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袁术 第151节
对付他们,只能用最简单的方法,只能用手中刀将他们全部铲除,只有将他们全部铲除了,咱们才能真正决定自己的一切,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才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全部才能都发挥出来,才不枉此生!大丈夫,岂能为阉人所制?”
袁树最后一句话算是说到了袁逢的心坎儿里,也说到了袁隗的心趴上。
过去袁逢与袁隗虽然身居高位,掌握重大权柄,但最让他们感到郁闷的就是士林名声的不佳。
因为依托宦官亲属关系而保全富贵,袁氏作为今文经学传承家族,都快成为这个高级鄙视链中的底层了,一旦有点风吹草动,任谁都能上来踩两脚,搞得堂堂袁氏毫无排面。
陈郡袁氏瞧不起,汝南袁氏的某些分支也瞧不起,甚至底下那些个大小家族也都瞧不起。
袁逢和袁隗一直都以此为耻,一直都在想方设法洗雪这种耻辱,所以才冒险接触党人,庇护党人。
而现在,扭转一切的机会就在眼前!
“兄长,洗雪袁氏耻辱的机会就在眼前,能恢复袁氏声望名誉的机会就在眼前,难道,您要选择错过吗?如果奋起一击,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坐视不理,坐看渤海王被杀,下一次的机会,就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了!”
袁逢深吸一口气,眼神闪烁不定,但最后,他还是下定了决心。
“你们说的都对,如果这次的机会错过了,下一次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甚至有没有下一次都不一定了,既然如此……那此番,就做吧!无论成功与否,都要去做!”
而后,袁逢看了看袁隗,笑了笑。
“次阳,你就别参与了,与此事最好不要有什么牵连,甚至可以告病或者外出公干,远离漩涡,万一事不成,你也能以此作为借口脱罪,就算保不住官职,好歹能保住家族,只要家族底蕴还在,就还有奋起的那一天!”
这下轮到袁隗郁闷了。
他想起此前袁逢的确是这样告诉他的,这件事情太大,不能把整个袁氏家族都给拖进来,所以袁隗应该回避,万一袁逢和袁树失败了,他这一支会承担起全部的责任,而袁隗就要承担起延续袁氏家族辉煌与血脉的重任了。
但是袁隗不想旁观,他也想参加啊!
“兄长,这件事情我不能袖手旁观,我也应该参与进来,不是吗?”
袁逢拍了拍袁隗的肩膀,摇了摇头。
“次阳,做大事很重要,延续家族也很重要,这件事情太过严重,万一失败,袁氏无辜者甚众,不应该与我们一同冒险,我可以死,但是汝南袁氏不能灭亡。”
袁隗好几次想要争论,想要再说些什么,但是看着自家兄长沉静如水的眼神,一肚子的话他又说不出来了。
他犹豫了很久,但最后还是妥协了。
他答应了,他会在大事发起之前想办法离开雒阳,避开此事,之后如果袁逢和袁树成功了,那最好,他会立刻赶回来,如果他们失败了……
他一定会竭尽全力保住袁氏家族,维护袁氏家族的利益。
这个大方向定下来之后,接下来的行动细节就更好商量了。
袁逢也就在这个时候和袁树商量起了段颎的事情。
对于段颎主动选择与袁树和解、要投效袁树,袁逢感到惊讶,但并没有太过震惊。
比起这件事情本身,袁逢更担心与凉州人的合作是否可靠,以及与凉州人的合作会给袁树带去什么难以预料的重大影响。
“此前,你收留凉州门生弟子的时候,雒阳城内已经有所非议,但因为只是门生,所以我也没有过多的干预,可段颎身份特殊,他投效你,对你的影响很大。
他的名声会影响到你的声誉,影响你的办学和之后另立宗门,更何况你也许给了他三公的回报,以他这样的状况,就算是大事成功了,他又怎么能担当三公之职呢?”
袁树摇了摇头。
“父亲,别的不说,如果不是段颎的通报,咱们能料敌于先、抢占先机,在宦官动手之前就做好准备吗?”
袁逢不说话了。
袁隗在一旁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兄长,术说得很对,如果不是段颎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咱们,咱们现在还蒙在鼓里,等打探到消息,说不定已经晚了,但现在咱们可以抢占先机,先把渤海王带过来,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袁逢想了想,无奈地点头,承认段颎的确是有用的。
但与此同时,他也保持了怀疑。
“他是不知道咱们要做什么,他要是知道了,会这样做吗?”
“所以,先不让他知道,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时候,再告诉他,逼他一起。”
袁树点头道:“时间紧迫,儿没有时间和段颎加深了解了,所以只能出此下策,但是只要能把渤海王平安带到雒阳来,大事就成功了一大半了!”
袁逢决心已定,点了点头。
“那术,你去安排渤海王的事情,顺便整顿你麾下能集结的猛士,让他们有所准备,次阳,你明面上就什么都不要做,以免引来关注,私下里,继续从袁赦那边多打探一些消息,其他的事情,都由我来安排。”
袁树和袁隗都表示赞同。
然后,他们就开始具体商议行动细节,最后决定袁逢和袁树兵分两路行动,袁逢亲自率领一支人马从开阳门进入雒阳城,然后向南宫的苍龙阙门展开进攻,争取攻入苍龙阙门,拿下南宫。
而北宫则交给袁树负责。
北宫的政治地位比南宫重要,且天子也在北宫。
之所以这样分配,是因为袁树觉得自己有军事经验,曾经带队和羌人真刀真枪的拼过,麾下勇士多有战场经验,不会怯场,而老爹袁逢没有带兵的经验。
袁逢本来觉得自己负责北宫更合适,但是袁树提到这个问题之后,他也有所顾虑。
最后,在袁隗的建议下,为了提高行动的成功率,他表示认可,将北宫交给袁树来攻克。
第174章 大的,真的要来了
兵变的细节问题商议的差不多了之后,听着老爹和袁隗正在商量如何安排袁氏族人,还是袁树第一时间想到了已经成为郎官的袁绍。
于是他向袁逢提出了疑问。
“父亲,兄长已经在雒阳了,这件事情要不要和他说一下?也让他参与进来?”
