韩宜可方才已经率众搞出了一场大戏,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别看抨击女兵,他们好像有着无限战斗力。
可要让他们去抨击军国体制,这可是真就做不到!
毕竟老朱就是一个行伍头子,心血来潮搞出点军事发明创造,这个并不足为奇。
他们并非行伍出身,对此也没什么见识,虽说处于质疑而上奏过几次。
但终究只能是规劝而不能够强迫。
到底什么能上谏,能抨击,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着一杆秤。
那条危险底线,大多数御史也是从未去碰触过的。
无论韩宜可还是雒佥,都隐约感受到,朱允炆似乎有点小心思啊。
这扶持羽翼四个大字,就差写在脸上了。
朱允炆显然是非常清楚众人的真实小心思的,故而此刻也是将话说的更为明白了些。
“希望在军国体制下的掌权者,能够更多从朕这边选出,以保证忠诚度!”
第149章 举荐
朱允炆儒雅的外表下,隐藏着的却是精明和干练。
对于治国,他有着独到的见解,并已经酝酿了多年。
‘皇爷爷行,难道我不行?何况他早落伍了!’
当这样的想法出现的那一刻开始,就好像洪水猛兽般,一发不可收拾!
原本期待着老朱驾崩后,就可以将这酝酿多年的计划付诸于现实。
以和天下苍生、满朝臣工去证明,自己的治国理政能力,全然不弱于老朱!
甚至在这样的治国情况下,还能够更胜从前!
但现在这一切都伴随老朱的诸多诡异举动,正变的越发缥缈不实际了。
如今面对越来越残酷的现实,他不得不多动动脑子,以采取些必要的行动了。
而这一点,自然也是获得了不少文官的支持。
使得他坚信,如果执着于完成这些计划,必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满含着希望的朝着韩宜可看去。
韩宜可老奸巨猾,这几十年的官场经验可不是白混的。
虽说察觉到朱允炆的小心思,却并未点破,满脸装糊涂的样子:“少帝陛下所说,臣等懂得。”
“然则选拔贤良人才,必要有所实力。”
“这恐怕很难只从少帝陛下这边选拔吧?”
韩宜可的话,有些抗拒的味道,这使得附近不少看热闹的文官,纷纷有些不爽。
“尽量就是。”朱允炆看起来还是很和煦的。
韩宜可做人比较圆滑,并未出现冷场的情况:“既然如此,那么少帝陛下可有什么人才推荐?”
“当今六部和五军都督府,全都是处于人才严重紧缺的状态。”
朱允炆等的就是这话,如今也不客气,当即是作了推荐。
“要说这些人才,御史大人虽说未必能够都见过,却必是有所耳闻。”
他的脸上布满了赏识神色,似乎对这些人才,有着格外的好印象。
“这第一位名叫做孔讷,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有着济世经纶的本领。”
“而除了才学外,更是孔圣第五十七代后人,可以说是家学正统至极。”
紧接着朱允炆又开始介绍这第二位人才。
“刘士鄂,曾被太上皇钦点为探花郎,自从外放以来,可以说是兢兢业业,履立奇功。”
“这第三位叫做齐泰。”朱允炆笑了笑:“当年谨身殿被雷击中,皇爷爷在满朝文武之中挑选九年无过错之人,同去祖庙祭拜。”
“这位齐大人就是其一。”
“不得不说,此人除了品德绝对过硬外,才能亦是出众,这几年来可是没少给朕出谋划策啊。”
朱允炆顿了顿,再道:“第四位叫做方孝孺,曾在蜀王府任长史,才学没的说。”
“第五位叫做陶祖茂。这个人,各位或许并不熟悉,但其令尊陶成道,却可以说是一代奇人。”
提起这个人,他看起来就多少是有些感叹:“为了研发火器,老先生竟然以身犯险,一飞冲天。”
“最终是在爆炸中牺牲掉了,可以说是为我大明的火器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位陶祖茂就是陶成道老先生的长子,不单单才识过人,更是继承了乃父天资,在火器研发上有极高的才华。”
说完了前五个,待得到了第六个,朱允炆很明显是变的正式了一些:“这第六位叫做黄子澄。”
“话不多说,朕就一句评价,治世之能臣!”
韩宜可苍老的脸上拂过些许的思索,他可是个精明人,对于那些冒头的年轻官员,还是颇多关注的。
要说朱允炆提起的这些,的确是有些才华,但和朝中真正的人才比起来,自然还是有所差距。
何况即便是那些有才华之人,也未获得他们的推荐,更何况这些更差的?
其它御史但凡是知晓这些人的,几乎无不是都皱了皱眉头。
少帝的宽仁的确是让他们感觉到快慰,可治国理政不是儿戏,尤其是选拔人才这一块。
倘若是标准降低了,就必会造成朽木为官的现象,这对国家来说将造成极大的损害。
感觉少帝在选贤任能这一块,似乎有点稚嫩啊。
但显然朱允炆的谈兴还并未消去,再度的一口气介绍了不少的人才。
“至于梁中玉、蔡运、王资、杨应能、廖平、宋琮、金焦、刘仲等人,全都是可用之才。”
说这些话的时候,朱允炆着重提起了一件事:“为了给更多底层人才机会。”
“朕决定破例提拔一些人才,无论其是否有功名在身,甚至无论是男是女,都可以为国效力,以尽其才。”
朱允炆笑了笑:“比如朕最近物色了一个叫做薛宝钗的女子,她的祖上乃是紫薇舍人,传到了这一代,其家以经营皇商生意为业。如今其长兄已亡故了,偌大家业竟落得个无人继承之境。”
“朕于心不忍,故而想要启用。一来是顺应皇爷爷的号召,给这普天下的女子们一个机会。再者也是看在这位薛姑娘才华出众上。”
“类似的事,以后还会增加。”
“反正只要是对这大明有利,真都是可以破格提拔的。”
他的目光在众多御史脸庞拂过,又着重的扫了扫韩宜可。
“御史大人意下如何?”
韩宜可听他絮叨了半天,早不耐烦了。
尤其还提起了女人这事,更有股被触碰到逆鳞之感。
只不过是因为对方作为少帝,不得不给些脸面,讲究下君臣关系罢了。
“都是人才。”
“不过选贤任能,这事可是关乎国本,需要谨慎再三方可以酌定。”
苍老的脑袋摇了摇。
“故而老臣以为,此事还需要从长计议。”
突然朝着朱允炆拱了拱手:“都察院那边还有许多公务要忙。”
“臣等便是先退下了!”
朱允炆看了看,发现叶希贤、董镛、范从文等人也都是纷纷的行礼,表示要退去。
上一篇:大明:职业随机刷新,从屠夫开始
下一篇:明末:海上崛起,重建铁血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