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万历,请陛下称太子 第243节
“混账!”
暖阁内,朱翊钧沉默了好一会儿,才黑着脸怒叱一句。
然后吩咐道:“派人去坤宁宫盯着,朕要知道坤宁宫发生的所有事情!”
???
“坤宁宫?”
官衙外的阔地树荫下,叶向高听闻此消息后,唇角泛起一丝冷笑:“现在去坤宁宫,不是临时抱佛脚吗?”
“真当坤宁宫那位是傻子,现在与他结盟?”
闻此言,沈一贯也不由露出一丝冷笑。
“汝迈兄,殿下他去坤宁宫?看来他还是没有想到说服陛下的办法,只是坤宁宫就能说服陛下?何况坤宁宫愿意帮忙?”于慎行忧虑的看着坤宁宫方向,低声担忧道。
“皇后她是一国之母,母仪天下,在这种时候,就应该站出来!”赵志皋还没有说话,二人身后忽然传来声音。
二人扭头一看,发现是张位后,赵志皋苦笑。。
“迂腐老夫子!”于慎行又好气又好笑,忍不住嘲讽道。
张位倒也并不生气,与于慎行站齐后停下脚步,目光看向坤宁宫,自言自语说道:“女子,越是柔弱,却也恰恰越是刚强,皇后入宫后,恪守本分,不争不抢,不妒不嫉,当得起后宫垂范,天下女子之垂范!”
就这?
于慎行瞥了眼张位,心中没好气的再次暗骂一句迂腐!
张位说的这些确实是实实在在的,任何人都无法挑剔的。
可仅凭这些,就判断皇后会帮助燕王?
也太牵强了一些!
老夫子这种判断,完全是圣贤书读多了!
他也读圣贤书,不否认,圣贤书对人性善恶的分析是正确的。
但是对人性善恶延伸的行为推断,即便是圣人也太片面了。
那不过是圣人教化世人,希望实现的一种最为理想的,大同世界罢了。
但现实环境中,即便是良善之人,也会在利益,自身安危等等诸多客观因素下,做出不符合圣人对善恶延伸行为的推论!
于慎行扭头故意挤兑道:“老夫子,按照你的善恶推论,燕王的品性,即便他拥有两卫兵权,也是绝对不可能做出难以估量之事,你为何死死抓着燕王拥兵这一点不放呢?为什么就不能与我等齐心协力,帮助燕王,实现大明中兴?”
张位十分坚定的摇头:“这不同,皇后始终是一女子,即便出现不可预估的情况,对江山社稷的危害性也很小,但燕王不同!”
“又臭又硬!”
于慎行听的不由气而怒骂。
张位这个迂腐老夫子,幼稚的可爱,顽固迂腐的令人咬牙切齿。
???
“奴婢恭迎燕王!”
坤宁宫。
朱泺踏入宫院,站在两旁的侍女整齐微微一福,齐声问候。
朱泺都不由被这样的场面惊到了。
皇后的贴心侍女走了上来,作一请的手势:“殿下,娘娘知道殿下要来,特意在等着殿下,殿下请跟婢子来。”
“有劳了。”
朱泺跟着侍女穿廊过栋来到坤宁宫的会客殿。
他看着坐在软塌上,笑着看着他的女人时,连忙快走几步,距离尚且有三四步,不远不近的时候,朱泺单膝跪倒:“儿臣朱泺,拜见母后!”
王皇后看着,点了点头,声音平缓慈和说道:“起来吧,在母后这里,不需要如此拘礼。”
“儿臣谢母后!”
谢恩后朱泺起身,坐在侍女搬来的凳子上。
他从袖中拿出一个精致盒子,交给侍女:“母后,这是儿臣在朝 xian得到的一支高丽参,据说有千年份。”
王皇后示意让侍女收下。
然后打量着朱泺,点头欣慰说道:“不像以前一般瘦弱了,这一年多,变得母后都有些不认识了。”
朱泺抿嘴笑了笑:“军中是个锻炼人的好地方,战场厮杀,若是没有一个强壮的身体,是活不下去的。”
朱泺说的轻飘飘的,但王皇后却很清楚,吃苦也就罢了,这其中定然有很多难以想象的凶险。
“哎!”