袁逢稍微愣了愣,接着皱起眉头,想了想,还是摇了摇头。
“本初从一开始就没有参与过此事,他什么都不知道,现在告诉他这些,我担心他接受不了,而且,他是你大伯那一脉唯一的继承人了。
要是为此事出了点什么意外,你大伯那一支又要出现一些波折?他还是不要参与进来了,次阳,你也记得要保护一下本初。”
袁隗点了点头。
“我知道了,本初就交给我吧。”
见袁逢和袁隗有了打算,袁树也就不反驳了。
他快速赶回了雒阳良庄,先派人去南皮县传消息,让廉达马上把渤海王一家子秘密护送到雒阳来,不要有丝毫的迟缓。
接着,他又把程立、贾诩、卢植和十三太保召集起来,让这个核心领导层先知道这件事情,让他们有个心理准备。
注意了,这不是演习!
这不是演习!
宦官已经准备要对刘悝动手了,看来这一次是非要刘悝去死不可。
老壁灯肠道里积蓄着的不是屁!
大的,真的要来了!
得到袁树的通知之后,众人在短暂的惊讶之后,纷纷激动起来了。
之前都是演习,现在可是真的了,要干仗了,要见血了,要搞大事情了!
核心领导层了解到之后,三百多人的总指挥团队也在袁树的召集下聚在了一起。
面对他们,袁树再次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
“天子虽然年幼,却没有德行,一味信任、纵容宦官,迫害良善,杀戮无辜,荼毒天下,哀鸿遍野,大汉天下岌岌可危,吾辈为挽救大汉,唯有仗剑而起,奋而向前,诛奸佞,伐无道,尊渤海王为天子,再续汉统、拨乱反正!”
袁树喊出了此次行动的核心指导思想。
诛奸佞,伐无道,再续汉统,拨乱反正。
他们要将不配成为大汉天子的伪天子罢黜,要将合适的真正的天子推上帝位,要将奸佞全部诛杀,要将清白带回人间。
在袁树的鼓动下,总指挥团队全都激动了起来,甚至是亢奋了起来。
他们一直都在等待着这一天,一直都在期待着能用性命回报袁树恩德的那一天,他们对此没有迷茫,没有恐惧。
他们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也知道袁树会和他们站在一起,一起冲锋陷阵,一起战斗到最后一刻。
他们要么全部死亡,要么大获全胜,没有第三种可能。
从这一天开始,袁树开始带领指挥团队进行战术规划。
还是那个道理,虽然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是没有计划,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袁树拿出了这些日子拜托程立和贾诩联合测绘的雒阳城平面图,上头不仅标明了各城门、街道、建筑、水道,连皇宫都被明白的标注了出来,皇宫各宫门也都明白的标注于其上。
而更有价值的是,这些地方哪里有军队驻守、哪里有重要的战略要地、军队的数量和轮换班次问题都被标注得一清二楚,整个雒阳军队的驻防、轮换、人数等等都在这张地图上一览无遗。
懂得军事的人们对此十分惊叹。
比如卢植,就非常感叹。
“有这样一幅地图,此战,已有六成胜算。”
“才六成?”
袁树笑道:“师兄,何止六成?依我看,已有八成胜算。”
“这……如果算上袁氏一族的力量,的确,八成或许都不止。”
卢植双眼放光,抚摸着这张地图:“要是宦官对此毫无察觉,此番行动甚至能有九成以上的胜算,剩下来的那一点点,就是天意了。”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人,总归是要行动起来的。”
袁树指了指程立和贾诩,笑道:“此番行动的第一功,就要属于仲德与文和,宫城之外的地图,主要是仲德测绘的,宫城以内的一切,那都是文和在负责,他们两人一同努力,完成了这幅地图,咱们啊,都要首先感谢他们。”
程立和贾诩立刻把腰杆子挺得笔直,在那么多人面前被袁树夸奖的滋味儿实在是太爽了。
而且他们也的确担得起这第一功。
有了这些重要的情报,以卢植为首的军事领导人们就有充足的条件去布置战术了。
在此基础之上,袁树把袁氏家族能够提供的重要助力都给拿了出来,一一标注出来。
“城门校尉陆纡虽然不是我们的人,但是其麾下十二门的门侯里,开阳门侯和谷门侯这两人是袁氏故吏,他们是可靠的,除了他们两人,上西门侯与雍门侯是这两人的好友,可以信任,这就是四个人。
另外还有宣平门侯,他们在这段时间里与袁司徒相处甚好,已有投效之意,也就是说,十二门的门侯,有五个已经是咱们的自己人,举事之时,可以和他们约定,打开城门,让咱们进入雒阳城。”
在地图上标注了这五个门之后,袁树进一步进行讲解。
“除此之外,在雒阳城内,执金吾袁惃是袁氏族人,可以信赖,他麾下的七百二十名持戟、缇骑都是可以信任的,他们掌控了雒阳武库,我们所不具备的装备,可以从雒阳武库里快速取得。
所以在行动的时候,我们这一路从谷门进入,先去武库拿取足够的武器装备,然后直接从朔平门攻入北宫,在北宫内将宦官诛杀,将天子控制,然后席卷两宫,将所有抵抗者诛杀,控制两宫。”
说完,袁树一拳捶在了地图上。
上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
下一篇:民国:打下东北,暴兵当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