王皇后叹了口气,歉疚道:“当初母后明知你母子的处境艰难,却很少帮忙……”
“母后之恩,儿臣都记得。”朱泺连忙再次跪到:“若非母后干涉,恐儿臣也不可能平平安安活到现在。”
记忆中,这位皇后在朱常洛年幼的时候,不时没有出手。
只是这位做的很隐蔽罢了。
他继承了朱常洛的记忆,原来的朱常洛就已经分析出,年幼时的几次遇险经历,能够化险为夷,是这位皇后在背后,不动声色的帮忙。
第218章 隐太子
“好了,我们母子就不要这么谢来谢去了。”王皇后笑着摆了摆手,吩咐道:“奶娘,让殿下看看公主。”
“也让公主认一认她皇兄。”
朱泺看着奶娘抱着襁褓中的妹妹走来,他连忙起身。
原来的朱常洛也应该有个妹妹的,不过却早夭了。
朱泺在母亲的寝宫,好几回看到一些小衣裳,他知道,那就是早夭那个,未曾谋面,嫡亲妹妹的。
咿咿呀呀……
小家伙在看到他的时候,一点儿都不认生,竟然笑了。
侍女看着一脸惊讶:“娘娘,小公主竟然笑了?”
朱泺伸手接过小家伙,戳了戳小家伙的小脸,笑着变戏法似的拿出一个拨浪鼓,摇了摇,递给奶娘。
小家伙笑的更加欢实。
“公主是知道他皇兄为她做的事情。”王皇后笑着说道,忽然好似有感而发道:“本宫希望,公主有洛儿你这么一个兄长。”
侍女听闻,震惊的看向自己主子。
看似皇兄、兄长都是一个意思。
但常年行走于宫中,侍女很明白这二者之间的区别。
皇后这是暗示燕王,要认其为子!
那么燕王就不仅仅是长子,更是嫡子!
在燕王到处树敌的现在,认嫡子,此举简直就是把坤宁宫放在火上烤!
坤宁宫也会成为四面八方,明枪暗箭的靶子!
朱泺岂能听不明白,他连忙躬身恭敬道:“母后,儿臣本就是小家伙的皇兄。”
朱泺心中感念面前这个女人,但是他不能将对方拉下水。
这摊浑水深不可测,未来之路,他有自信,但却没有必胜的把握。
哎!
尽管暗示之前,她就知道答案,还是忍不住叹了口气。
“你这孩子何苦这么固执,母后真不知该说什么……算了,算了,不说了。”王皇后清楚朱泺婉拒的原因。
话落后,王皇后又拿起摆放在案牍上的老兵报,慈和笑着询问:“是不是在宫外做事手头有些拮据了?”
“你这老兵报不但开始收费了,你一个堂堂大明王爷,竟然给木匠坊、铁坊做起了广而告之的事情。”
王皇后说着,笑着指着上面一段话:“山恒铁坊,精品农具,质优价廉,不要九九九,不要九十九,现在只要九点九。”
朱泺抱着小家伙,讪讪一笑。
王皇后接着说道:“你可知道,若是他们的品质不好,百姓上当受骗,会因此而埋怨你的。”
“不会。”朱泺立刻解释道:“儿臣在为他们广而告之之前,就已经调查过了,何况越是他们这种小工坊主、小商业主,全凭口碑才能在那些大商业主、工坊主们的挤压下生存,所以他们对口碑十分的重视。”
提及这个情况,朱泺也不得不感叹,其实现在的大明。
除了约束工商业发展的礼教僵腐外。
儒家文化影响下,加之小商业主、工坊主们的现实客观环境,对自身诚信方面的要求十分高。
可以说,儒家文化也绝非完全是糟粕。
至少这方面,是他熟知的那个后世时代,绝大多数人都忘记的。
相反,却让作为学生的倭寇保留下来,成为了工业时代的工匠精神。
说白了,工匠精神,就是一个诚信的问题。
而老师在很长一段时间,却丢掉了这种东西。
这也让朱泺意识到,他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如何才能保证,翻天覆地的改革中,新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突飞猛进,儒家礼教全面支离破碎中,将儒家文化中的糟粕去掉。
而将其精髓保留下来。
让改革的冲击,不会造成文化精魄传承的断层!
否则他的改革注定不完美,就如同唐亡后,士族这个控制政权的庞大怪兽虽然被毁灭了。
但也造成了士族人修习君子六艺等陶冶情操,锻炼体魄,拥有自信、包容、奔放精神的优良传统随着士族的毁灭,文化传承的断层而消亡!
“是啊。”朱泺出神思考这个问题之际,王皇后也有感而发:“我们是不能让这些小工坊主、小商业主不断破产,否则我们大明真的就危险了。”
“母后已经知会娘家,让他们收手,同时让他们拿出三年所得,在京畿建立孤老院,补偿他们以往造下的罪孽。”
“母后,儿臣来,就是想对母后解释……”朱泺接住话茬,把他来此,感谢之外的另一目的说出。